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大暑古诗词赏析》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大暑古诗词赏析》

《通纬·孝经援神契》: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逸周书·时训解》:“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中国大部分地区最热的时期,降水也较多,此时喜温作物生长最快。假如要评选一个最火热的节气,非大暑莫属。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写下一系列的《大暑赋》,关键词就是热。杨修、王粲、刘桢、陆机等,一个个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字都赫然在列。但要说写得最好的,还是曹子...

《通纬·孝经援神契》: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逸周书·时训解》:“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中国大部分地区最热的时期,降水也较多,此时喜温作物生长最快。

假如要评选一个最火热的节气,非大暑莫属。

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写下一系列的《大暑赋》,关键词就是热。

杨修、王粲、刘桢、陆机等,一个个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字都赫然在列。但要说写得最好的,还是曹子建《大暑赋》,其中写道:

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

大暑之日,热到什么程度?

女子热得不敢织布,男子热得不敢耕地。

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是最理想的画面,但在大暑面前,烧成灰烬。此刻,人们只有一个想法:赶紧避暑。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往阴凉处奔去。

杜甫很怕热,他在《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中,把大暑天气称作“毒热”,说: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

书上不是说大暑时节,秋气暗生吗?

杜甫有点委屈:都是骗人的,长江以南的荆州扬州,根本就没有秋天的影子。人们都躲在林下阴凉处,水面上没有一艘船。家家户户都把地面扫干净—大概是直接在地上铺席取凉。为了保命,人们都闭关不出,各类活动都取消了。

我们现在的暑假,也大致差不多。

跟杜甫的严肃认真有所不同,北宋诗人黄裳则热中还能幽默一把,他说:

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安得此生长不老,岂能今日便忘形。谩摇纨扇终嫌倦,欲倒金罍却恐醒。赤脚踏冰疑未稳,且寻林下泛清泠。

身上穿着轻薄的衣服,却还是汗出如蒸。这时老天爷还开玩笑:天上布起乌云,雷声滚滚,就是不落雨。黄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幽默地回应:我好想长生不老啊,因为据说长生不老就能忘却身体。

如果能忘掉身体,那不就不会感到炎热了吗?加上“安得此生”,可见他是不信的;加上“岂能今日”,可见他的动机是为避暑。

幽默完,还得面对毒热的天气,怎么办?

古时没有空调,最多只能扇扇子,可是扇扇子手很累。或者干脆一醉方休,不省人事?好是好,但酒醒之后不会更难受吗?赤脚放在冰水中,头上热死,脚下冻死,恐怕不太稳妥。姑且去找找林中小溪,上有林荫,下有凉水,差不多可以避暑了吧。

大暑如此热,人人都想打赤膊,有些儒生“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居亲侧,虽大暑中夕,必严衣冠”,就成为令人侧目的美德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闭门不出,就像现在,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暑假。

其中有这么几类人,在当时人看来是比较辛苦的。一类是军人,不管热到什么程度,都要保家卫国。

与司马光、苏轼同时的毕仲游,就在诗中说:

墙湿生野蒿,檐低胁嘉树。凉飙屋上过,故以逃大暑。念彼远戍人,荷戈事军旅。而我幸安宁,尚愧林泉主。

大热天,万物疯长,墙边稍微湿润一点,就有野蒿破土而出。屋檐比较低,刚刚到达美树的腋下,言外之意,是在树荫下。

凉风又从屋上吹拂,人待在屋中,能较好地避暑。可是想起远方的驻防官兵,他们拿着武器保家卫国,我就感叹不已。回过头来想想,我虽比官兵幸运一些,但更幸福的还是徘徊在林下泉边的闲人。

另一类比较辛苦的是农民。大暑时节,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是“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稻麦两种主要粮食作物都需要农民照护。一旦田地少水,就“水车竞施行”,没有抽水机,只能靠笨重的水车一点一点灌溉。

南宋末年大臣高斯得,写有一篇《宁国府劝农文》,讲四川和江浙两地耕种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很辛苦。

盛夏时节,草木猛长,不仅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很多杂草也当仁不让。这时候就要除草—如今用除草剂,当时没有,只能人工拔除。

高斯得以四川农夫为例,深情写道:

