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苏洵《管仲论》原文、赏析、解读

苏洵《管仲论》原文、赏析、解读

管仲论【题解】本文强调“荐贤”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批评管仲临死不能推荐贤人代替自己,因而给小人以可乘之机,留下齐国内乱的祸根。在高度专权的封建社会,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影响政局的稳定,作者提出荐贤自代的主张是有见地的。...

管仲论

【题解】

本文强调“荐贤”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批评管仲临死不能推荐贤人代替自己,因而给小人以可乘之机,留下齐国内乱的祸根。在高度专权的封建社会,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影响政局的稳定,作者提出荐贤自代的主张是有见地的。

【原文】

管仲相桓公[1],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2],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3],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4];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5],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6]。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7],不如孝公之宽厚[8]。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9],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10];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11]。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齐桓公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斥夷狄,直到他死,齐国都很强盛,诸侯都不敢背叛。管仲一死,竖刁、易牙、开方受到重用,结果致使齐桓公于动乱中死去,五位公子争着继承王位,这个祸乱不断蔓延,直到简公即位,齐国没有安宁过一年。

功业的成就,并不是成在宣告成功的那一天,一定有它的起因;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的那一天,也一定有它的迹象。因此,齐国的强盛安定,我认为不是管仲的功劳,而是鲍叔牙的功劳。齐国的祸乱,我认为不是竖刁、易牙、开方的罪过,而是管仲的罪过。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搅乱国家的人,但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有了舜帝然后才知道流放四个坏人;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但是使齐桓公能够任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问他宰相的人选。在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会以推举天下的贤明之士来回答可他却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近人情,不可信用”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不重用那三个人吗?管仲与齐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该了解齐桓公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音乐在耳畔不能停止,女色在眼前不能断绝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欲望。齐桓公最初不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管仲罢了。一旦没有了管仲,那三个人便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相互庆贺将受重用了。管仲认为临终前的遗言,就能够缚住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只怕没有管仲。如果管仲在的话,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平常人罢了。否则,天下难道还缺少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有幸听从管仲的话,杀掉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种人,管仲能够把他们全都除掉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个不懂得治本的人啊。假如趁齐桓公询问之际,推举天下的贤人来接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并不是没有管仲那样的人才啊。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中间的道理即使不说世人也都明白五霸之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盛的了。晋文公的才能,超不过齐桓公,他的臣下又都比不上管仲;晋灵公是个暴君,不如齐孝公宽容仁厚。晋文公死后,诸侯各国不敢背叛晋国,晋国凭晋文公留下的威力,还能够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因为晋国的国君虽然无能,但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臣下在呢。齐桓公死后,齐国却一败涂地,没有什么好疑惑的,因为他仅仅只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已经死了。

天下从不曾缺少贤能的人,只是有贤臣而没有英明的君主重用他。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却说天下不再有管仲那样的人,我是不相信的。管仲的书中有记载他快去世时,评论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分别指明了他们的短处。这是他自己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足以托付治理国家的重任,并且又预料到自己将要死亡,可见这本书荒诞无稽,不值得相信。我看史,因为生前未能劝卫灵公进用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所以有死后的尸谏;萧何将死,推举曹参来接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这样啊。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又因为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死亡,而担忧他的国家衰弱,所以一定要再推举出贤明的人来接替自己,然后才能够放心死去。那管仲,怎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死去了呢?


【注释】

[1] 桓公:齐桓公,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为春秋时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

[2] 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皆桓公宠信的近臣,竖刁为了进入内宫便自己阉割,易牙为了取得信任曾杀子做羹献给桓公,开方本卫国公子,抛弃父母到齐国求官。都违背了人之常情。

[3] 五公子争立:齐桓公生前立公子昭(后来的孝公)为继承人,死后其他五个公子(武孟、元、潘、商人、雍)也来争位,齐国大乱。继齐桓公之后的是孝公(公子昭)、昭公(公子潘)、懿公(公子商人)、惠公(公子元)、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然后是简公,上距桓公之死,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

[4] 鲍叔:鲍叔牙,少时与管仲相友,在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的争权斗争中,他佐小白,管仲佐纠,小白胜利做了国君,是为齐桓公,任他为卿,他辞谢,荐举管仲,齐国大治。

[5] 四凶:传说舜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四个凶人(共工、三苗、 兜、鲧)作乱,被舜放逐。

[6] 五伯:五霸。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五人先后称霸。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最盛。

[7] 灵公:指晋灵公,晋文公之子。

[8] 孝公:指齐孝公,齐桓公之子。

[9] 宾胥无:齐国大夫,桓公时贤臣。

[10] 史: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史数谏不从,病将卒,命其子以尸谏,灵公悟,从之。

[11] 萧何:汉高祖和惠帝时的宰相,虽与曹参不和,但临终时仍推参为相,称“死无恨矣!”参继相后全遵何制,史称“萧规曹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