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二十四节气《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第十三章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谷物成熟,气温逐渐下降,月明风清,秋高气爽,秋天从此开始了。立秋与气象农事〇立秋时节的气象特色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的时候。历书上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后,谷物成熟,气温逐渐下降,月明风清,秋高气爽,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

第十三章

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谷物成熟,气温逐渐下降,月明风清,秋高气爽,秋天从此开始了。

立秋与气象农事

〇立秋时节的气象特色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的时候。历书上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后,谷物成熟,气温逐渐下降,月明风清,秋高气爽,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立秋一到,传统意义上的秋天就开始了,但是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尽管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跨度都很大,这就决定了全国各地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

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民间历来就有“秋老虎”之说。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脚步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秋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〇立秋时节的农事活动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可见进入了秋季,田间农事活动会不断增多。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这个时候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注意防治。

了解立秋传统民俗

熬过了胃口欠缺的炎炎夏日,到了立秋时节,人们渐渐有了食欲,所以立秋的民俗很多都与吃有关。

〇贴秋膘

很多地方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本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也就是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叫法。黑龙江双城人在立秋日食用美馔,俗称“抓秋膘”。在黑龙江安达,是日食面条,称为“抢秋膘”,意在祝健康。北京人家在立秋日要吃肉喝酒,称“贴秋膘”。在河北遵化,要啖瓜果肥甘,称“填秋膘”。辽宁地区有立秋日“吃秋饱”的习俗,海城、凌海市等地是吃肉面,义县的城乡居民多吃饼、饺子等面食,朝阳人则是吃黄米面饽饽。

〇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盛夏难耐,忽逢立秋,将其咬住。天津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西瓜或香瓜,据说可防止腹泻;江苏各地老少也在立秋时刻吃西瓜以“咬秋”,认为可不生秋痱子;在江苏无锡、浙江乌青,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认为可免疟痢;北京人有“春吃萝卜秋吃瓜”的习惯,家长必要在立秋之日给孩子买个瓜吃,并对孩子说:“吃个瓜吧,秋后好肥得滚瓜溜圆的。”当地有“早甜瓜,晚西瓜”的谚语,因为立秋之瓜须早吃,所以多吃甜瓜(也称香瓜,起于初夏,终于晚秋,味道清香甘美,食之可以解腻);在浙江杭州,有的妇女会在立秋日吃一个秋桃;浙江双林人喜食菱藕、瓜果等。

关于啃秋,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啃”略有差异。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不管是哪种形式,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〇吃饺子、渣、茄饼

在山东半岛的广大地区,立秋当天的中午一般吃水饺或面条,招远、龙口称“入伏的饺子立秋的面”,长岛、莱阳、海阳等地则说是“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在山东诸城和莱西地区,吃一种豆末和菜煮成的小豆腐,俗称“渣”,当地民谚云:“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说是有防止肠胃病的功效。在江苏苏州,立秋这天用茄子调和面粉作茄饼。

〇祓秋

在浙江定海,立秋日,儿童食蓼曲(俗名“白药”)、莱菔子,称为“祓秋”,以为可去积滞。在浙江舟山,则是给小孩吃萝卜粒、炒米粉等拌和的食物,以防积滞。在浙江镇海、奉化,给儿童吃绿豆粥,服酒曲,叫作“祓秋”,认为孩子吃了长得快,长得壮。

〇饮新水

在江浙一带,有立秋时饮用“新水”的习俗。所谓“新水”,就是刚从井中打的新鲜水,据说这样既可免生痱子,又可止痢疾。在四川雅安,则是将其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家人共饮,以防疟痢。在四川三合,“俗谓立秋正刻饮水一杯,则积暑消除,秋无肠泄之病”。岐黄家又云:“服清暑方一剂更妙。”

〇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〇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便迎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村民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进行创作的素材,并产生了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到了今天,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〇插戴楸叶

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由来已久,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都有立秋满街叫卖楸叶,妇女小儿将之剪成各种花样插戴的记载。直到近代,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在山东地区,据说立秋这天必有一两片楸叶凋落,表示秋天到了。胶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在这天采集楸叶或桐叶,剪作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角,或佩于胸前,以应节序。在河南郑县,立秋日男女都戴楸叶,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角。

此外,山东有些地方的人于立秋日刚刚天亮时采集楸叶熬膏,称“楸叶膏”,据说用来敷痔疮有特别的疗效。

立秋时节的养生保健

〇立秋养生知识

立秋是秋季的初始。《管子》中有:“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里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对于立秋时节的养生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平静,神志安宁,切忌忧虑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秋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运动调养。秋季是进行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〇立秋时节的疾病预防

