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韩愈《讳辩》原文、赏析、解读

韩愈《讳辩》原文、赏析、解读

讳辩【题解】李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很有才华。二十一岁时被推选去考进士。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嫉妒他的人扬言李贺考进士犯了他父亲的名讳,即没有避讳父亲的名字,因而不宜参加进士的考试。为此,韩愈特地写作本文替李贺辩护。本文先引律,后引经,再引国家之典,指出李贺举进士既不犯二名律,也不犯嫌名律。辩驳非常有力,语调也很幽默但后来李贺仍未能破...

讳辩

【题解】

李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很有才华。二十一岁时被推选去考进士。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嫉妒他的人扬言李贺考进士犯了他父亲的名讳,即没有避讳父亲的名字,因而不宜参加进士的考试。为此,韩愈特地写作本文替李贺辩护。本文先引律,后引经,再引国家之典,指出李贺举进士既不犯二名律,也不犯嫌名律。辩驳非常有力,语调也很幽默但后来李贺仍未能破除社会的偏见,还是被迫放弃了进士考试。

【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2]:“二名不偏讳[3]。”释之者曰[4]:“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5]。”律曰:“不讳嫌名[6]。”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 ’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7]。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8]。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9],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10]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11],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已有点名气,准备考进士,与他争名的人攻击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是对的,劝他应试的人是不对的。”听了这话的人也不加分析考虑,随声附和,异口同声。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您与李贺将蒙受罪名。”我回答:“是这样。”

嫌名律规定:“两个字的名字不必对两个字都避讳。”解释律令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讲到‘徵’字时不说‘在’字,讲到‘在’字时不说‘徵’字。”律令又说:“不避讳同音字。”解释的人说:“是指例如‘禹’字与‘雨’字,‘丘’字与‘ ’字这一类。”如今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考试,是犯了“二名律”呢,还是犯了“嫌名律”呢?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名字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创立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父兄之名,孔子对母亲名字中的两个字并不同时避讳,《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情况也不加以讥讽。周康王姬钊的儿子,谥号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参也不讳“昔”字。周朝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有个人叫杜度,像这种情况他们的儿子应如何去避讳?是避讳同音,连姓都改了呢?还是不避讳与名字同音的字呢?汉朝为避讳武帝刘彻的名字“彻”,就将“彻”改为“通”,但没听说他们将车辙的“辙”改成别的字为了避讳吕后的名字“雉”而把它改称“野鸡”,但没听说再将治理天下的“治”字改成别的字。现在的奏章和诏书,没有听到避讳“浒”“势”“秉”“机这几个字。只有宦官宫女们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了代宗与玄宗的名讳。君子谈话做事,应遵守什么礼法呢?现经过对律令的质询,对国家典章的稽考,李贺去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如曾参那样的,就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也算是到顶点了。现今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在避讳父母名字这一点上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足见他们的糊涂了。那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超越不了的。要在避讳上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就是在与宦官宫女攀比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女对他们亲人的孝顺,还能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李贺


【注释】

[1] 皇甫湜(shí):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与李翱、张籍齐名。

[2] 律:这里指《礼记》。

[3] 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

[4] 释之者:指为《礼记》做注释的汉代的郑玄。

[5] 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谓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不讳单称。如《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又《卫灵公》:“某在斯,某在斯。”

[6] 不讳嫌名:谓臣避君主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7] “康王钊之孙”二句: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为“子”。

[8] “曾参之父名皙”二句: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他事亲极孝。他父亲名点,字皙,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泰伯》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皙”同音,曾参不讳。原文“名”应为“字”。

[9] “周之时”二句:骐期,春秋时楚国人。杜度,汉章帝时齐国的相。两人的姓与名皆同音。

[10] “浒”“势”“秉”“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其浒、势、秉、机四字分别与虎、世、昞、基四字同音。

[11] 谕:唐代宗名豫。“谕”与“豫”同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