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国学语录/春秋·左传·僖公《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解读、赏析

春秋·左传·僖公《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解读、赏析

220 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220 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

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注释

①乞籴(qǐ dí):意为求买粮食。

②秦伯:指秦穆公。

③与:给予。

④施:施与恩惠。

⑤携:离心。

⑥恤:体恤、周济。

⑦相继:接连不断。

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译文

冬季之时,晋国连年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重视我们给的恩惠并懂得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再次给他们恩惠而不报答我们,他们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心以后再去讨伐,他们没有群众支持就必然要失败。”秦穆公对百里说:“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救援灾荒,体恤并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会有福禄。”此时丕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进攻晋国。秦穆公说:“他们国君令人厌恶,但百姓有什么罪?”秦国于是把粟米运送到晋国,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

赏析

本段选自《春秋·左传·僖公》。“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河道水上运输的一个重大事件。“泛舟之役”发生在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连年大旱,庄稼收成很低,仓廪空虚,人民饥饿难堪,于是,惠公派遣大臣向秦国借粮食。虽然由于晋惠公没有兑现对秦国的承诺(若秦国帮他登上王位,他则将河西五城送给秦国以示报答),秦国当时和晋国有些矛盾,但穆公考虑再三,说:“有负于我的,是夷吾,不是晋国的百姓,受到饥荒威胁的却是晋国百姓,我不忍心因为晋国的国君有负于我而让百姓受灾。”最后还是决定把粮食卖给晋国。这样,粮食从秦国都城雍装载上船,经过渭河东下进入黄河河道,再从黄河河道拐弯北上沿着汾河河道进入浍(huì)水,最后进入晋国都城绛。古人云:“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秦穆公不计个人小利而在乎天下苍生,此番行为彰显出君子之大度风范。

其实中国人的这种大度风范在当今世界仍在彰显。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日本邻邦的中国,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日本的残酷侵略而生灵涂炭,但政府和民众都十分关注和同情日本受灾民众,积极为日本灾后救援提供各项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中国奉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体现,更是大国风范的体现。大灾面前,中国民众积极与日本民众共同应对,形成了感情上的连接,更为中日两国未来世代友好发展注入了活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