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模拟演习是否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模拟演习是否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模拟演习是否屈人之兵【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精解】估计不少人存在这样的疑问:“百战百胜”的将军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将军?现在如果打一仗,获得胜利的将军立刻就会赢得大量鲜花...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模拟演习是否屈人之兵【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精解】

估计不少人存在这样的疑问:“百战百胜”的将军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将军?现在如果打一仗,获得胜利的将军立刻就会赢得大量鲜花、颂歌,勋章、提拔接连而至。如果谁百战百胜,必定受到连续提拔。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强调的是读书不能光看文字表面,还要思考深层内涵。表面上看,“百战百胜”固然是好,但是仔细想一想,一百次仗打下来,哀鸿遍野、十室九空,杀伤破坏何等巨大。算一算战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获利极小,这叫得不偿失。再则,一个将军需要打一百次仗才能最终征服敌人,意味着他只擅长斗力,不擅长斗智。这种费劲儿大获利小、长于斗力短于斗智的将军当然算不得“善之善者也”。相比之下,“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有经过大规模杀戮,对于交战双方都没有造成巨大的杀伤破坏,巧妙地征服了敌人,可谓以小的代价获得大的胜利——其“费效比”最高,获利最大,最为智慧,当然是“善之善者也”。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平、崇尚智慧的思想文化传统。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思维差异很大。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有“三无限”的特点:一是目的无限,以消灭敌人为最终目的;二是暴力无限,只要能够消灭敌人,有多少军力就使用多少军力;三是手段无限,为了消灭敌人,有什么手段就采取什么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西方近代以来的战争规模越打越大,死伤越来越多。由德国人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最好的例证。从1939年开始至1945年结束,参战国由欧洲几个国家发展为遍布全球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战场范围由欧洲扩大到亚非大陆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广阔海域,作战手段由常规战争手段上升为使用原子弹。与西方某些军事思想相反,中国人虽然也重视战争,但是反对暴力制胜,主张谋略制胜。或者说,中国人反对大规模杀戮,主张和平制胜。正是基于这种民族思想文化传统,孙子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时期墨子救宋的故事可谓运用这一思想的典型范例。

鲁国工匠公输盘为楚王发明并制作了云梯,准备将其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楚国强大,宋国弱小。墨子是宋国的大夫,一生崇尚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是“非攻”的倡导者。当他得知楚国将要攻打宋国的消息时,连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盘攻打宋国。但楚王和公输盘仗着拥有新式攻城器械,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墨子意识到,只有打消楚王和公输盘对云梯的迷信,才有可能打消其攻宋的企图。于是,墨子要求在楚王的大殿上让公输盘用他发明的云梯模拟进行攻打宋国的场景,而自己用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防守城墙的武器,采取各种准备好的策略一一化解云梯的进攻。公输盘9次变着法子采用云梯等攻城器械猛攻,墨子9次灵活应对,结果“公输盘之攻城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公输盘输得心服口服。这种最早的军事模拟演习让楚王清楚地看到,宋国不惧怕云梯,如果攻宋必定无功而返。演习结束后,墨子匆匆赶回宋国,组织自己的300弟子及百姓加紧战备、严阵以待。楚王鉴于演习失败,又加上宋国有了防备,不得不放弃了侵宋的计划。墨子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救了宋国,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弦高犒师、诸葛亮七擒孟获,都是未经大战就征服了敌人,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所以说,孙子这一思想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从大量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国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

这么说来,墨子模拟演习、弦高物资贿赂就可以使敌人放弃进攻,“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是说压根儿就不需要战争了,纯粹用谋略、外交等和平手段就可以了呢?如果深入了解上面提到的几个故事,你就会意识到墨子救宋、弦高犒师,那都只是暂时缓解矛盾,并没有真正地征服敌人。从古至今,征服敌人最终都是要通过战争。所以,孙子只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比“百战百胜”费效比更高,更应予以重视。这就好比人们从事重大活动,往往需要制订上、中、下几个方案,理想状态下用上等方案,现实状态下用中等方案,最差状态下用下等方案,等等。常人的思维大多是尽最大努力争取实现理想方案,但通常还是按现实方案办事。孙子的思想其实也就是这么简单,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但不放弃战争。所以,《谋攻篇》一开头便连用5个排比句阐明“五全五破”,即:“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5个排比句,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和层次。“国”指国都、举国交战;“军”是当时最高一级军事编制单位,12 500人为一军;“旅”是基础单位,500人为一旅;“卒”是较低一级单位,100人为一卒;“伍”是最小单位,5人为一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军、师、营、连、组。“全”与“破”大致就是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全”即用谋略攻敌,不战而胜,赢得完全胜利。“破”即用战争手段攻破敌国,战而胜之。“五全五破”意味着在孙子的思想中,不论是举国交战,还是战场野战,甚或小规模格斗,各个层次的斗争都必须“全为上”“破次之”。首选不战而胜,次选交战而胜,两手并用、互相配合。它既是战略思想,也是战役、战术思想,应当贯穿战争全过程。

可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大智慧,是超越常规竞争的智慧,不仅贯穿战争全过程,其实也贯穿人类各种竞争领域之中。怎样既征服对手的意志,又不造成双方重大损伤;既获得期望的利益,又避免遭受巨大的破坏,这是各领域竞争都有必要思考的共性问题,各位不妨从孙子的谋略中寻求一些智慧的启迪。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71.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