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关于夏至节气诗词赏析》

二十四节气《关于夏至节气诗词赏析》

《恪遵宪度》抄本云:“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此日,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韦应物却说“宵漏自此长”,宵漏是夜晚的计时器,这是为什么?古人有居安思危的传统,也有阴阳互生的思维。当白天最长的夏至降临,也就意味着最短的夜晚降临。那么,夏至之后的夜晚,不就每夜都长...

《恪遵宪度》抄本云:“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此日,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

韦应物却说“宵漏自此长”,宵漏是夜晚的计时器,这是为什么?

古人有居安思危的传统,也有阴阳互生的思维。当白天最长的夏至降临,也就意味着最短的夜晚降临。

那么,夏至之后的夜晚,不就每夜都长一些吗?

我们常说“夏至未至”,它的好就在将要到达,还没到达,也就不必担心由盛转衰。

白居易说:“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夏至到来,盛极而衰,阴气暗生,渐渐地夜晚变长。然而,很多人还是被夏天的炎热欺骗,感受不到夜晚悄悄变久。只有我这样孤独地怀抱忧愁的人,才独自先感受到这一点。

孤独的人往往清醒,清醒的人不止白居易一个。

韦应物写过一首《夏至避暑北池》,写得很好: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首句跟白居易意思一致,不多说。韦应物担心炎凉变化,来不及颁行政教。换个角度来看,官员无为,未必全是无能,有些可能也是放权简政的结果。比如,农忙时节,百姓种田都来不及,你却让他们去打仗,那还不如无为。

因此,我们不妨说,之所以官府里每天多闲暇,是因为这个月开始,农民渐渐忙碌起来。农民忙碌起来,各种诉讼变少。另一方面,官府也不滋生杂事。应该说,这是官民之间很好的默契。从这方面来说,韦应物算是爱民之官了。

他高居无忧,却还挂念田间地头,那些耕耘的百姓们,如何抵挡这炎热的天气?韦应物似乎没想到好办法,但他心很大。四处走走,散散心,也就抚平心中的担忧了。“亭午”就是中午,中午最热,万物都静息避暑。韦应物却独自游览,欣赏那一方池塘。

这家伙,大概是没有午睡的习惯。

这里无人,所以关着门,一片寂静阴凉。寂静是因为万物静息了,阴凉来自哪里呢?原来是城墙边的参天大树,郁郁苍苍,投下的浓阴。

“绿筠尚含粉”一句,《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韦应物集校注》等都没出注,更不用说其他一般性的介绍文字了。

“绿筠”好理解,就是指碧竹。这个“粉”字不太好落实。

从后文的“芳”来看,应该也是名词,那就容易联想到花粉。

竹子也开花,不过,五十年一开,结出的竹米,在古人看来,就是凤凰的美食。这么难得的事情,也不排除被韦应物碰巧遇到的可能。

即便韦应物有幸看到,“尚”字也无法落实:开花就有花粉,什么叫“尚含花粉”?而且,竹子开花还有另一个结果,就是很快会死亡。在很多人眼里,“竹子开花”不是吉兆,这跟诗句传达出来的赏心悦目矛盾。

实际上,“粉”是“粉箨”的省略,跟“芳”是“芳香”的省略一致。“粉箨”就是指竹笋上的箨叶,带有竹粉,故称“粉箨”,李商隐就写有“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的诗句。

李商隐写的是,竹笋已经脱落外壳,韦应物所写,则是竹笋虽脱落外壳,却还残留着竹粉。

民间俗云,“夏至吃三笋”,其中一笋就是竹笋,可见夏至确实还有竹笋。

韦应物所写则是笋壳脱落,竹笋上还有竹粉。此类例子甚多,笔者也不敢说完全正确,欢迎诸君批评指正。

之所以写以上大段话,是想让读者明白,简单的语言背后,要查很多资料。

圆荷也是新荷,随着夏天到来,开始吐芳。在这里喝点小酒,真的可以洒脱心中的烦躁。这烦躁,大概就是诗前所说的“所忧变炎凉”。

有学者指出,韦应物此诗可能写于他做苏州刺史的时候。白居易也做过苏州刺史,他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说:

忆在苏州日,常诣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梦得”就是刘禹锡,白居易的好朋友,在白居易之后做苏州刺史。

为什么还要把这首诗寄给卢宾客呢?

卢宾客指卢同仁,他是刘禹锡之后的苏州刺史。白居易回忆十三年前,在苏州过夏至的情景。那时他常参加夏至宴会,席上有竹筒粽、子鹅炙等美味。竹筒粽是用鲜嫩的竹筒所包,特别清香。子鹅是名贵的食用鹅,色白且肥,肉味鲜美。用新鲜的子鹅烤出来的烤鹅,特别肥脆。既有这样的美食,如果天气热,也难吃下。

苏州属于水乡,有很多水上台榭,风过水面,凉风习习,胃口大开。更重要的是,苏州人还精通管弦乐器,演奏美妙的音乐,食指大动。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夏至这天的苏州,家家户户酒宴,处处船动飘乐。后来我卸任,你们(指刘禹锡、卢同仁)相继来做苏州刺史。如今,我们又一起在洛阳做闲官,一起回忆苏州岁月。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有这样相似的经历?