●防寒湿

立秋之后,金风送爽,有些人为了贪图凉快,喜欢开窗而卧。然而,夏秋之交,湿热氤氲,也正是冷空气开始活动之时,稍有不慎,就易导致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此时,多有全身酸重、脘腹痞满、便溏、四肢无力、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所以,入秋天气转凉时切莫贪凉。入睡之前,一定要关窗闭户,以防寒湿之邪入侵。

●防秋乏

民间有句俗语,叫“春困秋乏”。那么什么是秋乏呢?即当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之时,许多人都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神来,这便是秋乏的特点。

呈现秋乏的情形,无疑是精神萎靡的表现,当一个人缺乏旺盛的活力时,势必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如何克服秋乏呢?完全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克服。许多人误认为这种“秋乏”可用不动或多睡来克服,这显然不是消除秋乏的方法。克服秋乏应该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在日常起居作息上有针对性地合理调整,包括起卧、饮食、运动等。

●防气象过敏症

秋天,天气变化比较大,冷暖交替,变化频繁。有些人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抑郁焦虑、头痛眩晕、失眠多汗等症,这就是所谓“气象过敏症”。因此,入秋之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营养平衡,尽可能避免气象过敏症的发生。

●防胃肠疾病

立秋时分,降雨增加,空气湿度大,再加上天气闷热,食品很易发生霉变,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所以,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最好一天内就吃完,如果存放时间较长,在没有确认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牛奶变质一定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不要食用。

立秋时节“吃”的学问

〇立秋饮食宜忌:适宜进补,少辛多酸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食欲开始增加。此时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如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宜食:赤小豆、薏米、芹菜、萝卜、竹笋、蘑菇、海带、豆腐、蜂蜜、甘蔗、荸荠等。

忌食:梨、黄瓜、辣椒、丝瓜、生姜、葱、韭菜等。

〇立秋食谱攻略

醋椒鱼

用料:

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黄精煨肘

用料:

猪肘750克,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

①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②以上食物同放入砂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黏,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尤为适宜。

五彩蜜珠果

用料:

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

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生地粥

用料: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品味立秋文化情趣

〇品立秋诗词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元九:元稹。白居易的好友,著名诗人。这是诗人立秋日游曲江,忆念好友元稹的一首诗。

立秋之日,诗人骑马出郊,在江堤上独行。这时候他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起。一个在曲江池畔,一个在汀陵(湖北江陵)城中。于是诗人想像着,此刻朋友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两地秋思同样深切。这首诗的诗意明了易懂,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用了很多重复字,“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江上江陵城”,像是为了刻意打破陈规,自创新格。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往今来历代诗人每当秋天来临,便因寂寞空虚而感秋伤秋,刘禹锡却一反陈规,说秋天更胜过春天。晴空万里,一只仙鹤展开翅膀飞向云端,把他的诗兴情感也带到了碧蓝色的天空。本诗热情地赞颂了美好的秋天,鼓励失意的人们不要伤怀,要振奋精神,勇敢前进。

癸巳夏旁郡多苦旱惟汉嘉数得雨然未足也立秋

【南宋】陆游

画檐鸣雨早秋天,

不喜新凉喜有年。

眼里香粳三万顷,

寄声父老共欣然。

在上一章品读大暑诗词模块中,陆游曾有一首《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说的是在炎热的季节,诗人急切盼望秋天快快来临的心情。而如今立秋了,秋天终于到来了,诗人的心情自是欢欣不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以期盼与父老乡亲“共欣然”。

立秋

【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凉。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刘翰,字武子(一说武之),长沙(今属湖南)人,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曾为高宗宪圣吴皇后侄吴益子琚门客,有诗词投呈张孝祥、范成大。久客临安,迄以布衣终身。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微感受。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了一副面容,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小乌鸦的鸣叫扰耳,待其散去,只有玉色屏风寂寞地立着。突然间起风了,秋风习习,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挥动扇子一样。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全诗意境时令感极强,描写内容紧扣题意,构思很巧妙。

立秋

【元】方回

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

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

初夜银河正牛女,诘朝红日尾觜参。

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

方回(1227—1305),字万里,别号虚谷,元朝诗人、诗论家。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元兵至,他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

这首《立秋》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来临之际的欢喜心情,尽管天气依然很热,但终于可以看到凉爽的希望了。

〇读立秋谚语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千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中午立秋,早晨夜晚凉幽幽。

交秋末伏,鸡蛋晒熟。

立秋顺秋,绵绵不休。

秋前南风雨潭潭。

有钱难买秋后热。

立秋早晚凉。

蚊从立秋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