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赏析、解读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赏析、解读

方山子传【题解】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陈慥(zào),字季常,宋代永嘉(今浙江永嘉)人。仁宗嘉祐七年,其父陈希亮为凤翔知府时,苏轼为凤翔判官,与陈季常结为好友。作者为老朋友方山子作传,极概括性地写了他少年慕游侠,壮年折节读书而不遇,晚年归隐,突出其不慕荣利、舍弃功名而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写得形象鲜明、光彩照人。本文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至黄州时,心情难免郁...

方山子传

【题解】

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陈慥(zào),字季常,宋代永嘉(今浙江永嘉)人。仁宗嘉祐七年,其父陈希亮为凤翔知府时,苏轼为凤翔判官,与陈季常结为好友。作者为老朋友方山子作传,极概括性地写了他少年慕游侠,壮年折节读书而不遇,晚年归隐,突出其不慕荣利、舍弃功名而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写得形象鲜明、光彩照人。本文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至黄州时,心情难免郁闷。方山子归隐是由于“不遇”,这一点正与作者仕途不顺相通。

【原文】

方山子[1],光、黄间隐人也[2]。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3],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4]。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5]?”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6],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7],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8]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9],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少时他仰慕西汉时的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讲侠义的人都尊重推崇他。年纪稍大之后,他改变以前的志向转而潜心读书,想通过这条途径在当世干一番事业,但终究没有遇到机会。晚年便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镇上。住着茅草搭成的窝棚,吃着粗茶淡饭,不过问社会上的事情。丢弃原有的车子马匹,毁掉原来的衣服和帽子平日在山中总是徒步往来,没有人认识他。人们因看到他所戴的帽子,方方正正地耸起好高,说:“这莫不是古代方山冠的老样式吧?”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被贬谪到黄州,路过岐亭镇,正巧碰上他。我惊奇地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字季常)吗?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呢?”方山子也很吃惊,问我为什么到了这里。我把缘故告诉了他。他低头没有回答,又仰头大笑起来,招呼我住在他家。只见他家四壁空空,显得寂寞冷清,但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态。

我既惊奇于他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又想到了他年少时放情饮酒、喜好刀剑、挥钱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我在岐山做官,曾看到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随从,背着两副弓箭游猎于西山。见有鸟鹊在前边惊飞而起,他便让随从追逐而用箭去射,结果没有射中。方山子驱马奔驰,单独出击,一箭就射中飞鹊。于是与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术以及古往今来成功与失败的道理,自认为是当代的豪杰之士。离现在没有多少日子,而且精明强悍的神色,还显露在眉宇之间,这怎么能是山间隐居的人呢?

方山子家中世代建有功勋,按理他也可受到荫庇而做官。倘若让他走这条路子,恐怕到现在已经有地位、有声望了。并且他的家在洛阳,府第园林宏伟华丽,与公侯家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田产,每年可得丝帛千匹之多,也足可享受富贵之乐了。可是他把这些都放弃了,却偏偏来到这穷困的山乡之中,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多有异人隐居,往往佯装疯癫而打扮污浊,使世人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面目。恐怕方山子见过他们吧!


【注释】

[1] 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为太常少卿陈希亮之子。

[2] 光: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黄: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3] 朱家:西汉时游侠,鲁(今山东曲阜)人,喜为人解救急难。郭解:亦西汉游侠,轵(今河南济源)人,以德报怨,救人性命而不居功。

[4] 岐亭:宋时镇名,在今湖北麻城西南。

[5] 方山冠:汉代乐师所戴的帽子,前高后低,以五色绉纱制作,唐宋时之隐士常喜戴之。

[6] 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宋属凤翔府。苏轼在嘉祐七年(1062)任凤翔府判官当时陈慥的父亲陈希亮任知府。从那时到苏轼贬谪黄州为十九年。

[7] 世有勋阀:陈慥的父亲陈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少卿,卒赠工部侍郎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说:“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慥。”

[8] 洛阳:北宋时的西京。陈希亮任太常少卿时,分管西京的工作,故在洛阳有住宅。

[9] 河北:指黄河的北岸。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