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大雪诗词赏析》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大雪诗词赏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群芳谱》:“言积寒凛冽,雪至此而大也。”此时北方开始有积雪,结冰。大雪纷飞,与大雪节气,有时也不是一回事。但说起大雪节气,如果没有漫天飞雪,似乎情感上难以接受。那就让我们凭着感觉走,不去过度理智地强调二者的差异。毕竟,很多地方,一个冬天都不会下雪,人们盼雪都盼得心力交瘁了。结果翻开文章,发现还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群芳谱》:“言积寒凛冽,雪至此而大也。”此时北方开始有积雪,结冰。

大雪纷飞,与大雪节气,有时也不是一回事。

但说起大雪节气,如果没有漫天飞雪,似乎情感上难以接受。那就让我们凭着感觉走,不去过度理智地强调二者的差异。

毕竟,很多地方,一个冬天都不会下雪,人们盼雪都盼得心力交瘁了。

结果翻开文章,发现还是要忍受残酷的现实,那就显得我太残忍。

大雪之中,人们都像一座座雪中孤岛,联系切断。

平时可以到处跑,大多数人反而不愿跑;现在联系切断了,反而就想联系。

最有名的,是“雪夜访戴”的故事。其实,在这样极端的天气现象中,古人赋予了很多奇人异事。比如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就记载说:

钱塘人姓杜,船行时大雪。日暮,有女子素衣来岸上。杜曰:何不入船?遂相调戏。杜合船载之,后成白鹭飞去。杜恶之,便病死。

有个杜同学乘船,当时大雪纷飞。傍晚的时候,有一个穿白衣的女子跑到岸上。

杜同学很关心,就问她:“岸上冷,干吗不到船上来?”

白衣女子也不示弱,迈步上船,直面杜同学的调戏。

敢于直面赤裸裸的调戏,敢于正视调戏她的丑恶嘴脸—这不像一个女子啊?

杜同学可不管这些,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后来白衣女子化作白鹭飞去,原来是个白鹭精,怪不得面对调戏这么淡定。

杜同学觉得很懊恼,不久后因病而死。

类似的还有狐狸精等,我们不说类似的,讲个更奇特的。

据《太平广记·季攸》记载,大唐天宝初年,会稽主簿(可以理解为绍兴师爷)季攸有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外甥女。这个外甥女很可怜,无依无靠,就来投奔舅舅。

每当有人来求婚,季攸就把女儿嫁出去。眼看着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季攸也没为外甥女拿主意。

这当然不是季攸在打外甥女的主意,而是不想出嫁妆钱。外甥女很生气,可是又没有办法,没有父母给她做主。

久而久之,因恨生怨,因怨而死,埋葬在东郊。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一位富裕、帅气的杨同学,忽然失踪。

这个杨同学可不得了,高门大族,自己还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前途大好。

家人找不到杨同学,凭着多年的人生经验,知道这样的大雪天,各种鬼怪容易出没,该不会被鬼怪勾了去吧?

大家想到这里,分头去墓地寻找。

这时,在季攸外甥女的墓地旁,发现杨同学的衣裾。家人拉这个衣裾,杨同学就在坟墓中大叫。

可是坟墓没有任何毁损,杨同学怎么跑进去的呢?

他们没法,只好跑去找季攸。

季攸来了,就让大家把坟墓打开,杨同学正跟死去的外甥女睡在一口棺材中。外甥女虽然死去好几个月,却跟活着时一样。杨家人就把杨同学带回家,季攸又把坟墓修好。

杨同学经过此事,虽然捡回一条命,回到家却变得有些傻傻的,好几天才恢复。外甥女的鬼魂很生气:活着的时候不给我做主,死了还来夺走我的夫君!于是就跑去告诉季攸:“当初你不为我做主,不让我嫁人,导致我早夭。现在神灵为我做主,把我嫁给杨郎,所以才把他接到我的坟墓。你不要再来阻碍我了,这件事众人皆知,没法抵赖,一个月后,我要嫁给他,请你支持一下我吧。”