苏州此时大概正在经历梅雨天,我们这里却刚麦熟。天气迥异,时间久远,想起来真如一梦!到了南宋,洛阳已可望而不可即,那才真如梦幻泡影了。但吴地的习俗还在延续,夏至这天还要祭祀,摆宴。

土生土长的吴地人范成大,这天就在子孙的搀扶下,来到祭庙,自责自己多年没来祭祀,不算孝子贤孙。但却狠狠地夸了自己的子孙,他写道: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这首诗很奇特,是六言诗。先写子孙腰间挂着装有李核的香囊,来给老人敬酒,祈祷他吃饭不被噎到。吃完饭要去祭庙,他们手臂上缠着粽子丝线,寓意健壮,来搀扶羸弱的老人。

这个老人,当然就是指范成大自己。

在夏至节这天,范成大随着乡俗,跟孩子们一起嬉闹。

古人总是这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离开南宋吴地,我们把目光重新对准唐代。元和八年(813年)夏至这天,跟白居易同时代的韩愈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就是送别刘师服。之前他已写过《送进士刘师服东归》,但刘师服并没有立即出发。

夏至这天,刘师服听见蝉声,决定动身,韩愈听闻他的决定,写下《送刘师服》: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蝉声入客耳,惊起不可留。草草具盘馔,不待酒献酬。士生为名累,有似鱼中钩。赍材入市卖,贵者恒难售。岂不畏憔悴,为功忌中休。勉哉耘其业,以待岁晚收。

“夏半”就是夏至,这时阴气萌生。

如果夏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

“客”指刘师服,他听到蝉声,惊慌地想要起身回家,留也留不住。韩愈无法,由于时间很急,只能草草地饯别。大概要赶路,所以也没时间喝酒。尽管没喝酒,酒话还是要说的。

韩愈爱才惜才,又写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名言,好为人师。眼看刘师服就要离开,他抓紧时间上课:

作为士子,生来就要为名所累,就像上钩的鱼一样,挣脱不开。可是抱“材”到市场上售卖,卖得贵的,常常难以卖出。

这个“材”,既指木材,也指才华。

这么浅显的道理谁不懂呢?为什么还有人不愿便宜卖呢?因为怕半途而废之后,再也卖不出高价了。希望你回去之后,继续深造,留心学业,不要轻易就把自己卖出去。这样虽然有可能收获得比较晚,但一定是丰收。

韩愈可谓是“爱生至深,则为之计长远”了。

连韩愈这样骨鲠之人,尚且在夏至这天有时光迁逝之感。对于多愁善感的词人,那就更不能不一抒衷心了。

浙江人史浩是当时最厉害的浙江人,死后被封为越王。他最为后人乐道的地方,在于为岳飞将军平反。就是这样一个富贵至极的南宋人,写下《永遇乐·日永绣工》:

日永绣工,减却一线,节临短至。幸有杯盘,随分快乐,□得醺醺醉。寻思尘世,寒来暑往,冻极又还热炽。恰如个、脾家疟疾,比着略长些子。人生百岁,一年一发,且是不通医治。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除非炉内,龙盘虎绕,养得大丹神水。却从他、阴阳自变,卦分泰否。

这首词脱去一字,但不太影响我们理解全词。

由于夏至白昼最长,以后慢慢白昼变短,所以绣工们就减去一线。看见绣工们这么做,词人越发感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所幸有美酒好菜,可以随时享用取乐,不妨喝得醉醺醺。在酒精的刺激下,词人开始思考时间。

他思量着,尘世间啊,都是寒来暑往,冷到极点就会变暖,慢慢又热到极点,周而复始。这恰恰就像患疟疾的人,脾慢慢肿大,比画着时间来生长。有生之年,脾肿大到疟疾爆发的时候,一年又过去。下一年到来,又是这样,治都治不好。

史浩当然没有现在的医学知识,但他能看出疟疾跟时间有关,把疟疾发病的过程写成生长,已非常难得,其实暗合了现代医学中疟疾因寄生虫(即疟原虫)引发的理论。

不仅如此,史浩还发现,两鬓间的黑发,也是时间染白的。

如今,两鬓星星,无处可染,按照盛衰转化的自然规律,是不是又要变黑了呀?遗憾的是,盛衰转化之理固然存在,却不是这样转化。除非炼丹炉内,龙虎盘绕,养出仙丹水银。炼出仙丹,长生不老,自然就能任时光飞逝,阴阳变化,否极泰来。神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汞,古人以为喝了可以长生,实际上有毒。很多道士因此致死,不但不能延寿,反而短命。

四时流转,自然规律不可强改,我们与其伤感,不如像陶渊明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顺应着二十四节气生活,享其天年,可矣。

永遇乐·日永绣工

日永绣工,减却一线,节临短至。幸有杯盘,随分快乐,□得醺醺醉。寻思尘世,寒来暑往,冻极又还热炽。恰如个、脾家疟疾,比着略长些子。人生百岁,一年一发,且是不通医治。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除非炉内,龙盘虎绕,养得大丹神水。却从他、阴阳自变,卦分泰否。

宋·史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