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国学语录/中庸《致中和》解读、赏析

中庸《致中和》解读、赏析

012 致中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012 致中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注释

①天命:天赋,指人自身的禀赋。

②率:遵循,顺从。

③其所不睹:在他没有被人看到的地方。

④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同“现”,表示显现,彰明。

⑤慎其独:独自一人的时候更加谨慎小心。

⑥中节:符合节度。

⑦致:达到。

致中和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来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应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赏析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被宋代学者提到突出地位,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段是《中庸》的开篇,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古代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的。而不论是“率性”,还是“修道”,也是我们现代教育十分认可的教育方式。对于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庸》开篇就重点强调,认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法则。除了强调教育方式之外,这段文字还强调真正的教育来自自我修养——“慎独”,认为这样的自我修养就是“道”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可见,儒家的教育不仅强调以“率性”为基本的因材施教,更重视以“慎独”为准则的自我修养,强调外在的引导和内在的修养相结合。除此之外,这段文字还强调了“中和”的重要性。认为“中和”是最高的准则,“率性”、“修道”、“慎独”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标:“致中和”。如果为人处事能够到达“中和”,那么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和”是什么?一般认为就是孔子说的“中庸”,即使不完全相同也是大体相当的。因此,在儒家看来,一个优秀的人不仅需要外在的合理引导,内心的自我修养,更需要为人处事的“中和”之道。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