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国学语录/春秋·左传·隐公《不轨不物,谓之乱政》解读、赏析

春秋·左传·隐公《不轨不物,谓之乱政》解读、赏析

211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不轨不物,谓之乱政注释】...

211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注释

①公:指鲁隐公。如:前往。棠:鲁国邑名,今山东鱼台县东。鱼:通渔,动词,捕鱼。

②臧僖伯:鲁隐公之伯父,名彄(音kōu,意为弓弩两端系弦的地方),字子臧,僖是谥号。

③讲:讲习,处理。大事:指祭祀或军事活动。材:材料。这里指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一类的东西。器用:指祭祀所用器具或军事物资。举:行动。

④纳:纳入。轨、物:法度,礼制。

⑤度(duó):衡量,考量。

⑥章:发扬,彰显。

⑦亟(qì):屡次。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译文

春天,隐公准备前往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如果不能用来处理祭祀和军事,或者材料不能用来制造礼器和军用器物,那么,君王最好不要亲自去办理。因为国君的职责,就是引导百姓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的规定。所以处理事务要按照法度来进行才能称得上有法度,使用器物要彰显器物所涵有的各种功能,物尽其用,才能称得上符合礼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就叫做‘乱政’。屡屡乱政,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

赏析

此段选自《春秋·左传·隐公》。臧僖伯为什么要谏阻隐公到棠地观鱼?这是因为隐公这一活动,不符合那个时代一个国君应该遵循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考察、分析和认识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必须把这一历史现象放回到产生它的历史环境中去。臧僖伯认为隐公这一活动不符合法度和礼制,会导致“乱政”;而屡屡“乱政”,会导致国家衰亡。况且,隐公远离国都去棠地观鱼,也非体察民情,与民同乐,而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享乐行为。

古代史家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法,以作为臣下和民众的表率。正是出于这么一种认识,鲁大夫臧僖伯才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理好国家大事,对国家和民众负责,从而谏阻隐公到棠地观鱼。其实,对国家和民众负责”,不仅仅是古代一国之君所应做到的,同时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当代社会所有为官者都应做到的。这既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政治实践。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