季攸一边听,一边叹息,于是为外甥女和杨郎主婚,置办丰厚的嫁妆。

到结婚那天,外甥女的魂灵见舅舅诚心悔过,就对他说:“你能把我嫁给他,我很高兴,我今天就要去迎接杨郎了。”

话音刚落,杨同学突然暴卒。于是就用冥婚的仪式,把他们合葬在东郊。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最无辜的就是杨同学。

仔细想想,除了家里有钱,还长得帅,难怪连女鬼也惦记。

除掉以上不经之谈外,大雪天最适宜做的,就是怀人。原因当然很简单,如宋代诗人李新诗题所说的那样,“大雪不宜干人”。“干人”就是指拜访别人。

元丰四年(1081 年)的大雪天,苏轼在黄州,很想念朱寿昌,他觉得朱寿昌可能也很想念自己,为了让朱寿昌不那么想念自己,苏轼就写了一首《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给他: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明明就是东坡很想念朱寿昌,非得说朱寿昌也想念自己;明明是想写首词宽慰自己,非得说是想宽慰朱寿昌—豪放的苏东坡,怎么这么矫情?

这可真是我们错怪苏东坡了,他之所以这样,是考虑两人的友谊之深。

早在熙宁三年(1070 年),十多年前,朱寿昌曾经干过一件大事。

据苏轼的好朋友文与可记载,他当时碰到朱寿昌,朱寿昌正在弃官寻母。

原来,朱寿昌的母亲刘氏,是他父亲的小妾,后来被父亲卖给民间,从此母子分离。

几十年来,朱寿昌一直在寻找母亲,但都是边做官边寻找。他四十九岁那年,忽然心有所感,就决定弃官,专心去寻找母亲。

史书上没说他所感的是什么,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下:我都四十九岁了,再不找到母亲,恐怕就永远找不到了—儿子都这么大了,母亲年纪更大,没多少日子可活了。

朱寿昌就下定决心,从陕西开始寻找,哪怕翻遍天下,也要找到母亲。一路上,他还斋戒吃素,刺血写佛经,并把佛经散布在路上,希望大家都来注意这件事,帮他一起留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寿昌终于找到母亲,这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她又改嫁,并生有儿女,朱寿昌就把兄弟姐妹连同母亲一起接回来住。

宋神宗听说这事,觉得朱寿昌是大孝子,恢复他的官职,把他母亲封为长安县太君。

这件事传到苏轼耳中,苏轼大笔一挥,写诗赞扬朱寿昌。

在诗中,苏轼把朱寿昌看作与古人相比都无愧的孝子,并明确表示,我之所以写这首诗,不是因为皇帝表彰你,而是被你为了孝顺连官位都不要的人格所感动。

苏轼诗中有一句写得特别感人:“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

我们知道,苏轼二十岁的时候,母亲程夫人就过早离世,殁时才四十七岁。如果苏轼老来能够遇到老母亲,那该是如何的奢侈啊!

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苏轼跟朱寿昌因为共同的品格,成为挚友。

所谓的挚友,有一些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急人所难”。

苏轼此刻落难黄州,乌台诗案的余波还没过去。

朱寿昌此时则在离苏轼不远的鄂州做太守,黄州下大雪,鄂州肯定也会下。当大雪时分,朱寿昌想起落难中的苏轼,岂能不发愁?

因此苏轼赶紧写这首词,告诉他不要为我担心,这很矫情吗?

