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立秋有关的诗词赏析》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立秋有关的诗词赏析》

《计然万物录》:“立夏九十一日立秋,凉风行,白露降,万物始实。”《唐六典》:“立秋之日祀白帝。”故陈著《次韵吴竹修立秋日》云:“白帝来时赤帝归,年年流转不违时。”所谓白帝来时赤帝归,就指秋来夏去,万物开始成熟。乾元二年(759 年)立秋日,虽然天气入秋,诗圣杜甫却仍烦躁。他正在考虑要不要丢掉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小官职。思来想去,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做个了断。...

《计然万物录》:“立夏九十一日立秋,凉风行,白露降,万物始实。”《唐六典》:“立秋之日祀白帝。”故陈著《次韵吴竹修立秋日》云:“白帝来时赤帝归,年年流转不违时。”所谓白帝来时赤帝归,就指秋来夏去,万物开始成熟。

乾元二年(759 年)立秋日,虽然天气入秋,诗圣杜甫却仍烦躁。他正在考虑要不要丢掉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小官职。

思来想去,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做个了断。

于是,立秋后第二天,他写下一首罢官诗《立秋后题》: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从杜甫诗中来看,立秋成为他罢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中说,日月如梭,从不饶人,转眼夏天过去,昨夜立秋。黑色知了虽仍在叫个不停,秋燕却已像客人,准备离开北方了。

我们遇到困难,犹豫不决的时候,常会有朋友提醒你:“勿忘初心。”想想你的初衷是什么,也就能较好地做出选择。

杜甫也这样,他想起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独往”,语出《庄子》:“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地、细万物而独往也。”意谓逍遥自在的人生。

既然早就想自在逍遥,如今快五十岁,还惆怅、犹豫啥?

此时杜甫四十八岁,对一个唐代人来说,半百不是意味着人生过一半,而是一生的尾声。

现在还不追求逍遥,以后还剩多少日子?于是,杜甫在立秋后的第二天做了个重大的决定:罢官。

他向陶渊明学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里有个小问题,“罢官亦由人”的“由人”,是由别人还是由自己?

有些学者认为杜甫是被罢官的,这就误解了诗意。

如果是被罢官的,杜甫这首诗还有什么好“惆怅”、好犹豫的?还要说什么“何事”?唯有是自己做决定,才会左右摇摆,需要用理由来说服自己。从此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日子。用史书的话来说,日子艰苦到甚至需要“负薪采橡栗以自给”,没吃的,就采野果充饥。

在今人的描述中,邓红梅女士的话最生动,她说:

“然而他自知没有陶渊明的园田可隐,故园荡尽,不足以养活口,京师物价昂贵,也不可能是他的寄迹之所,他将像一只无家的燕子,一个时间的过客。”

杜甫这只燕子,在这个秋天,开始南飞。

于是,文学史上有了众多杰作,其中包括《秋兴八首》这样震古烁今的作品。

这就足以让我们感谢立秋。

连诗圣杜甫都无力抗拒秋天带来的思绪,其他诗人更如此。其中,白居易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他不仅在立秋白天写,晚上也写。白天写的叫《立秋日登乐游园》: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此时白居易五十岁,自言自语地独自在曲江边行走。大概心情没有因此舒展,白居易就跨马去乐游原试试运气。曲江和乐游原都是当时的名胜之地。

按道理来说,游玩总是让人高兴的,白居易却快乐不起来。原因在后两句,凉风萧飒,吹拂着衰发。

白居易心里很不爽:为什么头发和凉风要一起入秋呢?怪不得他从曲江跑到乐游原,都没用。凉风到处都有,怎么躲得掉?头发更是长在自己身上,任你七十二变,也摆脱不了。

晚上的诗主要是怀人,如《立秋夕,有怀梦得》《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等。

这些诗中有悲有喜。悲者如“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夜茶不敢多喝,一两勺足够,怕喝多了失眠。

