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解读、赏析
232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注释】
①天地不仁:天地不是人格神,没有意志,没有仁爱之心。
②刍(chú)狗:古时候祭祀用草扎成的狗,使用后即被抛弃。此处被当作一个喻体。全句意思是说,圣人无所谓仁慈,他把百姓当成祭神用的刍狗一般,对百姓不存在厚此薄彼之心。
③橐籥(tuó yuè):风箱。
④屈:竭、干涸。
⑤多言数穷:言,指政令;数,即术数;“数穷”意指没办法了。
⑥守中:中,通冲,守中即持守虚静的意思。
【天地不仁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慈仁爱,它把万物当成祭神用的刍狗,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仁爱,他把百姓当成祭神用的刍狗,不厚此薄彼,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就像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加行不通,不如持虚守静。
【赏析】
此语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谈论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而对某物有所嫌弃,厚此薄彼,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老子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需依照自然界的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凌驾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对此,老子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应无所偏爱,应取法于天地而任其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人们生火时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它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穷尽。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繁多,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儒家的中,是中正、中庸、不偏不倚的意思,老子讲的这个中,含有虚静的意思。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虚静无为,万物反而能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