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巧战而屈人之兵,上善之战也/和平解放北平背后的故事【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精解】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充满智慧,符合人们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因而深受世界各国人的青睐和赞誉。日本企业家兼《孙子兵法》研究家服部千春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校解》...

巧战而屈人之兵,上善之战也/和平解放北平背后的故事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精解】

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充满智慧,符合人们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因而深受世界各国人的青睐和赞誉。日本企业家兼《孙子兵法》研究家服部千春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校解》)其理由就是孙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用兵打仗的最高境界。美国总统里根认为中国的哲学家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真正成功的军队是这样一支军队:由于其力量、能力和忠诚,它将不是需要用来打仗的一般军队,因为谁都不敢向它寻衅。简单地说就是只需要威慑对手,而不需要实际打击对手。

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崇尚和平的思想成分,也不乏溢美之词,看起来令人舒坦,但不可全信。其实,他们心里十分清楚,战争与和平是一对孪生兄弟,哪有只讲和平不讲战争的兵书,哪有只管威慑不管打仗的军队。作为见多识广的企业家、政治家,他们完全知道孙子这句话的潜台词。

孙子此言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孙子惯用的表达方式。孙子和老子、孔子等先秦哲学家一样,非常注重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强调某种重要的思想观点。例如讲攻防问题时,他强调“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是单数之极,“九天”“九地”则是最高、最深之处。何处为最高?何处为最低?这是无法确定的。显然,孙子的目的在于以这种夸张的比喻说明攻防问题上隐蔽待机和突然行动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其中的“不战”两字,并非表示完全否定,也并非是要否定一切战争,而是突出强调要尽可能避免直接交战,或者将战争规模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把杀伤破坏降到最低的程度,从而迫使敌人屈服。联系“不战而屈人之兵”后面的一句话,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不战”两字的真正含意。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中的“上兵”即用兵作战的上策。上策是追求最理想的状态,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中策是谋求比较理想的状态,在伐谋、伐交的基础上小战而胜;下策是立足最现实的状态,伐谋、伐交、伐兵多手并用,巧战而胜。这里的“上”“下”“其次”并不是割裂的关系,也不是多选一的关系,它们强调的是主次、先后顺序。一般是先斗智,伐谋、伐交,然后是斗力,伐兵、攻城。即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多手并用,打组合拳。应当说,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能够保存到今天,多亏毛泽东当年灵活运用了这四条谋略思路。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进入尾声,当时,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那个小村庄指挥解放战争战略全局的毛泽东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曙光,希望和平进入古老的北平城。当然,想要和平进入北平,并不是把国民军赶跑就完事儿了,而是要降服其华北主力兵团。毛泽东分析,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和淮海战役的顺利发展,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之后渡江作战不利。于是,毛泽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伐谋”,打消蒋介石、傅作义逃跑的念头。

11月18日,毛泽东命令刚刚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东北野战军停止休整、提前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12月11日,毛泽东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周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北平西面的新保安、张家口;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做战略包围,不做战役包围,如对北平以及北平东面的天津、唐山等地,以稳住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避免迫使其狗急跳墙。局势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预料。12月中旬,傅作义将华北“剿总”司令部由北平西郊迁入城内,放弃唐山、芦台,加强塘沽的防守。随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步步逼迫,傅作义集团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被封闭,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欲逃无路。“伐谋”成功了。

其次是伐交(交,既可指外交,也可指两军相交,还可指交往),毛泽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劝傅作义走和平道路,让北平地下党组织对傅作义展开一系列“伐交”。12月中旬,傅作义邀请许德珩、徐悲鸿等20多位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到中南海座谈,分析时局。与会者一致认为只有和平才是唯一出路,纷纷呼吁傅作义走和平起义道路。与此同时,平津前线指挥部也派专人与傅作义谈判。“伐交”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再次是伐兵,以战促和。我方与傅作义的和平谈判进展并不顺利,傅作义自以为尚有55万大军,要价很高。在谈判陷入停滞期间,毛泽东命令西面部队发起攻击。12月22日,我军首先攻占了新保安,歼灭敌主力35军军部和两个师。24日,又解放张家口,全歼守敌第11兵团所属的1个军部7个师。两仗下来,傅作义直接吃到苦头,便赶紧叫停、继续谈判。

最后是攻城,最终解决问题。1949年1月14日,为了让傅作义集团彻底丢掉幻想,人民解放军对天津警备司令部发起总攻,主力从东、西两面实施对进突击,兵锋直指天津中部。进攻发起前,国民党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与人民解放军代表谈判时声称,解放军不可能迅速攻占天津,还反问林彪:你们计划打几天?恐怕30天也打不下。然而,没想到,如此固若金汤的城市防御,只经29小时激战就被攻克了。

天津失守,北平就完全变成了一座孤城。北平剩余的20万守敌,在我军的严密包围之下完全陷入绝境。经过各方艰苦努力,1月16日,双方达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傅作义最终接受我军的和平条件,率部出城接受改编。1月31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进入北平接管防务,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北平,既是毛泽东高超的战略思想赢得的胜利,也是人民解放军的优势实力打出来的胜利。由此可见,想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需要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多种手段并用,更需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坚强的后盾。显然,这是一种把理想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斗力与斗智结合起来的战略思想,是一种“巧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思想,堪称战略思维的最佳境界。

日本学者兼评论家会田雄次曾认为,《孙子》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类竞争社会之本质的兵书……人类的心理从古到今是不变的,因此,《孙子》的学说,在人与人、人的群体与人的群体之间竞争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超越时代而被加以应用的,这样说并非夸张过分。应当说会田雄次读懂了《孙子兵法》。确实如此,凡事最好都不要只使用单一手段,或者直接硬碰硬,如果把类似于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的多种手段配合起来,效果可能更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72.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