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原文、赏析、解读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原文、赏析、解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题解】这是一篇出色的画论和悼文。作者总结了亡友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认为画竹必须“先得成竹于胸中”,对竹子的形态特点和生长规律要有深入的观察体味,并且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掌握了熟练的绘画技巧,才能顺利地进入艺术构思,迅速捕捉并表现出竹子的天然神韵,达到心手相应、一挥而就的高妙境界。文中把创作灵感忽然而至的情形,比作“如兔起鹘落,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

【题解】

这是一篇出色的画论和悼文。作者总结了亡友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认为画竹必须“先得成竹于胸中”,对竹子的形态特点和生长规律要有深入的观察体味,并且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掌握了熟练的绘画技巧,才能顺利地进入艺术构思,迅速捕捉并表现出竹子的天然神韵,达到心手相应、一挥而就的高妙境界。文中把创作灵感忽然而至的情形,比作“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是深有艺术体验的见解。作者同时用几件日常琐事,赞扬了文与可不慕名利、不喜应酬的高洁情操和爽直风趣的性格,与一些附庸风雅的士大夫形成对照;又通过书诗应答、睹物伤情等生活情节,表现了他们“亲厚无间”的友谊和对亡友的沉痛悼念。文章前半部分议论画理,流露出对文与可的敬佩之情;后半部分叙述他们的情谊,仍紧扣画理推究,谈笑风生,幽默轻松;末段突然点出文与可之死,情调骤变,畴昔嬉笑之言竟成如今之失声痛哭,言简情深,倍加伤感。全文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其势如行云流水,曲折生动。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2],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3],以至于剑拔十寻者[4],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5],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6],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7],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8],曰:“庖丁[9],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10];轮扁[11],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12]。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13],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14],足相蹑于其门[15]。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16],扫取寒梢万尺长[17]。”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18],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19],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20],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21]。”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22],斤斧何曾赦箨龙[23]?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殁于陈州[24]。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25],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26],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27],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8]

【译文】

竹子开始生长的时候,只有一寸来长的幼芽而已,但是节和叶都已经在芽内具备了。从它像蝉腹蛇鳞般的小笋,直到它长成像宝剑出鞘那样挺拔,高达七八十尺的竹子,生来就有竹节和竹叶。现在作画的人竟一节一节描摹它,一叶一叶堆叠它,难道还会有生机勃勃的竹子吗?所以画竹子,一定要先在胸中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着画笔仔细地观察、想象,才能在构思中发现所要画的形象特点,这时就要急忙振作精神,按照构思,挥动画笔一气呵成,以便捉住自己看到的那个竹子,就像兔子跃起,老鹰快速落下,稍一放松时机就消失了。文与可就像这样教我画竹子。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却懂得这样做的原因。心里既然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却又不能这样做,是由于心里想的与手上做的不一样,心和手不能密切配合,这是不学习的过错呀。所以凡是心里有所领悟,而实际做起来却不熟练的人,平时自己看来很明白清楚的事,临到做的时候却又恍恍惚惚地把握不住它,这种手不从心的情况,难道只是画竹时才有的吗?

子由作了一篇《墨竹赋》送给文与可,说:“庖丁,是个宰牛的人,而讲求养生之道的人(文惠君)却从庖丁解牛的技巧中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个砍削制作车轮的人,而读书人(齐桓公)却赞许轮扁所说的道理。现在从先生您在画竹上所寄寓的道理看,我认为您也是个深知事物规律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未作过画,所以只领会了他的意思罢了。至于我,就不仅能领会他的意思,并且学到了他的画法。

