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国学语录/道德经《上德不德》解读、赏析

道德经《上德不德》解读、赏析

250 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50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注释

①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循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②不失德:形式上不离开德。

③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以心、刻意;无以为,即无刻意作为。意指,上德之人因循自然而无刻意作为,即以无为而为之。

⑤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之人不能因循自然而刻意作为,即不能以无为而为之。

⑥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拉拢。

⑦薄:指礼之衰薄。

⑧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上德不德译文

上德之人不表现为形式上有德,其实是有德;下德之人表现为形式上不离失道德,其实是没有道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刻意作为,下德之人不能因循自然而刻意作为。上仁之人不能无为,也无刻意作为;上义之人不能无为,而刻意作为。上礼之人刻意作为却没有人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拉别人回应。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以“前识者”所倡导的德,不过是“道”的虚华形式,其实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选择朴实敦厚。

赏析

本段为《道德经》三十八章,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在老子看来,“德”有上下之分,“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的。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所述“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上德”,其前提是“唯道是从”。在本段文字里,老子根据是否“无为”、是否“无以为”把道德分成五个层次,并且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五个层次是“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即:

“上德”=“无为”+“无以为”;

“下德”=“为之”+“有以为”;

“上仁”=“为之”+“无以为”;

“上义”=“为之”+“有以为”;

“上礼”=“为之”+“攘臂而扔之”。

这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其意大约可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但其中也有豪爽、果敢、刚毅之意蕴,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可理解为老子的人格理想和道德选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