不是的,这才是真正的友谊,才是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知己”。

澄清这个可能的误会之后,我们来看词的内容。

黄昏的时候,还是雨水纤纤。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打开窗帘,积雪已经厚到快要把屋檐压塌了。

这真是场大雪,大概有点像东北的冬天。

古时候还没有全球变暖,所以天气普遍冷一些。

江面上都是厚厚的积雪,把江的两岸连成一片,显得江面宽阔很多。苍穹在宽阔的江面映照下,显得很低。

“青帘”指酒旗,也就是酒家,这么大的雪,酒旗恐怕都被淹没了。就算没淹没,也别想着冒这么大的雪去买酒。

苏轼爱喝酒,尤其是这么大的雪天,更想喝酒取暖。

于是纵目一望,不去看银装素裹,首先找的就是酒旗。没酒喝,苏轼只好独自枯坐,挨冷抗冻地吟诗。

这时候人最无助,苏轼心想,这样的大雪天,谁能陪伴我呢?想来想去,大概朱寿昌是最合适的了。

如果文与可不死的话,也许是文与可—可惜他两年前走了。

由于太冷,睁不开眼,苏轼揉着病眼,轻轻摸着衰老的胡须,来写这首词。

下阕开始转到朱寿昌的角度。

苏轼想象着朱寿昌款待客人时醉态和悦。一桌的美味佳肴,还差谁呢?朱寿昌一边观赏着梅花,一边想起东边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苏轼自喻,此时苏轼在黄州,朱寿昌在鄂州,所以是“东望”。可别以为苏轼真的是个吃货,写这首词是希望朱寿昌请他吃饭。

不是的,他用梅花来勾连自己,可见他更看重的是朱寿昌对他的看法。

从朱寿昌的视角来看,苏轼这个老朋友,就像眼前的大雪一样,纯洁可爱,可是就算是纯洁无瑕的大雪,也有人嫌弃,觉得雪天太冷,或者其他原因。

总之,苏轼想象着朱寿昌在大雪天为他抱不平。实际上,不管雪花被人爱还是被人嫌,都无损于它的洁白。

大雪天气,人们相见很难,但奇怪的是,越是难,越是有人迎难而上。

赵宋宗室赵长卿便在大雪之日,与社中人相聚,并写下《满庭芳·晚色沉沉》:

晚色沉沉,雨声寂寞,夜寒初冻云头。晓来阶砌,一捻冷光浮。目断江天霭霭,低迷映、绿竹修修。多才客,高吟柳絮,还更上层楼。 烹茶,新试水,人间清楚,物外遨游。胜似他、销金暖帐情柔。细看流风回舞,终日价、浅酌轻讴。醺醺地,美人翻曲,消尽古今愁。

上阕跟苏轼《江神子》类似,都由下雪前夜开写。

夜色沉沉,雨声稀疏寂寞,夜寒把云都冻住—为下雪埋下伏笔。早上起来,台阶上一抹冷光浮动—那正是雪光。极目远望去,江天相连,一片皑皑。竹子也被压弯腰,低下头,在雪地上露出青玉般的长枝条。才子们都聚在一起,写诗作词歌咏柳絮般的雪花。为了看得更远,获得更多灵感,冒着严寒登上高楼。更上层楼也暗喻着才子们被大雪激发,写的作品更好。

下阕开始写才子们的社内活动:取雪融化成新水来煎茶。

喝茶使人清醒,雪后的世界更是一片清净。内心清醒遇上清净世界,那可不就逍遥物外了吗?

词人也忍不住感叹说:这样赏雪,远远胜过在暖被窝里缱绻情长啊!

大家仔细观赏流风回雪,如在舞蹈—这多像徐志摩君的“雪花的快乐”!

在雪花的伴舞下,才子们整日浅酌低唱,醉态醺醺。雪花则如美人一般,为大家写的词编舞表演。这样的情景交融,真能使人忘记古往今来的所有愁闷。正因为聚集赏雪有这么大的消愁作用,所以大家都愿冒雪相聚一堂。

南宋词人向子諲,号芗林居士,与韩叔夏是好朋友。

一次大雪(当然,节气可能并非大雪),两人相聚,向子写下《南乡子·大雪韩叔夏坐中》:

梅与雪争姝,试问春风管得无。除却个人多样态,谁如。细把冰姿比玉肤。 一曲倒金壶。既醉仍烦翠袖扶。同向凌风台上看,何如。且与芗林作画图。

梅花与雪花相互较劲,比谁更好看,请问,春风管得了它们不?

