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小满诗词鉴赏》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小满诗词鉴赏》

所谓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其中之“物”,所指较宽泛。马永卿《嬾真子录》则具体指出是“麦”: “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所谓芒种,《嬾真子录》又云:“芒种,五月节。种读如种类之种,谓种之有芒者,麦也,至是当熟矣。”可见,在马永卿看来,小满是指麦开始灌浆,芒种指麦成熟。总之,都与麦有关。把小满与芒种两个...

所谓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其中之“物”,所指较宽泛。马永卿《嬾真子录》则具体指出是“麦”: “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所谓芒种,《嬾真子录》又云:“芒种,五月节。种读如种类之种,谓种之有芒者,麦也,至是当熟矣。”可见,在马永卿看来,小满是指麦开始灌浆,芒种指麦成熟。总之,都与麦有关。

把小满与芒种两个节气放在一起,有很多理由。比如,它们都跟麦子有密切联系,本来也不必强行分开。再比如,它们都传达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还可以列出很多理由,但对笔者来说,原因比较简单。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它们是少有的宋词中没有明确标出的节气。换句话说,从小满到芒种,连续的一个月时间,在节气词中是空白。

当然,这不是说没有可以搭上关系的词作,如“芰荷风、涤面恰麦秋”“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等,都写麦熟。

可是我们翻阅全词,并无明确的小满或芒种意识。

由此可见,在这一个月中,词人照旧创作,只不过就是不愿标出小满、芒种。

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想找个答案。词人不直接写,那么与词关系较近的诗中,写不写?

这倒比较多,但我们仔细一分析,发现南宋前还比较自由,到了南宋,多与农事相关。唐代褚藏言在《北固晚眺》中说:“水园芒种后,梅天风雨凉。”指出芒种之后,梅雨让天气变凉。有名的唐代诗僧寒山,写有“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芒种本是播种庄稼或麦子成熟,这里却说芒种后才长出草。树叶本在秋天凋落,却在立秋之前就已飘零。寒山在诗中并非写芒种,而是用来烘托“山中何太冷”。因为山中太冷,芒种之后天才回暖,才有草长得出来。又因为太冷,所以还没立秋,就已天寒叶落。

北宋末,王之道在《遣兴》中写道:

步屟随儿辈,临池得凭栏。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王之道写的是俗称“小满寒”的天气现象。小满时节,南方有时会出现连续三天以上的低温降雨天气。诗人随着儿子们漫步,但毕竟年纪大,所以没走多久,就在池边靠着栏杆。阴天太久,东边的虹一点也看不见,像是断掉了一样。

民谚有“东虹日头西虹雨”的说法,就是东边有虹,就出太阳,西边有虹,就会下雨。现在东虹已断,难怪久雨不晴。

小满时节,夏风吹来,如北风一样寒冷。诗人望望阴天,吹吹冷风,低下头看池。池上几叠荷叶,因为久雨,池水上涨,仿佛与水面点在一起。栏杆墙边,依偎着几竿碧竹,景色也还不错,但终究是视野受限,都怪阴天没法走远。

末句,诗人自问:天晴有什么乐处?

又自答:起码能够望见云外的远山。

说得好像天晴,他就有精力去爬山一般。不过,即便晴天爬不上去,能看看也好。这样可爱的纯情,到南宋就少见了。

南宋诗人,写到小满、芒种,不跟农事联系起来,就不自在,巩丰就说: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酒贱茶饶新面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他是在早晨赶路的时候写下这些诗句。天气清和,没有暑热,小满来得早了一些,正有夏雷。小满意味着万物渐丰盈,诗人紧接着就写了三样:因多而降价的酒、丰饶的茶和新磨出的面。

这无疑是在歌颂丰年了,既如此,赶路也不觉累,反而变得兴致勃勃。这种心情,那些不远千里奔波、只为一口美食的吃货,是容易共鸣的。

也有为农事忧愁的,赵蕃看到多雨,写诗说:“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一翻日历,已是小满,小满阴雨很正常,不是什么怪事。可是诗人转念一想:阴天太久,也会阻碍蚕眠。

与赵蕃齐名的韩淲,似乎更豁达一些,他说:

重午是一节,芒种又一气。何因至怡悦,底事苦歔欷。

在他看来,端午、芒种不过是个日子,没必要高兴或悲伤。

韩淲与赵蕃是好友,韩淲曾写过《和履道出会宗伯回访赵晏叟》,赵晏叟就是赵蕃。在诗中,韩淲也只是淡淡地说“芒种夏将深”。千万别就此被韩淲骗过,他这样说,不过是把芒种当作节气。一旦他正儿八经地面对芒种背后的农事的时候,他又恢复南宋人的本来面目了。