及至盛夏,烈日如火,田水如汤,薅耨之苦尤甚,农之就功尤力。

此时烈日如火,田里的水晒得滚烫。农夫赤脚在热水里锄草,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一旦疏忽,杂草茂盛,就没收成了。

所以我们耳熟能详的《悯农》诗,就选取这个典型场景说:“锄禾日当午。”

江浙这边种稻,比四川还多一道工序,叫靠田根。四川有都江堰调节旱涝,江浙一带则没有,常常有旱涝之灾,为了应对这些灾害,农夫们总结经验,摸索出靠田根之法,使秧苗的根扎得更深,抵御旱涝的能力更强:

苗既茂矣,大暑之时,决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复车水入田,名曰还水。其劳如此。

靠田根要选择在大暑的时候,把田里的水排干,让烈日曝晒,巩固其根。等到扎根既深,再用水车辛辛苦苦地把田里的水灌满。

正是因为农人冒着大暑靠田根,才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第三类辛苦的人是游子,泛指因种种原由不得不冒暑赶路的可怜人。

范成大有一首诗,诗题就叫《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他在大暑天乘船,路上暴雨骤至,电闪雷鸣,非常吓人,就写一首诗压压惊。这首诗用语比较难,就不引用了。大意是先写船前是乌云拦道,船后是雷声追击,不一会儿划出闪电,倾盆大雨瓢泼而出,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白天如黑夜,令人目眩。

讲道理地说,范成大应该憎恨这场暴雨,可他没有。因为他很快想起干旱的田地,本来需要农民辛苦灌溉,现在暴雨及时到来。经过这场大雨的洗礼,范成大感慨地说:“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一想到农民因这场雨而欢欣鼓舞,我就不愿再讲大雨给游子带来的麻烦了。

陈著却不能不讲大雨带来的麻烦,因为淋雨的是他的爱子陈深。而陈深之所以冒雨,是为回家看望父亲。

注意,陈深是入赘的。陈著此时年事已高,又有生病的母亲。这首诗就叫《深出赘归省,再往妇氏家》,写得很长,我们选一段来看:

父子恩爱重,人生别离苦。惟汝善事我,我亦深爱汝。我年今七十,又有多病母。出赘非汝心,事有难直取。寸步安可离,而乃江山阻。忆昨汝归时,大暑走风雨。身如出水荄,淋沥带泥卤。

尽管入赘,陈深仍很挂念父亲,所以冒暑回家探看。陈著本来就为没给儿子创造条件而心愧,看见儿子冒暑回家,更是心疼。他回忆儿子回来的时候,是冒着大暑,顶着风雨。到家一看,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身上湿透不说,还有泥土和汗水结成的盐卤。

其实,大暑天辛苦的人很多,以上所举,不过其中一二。何况人生,岂止大暑辛苦,从来没有容易一说。

刘将孙就有这方面的感慨,他用大暑来比喻人间的趋炎附势,形象深刻。

至大元年(1308 年),南宋遗民刘将孙写下《满江红·和李圆峤话别》。

虽然不能确定该词是否作于大暑,但词中有明确的大暑意思,我们一起看看: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宁怀别。人感旧,情空切。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南浦”指送别之地,绿波荡漾,送走行人。从“鹏抟九天”“天池”“玉堂”“天上”等语来看,李圆峤应该是升迁入朝。升迁本是好事,“鸾侣凤朋”指朝中将要认识的新朋友。

“鸥鹭”则指朝堂之外的旧相识,这里形容之前的隐退生活。

升迁入朝虽好,但入朝之后,再回首,西江已不是之前的西江了。

有什么大变化吗?最大的变化就是,你离开了西江,所以连西江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我还感怀什么离别。

言下之意,有点像我们常说的“为了一个人,选择一座城”。可是,人情念旧,我又不能避免,只能任思念之情徒劳地啃啮自己。只希望我们能像松柏一样后凋,活长久一点,还能在晚年相约安度。让我欣慰的是,你升迁入朝,像东方朔一样大隐隐于朝,总比做各地的地方官,疲于奔命,吃土喝灰,要好很多。

君不见,人间就像大暑天,到处是热衷之人,互相倾轧,危险得很。

刘将孙并非危言耸听,但实事求是地看,也不乏冷眼之人。北宋名相李沆便是人间一道清风。

据李昌龄《乐善录》记载,李沆讨厌荣华利禄,世务从不放在心上。他居住的地方很简陋,一点也不在意。堂前药栏坏了,也不过问。李沆的妻子就告诫仆人,不要修葺,来试探他。结果李沆真的不过问,反倒是妻子沉不住气,问他:“药栏不是你比较在意的地方吗,怎么坏了也不问问?”

