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小暑诗词赏析》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小暑诗词赏析》

《礼记》云:“仲夏,小暑至。”《群芳谱》:“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天气炎热,但还未进入最热时节。小暑虽已天热,吹面之风已成温风,但总体来说,还不足以让人难熬。宋代诗人周行己就写道:小暑三日热,重我忧躁疢。崇朝一雨洗,意气觉清紧。尽管连热三日,让人烦躁痛苦,但早上来一场雨,也就意气清凉了。周行己是程颐的弟子,据说长得特别帅,登第后,京师权贵想给他娶妻。没想到...

《礼记》云:“仲夏,小暑至。”《群芳谱》:“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天气炎热,但还未进入最热时节。

小暑虽已天热,吹面之风已成温风,但总体来说,还不足以让人难熬。宋代诗人周行己就写道:

小暑三日热,重我忧躁疢。崇朝一雨洗,意气觉清紧。

尽管连热三日,让人烦躁痛苦,但早上来一场雨,也就意气清凉了。

周行己是程颐的弟子,据说长得特别帅,登第后,京师权贵想给他娶妻。没想到,这家伙很有原则,坚持未登第前的婚约,没有同意。后来,他的未婚妻双眼瞎了,周行己也没食言,依然迎娶过门。程颐听到这件事,感叹说:“我三十岁的时候,也做不到这样。”

身为浙江温州人的周行己,都不把小暑放在眼里,那远在北方山西的元好问,更是不在乎了,他甚至写了一首《喜夏》,不仅不怕,还很喜欢: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奶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在元好问眼里,小暑不可怕,躲在家里就像隐退。

“青奴”指圆筒形的竹器,抱着可以解热,现在拿出来,放在枕席上。

“黄奶”指书卷,据说,有人一看书就容易睡觉,比奶妈哄睡还管用,因书卷的纸是黄色的,就称书卷为黄奶。

躲在家里隐退,不必应酬,就有时间把书拿出来看。家附近也是好景象,竹阴浓密,看不见鸟影,却能听见鸟叫。来一场雨更好,打在荷叶上清脆圆润,这声音听起来似乎还带着荷香。晚上气温下降,无所事事,随意走到西厢,纳凉消食。

其实,小暑天气,也还适合做一些事的,比如怀人。

刘克庄的季子刘山甫要外出做官,刘克庄在小暑这天写诗给他,诗中说:“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简书原指各类文书,“简书畏”是指害怕去处理无穷无尽的文书。

但是没办法,哪怕做一个小官,也有各类文书要处理。

“水菽欢”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菽”指豆类,孔子说,吃着豆类粗食,喝着白开水,但是人在父母身边,这就是孝。

刘克庄的意思很清楚,留在家里,哪怕粗茶淡饭,父子在一起,也很开心。

当然,刘克庄也不能不为儿子做长远打算,所以诗后又说:“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我远远地寄书信给你,是为了告诉你,我很好,不用担心。以前的贤人就感叹地说过,要守住家业是很辛苦的。

这首诗的末句,刘克庄左右为难地说:如果忙完公事,暂时回家看看,也是一次小团圆。

刘山甫是刘克庄诸子中他比较喜爱的,后来刘克庄的文集就是刘山甫编的。

小暑之时,约二三好友一起喝茶写诗也是文人常做的事,晁补之就写了《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其二说: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晁补之和曾敬之在能赋堂中喝茶,甚觉宜人。宜人到什么程度呢?两人在品茶中,仿佛遗忘时光,化为仙人。所以末句就在这种感觉上进一步想象:

有一天我们回首红尘,能看见两个偶然坐在能赋堂中饮茶的肉身。

这一方面是在说喝茶让人有遗世独立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意在强调这次喝茶在两人生命中留下的痕迹之大,这是在感激曾敬之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

如果说宋人喜欢品茶的话,唐人就喜欢饮酒了。

古文运动的先驱独孤及,就写有《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这篇序,《古今图书集成》误收在李白名下,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写得太飘逸,很像李白的风格。

刘少府叫刘造,少府就是县尉,我们最熟悉的当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杜少府了。

独孤及在序中说,五月小暑到来,夜晚,刘造在城楼摆宴,邀请大家喝酒。是夜明月当空,大家一边在高台上眺望远近,一边在酒桌上纵论古今。这真是“高城古台,深夜朗月,芳樽良友,佳景胜事”,八美并存。

独孤及在序文末尾说: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唐人怎能不写诗呢?快写快写!

