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苏轼《三槐堂铭》原文、赏析、解读

苏轼《三槐堂铭》原文、赏析、解读

三槐堂铭【题解】这篇铭文是赞美王祐及其子孙德行的。文章以槐的“封植之勤”喻人生品德修养之勤,以“槐阴满庭”喻王家子孙兴旺,代有人才。槐既为王祐手植,又被作者恰到好处地用来作喻,比一般的托物言志文章更高一筹。作者宣扬“天道可必”,固然有其“天命论”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劝喻世人多多为善,为为善者颂德。...

三槐堂铭

【题解】

这篇铭文是赞美王祐及其子孙德行的。文章以槐的“封植之勤”喻人生品德修养之勤,以“槐阴满庭”喻王家子孙兴旺,代有人才。槐既为王祐手植,又被作者恰到好处地用来作喻,比一般的托物言志文章更高一筹。作者宣扬“天道可必”,固然有其“天命论”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劝喻世人多多为善,为为善者颂德。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1]。”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2],孔、颜之厄[3]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4],显于汉、周之际[5],历事太祖、太宗[6]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7],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8],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9],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10],以直谏事仁宗皇帝[11],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12],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13],其孙德裕[1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15],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译文】

上天一定有规律吗?贤能的人却不一定显贵,仁德的人却不一定长寿。上天一定没有规律吗?仁德的人却一定有后代传承。这二者怎样解释才能恰如其分呢?

我听春秋楚人申包胥曾说:“人坚定自己的意志就能胜过天,上天依照自己的规律也能胜过人。”而世上的人议论天意,常常等不到天意确定就去研讨人事,因此觉得天意茫然,难以求知。因此好人懒得做好事,坏人则更加横行无忌。其实,盗跖的长寿,孔子、颜回的困厄,这都是天意还没有最后定局的缘故松柏生长于山林之间,弱小的时候,困于蓬蒿的缠绕,遭受牛羊的践踏;而到它长成的时候,终年四季,甚至经历千年之久,都不会凋零变色,这便是天意确定了的。做好事受到善报,做坏事受到恶报,这种情形一直显现到他们的儿孙身上,这就是天意早已确定了的。我凭自己所见的、所听的去验证,就很清楚上天一定是有规律的。

一个国家将要兴盛之时,一定有世代积德的臣子为国做了很多好事而没有得到回报的情形,这样,他的子孙后代才能够与遵守成法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大宋前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祐,在后汉、后周之际就已显贵又先后在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任职,能文能武,既忠又孝,天下的人都希望他能当上宰相,但他终因处世忠直而不被当时所容纳。他曾在庭院亲手栽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中一定有位至三公的人。”之后王祐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宋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在朝政清明、天下太平无事的盛世,享受这种福禄荣誉长达十八年之久。今天在他人那里存了东西,明天就去取有能拿回的也有没能拿回的。晋国公王祐修养自身的品德,向天索取报答,到获取时必定在几十年之后,犹如手持契约的一半,让对方查验后而互相交换一样。我因此知道天意的回报是必定的了。

我没有赶上见魏国文正公,却见了他的儿子懿敏公王素。王素以直言规劝而侍奉仁宗皇帝,在外则为将帅,在朝则为近臣,有三十多年之久,但他的职位还不能与他的品德相称。这或许是上天将要再一次复兴王氏了吧?要不他的子孙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才呢?世人中有把晋国公王祐比作唐代的李栖筠的他们雄健的才气与忠正的人格,确实不相上下。然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在功名富贵方面都差不多与王氏一样。而在忠诚宽厚、仁爱质朴方面,都比不上魏国文正公王旦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禄,正在方兴未艾之时吧。

懿敏公王素的儿子王巩同我交往,注意品德的修养,也爱好写文章,以继承他们的家世,我因此而作铭歌颂。铭文说:“啊,多么美好啊!魏国文正公的功业,同槐树一起萌兴。辛勤地培植功德,也像栽树一样,又过几十年才能长成。魏国公当了真宗皇帝的宰相,天下太平无事,等他再回家时,槐荫已遮满了庭院。像我一般的小人物,目光短浅,在早上不知道晚上该干什么,只会趁时机捞取一点物利,哪有闲暇修养品德?只希望忽然有一天,能侥幸不耕种就有收获。如果没有那德才兼备的君子,又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在京城的东部,是晋国公的府第,三棵茂盛的槐树,就是王家世代积德的见证啊!啊,多么美好啊!”


【注释】

[1] “申包胥曰……胜人”:据《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帮助吴国灭掉楚国。楚国大夫申包胥决心恢复楚国,派人去对伍子胥说:“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苏轼引用这话时稍有变动。

[2] 盗跖之寿:《庄子·盗跖》记有柳下惠之弟盗跖与孔子的对话。据考证,柳下惠为鲁僖公时人,早于孔子出生约八十余年,盗跖当属高寿。另据《史记·伯夷传》注,跖为黄帝时之大盗。《汉书》注,又为秦时大盗。虽然根据皆来自寓言,但其寿命应该很长。

[3] 孔、颜之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与其徒颜回等人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仍弦歌之声不绝。

[4] 王公:王祐,字景叔,莘县(今属山东)人,官至兵部侍郎,追封晋国公。

[5] 显于汉、周之际:王祐在五代的后汉初年闻名京师,被邺帅杜重威任为观察支使。在后周时,又担任魏县、南乐县令。

[6] 历事太祖、太宗:王祐在宋太祖时,历知潞州、大名、襄州、潭州;太宗时,移知河中府、开封府。

[7] 手植三槐:宋太祖因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不好,命王祐代之,让他观察符的动静。王祐以全家百口,保符无罪。他在院中手植三槐,曾说:“我的子孙必会有做三公的。”世人说王祐积有阴德。

[8] 魏国文正公:王旦,王祐次子,字子明,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及第,真宗时拜相,封魏国公,死后谥文正。

[9] 景德:真宗年号。祥符:真宗年号。

[10] 懿敏公:王素,王旦子,字仲仪,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工部尚书,死后谥懿敏。

[11] 直谏:王素曾知谏院,遇事感发。曾请省无名之费,谏仁宗祷雨不诚,谏纳女等。

[12] 李栖筠:唐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进士出身,官给事中,浙西观察使,代宗欲任他为相,被元载阻止。

[13] 吉甫:李吉甫,李栖筠子,字弘宪,宪宗时任宰相。

[14] 德裕:李德裕,李吉甫子,字文饶,武宗时任宰相,力行改革,陷于党争贬死崖州。

[15] 巩:王素子,字定国,号清虚先生,善诗,与苏轼游,后任宗正丞。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等诗文集行世。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