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大寒诗词赏析》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大寒诗词赏析》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一般是我国最冷的时候。小寒过后就是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来了,也是一年的结尾。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一年临近尾声,本书也要和读者说再见了。回头想想,大寒结束就是立春,实际上二者有衔接,可为什么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呢?立春也很寒冷,可说起来,却代表着希望,让人奋进。...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一般是我国最冷的时候。

小寒过后就是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来了,也是一年的结尾。

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一年临近尾声,本书也要和读者说再见了。

回头想想,大寒结束就是立春,实际上二者有衔接,可为什么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呢?

立春也很寒冷,可说起来,却代表着希望,让人奋进。

或许所谓的二十四节气,与其说是古老的农业经验,还不如说是古老的人生智慧。

回到大寒,天气又冷,又到年末,敏感的诗人、词人,一个个都有很多感触要说。

北宋“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的宋庠,就写有《大寒夜坐有感》:

河洛成冰候,关山欲雪天。寒灯随远梦,残历卷流年。杯共芳醪冻,簪依短发偏。毫厘九牛畔,头角两蜗前。冶外金休跃,山阿溜或穿。飘人谁怨瓦,使鬼尚须钱。招隐芝岩路,盟真玉笈篇。何当坐清颍,间洗世中缘。

宋庠是宋祁的哥哥,三元及第,做过宰相,连这样富贵之人,也免不了大寒夜坐,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诗歌。

黄河洛河已经结冰,关山将要下雪。灯本是温暖的,因为太冷,所以是寒灯。点起寒灯,刚做的梦就任它远去,无影无踪。

日历撕到大寒节气,也没剩下几页了,所以叫残历。随着残历一起变少的,还有流年—一年也没剩下几天了。

既然醒来,就想喝点酒暖身,结果没想到,酒杯跟美酒一起冻得透心凉。用簪子想把头发扎起来—古人都是长发—结果没想到,头发落得太多,短发不仅没扎成功,还把簪子给带歪了,偏在脑袋的一边。

这真是干啥啥不顺了,不过宋庠度量很大,很会排遣。

所谓的烦恼不过是九牛一毛毫厘之间,所谓的争名夺利也不过是蜗牛角上的斗争。

这些都要看你怎么去看待,自然就好处理。

就像金属,在熔炉之外不会流动闪烁—这是略有深意的,很容易联想到“众口铄金”,怎么让别人不说你的坏话呢?离得远远的。

为什么害怕谗言呢?因为谗言就像山间的水滴,君岂不闻,滴水穿石?

庄子说过,再心生妒忌的人,也不会埋怨从天而降的飞瓦。

有钱能使鬼推磨,鬼尚且如此,人生在世,谁不想因为钱财而说人坏话呢?如果把流言当作飞瓦,把谗言之人看作比鬼好一点,也就不会想不通了。

怎么说呢,如果笔者没揭示错的话,宋庠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词的结尾宋庠表示,我虽能忍受、宽恕这个丑恶的人间,但我决不能与之同流。我要归隐,我要学道,我要有朝一日坐在颍水边,洗尽一切尘俗。

与宋庠的心怀阔大不同,女诗人温琬在《大寒偶成》中说:

公阁呵纤手,濡毫结冻丝。发妆惟有酒,谁为暖轻肌。

温琬虽为娼妓,却有才华,司马光称她为“甘棠女状元”。她后来成为官妓,所以诗中说是公阁。

大寒之时,在官府楼阁中呵手濡毫,准备写诗,可是毛笔都冻住了。

毛笔都冻住了,胭脂也没法涂抹,只好喝酒,让两颊红润。

这些她自己都好解决,唯独一个,是她无法的,就是大冷天,情郎不来,没人互相取暖。

跟温琬的儿女情长不同,苏舜钦则在大寒之时忧国忧民。

宝元二年(1039 年)冬,北宋与西夏苦战,天大寒,苏舜钦写下《己卯冬大寒有感》:

延川未撤警,夕烽照冰雪。穷边苦寒地,兵气相躔结。主将初临戎,猛思风前发。朝笳吹馀哀,叠鼓暮不绝。淹留未见敌,愁端密如发。予闻古烈士,自誓立壮节。丸泥封函关,长缨系南越。本为朝廷羞,宁计身命活。功名非与期,册书岂磨灭。然由在遇专,丑类易剪伐。训士无他才,赏罚在果决。近闻边方奏,中覆多沉没。罪者既稽诛,功者不见阅。虽使颇牧生,勇智当坐竭。或云庙堂上,与彼势相戛。恐其立异勋,欻然自超拔。不知百万师,寒刮肤革裂。关中闲诛敛,农产半匮竭。我欲叫上帝,愿帝下明罚。早令黠虏亡,无为生民孽。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西夏进攻北宋鄜延路,抓走很多军民。危急时刻,西头供奉官马遵拼命追击,夺回军民。此事上闻朝廷,朝廷却只升马遵一官而已,大家都议论纷纷。苏舜钦感于此事赏罚不明,写下这首诗。

诗中的大寒,未必指大寒节气,但从节候来看,相差不远。天已大冷,延川一带还没有太平,到处是烽火狼烟,升起在冰天雪地中。这样苦寒的边塞,缠结着兵气,一直没有停息。主将才到前线,本想树立一番功业,可是早上笳声悲哀,晚上鼓声不断,声势很大,却没有见到敌军,新生的忧愁如浓密的头发数不清。