“秋吟”指秋夜吟诗,吟哦几遍,想起所思之人远在千里,意绪颇为低落。

喜者如“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立秋后凉风吹拂,暑热消退,虽然明知时间流逝,也感到高兴。这看似与《立秋日登乐游园》矛盾,实际上并不。

登乐游原时,白居易才五十岁,正处在转入暮年的适应期。到写“但喜烦暑退”的时候,是六十五岁,已适应暮年生活,心态更平和。

秋天到来,容易勾起人们的衰老之念,但对万物来说,却迎来丰收。

曾跟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的曹勋,写过一本《北狩见闻录》。说是北狩,这是客气话,实际上就是靖康之乱后被抓到北方的见闻录。

他就写过一首《山居杂诗》,表达丰收的喜悦:

今岁立秋早,便觉驱探汤。虽有正午热,已觉中夜凉。麻豆率房角,早禾亦上场。吾心喜可知,纪实藏诗章。

“探汤”比喻炎热,今年立秋来得早,驱散暑气。即便正午还很热,夜中已经感觉有点凉。房角挂着麻豆,场上晒着早稻。刚入秋天便有这样丰盛的收获,是秋天大丰收的好兆头。我心里很欢喜,把这些事情如实地保存到这首诗歌中。

曹勋没想到,丰收固然可喜,但也不能高兴太早,因为还要交税。如果是丰收,即便交税,也还可以接受,最怕丰收不了,还要催缴。

嘉熙三年(1239 年),立秋第二天,薛嵎写有《己亥大旱,官催秋苗甚急》:

立秋才一日,期会到林泉。已悟征苗意,曾吟喜雨篇。饥锄山草尽,渴汲井泥坚。闻道邻州牧,忧民夜不眠。

薛嵎这个人久考不中,立秋后就想隐居林泉。这年秋试,他又落榜,所以在《秋试下第有感》中说:“此日便为终隐计。”

那他为什么一直考到四十五岁,终于考上,都不隐退呢?从他写“忧民”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知道秋收对于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曾经为下雨缓解旱情而写诗,如今入秋,又为官府催税而写诗。

这些可怜的百姓,他们自己饿到把山上的草根吃完,井里全是泥,想喝水也没有。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官员仍然忍心催税!听说邻近州的太守,为百姓担忧得夜不能寐。

这是不是爸妈们口中老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呢?

从诗意来判断,不管真假与否,都是为了相形之下,希望本州太守也有所为,有所不为。

范成大也写过很多担忧秋收的诗,如《秋雷叹》《七月十八日浓雾作雨不成》等。

由此可见,秋天歉收是常态,丰收才少得可贵。相对于诗人们的心忧天下,词人更多把关注点放在个体感受上。

我们来看看立秋后第一天,词人会想些什么。

张镃是张俊的曾孙,张俊是与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据说,张镃

家的园池、声妓、服玩在天下都是数一数二的。立秋第二天夜里,天还很热,他夜不能寐,就写一首《鹊桥仙·立秋后一夕》:

暑云犹在,澄空欲变,入夜徘徊庭际。新秋知是昨宵来,爱残月,纤纤西坠。 芭蕉老大,流萤衰倦,静里细观天意。轻风未有半分凉,奈人道,今宵好睡。

暑气还在,以为澄澈的天空会变天,入夜后就在庭院中徘徊,等待。

昨夜才进入新秋,一直没变的澄澈天空上,一轮残月纤纤细细,往西坠落,惹人怜爱。院里的芭蕉老大,空中飞舞的萤火虫日渐衰老疲倦,看似有变。我在静谧的夜空中仔细观察天意。这里的“天意”指天气变化的蛛丝马迹。吹来的轻风,没有半分凉爽,又似没有变化。无奈的是,人们都说今夜终于可以睡个好觉。

张镃在立秋后的第一天,观察天气变化,最后得出一个失望的结论:

确实有微小的变化,但天气炎热这一点,没改变。

绍兴五年(1135 年)立秋的第三天,陈与义看到荷花繁茂如夏,写下一首《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立秋第三天尚且还是夏景,张镃确实是有点心急。