李沆笑着回答说:“这些小事,何足以让我动心?”后来有人想要修理府第,李沆不听。他说:“我的俸禄很多,不时还有各类赏赐,要修理府第是不难的。问题在于,连佛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我又怎么能事事圆满、处处称心呢?”

传说,由于李沆不动杂念,逝世的时候,虽赶上大暑天,七天之后才入殓,也没散发腐气。

李沆这样内心清凉的人,正是应验了一句俗语:“心静自然凉。”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总不能以李沆的道德境界要求所有人。我们多是凡人,凡人毕竟都有喜怒哀乐,这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南宋丞相京镗,就曾在词中大胆地抱怨。这首词叫《念奴娇·七夕》,词序说:“七夕,是年七月九日方立秋。”作词是七夕夜,但七月九日才立秋,作词时还属于大暑时节:

扪参历井,恰匆匆三见,西州七夕。怪得骄阳回避晚,犹去新秋两日。天上良宵,人间佳节,初不分今昔。夜来急雨,洗成风露清绝。 因为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插竹剖瓜休妄想,巧处那容人乞。院宇初凉,楼台不夜,漫说经年隔。引杯长啸,醉看天地空阔。

“西州”指四川,京镗此时正在四川任职。“扪参历井”既指今夜的星光璀璨,也指匆匆的时光流逝。

算上这次七夕,我已经在四川度过三个七夕节了。今年的七夕还比较热,原来距离立秋还有两日,节气还属于大暑。

七夕这天,织女牛郎在天上相逢,算是天上的良宵。人们在七夕这天乞巧,也是人间的佳节。

一开始是不分今昔的—没法分,因为天上和地上的时间轴不同。天上一日,人间千年。

夜里下过一场暴雨之后,暑气消退,更加风露清绝,凉爽宜人。

“君平”指严君平,成都人,这里借指能吸引他的人。“乘槎客”源于张华《博物志》,当时人认为银河跟海相通。

年年八月都有一个浮起的木筏来往于银河和大海之间。

海边住了一个人,胆子很大,就带着干粮爬上这个木筏,乘坐木筏而去。后来的十多天,能看见各类星辰。越往后越恍恍惚惚,不分昼夜。终于到达一个地方,宫中有很多织女,有一个男子,在水边牵着牛。

词中的乘槎客是指自己。我万里来到四川,那些可以吸引我的人在哪里?还有谁认识我?

这是在为自己羁留四川三年而不满。

“插竹”“剖瓜”都是乞巧的习俗,心情不好的词人说:

你们都别妄想了,再怎么折腾,你们都是凡人,乞求不到织女的巧。

随着时间加深,凉气渐深,可是人们并没有因为词人的气话而停止乞巧。

如果说这还是对凡人发火,下面就更过分,词人开始不满牛郎织女了:

你们就不要抱怨每年才能见一次,每年能见一次不是很好吗?你们看看我,在这里三年了,都没见过一次(君王)!

词人发泄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长啸一声。似乎只有在喝醉的时候,天地才显得空阔。这仍是在抱怨清醒的时候,天地逼仄。京镗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埋怨,可是我们读来,却不觉得他没教养。这或许与我们较有修养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他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而这平静,如果不是尽情发泄出来不满,也不会有。

健康的心态,对于我们凡人来说,大概就是有发泄,有平静。

京镗后来被召回朝廷,官至左丞相。

念奴娇·七夕

扪参历井,恰匆匆三见,西州七夕。怪得骄阳回避晚,犹去新秋两日。天上良宵,人间佳节,初不分今昔。夜来急雨,洗成风露清绝。 因为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插竹剖瓜休妄想,巧处那容人乞。院宇初凉,楼台不夜,漫说经年隔。引杯长啸,醉看天地空阔。

宋·京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