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宋朝/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与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与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①。试问卷帘人②,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③。【注释】①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②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③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里指暮春。【赏析】这首词很短,但看点却很多,如“绿肥红瘦”四字,如“知否”叠字。而黄苏和陈廷焯却能避熟就生,独称其层次,曰“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苏《蓼园词选》...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①。试问卷帘人②,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③。

【注释】①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②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③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里指暮春。

【赏析】这首词很短,但看点却很多,如“绿肥红瘦”四字,如“知否”叠字。而黄苏和陈廷焯却能避熟就生,独称其层次,曰“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苏《蓼园词选》),曰“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陈廷焯《云韶集》卷十)。黄、陈二人所论,确有眼光,但惜其所言未详,今试为言之。

诗人善感,易安尤甚。海棠花开,花开嫣然,她一定是时时流连花前,赏花自赏,把青春的花看作了青春的自己。但这一夜,风雨却起了,雨虽萧“疏”而风却狂“骤”。自己虽惜花情切,奈何又退不得风雨,只好窗前酌酒,聊以舒忧。“浓睡不消残酒”云,可知这酒一定是喝了不少的。多酒因为情深,酒醒情犹未减,而且还多了份急切,一大早醒来,就急不可耐地想知道那海棠花到底怎么样了。但越想知道,却又越怕知道。其实,词人又何尝不知道那海棠花是怕风怕雨的,经这一夜的风雨,那花岂有不受损的!但易伤易感的她又实在不忍心亲睹那花儿受损的样子,于是便在她和海棠花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一个海棠受损信息的传递者——卷帘人,想通过传递者的传递,来减缓自己直面那摧折之花所引起的情感冲击。词人的心理预期,一定是想听到一声惊叫或一声叹息,把自己的预想证实,然后沉到自己凄然的情绪中,去品尝那既伤且美的橄榄般的滋味。

但词人的心理预想却一下子落空了!她一声深情的、郑重的、怯怯的“海棠如何”的问话之后,听到的却是淡淡的、随意的、若无其事的卷帘女的回答——“海棠依旧”!

朱光潜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的菜园说:‘海没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错。’”(《朱光潜美学文集》卷二)显然,因为身份、地位、修养、心境的不同,造成了看海人和农夫之间观察事物的眼光的不同;也因为身份、地位、修养、心境的不同,造成了文学家李清照和侍女卷帘人之间的问答的错位。侍女的生活是现实的,卷帘须经心,看花可漫意,忽听问讯,抬眼看那海棠,可不就是有红有绿、红绿一片,和昨天一样的吗?而李清照就大不同了。她是生活在诗意里,海棠哪里是在室外,分明就在她的心中,或者根本就是她自己!她的判断当然有她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内,但更多的则是她的心理感受,——这看“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应是”二字便知。一个现实,一个浪漫,一个大眼漫观,一个用心感受,那结果怎么能一样呢?但词人却不管这些,当她听到“海棠依旧”的回答后,一下子就急了:怎么能一样呢?你再仔细瞧瞧,应该是“绿肥红瘦”才对呀!言语之中,好像还颇有一种责怪的味道呢!

其实,又何必去责怪一个侍女呢!李清照之多愁多感、之诗情诗趣,就是其夫赵明诚也是不能够完全感受和领略的。周煇《清波杂志》曾载:“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易安之乐竟变成了明诚之“苦”,这是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王国维说:“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人间词话附录》)“绿肥红瘦”自是诗人之境界,庸常诗人尚且难感难入,何况一侍女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情节和结构上来看,若无卷帘女的介入,就无法生出主仆二人你来我往,问得意深、答得语淡、责得急切、纠得妙绝的种种曲折与趣味。而无此种妙绝的曲折与趣味,这首《如梦令》还能有足赤的价值吗?点睛的“绿肥红瘦”是不是也要为此而两脚悬空、大失其色呢?黄、陈之论,大概就是生发于此的吧!(郭红欣)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ongchao/202302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