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者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刘、项成败关键之所在【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精解】令人不解的是,孙子讲完“用兵六法”之后,紧接着话题一转,说到将领与国君的关系上来了,他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为什么突然要讲这个话题呢?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下将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从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来,人们几...

将者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刘、项成败关键之所在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精解】

令人不解的是,孙子讲完“用兵六法”之后,紧接着话题一转,说到将领与国君的关系上来了,他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为什么突然要讲这个话题呢?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下将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自从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来,人们几乎每年都可以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国家主席给新晋上将授衔的仪式,气氛庄严肃穆,上将们神情凝重,神圣感、荣耀感跃然脸上。我虽然只是个少将,没有达到国家主席亲自授衔的规格,但是国防大学校长、政委两位上将面对列队站立的全校军官,将主席签发的少将委任状颁发给我时,当时的情形同样也是非常庄严和神圣的。其实,这种形式自古就有,甚或更为隆重。《六韬·龙韬·立将》就记载了上古时期立将的仪式及内容,具体如下。

周武王问姜太公:“任命军队的主将应举行什么仪式?”

姜太公回答说:“凡是国家遇到灾难必须出兵时,国君应该离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将要被立为主将的人,告诉他‘社稷安危,一在将军’。现在有某国不肯归顺,挑起了战争,希望将军能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叛逆。主将既已接受了诏命,国君就要令专门负责占卜事宜的太史钻龟甲进行预测,选择吉利的日期出战。接着国君要斋戒三天,按选定的日期到太庙主持立将仪式。”

姜太公接着介绍了仪式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国君进入太庙正殿大门,处东向西而立。主将进入太庙正殿大门,处南向北而立。

第二步,国君亲自拿起象征权力的钺(青铜或铁制作,形状像板斧且较大),用手握着钺的头部,将钺柄交给主将,授权道:“自今日以后,上至于天,军中之事全由将军掌握。”再用手握住斧柄,让主将接住斧刃,庄重地说:“自今日以后,下至于渊,军中的一切全由将军控制。”

第三步,国君向主将提出一系列要求。第一,看到敌军的薄弱环节就进攻,看到敌军强大的地方就停止进攻;第二,不要以为我方人数多就轻视敌军;第三,不要以为肩负的使命重大就决计以死殉国;第四,不要以为自己身份地位高贵就鄙视他人;第五,不要以为自己见解独到就将其强加于众人;第六,不要把一切巧辩之词当作一定正确的理论;第七,士卒未坐,你不可以先坐,士卒未食,你不可以先食,不分严寒酷暑,都必须和士卒同甘苦、共患难。

第四步,主将接受了国君的任命后表态。主将跪拜回答国君说:“臣曾听说,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作为臣子的,如果怀有二心,就不可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国君;作为主将,如果心意不定,就不能抵御敌军。臣既然已接受君命,执掌斧钺、拥有军权,就不敢留有从战场上生还的念头,但我希望国君您能授予我全部的权力。如果君主不应允,我就不敢担任主将。”

第五步,君主同意主将的请求,承诺从此凡是军中的事情,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一切都由主将来裁决、发号施令。于是,主将马上拜辞远征。

从《六韬》记载的这些情景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立将的仪式相当庄严、隆重。之所以要举行这种仪式,绝不是摆摆样子,孙子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辅”即夹在古代战车车轮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来加固并增加车轮载重支力。“国”就是整个战车。辅木与车轮衔接紧密,整个战车牢固结实,可经千里颠簸。反之,辅木与车轮有缝隙,整个战车松松垮垮,跑不了几步便会散架。国家好比战车,主将对国君忠心耿耿、尽心辅佐,整个国家必定强盛。如果主将对国君三心二意,虚与委蛇,则整个国家必定衰弱。

孙子本篇主题是讲谋攻,中间插进来这么一段话,似乎有点突兀。其实,我们梳理上下文思路就会发现,这句话不可或缺。意在强调,谋攻之法也好,用兵之法也罢,一切都靠将领实施。所以,国君要高度重视将领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要敢于授权,放手使用将领,使他们能够在战场上随机决断、灵活指挥。

如果用史实来诠释孙子此言,那么刘邦与项羽的对比恐怕最能说明问题。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大会文武百官。刘邦首先问道:“各位王侯将领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两位大臣出列回答说:“表面上看起来,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嫉能,别人有功就忌妒人家,别人有才能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也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感叹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接着,他说出一段千古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话虽然不乏得意的味道,但公允地说,它还是准确地道出了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关键原因。刘邦提到的子房、萧何、韩信,分别是他的主谋、宰相和大将,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刘邦自认为,论谋略功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论治国功夫,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论打仗功夫,统率百万大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攻城就一定夺取,我比不上韩信。但是,刘邦得意地说,我能够重用他们,他们忠心耿耿地帮我出谋划策、治国理政、带兵打仗,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用孙子的话来说,刘邦这架战车,辅木和车轴衔接紧密,各位人才得到充分信任和重用,因而全心全意地辅佐刘邦,在各自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使得整部战车得以快速奔驰。相反,项羽之所以被刘邦擒获,就是因为他即使有忠心耿耿的人才却不知道好好使用。

刘邦最后这句话点到了项羽的要害。其实,项羽旗下本来人才济济,韩信、陈平等人都是项羽的部下。由于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下属意见,导致人才纷纷背离,全都跑到刘邦的旗下。最后只有足智多谋的范增继续为他效力。项羽表面上尊称范增为“亚父”,但仍改不了刚愎自用的毛病。范增建议他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结果他心慈手软,没有及时下手,使刘邦得以逃脱。不久之后,陈平用挑拨离间之计,让项羽对范增的忠心产生怀疑,导致范增辞官而走,病死途中。辅木和车轴之间有缝隙,从而使整部战车经不起折腾,三下两下就散了架,项羽成为孤家寡人,纵有雄才大略,也无人为他具体实施,能不败乎?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赵莹,《旧唐书·魏徵传》)刘邦和项羽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现代竞争中,无论是治理国家、经营企业,还是掌管一个部门,孙子“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的观点仍需高度重视。像刘邦那样,选好骨干人才、重用骨干人才、信任骨干人才,方能提升他们的忠诚度、激发他们的活力,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竞争中活用“谋攻之法”和“用兵之法”。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76.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