韩淲曾写过题为《芒种》的四首诗,前两首就写插秧之苦:

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分段排行到畦岸,背篷浑不管归迟。

栽匀明日问青黄,惜水修堘意更忙。少候根中新叶出,又看晴雨验朝阳。

雨后田家忙着插秧,成把的禾苗用担子挑到田里。由于人在田中走,搅动的水花拍打着泥土,好像田地激动地晃动起来。分段排行,农民整整齐齐地把秧苗插进水田中,直到田边。他们背着遮雨的斗篷,抓紧时间插秧,不顾回家太晚。

如果你以为插完秧就万事大吉,那你真是不懂农事。

韩淲说,插完秧还要照料,总不能不管秧苗死活。为了留住珍贵的水,就要忙着修理好田埂。等到秧苗扎根,长出新叶,这时候总算可以休息了吧。

且慢,还要忙着看天象,看天气变化—这样算下来,直到稻谷进仓,才算完。

很多朋友读到这里,可能心中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能当农民,太辛苦。

可是韩淲不这样想,他觉得如果做官无益于民,不如回家:

愧我粗官耗太仓,及瓜而代合耕桑。蚕筐阁了修秧马,老稚时时馌酒浆。

让我惭愧的是,我做官也没有帮助到百姓,徒劳地耗损官粮。

这些官粮从哪里来的呢?自然是百姓辛苦耕种所交。

“及瓜而代”指任期已满,由他人接替—这时候,韩淲表示:我就不干了!回家去耕种,弄完蚕茧修秧马,在田间地头忙着干活,没时间吃饭,不用怕,自有老老少少来田间送饭送酒。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自食其力,虽然辛苦,但吃得香睡得好。

果然,韩淲才刚五十,就归家隐居,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南宋的时候,国土主要在南方,所以插秧成为国之根本。插秧有两件大事:一是田里要有水,二是要人来插秧。田里要有水,那么就期待下雨;要人来插秧,下雨就不方便。从这个角度来看,芒种时下雨不好,不下雨也不好。

但是,如果从农业立国的角度来看,晴也好,雨也好。晴天的时候,农民不受雨水干扰,插秧干活更利索。下雨,秧田不缺雨水,有助于秧苗存活。

范成大就高兴地说“乘除却贺芒种晴”,这是为晴天有利于插秧而言。所以他紧接着就畅想道:“插秧先插早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先插早籼稻,不久就有新米吃,百姓就不用忍饥挨饿了。

范成大的好朋友陆游却说“芒种初过雨及时”,认为这是及时雨。因为“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连一向讨人厌的梅雨,也因为能滋养禾苗而得美名,陆游在《入梅》诗序中说:

吴俗以芒种后得壬日为入梅,今年正以此日重云蔽天,比夜乃雨,父老以为有年之候,赋诗以识之。

吴地风俗,在芒种后的壬日,为进入梅雨天气。今年这天,阴云密布,到晚上下起雨来。有经验的父老认为这是丰收的征兆,我听了也很高兴,写诗记下。陆游从农事大局考虑,范成大有时却不免心疼雨中农民。毕竟冒雨插秧,容易得风湿病等。范成大忧心忡忡地写梅雨对农人的损害: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梅霖”就是梅雨,梅雨不停,河流翻滚,百川东注,使海面都变宽了。在这样恶劣的雨中,吴地农夫还要冒雨冲寒,披着雨衣插秧。

据范成大自注,昆山农夫梅雨季节,常常披着毳絮插秧。所谓毳絮,大概是羽毛做成的雨衣,取其轻便保暖。但再轻便,也是妨碍干活;再保暖,也无法护住跟水接触的手脚。

小满、芒种意味着艰辛的劳作,在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倍增其苦。

唐代,大一统帝国,诗人们较为自信,本该写一些跟小满、芒种有关的词作。可惜,词到五代才成熟,唐人不善写词,更别提写小满词、芒种词了。到两宋,尤其是南宋,虽然写词风行,但国运艰难,人们也无心写小满词、芒种词。

如今,是时候写些小满、芒种词了。

有些当代词人就写有一些,笔者也不揣简陋,写一首《醉太平》,以抛砖引玉:

梅霖噤蝉,农科助佃。机耕芒种溅溅,管他风雨天。四时果鲜,三餐酒筵。棚栽作物连绵,小满成大全。

醉太平·梅霖噤蝉

梅霖噤蝉,农科助佃。机耕芒种溅溅,管他风雨天。

四时果鲜,三餐酒筵。棚栽作物连绵,小满成大全。

关鹏飞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