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立春》相关诗词赏析解读》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立春》相关诗词赏析解读》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代表春季开始。《礼记》曰:“立春之日,天子迎春于东郊。”民间有“打春”之说。主行春天时令的天帝为青帝。战国时的列子,御风而行。...

image01.jpg

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代表春季开始。《礼记》曰:“立春之日,天子迎春于东郊。”民间有“打春”之说。主行春天时令的天帝为青帝。

战国时的列子,御风而行。

他所驾御的风,称作离合风。

在立春这天,离合风开始吹拂八荒。那些刚刚经历寒冬考验的草根、秃木,被这离合风一吹,万物生长。

等到立秋那天,离合风离开地面,钻进地下的风洞,这时万物凋零。

离合风掌管万物生死,列子居然能够驾御离合风,自然也是超凡脱俗。

作为万物之一的普通人,我们也受离合风的约束,这时便会羡慕列子。但在立春这天,古人却没有时间羡慕,很多事情等着他们办理。其中最重要的,当数迎春。

在汉代,立春这天,百官都要穿上青色衣服,竖着长条春旗,门外摆放着泥土做的耕牛和耕人,迎接春天到来,祈祷耕种有好的开端。

到宋代,百姓把泥做的耕牛和耕人发展成一种商品—耕牛变成小春牛,耕人换作各类玩杂技的人,既保留着原有的韵味,又增加了新趣。他们通过买卖来传递祝福,跟我们今日购买春联等行为,已差不多了。

万物生长的春天,对没有冰箱、没有大棚种植技术的古人来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新食材的食用。

据《四时宝镜》记载,立春这天,大家都喜欢吃“生菜”,把这道菜称作“春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生菜”可不是我们鸡蛋灌饼中夹着的生菜,而是指韭菜。

文学家中最知名的美食家苏东坡就说“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这个“黄韭”就是指的嫩韭菜。

在苏轼之前,杜甫《立春》诗已写到韭菜:“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诗中 “细” 和“青丝”,很形象地传达出“生菜”的特点—是韭菜无疑。

杜甫诗中指出装韭菜的是白玉盘,这是唐代的惯例。君王在立春这天,用白玉盘装韭菜,颁赐群臣。杜甫吃韭菜还不忘朝廷,就是苏轼评价他“一饭不忘君恩”的具体表现。

立春之后,天气变暖,春景灿烂。白居易《立春后五日》就写道: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白居易眼中看到的春天,一片欣欣向荣。

水面上的残冰已经融化成一片一片的,像玉片一样;一些花蕾如红色颗粒,排列在枝上。

随着万物生长,白居易受到感染,也想告别冬天取暖的炉火,但春天才到五天,寒意没有完全消退,对于白居易这样的老人来说,还要再静候到春意更暖的时候。

等到立春七日,情况有所变化。

罗隐在《京中正月七日立春》诗中随性地说: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对比白居易的诗,可见立春七天之后,不仅花蕾萌发,万木的枝叶也开始萌芽。不仅冰块融化,连游鱼也开始欢跳。总而言之,随着立春到来,万物一天一个样。

在这片喜春之声中,也有一些伤感的声音,主要来自游子。唐代诗人窦常就在《途中立春寄怀杨郇伯》中说: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诗人很想念杨郇伯,把他比作扬雄,也很羡慕他,毕竟他待在家里,而诗人自己却终年漂泊。水泽边已有勤劳的农民在耕田,诗人却不得不在风中独自骑马远行。

立春意味着生长,也意味着年岁增加,这让诗人情绪更加低落。当他看到新长出的柳条,竟不觉得欢乐,而联想到与杨郇伯离别时折柳相赠的往事。

折柳意喻遮留,诗人想象着杨郇伯看到柳条长出新叶,自己却没有归来,折柳的意愿没有实现,大概会难过,就写这首诗寄给他,安慰他。当然,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立春诗在宋代更多,但新意不大,立春词却别具风味。

立春词创作较多的是爱国词人辛弃疾,明显标注“立春”的就有三首,分别是《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汉宫春·立春日》和《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这三首词都在感慨“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抱新春恨”,要么是通过春光明媚来对比自身衰惫,要么是通过花开灿烂来对比花落飘零,只有《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略略有赏梅之意。

其中写得最好的是第二首,在表层的感慨之下有寓意,选入朱祖谋《宋词三百首》中: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上阕先写立春习俗,余寒尚在,春幡已动,燕子将归,春盘始上。

所谓“春幡”,是指剪裁出来的小旗,或者挂在花枝之下,或者戴在家人头上。辛弃疾所见的春幡,是戴在美人头上的。

“袅袅”二字极妙,既是春风袅袅之意,又很容易联想到美人行路袅袅之态。

春天降临,燕子欲归,辛弃疾却说燕子今夜会做梦,梦见自己回到西园,此为神来之笔,既指出燕子想要飞回,又指出燕子还没飞回。

无论是美人还是拟人化的春燕,都已感受到春回大地,这时辛弃疾词笔一转,却写自己对立春之漠然:立春日要喝的黄柑酒,要吃的生菜盘,一样都没准备!

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难道辛弃疾也跟我们现代人一样,不过节气了?