“个人”是指那人,多指情人,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意思。

除掉那个人花样、姿态很多,可以跟梅花、雪花相比之外,还有谁?

这样一说,就算真的还有,韩叔夏也不太敢说出来了。

词人更进一步,把雪花和梅花融为一体—带着冰雪的梅花—即冰姿,来比喻那人如冰雪般白净、如玉般温润的皮肤。有这样的美人相伴,难怪一曲才罢,词人已经把酒壶喝个底朝天!

这样豪饮,不醉才怪,问题在于,就算醉了,词人也不愿善罢甘休,他还要让美人扶他。

扶着他回房间里躺尸也好,他却不干,他要美人扶着他一起登上凌风台。

凡是喝醉过酒的朋友都清楚,醉酒最怕冷风吹,一吹就吐。

词人恐怕也不会不知道这个,所以词中虽如此说,却用“何如”这类词来暗示我们,词人只是如此设想,并没有真的喝醉,更没有真的喝醉了还爬上高台吹风。

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去看,他登台究竟是想干啥。原来,他跟赵长卿一样,为了赏雪,也想“更上层楼”。

不同的是,赵长卿他们是为了创作,向子諲则是为了画出一幅雪景。

看到这里,我们长舒一口气:向子諲这么胡搅蛮缠,并不是无理取闹。

那么下回有雪,想必韩叔夏还是会乐意跟他一起赏雪吧。

叶梦得也喜欢大雪天登高—可怜的古人,他们那时候的建筑物实在低矮。但是叶梦得登高看雪的目的,与赵、向二位都不同。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答案就在词中:

翩跹飞舞半空来。晓风催。巧萦回。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欲问玉京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敛浮埃。照琼瑰。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雪花从半空飞舞而来—为什么是半空呢?

因为被雪花塞满的空中,只能望见半空,更远的天空被雪花遮挡住了。晨风吹拂着雪花,仿佛在催促它落得快一点。雪花身轻,不仅没被晨风得逞,反而随风回旋,像在捉弄它。旷野渐渐变白,天宇更加遥远,面对这样的雪景,回头一望,兴致悠长。

接下来画重点,叶梦得回头望的是玉京。玉京原本是天帝所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汴京。我想要跟大家携手上高台,目的就是回望汴京啊。

这一写,大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悲壮。

同时也有苏东坡“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的悲凉。

极目亭正在汴京,是宋徽宗所建,由此可知,叶梦得写这首词的时候,北宋还没灭亡。

怪不得下阕就跌宕开去,不写汴京了。

“崔嵬”形容云峰,云无边无际,看来这雪还远远没有下完。空中飘浮的尘埃都收敛殆尽,目力所及,只有美玉般的雪花。这些雪花落在树枝间,点缀得万木恍如开花。

这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构思。

更奇特的在后面,叶梦得夸赞雪花多才多艺—其实何尝不是夸自己词艺高超、能毫不费力地把多才多艺的雪花写得如此生动?

可是爱花惜花成性的叶梦得,还没来得及得意,一个新的念头击中他:

春天百花盛开,转眼都凋零,现在雪花如果能够慢点,可不可以欣赏更久?

这样一想,他赶紧恳求造物主:不要一下子把雪花放开,不要让它一时间就落满大地,让它飘得再慢一点,再缓一些,让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来欣赏。

叶梦得可能不知道,如果雪花下得慢,就无法在万木上积雪,也就没有办法产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果。

可能叶梦得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只是很贪心,想要银装素裹,又想永远银装素裹。

他不知道,就算真的能够永远如此,也未必见得所有人都高兴。

还是苏东坡说得客观一些:“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但叶梦得也没错,人生在世,既然像东坡指出的那样,不可能做到人人喜欢,那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有何不可?

对叶梦得来说,让雪缓缓落在祖国的大地上,就是让人高兴的事。

毕竟,要不了多久,这片土地就不属于叶梦得他们了,更别说那土地上的雪花。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宋·苏轼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