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韩愈文选集/韩愈《讳辩》原文、注释、赏析

韩愈《讳辩》原文、注释、赏析

讳辩我国早在先秦时就有避讳的习惯,无论在口头上在文字上对君主和尊长的大名都得回避,不得已时也要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这到唐代就要求更严,如《唐律》里就规定官府的名称和本人的父名、祖名相同,本人不能做这个官,否则要判处一年徒刑①。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②,宪宗元和三年(808)他十九岁时去洛阳,当时韩愈四十一岁,已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赏识李贺的才华,劝他考进士科,可...

讳辩

我国早在先秦时就有避讳的习惯,无论在口头上在文字上对君主和尊长的大名都得回避,不得已时也要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这到唐代就要求更严,如《唐律》里就规定官府的名称和本人的父名、祖名相同,本人不能做这个官,否则要判处一年徒刑①。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②,宪宗元和三年(808)他十九岁时去洛阳,当时韩愈四十一岁,已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赏识李贺的才华,劝他考进士科,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和“进”同音,妒忌李贺的人抓住这点制造舆论来反对,于是韩愈写了这篇《讳辩》,同样抓住《唐律》的条文,并列举经典以及前代本朝的实例,对这种谬论作了驳斥。文章说话露骨,坚强有力,前人称之为“瘦硬”之文,在韩愈论说文中堪称佳作。

① 《唐律》:当时称为《律》,是唐代政府制订的法律条文,唐高祖时草创,太宗时修订成十二卷,并有注文,以后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列朝都略有修改,另外高宗时还编订了《律疏》三十卷,对条文及注文作了解说。现存有《律》十二卷的单行本,以及《律》和《律疏》合在一起后人改名为《唐律疏议》的本子。这里所说的规定,在两个本子的《职制律》里都有。 ② 李贺(790—816):福昌(在今河南宜阳西)人,唐宗室,但已很疏远,从小有诗名,在韩愈鼓励下曾举进士,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太常寺的奉礼郎,是从九品上阶的小官,二十七岁就病死,死前将所撰写的诗篇集成四编,就是流传到现在的《李贺歌诗编》。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①,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②,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③:“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④

《律》曰:“二名不偏讳⑤。”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⑥。”《律》曰:“不讳嫌名⑦。”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之类是也⑧。”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⑨,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①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并不密封,主考者可凭应考者平时声名的大小来录取,李贺当时已颇有诗名,所以竞争者要来捣乱破坏。 ② 和(hè)而唱之:跟着唱,这里是说跟着起哄。 ③ 皇甫湜(shí):唐代文学家,曾跟随韩愈学做古文。 ④ 以上是第一段,说明为什么要写这篇《讳辩》。 ⑤ 二名不偏讳:这本是《礼记·曲礼》里的话,说如果君主、尊长之名有两个字,那只提到其中一个字时就不算触犯。这个规定也写进了《唐律》的《职制律》里,仅词句上略有改动。 ⑥ 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这本是《礼记·曲礼》“二名不偏讳”下郑玄所作的解释,《职制律》也引用了作为注文,孔子母亲名徵在,但孔子可单独说“徵”或说“在”。 ⑦ 不讳嫌名:这也见于《礼记·曲礼》,嫌名,是指与君主、尊长之名音近的字,对此不用避讳。写进《职制律》时在词句上也略有改动。 ⑧ 谓若“禹”与“雨”、“丘”与“”(qiū):这也是郑玄对《礼记·曲礼》“不讳嫌名”的解释,被《职制律》引用作为注文。 ⑨ 周公作诗不讳:周公的父亲文王名昌,哥哥武王名发,但传为周公所作的《诗·周颂·噫嘻》和《周颂·雝》里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的句子。  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的母亲名徵在,但《论语·八佾》有孔子说“宋不足徵”的话,《论语·卫灵公》有孔子说“某在斯”的话。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如当时有个卫国的国君名完,死后谥“桓”叫卫桓公,《春秋》对此没有任何批评。  康王钊(zhāo)之孙,实为昭王:康王钊是武王的孙儿,成王的儿子,“昭”和“钊”同音,这是不讳嫌名。  曾参(shēn)之父名晳(xī),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是孔子弟子中的知名人士,以孝著称。《论语·泰伯》中说曾参讲“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这是曾参不讳嫌名。  骐(qí)期:姓骐名期,春秋时楚国人。  杜度:姓杜名度,东汉章帝时齐国的相。  武帝:汉武帝,西汉著名的皇帝。  吕后:西汉高祖刘邦的皇后。  浒:唐高祖的祖父名虎,“浒”和“虎”同音。势:唐太宗名世民,“势”和“世”同音。秉:唐高祖的父亲名昞(bǐnɡ),“秉”和“昞”同音。机:唐玄宗名隆基,“机”和“基”同音。  谕:唐代宗名豫,“谕”和“豫”同音。  稽:查考。国家:指唐朝本朝。典:典故,老规矩。  以上是第二段,从《律》、经典和前代本朝的实例,论证反对李贺举进士是何等荒谬。  以上最后一段,斥责反对者实际上已低下到宦官、宫女的水平。

翻译

我给李贺写信,劝李贺举进士。李贺举进士有声名,和李贺争名的来破坏,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不举进士是对的,劝他举进士的是错了。”听到这种话的人不仔细思考跟着起哄,都唱着一样的调子。皇甫湜对我说:“如不表白清楚,你和李贺将都承担罪名。”我说:“对。”

《律》上说:“二名不偏讳。”解释的人说:“例如讲‘徵’字时不提‘在’字,讲‘在’字时不提‘徵’字即是。”《律》上说:“不讳嫌名。”解释的人说:“例如‘禹’和‘雨’、‘丘’和‘’之类即是。”如今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举进士,是犯了二名律吗?是犯了嫌名律吗?父亲名晋肃,儿子不能举进士,如果父亲名仁,儿子不能做人了吗?这种避讳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订立法制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做诗不避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里对不避讳嫌名的不加指责。周康王钊的孙儿,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说“昔”字。周时有骐期,汉时有杜度,他们的儿子该怎么避讳?是准备讳嫌名就连姓都讳掉呢?还是不讳嫌名呢?汉代武帝名彻避讳成“通”字,可没有听说又把车辙的“辙”字避讳成什么字。吕后名雉避讳成“野鸡”,可没有听说又把治天下的“治”字避讳成什么字。如今上章奏和下诏书,也没有听说要避讳“浒”、“势”、“秉”、“机”等字。只有宦官、宫女,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是触犯。士君子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遵循什么呢?如今考证经典,核实《律》文,查对国家典故,李贺举进士是可以的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曾参那样,就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做到周公、孔子那样,也算做到头了。如今世上的人,不力求去做曾参、周公、孔子所做的事情,而在避讳亲人之名这件事上,却力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显示出他们是何等地昏乱!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无法胜过,想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却去混同于宦官、宫女,这么说宦官、宫女孝他们的亲人,倒比周公、孔子、曾参做得还到家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