可惜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但不必遗憾,独孤及还真在小暑写过诗。这首诗名叫《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石竹花是笔者很喜欢的小花,花期很长,可以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2017 年 6 月 20 日,南京炎热,笔者偶然在绿化带上看见它们碎小的花瓣,迎着烈日盛开,深为感动,就写了一首小诗来赞美它们:

你的,卑微的

如你娇小躯体的,浓烈的,爱于石竹的,成长的

花瓣的,边缘而日渐地

薄褪。像一个一个的,修饰语从桥梁间溃散

奔腾的流水中,浪花

归于平静。蹲守在岸边的弃子站起来,又缩回

迈向花桥的,天足

彼岸还不足以,践踏着爱

抵达。你根下的,潜流

细微、宽广、表浅、深邃

如果它永不干涸,为何你

索取,无多

独孤及似乎也在这一点上深受感动,他说石竹花不怕热风,能在小暑天盛开。不仅在百花凋零的时候冒暑盛开,而且还开得特别精致。红色的花瓣像朝霞染成,有质感的花片和花形,像是用刀裁出来的。

游蜂喜爱它的美色,所以纷纷拥来—这大概是独孤及的误会,百花都已凋谢,蜜蜂无处采蜜,这时石竹花像它们的救星一般,能不飞奔而来?怀有思念的女子看见石竹花这么美,相形之下,越发觉得自己受时间催逼,不断衰老。

末句归结到好朋友李滁州身上。看着你送来的诗,更增添我的离愁,一日之中九回肠。

石竹花生命力旺盛固然可喜,但更多的植物是平凡的,我们不能以石竹花的高标准要求每一类植物都这样—否则,石竹花又可贵在哪里呢?

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植物,就是庄稼了。

庄稼缺少雨水,又在热天,很容易枯萎,所以很多人祈祷下雨。

当然,如果能够祈祷成功,不仅可以缓解庄稼的旱情,也可以让人身心俱爽。王之道就写有《和石守道喜雨》,诗序中说,夏天旱情一直蔓延到小暑。由于旱情严重,种下的各类庄稼,真正入土扎根的不到一半。旱情持续,田地干得裂开,连原本最低湿的秧苗都开始枯槁,更不用说其他作物了。这个时候,太守张仲交为民祷雨,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云气,全城下了一场雨。紧接着,大雨到来,远近旱情都得解决。王之道欢忭若狂,情不自已,就写下这首诗。

发生旱情,不仅官员着急,有些心系天下的和尚也着急。

北宋名僧契嵩,因为主张融合儒家和佛教而出名。

我们知道,和尚出家之后,本是无父无母的,但契嵩却强调孝道,被人称为“一代孝僧”。

契嵩就写过《夏日无雨》,表达他对现实的关注: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他所隐居的山上久不下雨,僧人们天天盼望乌云。从小暑一直盼到大暑,盼得深深的溪水干得浅浅的。盼到井里的水都干涸了,菜地里没有一丝水,土都发烫,还是没有下雨。

契嵩不敢追问老天爷为何如此,只能默默地想念水鸟的叫声。

有人可能会说,契嵩啊契嵩,你天天只顾着山中,不管天下百姓,老天爷为什么要下雨养活你们这群人呢?

且慢,不要急着批判契嵩,他其实是由己推人,由山中而及天下的。

“水鸟啼”诗句下,他用小字注释说:“俗谓水鸟啼,则天下雨焉。”

原来,他之所以期盼水鸟叫,不仅仅是为山中祷雨,而是为天下祷雨。

可能还有人要反驳:天下雨三字不是指天下都下雨,而是“下雨”连读,意谓老天下雨。

我们现在经常说“下雨”,古代“雨”有下雨的意思,所以不必在“雨”前加一“下”字。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知识来理解古人的用语习惯。作为一个和尚,却心怀天下,应该获得人们的尊重。

宋词中并无直接标明小暑节气的作品,但后世却有。

明代写词写得最多的易震吉,就写有一首《临江仙·小暑》:

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 深院一垂杨,又闹鸣螀,簿书堆案使人忙。何不归与湖水上,做个渔郎。

小暑的时候,吃西瓜解热,穿着粗葛布的透气衣裳。即便这样,也不过才抵挡得了窗外刚升起来的蒸腾暑气。

一天如此漫长,只会越来越热,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宜静不宜动—喝碗茶,点根香。

但这是奢望,词人是个官员,不能因为天热就不处理公文。堆满书案的文书让人忙个不停,本来就没时间擦汗,燥热得很。院里的一棵垂杨树上,还有知了叫个不停,让人越发心烦。

词人对自己说,这官没法做,干吗不归隐到湖水之上,哪怕做个渔民也好!

易震吉同学,请不要冲动,这才是小暑,真正热的时候还没到呢。

临江仙·小暑

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 深院一垂杨,又闹鸣,簿书堆案使人忙。何不归与湖水上,做个渔郎。

宋·易震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