我听说古代的壮士,都发誓要树立名节。

他们既要像王元用泥丸封住函谷关那样守卫疆土,也要像终军用一根绳子把南越王捆来那样开疆拓土。

这些壮士之所以这样做,是为朝廷着想,从来不顾个人生死。至于功名,更不是他们所关注的。可虽然他们不关注功名,朝廷却褒奖他们,褒奖的册书从未磨灭过。这样一来,他们进退专断,很容易就消灭敌人。由此可见,驾驭这些壮士并不需要其他办法,只需要果决地赏罚分明就可以了。我最近听说,边塞传来的奏折,多数都沉没不管。那些犯罪的都被杀了,有功劳的人却没有赏赐。惩罚很严格,没有问题,可是奖赏却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廉颇、李牧这些名将重生于我大宋,他们的勇猛与智慧,也会被我们的赏罚不明消磨殆尽。有人解释说,朝廷跟边将之间,是势不相容的。朝廷害怕边将建立不世之功,转瞬之间超拔秀挺,容易自立为王。

这实际上是宋太祖、宋太宗吸取唐末军阀割据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苏舜钦竟然敢公开叫板,真是刚正不阿。

他说,这样担心固然没错,可是,就因为这种担心,就让百万军队在寒风中肌肤冻裂,让关中百姓因为要提供军粮而困乏匮竭,我真的过意不去。

我想呼叫上帝,希望天帝赏罚分明。如此一来,早日消灭西夏,军民就都不用再受苦了。

从宋代积贫积弱的现实来看,苏舜钦的意见自没被采纳。

苏舜钦跟梅尧臣一样,都是宋诗的重要开拓者。他后来被罢官,不久病逝,才活了四十岁,让天下壮士,都为之扼腕叹息。

比苏舜钦多活了四十多年的陆游,其实也一样坎坷。

陆游喜欢写大寒,他标明大寒节气的就有《大寒出江陵西门》和《大寒》,其他没有标明的更多,我们来看较有代表性的《大寒》: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拂尘取一编,相对辄终日。亡羊戒多歧,学道当致一。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为山倘勿休,会见高崒嵂。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大寒这天,积雪未消,关着门不敢出去。可怜这高高的切云冠,却局促地蜷缩在方丈之室。

这是形容自己壮志未酬,只能衰老一屋之中的无奈。

我的车早就高悬,我也不再叱骂我的马,因为我都好久不乘车马出去了,也不单单是因为大寒天气而不敢出去。如今,我吹开书上的灰尘,取一本书,一看就是一整天。看书最忌歧路亡羊,学道更要专心致一。

“阙里”指孔子故乡,如果真能崇信孔子的学说,罢黜百家也无妨。这样读书就像运土成山,只要不停止,终有一天会堆出高耸的山来。我现在年事已高,自然等不到成为高山的那天。但我还是读个不停,因为我的儿子是“孺子可教”,他会帮我成就高山的。

一代爱国诗人,因为无法实现收复故土的壮志,只好把自己锁在书斋中度日。

这不一定是坏事,毕竟陆游也很喜爱读书。

可是远离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天下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比陆游略早一些的向子諲,早年亲自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因为反对秦桧议和而降职。

绍兴二十一年(1151 年)冬末,他写有一首《减字木兰花·青松翠筱》,抒发岁末无成的感慨:

青松翠筱,一夜欹倾如醉倒。残腊能佳,落尽梅花见雪花。 诗涯酒岛,何日登临同笑傲。未老还家,饱历年华有鬓华。

词前有序,说是这年冬天比较温暖,腊月前梅花就已开完,飘落。

在立春前一天,却突然降温,下起大雪。

好朋友过来拜访,并带来另一位好友写的词,词中满是关切。

向子諲读完很感动,也写一首词相赠,托好友带去。词中说,无论是青松还是绿竹,一夜之间都被大雪压弯倾倒,就像人们醉倒一样。没想到腊月这么神奇,眼看梅花落尽,又能看到雪花纷飞。

上阕写眼前所见景,下阕开始写心中所念情。

诗词就像河流,美酒一如孤岛,我们几个好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一起登上去,喝酒写诗填词唱歌,笑傲天涯。可惜啊,我还没老就被朝廷弃用,赋闲在家,饱历年华,连两鬓都已花白。眼看明日立春,这马上就要过去的一年,看来又注定要被我虚度了。

这无声的控诉,真让人心泪俱下。

刚读此词开头还觉得奇怪,竹子会被大雪压弯,难道青松也会吗?读到末尾,才恍然大悟,在经年的赋闲消磨下,一个人的斗志都会消沉,何况青松呢?

我们读过太多的词,诉说着不能回家的遗憾。

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对于二十四节气词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

但是向子諲告诉我们,还有比家更可贵的,是国。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虽也有“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遗憾,但更多的是为国操劳一生之后的坦然,所以他能很幽默地开玩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向子諲来说,“未老还家”,却只能挤出一丝苦笑了。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未老还家”,也很烦人。

比如,毕业后有些年轻朋友没及时找到工作,在家待久一些,就会惹爸妈嫌弃。甚至有些人为了照顾家人而放弃工作,换来的却是家人的埋怨。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真的很重要。

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先祖把岁月拆成一块一块的,方便我们把握。

减字木兰花·青松翠筱

青松翠筱,一夜欹倾如醉倒。残腊能佳,落尽梅花见雪花。 诗涯酒岛,何日登临同笑傲。未老还家,饱历年华有鬓华。

宋·向子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