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冬至:日短之至,阳气始生》

二十四节气《冬至:日短之至,阳气始生》

第二十二章冬至:日短之至,阳气始生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各地气候开始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是“数九”的第一天。冬至与气象农事〇冬至时节的气象特色冬至又名“一阳生”,是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时候。天文学上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

第二十二章

冬至:日短之至,阳气始生

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各地气候开始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是“数九”的第一天。

冬至与气象农事

〇冬至时节的气象特色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时候。天文学上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跟夏至相反,冬至之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在这一天的白昼时间最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开始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这个时期,西北高原的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8℃。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期间,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此时地面在炎热夏季所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所以这时气温还不算是低。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会继续下降。

※冬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〇冬至时节的农事活动

冬至时节,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万里冰封,银装素裹;黄淮地区也常常是白色茫茫;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应了“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这句话;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满目春光。

农业生产方面,冬至前后正值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注意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板田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其蓄水保水能力,并及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了解冬至传统民俗

冬至既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而且,古人认为,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祥的好日子,因而值得庆贺。

〇冬至节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都十分重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说:“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把冬至称为“冬节”,官府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快快乐乐地度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拜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庆元旦一样。

到了现代,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〇祭祖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一天要备足猪肉、鸡肉、鱼肉等三牲和各种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祭拜一般都会在中午之前完毕,午餐全家人团聚一起用餐。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于清晨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浙江绍兴民间在冬至也是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当地老百姓一般于冬至前剪纸做衣服,冬至在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多于这一天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认为这一天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在福建泉州地区,素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所以那些出门在外的人,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在冬至这一天的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全家人以甜丸汤为早餐。中午祭祀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供品中必有嫩饼菜。当地人把冬至祭祖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祀礼仪均十分严格。

而在广东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跟清明节同样的习俗,比如,在这天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台湾的广大地区还保持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当地人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集到祖祠,按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聊天交流,称为“食祖”。冬至节祭拜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〇赠鞋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中华古今》中有记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到了后来,赠送鞋子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的鞋子为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刺绣图案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图案多是猛兽,帽子也多为虎形。

关于赠鞋,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女子要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大概是为了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

〇冬至食俗

●吃饺子

每年冬至这天,无论贫富,饺子是不可替代的节日饭。谚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他返乡之时,正值冬季。当时他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施舍来求药的人,每个人可领到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铭记“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吃馄饨

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除了吃饺子,很多地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有一种说法是,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因为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于是老百姓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称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一天,所以就有了后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朝廷民间都盛行。宋人周密说,起初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相传宋高宗赵构很爱吃馄饨,因有一次馄饨没有煮熟,所以厨师要被押去大理寺治罪,但由于这厨师会做馄饨,赵构就赦免了他的罪。后来,馄饨民间流行,街市上馄饨店林立,馄饨馅料花样各异,多则几十个品种,当时谓之“百味馄饨”。

也有一种说法是,馄饨为西施所创造,所以每年冬至苏州人都要吃馄饨。至明清民国时期,馄饨成为华北地区很多老百姓冬至必食之物。就像过除夕夜一样,冬至前夜每家要准备次日冬至节的祭礼用的食品,包馄饨,蒸年糕,就像除夕守岁,故称为“冬至夜”。

馄饨的叫法众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则称“曲曲”,等等。

●冬至团

冬至团在某些地方也称“冬至丸”,南方地区比较流行,取的是团圆之意。每年冬至日前后,各家各户磨糯米粉,馅子就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包成冬至团,除自家食用以外,还馈赠亲友。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江南地区最为流行,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吃“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赠送亲朋好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围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新做的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将肉块摆在盘子里祭祖。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民间就有了冬至日吃狗肉的习俗。老百姓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式各样的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火锅

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消寒的饮食习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载,每逢冬至入九后,皇宫王府内流行吃以羊肉主题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

冬至吃肉火锅的这种习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流行。很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学子们,自冬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饮酒吃涮肉火锅消寒。也有些人每逢九日相约九人一同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席间要摆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时要用“花九件”(餐具)入席,代表着九九消寒的意思,旧时称“消寒会”,故冬至又有“消寒节”之称。

●食“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冬至这一天的羊肉粉汤,银川老百姓给它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地人早早起床便忙活起来,采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再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然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倒入再炒一下,接着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色彩分明,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开。