不是,辛弃疾有他的理由,这在下阕解答。

下阕一上来他就嘲讽春风忙个不停,忙什么呢?就是把梅树、柳树吹醒。

好不容易有些闲暇,春风可闲不下来,又跑到人们的镜子里,把黑丝吹成白发。

春风这么热情,辛弃疾一点也不领情,原因就在于他不愿变老。为什么不愿变老呢?最后四句是关键。

解连环使用的是《战国策》典故,据说秦昭王派使者给齐襄王的王后送来玉连环,让齐国大臣解,但没有人解得开,王后就把玉连环打碎,说解开了。这里面其实暗寓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斗争精神,辛弃疾问何人会解连环,也就表明他是抵抗派。

该词作于辛弃疾来到南宋后的第一年立春,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辛弃疾原是山东人,在战国正属齐国。

原来,辛弃疾怕老,是害怕南宋还没收复北方失地,自己就先老了。

末两句正点明此意:“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辛弃疾害怕花开花落,冬去春来,是害怕大雁先在春天返回北方,而我辛弃疾却还没有带兵收复北方!

生活在北宋就没有这个担忧了,毛滂与辛弃疾就很不同,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立春日,毛滂写下《玉楼春·立春日》。

整首词都在写景,只末两句点出用意,原词如下:

小园半夜东风转。吹皱冰池云母面。晓披阊阖见朝阳,知向碧阶添几线。 小烟弄柳晴先暖。残雪禁梅香尚浅。殷勤洗拂旧东君,多少韶华聊借看。

写这首词时,毛滂在做武康县令。全词由夜入昼,写出春景。先是夜半,园中刮起东风。东风就是春风。春风一刮,原本冰冻的云母绿池面,此刻解冻,被吹皱了。早上天门打开,朝阳照向碧阶,古人认为冬至以后,日影每天都长一线,立春距去年冬至已经四十五日,因此说不知添了多少线,这是指白昼越来越长。

上阕似乎全在写景,实际上景后有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能感受到毛滂的存在,他从夜半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早上。

下阕写早上毛滂也没闲着,继续看春。毛滂以梅、柳对比来写。晴光照耀在柳树池边,蒸腾的水汽如烟,抚弄新柳,而阴处无光的地方还残留着积雪,在这些积雪的覆盖下,梅花只能绽放出浅淡的香气。

这里面有没有毛滂的寄托呢?从他只是一个小县令来看,应该是有的,但不必坐实。

末句的“旧东君”不太好理解,但他同时创作的另一首词云:“醉乡深处少人知,只与东君偏故旧。”可见“旧东君”就是指旧友般熟悉的东君。

毛滂把春神当作此地不多的旧友,本身就令人颇感寥落,何况又说自己要殷勤洗拂春神,让他更加明媚,以便“借看”韶华。韶华就是指春光。春光需要借看,可见自身没有,暗示出毛滂对自己衰老的无奈。

原来毛滂半夜起来迎春,就为多看一眼春光,他如此珍惜春光,那么当他面对自己的春光不再时,该有多么伤心!这些“韵外之致”,他隐藏得比辛弃疾深!

我们都知道,宋词大体上可分两派,即婉约和豪放。就文学史角度而言,毛滂、辛弃疾都算是豪放派,可他们在立春日所写的作品,却都倾向婉约。

要看真正豪放的立春词,需要在苏轼的作品中寻找。

同年的立春日,毛滂之外,苏轼也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立春》。

当时他正贬谪海南,单纯从处境而言,比毛滂恶劣得多,但词却写得激昂: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上阕开头两句,就奠定全词的积极乐观基调。

“春牛”“春杖”,都是立春劝耕的物品,东坡远在海南,也不废中原习俗。

据东坡自己说,海南当时比较落后,耕种文化不发达,因此他这样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劝耕。紧接着写的“无限春风来海上”,可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所写“谓东风、定是海东来,海上最春先”对读。

苏轼不仅不以远谪海南为意,反而为海南春天来得早高兴,大概这样更有助于兴农。

“春工”类似春神。海南春天来得这样早是有依据的。毛滂在武康,立春时梅花还没盛开,海南立春时已经桃花灿烂了。加一“染”字,再把“桃红”比作“肉红”,就连带显示出春工不仅神妙,而且无私,不仅把春天带给万物,似乎也把春天带给苏轼了。

下阕由女子起头,“春幡”“春胜”,都是女子头上所戴,是迎春的另一习俗。

苏轼迎春喝酒,他本来酒量就不大,很快就醉了。可是温暖的春风一吹,像有魔力一样,苏轼立刻酒醒。这再一次映证上阕“肉红”所暗示的,春工仿佛也使人重返青春。毕竟刚刚醉酒,醒来还有些醉眼婆娑,苏轼定睛一看,错把春风卷起的漫天白色杨花当作雪花。

海南又称“天涯”,至今海岸仍有“天涯海角”的标志供游人拍照。雪花的错觉,让苏轼恍惚回到中原,因为海南地处热带,是不下雪的。只这一刹那的酒后吐真言,暴露出苏轼内心深处渴望返回中原的愿望。

但他表达出来的语言却如此豪迈,似乎只要着眼于雪花与杨花的共同点,身在海南与身在朝廷,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找不到共同点,苏轼也要创造共同点,比如教海南人耕种、读书等,把海南建设成为像中原那样的文明之邦。

这是苏轼对海南的贡献,也是苏轼寻求自身安宁的法宝,如他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是真把海南当故乡了。他培养了海南当时的第一个举人:姜唐佐。

在姜唐佐没中举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诗说:“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等他高中之后,就把这诗补全。可惜,姜唐佐高中后,苏轼已逝世,姜唐佐就找苏轼的弟弟苏辙补云:“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立春,据古人的传说,是列子所驾御的离合风吹绿大地。苏轼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博大的精神格局和踏实的身体力行,吹绿海南大地,成为海南人至今的骄傲,何尝不是海南人的春风呢?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东坡,但他推广文化的努力,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二十四节气背后承载的文化,在日益工业化的今天,不也一样需要我们去挖掘、辨析、保护和弘扬吗?

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宋·苏轼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