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解读、赏析
26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注释】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历来解释颇多,有解释为: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有解释为: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也有解释为: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而强施号令的人往往没有得“道”,不得已而强势号令。
②塞其兑,闭其门:塞堵产生私欲的感官,关闭形成私欲的途径。
③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与其环境混同一体。
④玄同:玄妙齐同,其根本是“道”。
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意通“不可能”,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范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译文】
有智慧的人往往不多说话,而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往往不是有智慧的人。塞堵产生私欲的感官,关闭形成私欲的途径。挫去人们的锋芒,解除人们的纷争,平和人们的光耀,让人们与其环境混同一体,这就是玄妙大同。所以达到玄妙大同境界的人们,不可能有亲疏、利害、贵贱等私欲观念,他们已经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范畴,从而为天下人所尊重。
【赏析】
本段为《道德经》五十六章。《道德经》多处讲“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统一;五十五章讲“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常态,人们只要懂得了“和”,就懂得了恒常规律。这里也是讲“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们讲述了“和”的最高境界——玄同。本段文字意蕴深刻,不仅仅适用于执政者治国安邦,而且也适用于芸芸众生处事为人。老子似乎在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朗豁达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和事。如此,便天下大治了。
老子具有较高的辩证法水平,《道德经》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辩证法体系。这里,锐、纷、光、尘等范畴,言事物之对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等范畴,言对立面之统一及统一途径。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而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就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既是感性形象思维,也是理性辩证思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