●吃甜丸

整个潮汕地区几乎都有吃甜丸的习俗,但除了食用之外,这个习俗还包含着另一个有趣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用甜丸祭拜祖先之后,会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这么做的原因据说有两个:一是甜丸既甜又圆,寓意明年大获丰收,一家团聚。这一天家里人如果能不慎碰上它,就更是好兆头了,这好比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甜丸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的“四害之一”。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习俗因为不卫生,有损美观,且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失了。“吃甜九”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红豆米饭

在江南一带,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煮吃赤豆饭。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化作了疫鬼,仍旧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酿酒

浙江绍兴地区的人们一般都爱在冬至日前将酒米下缸,称为“冬酿酒”。酒酿成后香气扑鼻,闻起来非常醇美,再加上此时的水属冬水,所酿出来的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殊方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

冬至时节的养生保健

〇冬至养生知识

●冬至阳生

冬至在中医养生中历来都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冬至阳生”。

按照易经阴阳八卦学之说,冬至时节正值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介绍一个促进阳气生的好方法。

冬至时节,阴阳二气自然转化,在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具体做法是,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能够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大有益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女性养生

女属阴,为凉性。如果女性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因此,冬季女性朋友做好养生十分必要。

1.防寒保暖。女性本身就为寒性体质,所以平时尽量少吃寒性的食物,生理周期的时候更是要多加注意。冬季外出要注意增添衣物,注意颈部和腹部的保暖,不可为了爱美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造成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对健康有害。

2.晚间泡脚。中医认为,寒气是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多泡脚对保暖十分有效。泡脚一定要坚持每天进行,这样才能达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冬至时节,为了御寒,人体必须拥有足够的能量。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促进内分泌,增强身体抵抗力。

4.养肝护肝。肝脏对于女性来说作用格外重要。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疾病。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平时应多吃有益于肝的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〇冬至时节的疾病预防

●防心脑血管病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整个冬季最冷的时期,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肿瘤,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中医学认为,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寒冬季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从防病入手。

1.气温过低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避免血流不顺畅。

2.合理平衡饮食,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尽量不要发怒、急躁和抑郁。

4.适当进行锻炼,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以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

5.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防患于未然。

●防低体温

严冬时节老人一定要注意低体温情况。低体温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且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降至30℃以下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年人的居室应安装取暖设备,增添柔软暖和的衣服及被褥,外出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头和脚,同时多吃些羊肉、鸡肉、猪肝、猪肚、带鱼等御寒食品,使体内多产生一些热量。

●勤晒被褥防病

冬至期间,为了预防疾病,晴天勤晒被褥就十分必要。

1.避免潮湿。据统计,每人每昼夜要从皮肤排出约1000毫升的汗水,每周也要从皮肤分泌出40~60克的油脂类物质。夜里睡觉时,被褥便会沾染这些汗水和油脂,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潮湿,长期使用则很不利于身体健康。隆冬季节,被褥要经常放在阳光下晒晒,便可恢复干爽,使人感觉铺盖舒适暖和,防止生病。

2.杀菌消毒。冬季,室内的门窗不常打开,致病细菌很容易滋生。被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借助人体分泌的汗水及油脂,很容易繁殖。冬季勤晒被褥,阳光中的紫外线便可将各种细菌和微生物杀死。因此,日光晒被褥是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灭菌法。

3.蓬松柔软。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会更加蓬松柔软,还有一股阳光的香味。这样晚上盖起来会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促进睡眠,改善心情。

冬至时节“吃”的学问

〇冬至饮食宜忌:多温补少寒凉,多样化少辛辣

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所以在这一天前后进补非常合适。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尽量多吃些温性食物,少吃尽量不吃寒凉食物,这样可以帮助平衡人体阴阳,增强人的抵抗力。

这个时节的饮食一定要遵循“三多三少”原则,也就是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饮食不妨多样化一些,合理搭配谷、果、肉、蔬菜,适当地吃些高钙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物,也不可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最好吃一些温热食品保养脾肾,少量多餐。

冬天调养好,春夏发病少。基于此,冬补应该吃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一些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做成汤膳。只要脾胃将其中的营养吸收得好,进补后定会使人体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力。

宜食:羊肉、牛肉、狗肉、萝卜、大白菜、土豆、山药、猕猴桃、龙眼、苹果等。

忌食:螃蟹、海带、西瓜、柿子、甘蔗等。

〇冬至食谱攻略

羊肉炖白萝卜

用料:

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

①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

②锅内放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五六分钟捞出,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炒双菇

用料:

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各适量。

做法:

①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

②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食用。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对高血脂患者尤为适宜。

麻油拌菠菜

用料:

菠菜500克,食盐、麻油适量。

做法:

①菠菜洗净,开水焯熟,捞出入盘。

②加入适量食盐,淋上麻油即可食用。

功效: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羊肉汤

用料:羊肉600克,葱段、生姜片、香菜末、花椒、胡椒粉、大茴香、精盐、麻油、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①将羊肉洗净,切成大块。

②锅中加水适量,烧开后,放入羊肉块,撇去浮沫,加入葱段、生姜片、花椒、大茴香,而后改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待羊肉六成熟时捞出。

③将羊肉块切成丝,把锅中油烧至七成热时,加入葱花、生姜丝煸香,再加入羊肉丝煸炒至油被吸收时为止。

④把原汤滗入锅内,放入精盐,再煮片刻即可。喝汤时加入胡椒粉、葱花、香菜末、麻油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补肾温中、益肾固精。

鲫鱼豆芽汤

用料:

鲫鱼1条(约200克),黄豆芽200克,葱花、味精、精盐、豆油各适量。

做法:

①将鲫鱼宰杀,除去鳞、鳃和内脏,清洗干净。

②将黄豆芽去皮、洗净,备用。

③将豆油加入锅中烧热,放入葱花煸炒,加入黄豆芽,炒出香味时加水适量,用旺火烧开后,放入鲫鱼,改用小火炖至熟烂。

④将味精、精盐加入锅中调味,倒入汤碗,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清热解毒。

品味冬至文化情趣

〇品冬至诗词

冬至

童谣

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

先生不放学,学生不给钱。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大冬”即冬至,冬至到了,家家都吃汤圆,私塾要放假休息,如果不放假,学生就要拒付学费,足见当时老百姓对冬至的重视。

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碰上冬至,抱膝坐在灯前与影子为伴,而此刻,遥想家中的亲人们也一定是夜深不眠,谈论着这个漂泊在外的人。

在古代,冬至同元旦、寒食、端午、重阳等一样,都是很重要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出门在外的人很容易思念家乡。诗的后两句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远行人:诗人自指。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北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正值冬至,诗人游历吉祥寺,这所寺庙的牡丹最为盛名,然而冬季却没有牡丹花,所以才有“不是花时肯独来”一句。整首诗体现出作者随性的性格,纵使天寒地冻,百花凋零,他也愿意如此游玩,爱玩就去玩。荄(gāi):草根。吉祥寺:杭州有名的古刹,后改名为广福寺。

冬至后

【北宋】张文潜

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

梅如相见喜,雁有欲归声。

老去书全懒,闲中酒愈倾。

穷通付吾道,不复问君平。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

此诗先写景,梅花相继绽放,南去的大雁已隐约听到归来的声音。写完景之后接着言情,后表明自己的志向,全诗自然、简洁,一气呵成,毫无雕琢痕迹。

辛酉冬至

【南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

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

身老怯增年。

陆游(1125—1210)一生走过了85个年头,辛酉年即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他已经76岁了。

诗人过冬至节,家门非常冷清。之所以“家贫轻过节”是因为陆游一生清廉正直,劳累一生也没落下多少财富,只得“轻过节”了。而“身老怯增年”也是实话,因为“冬至”过后马上就是新年,意味年事已高的作者确实觉得自己寿命将尽了。

扬州慢

【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kuí)(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至日:冬至这天。维扬:今天的扬州。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号。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之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写扬州昔日繁华,后面以“空城”作结,满眼萧条荒凉。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脍炙人口,如果他现在重游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那些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〇读冬至谚语

冬至不离十一月。

冬至十天阳历年。

冬至无雨一冬晴。

冬节丸,一食就过年。

冬天不喂牛,春耕要发愁。

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干旱。

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

冬至一日晴,来年雨均匀。

冬至不下雨,来年要返春。

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

冬至始打雷,夏至干长江。

冬至日头升,每天长一针。

冬至下雨,晴到年底。

冬至前后,冻破石头。

冬至过,地皮破。

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恙。

冬至天晴日光多,来年定唱太平歌。

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无霜。

算不算,数不数,过了冬至就进九。

〇冬至九九歌

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歌”,生动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也表述了一些农事活动的规律。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