文与可画竹子,起初自己看得并不那么贵重。四面八方的人,拿着素绢求他作画的,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文与可对此很厌烦,把绢扔到地上,骂道:“我要拿它做袜子!”士大夫口耳相传这句话,把它当成笑柄。等到文与可从洋州回来,我在徐州做知州,文与可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近来我告诉士大夫,我们画墨竹这个流派的人,就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求他作画。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你那里了。”信的后边还写了首诗,诗中大致说“打算拿一块鹅溪名绢,挥笔画出万尺长的竹子。”我对文与可说:“画万尺长的竹子,应当用绢二百五十匹,我知道你懒得动笔作画,只不过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文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说得过头了,世间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借着他的话来证明所讲是事实,于是在回答他的诗中说:“世间也有千寻长的竹子,当月光落在空寂的庭院里时,竹子的影子就有这么长。与可笑着说:“苏轼真会巧辩啊,但是如果真有二百五十匹绢的话,我将用它买田地养老了。”于是把他所画的一幅《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幅竹子只不过几尺罢了,然而却有万尺长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文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中说:“汉江长长的竹子贱得像蓬草,你的刀斧何曾饶过那里的竹笋?想必是清贫而嘴馋的太守要把渭水之滨千余亩的竹子吞在肚里以求一饱。”文与可这天正和妻子在谷中游玩,恰巧正烧竹笋吃晚饭,打开信看到这首诗,禁不住笑得喷了满桌子的饭。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文与可在陈州去世。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看见这幅竹子,忍不住放下画卷失声痛哭。

从前曹操祭桥玄的文中有“车过”“腹痛”这样的话,而我也记下文与可昔日的嬉笑之言的原因,就是想表现我和文与可之间也有这样亲密无间的友情啊!


【注释】

[1] 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潼(今四川梓潼)人一说梓州永泰之。官司封员外郎,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文同长苏轼十八岁,既是他的从表兄,又是他的好友。苏轼说:“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文与可墨竹并序》)文同善画山水石竹,尤工竹,是“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图画见闻志》卷三称其“善画墨竹,富萧洒之姿,逼檩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磋老,风旨简重,识者所多”。著作有《丹渊集》。筼(yún)筜(dāng)谷:位于洋州西北五里,其地多筼筜竹。文同《筼筜谷》言其“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夹两岸烟濛濛!”偃竹:斜立风中、状若倒伏的竹子。“筼筜谷偃竹”是文同画的一幅墨竹。

[2] 一寸之萌:指小竹笋。萌,植物的芽。

[3] 蜩(tiáo)腹蛇蚹(fù):形容竹笋出土后的形状。笋小时竹节纹路甚密,形如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

[4] 剑拔:形容竹子长得快。

[5] 成竹于胸中:指胸中先要有完整的竹子形象(包括竹的神韵)。这里强调的是画竹前,画家对竹要多观察、多了解,“能使是物了然于心”(《答谢民师书》)。

[6] 振笔:挥笔。遂:完成。

[7] 兔起鹘落:兔子刚一出现,鹘鸟就从空中冲下来抓住它。这里形容运笔神达。

[8] 子由:苏辙。

[9] 庖丁:《庄子·养生主》篇所说的善于解牛的人物。

[10] 养生者:讲求养生之道的人,此指文惠君。

[11] 轮扁:《庄子·天道》篇所说的擅长治轮的人物。

[12] 读书者:指齐桓公。与:赞许。

[13] 今夫:《墨竹赋》中作“况夫”,且“况夫”前有“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数字。

[14] 缣(jiān)素:白色细绢,供书画用。

[15] 足相蹑:形容人一个接一个地来。蹑,踩。

[16] 鹅溪:位于今四川盐亭西北。鹅溪产的绢很著名,唐时作为贡品,宋人视为名贵书画材料。

[17] 扫取:用笔画成,挥洒成。扫,抹。寒梢:因竹耐寒,故称寒梢。

[18] 二百五十匹:古以四十尺为一疋,故言“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匹,同“疋”。

[19] 实:坐实,落实。

[20] 苏子辩矣:一本作“苏子辩则辩矣”。辩,巧言善辩,会说话。

[21] 万尺之势:这句是说画上竹只数尺长,却具有高达万尺的气势。文同的话说明画竹要有高度的概括性,通过有限的形象反映出无限的神韵来。

[22] 汉川:汉水,洋州州治位于汉水北侧。蓬:草名。

[23] 箨(tuò)龙:竹笋的别称。

[24] 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元丰二年正月,文同病逝于陈州宛丘驿。

[25] 湖州:文同卸湖州知州任在元丰元年十月,继任者即为苏轼。

[26] 桥公:桥玄,字公祖,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曾为太尉,拜中散大夫。

[27] 畴(chóu)昔:从前。

[28] 无间(jiàn):没有隔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