陈与义看见的不是孤证,范成大在立秋后第二天也看到繁荷,还写诗说“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真是荷花烂漫。

荷花之所以让陈与义激动,是因为他去年曾错过。

词序中说,绍兴四年(1134 年),他由礼部侍郎出任湖州太守,那时已到秋末,荷花都已凋零。今年因病从朝中隐退,居住在湖州下面的青墩镇,才立秋后三日,一路上,船的前后都是荷花,一望无际,像朝霞映照。

陈与义很高兴,就写一首词来记录兴奋的心情: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小舟在荷塘水路上行驶三天,平稳渡过荷花丛。我因病得福,才能来游览荷塘,恰好又遇到微雨过后,满川新秋,更加宜人。想起去年牵舟太晚,只看见满眼残荷。今年拿什么来回报君王(指宋高宗)恩准我病退呢?这一路繁茂的荷花一直把我送到青墩镇。

或许,在陈与义的观念里,这些荷花也是受到君王的恩泽才盛开。

不管怎么说,他写下这首词,就是在报答君王了。

一直到立秋后十天,天气才开始真的转凉了。

南宋词人卓田写有一首《品令·新秋》:

立秋十日,早露出新凉面。斜风急雨,战退炎光一半。月上纱窗,疑是广寒宫殿。 无端宋玉,撩乱生悲怨。一年好处,都被秋光占断。你且思量,今夜怎生消遣。

立秋已有十日,天气早已露出崭新的凉爽一面。斜风急雨过后,暑气已不足一半。月光透过纱窗,一片凉寒,让人生出身处广寒宫的错觉。那个悲秋的宋玉,真是无缘无故地扰乱心绪,萌生悲愁怨恨。

有什么好悲秋的呢?一年最好的时光,都被秋天占据。你与其悲秋,还不如好好想想,这么凉爽有月光的夜晚,应该怎么度过,才不算辜负。

卓田能够喜秋,跟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多的人还是像宋玉一样悲秋,比如黄昇。黄昇这个人不参加科举,但在词史上有很大贡献,编有《花庵词选》。他自己也写词,写得还不错,这首悲秋之作叫《重叠金·壬寅立秋》:

西风半夜惊罗扇,蛩声入梦传幽怨。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

这个词牌名有些陌生,其实就是《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中有“小山重叠金明灭”,“重叠金”即取于此。

黄昇此词也是怨词,写得很隐晦。

半夜秋风变凉,罗扇被词人写活了,它像有感情似的,从秋风变凉中,感受到自己可能要被丢掉的命运,所以是“惊”。

秋扇的命运,常用来比喻女子被始乱终弃,所以“惊”字,也点出词中主人公的惊恐。

“蛩声”指蟋蟀,蟋蟀在秋天哀鸣,进入主人公梦中,传递着幽怨。

开头两句写得很隐蔽,总之,就是主人公半夜被西风冻醒,被蛩声叫醒。

“碧藕”指女子的手腕。她醒来,才发现自己满脸泪痕,就用初凉的水梳洗一番。

下阕开始,写主人公抱怨,但是她不敢直接抱怨心上人,就迁怒于竹席。

“簟竹”就是竹簟,指竹席,秋天到,竹席冷,人睡在上面像睡在冰上。

女主人公就抱怨竹席:你变得这么冷,存心不让鸳鸯双栖。实际上,是心上人离她而去,她却把责任推到竹席上,可见是不愿面对现实。

“五更钟”指凌晨,马上天亮,可见女主人公惊醒后就一直没再入睡。

“金井”暗示着大户人家,甚至可能是宫廷之中。

桐树在秋天落叶,乌鸦则在落叶的桐树上啼叫,越发让人感到秋意渐深。

要知道,秋风和蛩声已让女主人公梦中惊醒,坐到天亮。

现在桐叶纷飞,乌鸦啼叫,秋意更浓,可以想见,女主人公的煎熬更甚。

但黄昇很聪明,点到为止,任我们自己遐想。

重叠金·壬寅立秋

西风半夜惊罗扇,蛩声入梦传幽怨。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

宋·黄昇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