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韩愈文选集/韩愈《师说》原文、注释、赏析

韩愈《师说》原文、注释、赏析

师说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文。所谓“师”,就是以人家为师、向人家学习的意思。《师说》就是讲为什么要以人家为师、向人家学习的论说文。文章从正面提出了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从几个层次,针对当时士大夫中存在的不愿以人家为师的错误思想,作了有力的批判。文章名义上是为跟他学习的青年人李蟠所写的,实际表达了韩愈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今天看起来仍有很多可取...

师说

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文。所谓“师”,就是以人家为师、向人家学习的意思。《师说》就是讲为什么要以人家为师、向人家学习的论说文。文章从正面提出了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从几个层次,针对当时士大夫中存在的不愿以人家为师的错误思想,作了有力的批判。文章名义上是为跟他学习的青年人李蟠所写的,实际表达了韩愈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今天看起来仍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文章写作的年份,据李蟠在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已中进士科这点来推测,最迟也应写在贞元十九年之前,如果算是贞元十八年(802),那这年韩愈是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⑦,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⑨。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① 传道:韩愈所说的道,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也就是儒家之道,这里所说的“传道”就是传儒家之道。授业:传授学业,当时就是传授六艺经传等学业。解惑:惑是疑难,解惑就是解答传道、授业中的疑难。 ② 庸:岂,何必。 ③ 长(zhǎnɡ):年长。 ④ 以上是第一段,正面提出师的作用。 ⑤ 师道:就是指第一段所说的那些道理。 ⑥ 以上是第二段,讲师道不传造成的恶果。 ⑦ 句读(dòu):句和读本是一个意思,即给古书加以断句,古代小孩子开始跟老师学习就得学习如何在书上加句读。宋以后则把断句称“句”,一句中有诵读时应停顿处称为“读”,在韩愈的时代则尚无这种分别。 ⑧ 不(fǒu):同“否”。 ⑨ 以上是第三段,从童子习句读都要师,来论证那些人不要师的错误。  巫:自言能和鬼神往来而从事迷信活动的人。乐师:专业演奏音乐的人,乐官。百工:这里是手工业工人的总称。  士大夫之族:先秦时诸侯以下有大夫,大夫以下有士,这时“士大夫”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指有身份、地位的官僚而言。族:族类。  云:语气词。  若:似,差不多。  道:在这里是学问的意思。  盛:在这里是大的意思。谀(yú):奉承,谄媚。  君子:在这里指士大夫。不齿: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  欤(yú):表示感叹语气。以上是第四段,从巫、医、乐师、百工都要师,来论证那些人不要师的错误。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左传》上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代少皞(hào)氏用鸟名作为官职的事情。苌(chánɡ)弘:东周的大夫,后人伪造的《孔子家语》里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鲁国的乐官,《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庄子》和《史记·孔子世家》都说孔子曾向他问礼。但韩愈在《原道》里是不相信孔子曾向他问礼的,也许《原道》和《师说》不是同时期所写的缘故。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论语·述而》里孔子说的话,“三”在这里是多数的意思,是说有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师的人。  攻:加工,这里引申为下工夫。  以上是第五段,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艺经传:这里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仪礼》)、《乐》、《易》、《春秋》,战国秦汉时称之为“六经”(其中《乐》已没有书,实际上是“五经”)。这里的传,就是解释经的书。  通:读通,读懂。  嘉:赞许,赞赏。  贻(yí):赠送。以上最后一段,说明这篇文章是写了送给谁的。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师。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懂的,谁能没有疑难?有了疑难却不去向师请教,这种疑难就一直得不到解答了。生在我前边的,他懂得道自然比我早,我要以他为师。生在我后面的,如果他懂得道也比我早,我也要以他为师。我师的是道,何必管师的年龄比我大或小呢!所以不论贵贱,不论长幼,道在那里,师就在那里。

唉!师道的失传已经很长久了,要求人们没有疑难是不容易了。古代的圣人,比普通人高出好多,还得去向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比圣人差得好多,却以向师学习为耻。这样就使圣的更加圣,愚的更加愚。圣人之所以能圣,愚人之所以会愚,原因都在这里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师来教他;而对自身,却以求师为耻:这真是糊涂了。小孩子的师,只是教书而使学习句读的,不是我所说传道、解惑的。一种只是句读不懂,一种则是疑难不得解答,却有的要求师,有的不去求师,学了细小的而丢掉重大的,我看不出这有什么高明之处。

巫、医、乐师、百工,不以互相师传为耻。士大夫之类,听人称师、称弟子,就伙同一起加以嘲笑。问他们为什么,回答道:“那个人和那个人的年岁差不多,学问差不多。”他们认为以官位低的为师就会丢脸,以官大的为师就有谄媚的嫌疑。唉!由此可知师道之难于重振了。巫、医、乐师、百工之类的人,为士大夫所不齿,如今士大夫反而不及他们明智,这不是很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等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认为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为师的。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师,师不一定贤能胜过弟子,只是懂得道有所先后,技术学业各自下过专门的工夫,如此而已。

李家的子弟名叫蟠的,今年十七岁,喜爱古文,六艺经传,都学习通读,不受时俗的影响,到我这里来求学。我对他能遵行古代的师道很赞许,写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