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人生阅历,有时恰恰是您做事的障碍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人生阅历,有时恰恰是您做事的障碍

第四十一章:人生阅历,有时恰恰是您做事的障碍01无论事物如何发展,最后都一定回到本源反也者,道之动也树叶变黄,不是树叶的问题,一定是树根“反也者,道之动也。”(在帛书乙本和郭店的楚简里,“反”写的都是“返”;在通行本里,写的是这个“反”)有的人将这句话解释成“道是向它相反方向运动的”,还有人理解成“但凡跟人的想法相反,就是符合‘道’的”。比如买股票,有人认为...

第四十一章:人生阅历,有时恰恰是您做事的障碍


01无论事物如何发展,最后都一定回到本源

反也者,道之动也

树叶变黄,不是树叶的问题,一定是树根

“反也者,道之动也。”(在帛书乙本和郭店的楚简里,“反”写的都是“返”;在通行本里,写的是这个“反”)有的人将这句话解释成“道是向它相反方向运动的”,还有人理解成“但凡跟人的想法相反,就是符合‘道’的”。

比如买股票,有人认为,别人在买的时候我就抛,别人在抛的时候我就买,所以我在股市上发财了,因为符合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的原则。当然这么理解也可以,但如果全这么解释,凡是反的都是“道”,就有点儿问题了。“反也者,道之动也”讲的“道”是追根溯源的意思——事物无论如何发展,最后都一定回到本源。

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您会有新的启发——虽然外面的事物会呈现出各种状态,但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就能找到解决之道。

曾经有位大姐来找我,说自己有失眠、头晕、脸色苍白、怕风怕冷、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她去医院看了很多次都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她说的这些病症需要挂不同的科检查,比如失眠是神经内科,大便不成形是消化内科,但怕风怕冷看哪科?没力气、脸色苍白又挂哪一科?不好划分。所以,她看了很多次都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她问我:“您看我这到底是什么病?”我看了她的舌象,发现她的舌质颜色淡白,然后我说:“您这是典型的血虚舌象。”

血虚之人会有什么表现呢?血不养心,所以这个人晚上就睡不好觉;血不能濡养四肢,从而导致四肢没有力量。《黄帝内经》里说,血一旦亏损,就会四肢解堕(倦怠无力)不收,怕风怕冷。

大便不成形是什么缘故呢?人一旦血虚,脾血就会不足,从而脾气虚弱,导致无力固摄,自然大便会不成形。

可见,她的症状只是血虚的不同表现,所以我建议她吃玉灵膏。我给大姐开完药之后,她说:“罗老师,您这给我开的不是零食吗,能治好病吗?”然后,她给我看了其他医生给她开过的方子,厚厚的一沓。她的意思是,别的医生开了那么多好药都没治好我的病,您让我吃的像零食似的,能治好我的病吗?

我对大姐说:“您先吃着试试。”结果大姐吃了一个星期后给我打电话:“罗老师,我的病全好了,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现代医学越发展分科越细,研究得也越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千片树叶,其中有一百片树叶变黄了,您一片接着一片研究是研究不完的。

古人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树叶都变黄了,一定跟树根有关。树根吸收的水分多少,会导致树叶出现不同变化——这就是追根溯源找问题。

这和大姐的身体问题一样,她的根本问题是血虚(树根的问题),那些症状就如同大树的树叶,当您把树根的问题(血虚)解决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


美国梅奥诊所的医学权威为什么要看中医书

从美国梅奥诊所出来的何健博士讲,梅奥诊所里集中了美国很多顶级的西医权威,他跟这些西医权威一聊天,发现他们全在看中医书。

何博士是西医大夫,美国医生一看到他就聊中医,他很疑惑,然后好奇地问这些西医权威:“你们为什么看中医书?”

西医权威说:“这里边有很多先进理念,怎么把人看作整体、看作一个系统去调整它,我们把这些理念拿来,就可以去引领西医的发展。”

何博士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们中医都不知道,在引领西方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起到了什么样的引导作用。”

我当时听完很感动,这是古人思维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优势,古人会找问题的根源,把根源调好了,表面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记得曾经有个小朋友过敏,一测体内有一百多种过敏源,她连吃大米都过敏。当时,我看她的舌头,是典型的地图舌,舌苔里边的舌质很红。

我说这很可能是阴虚体质,因为阴虚会导致很多问题——皮肤过敏、眩晕、脱发、眼睛干、嘴干、手心热等。

您说一百多种过敏源要怎么调理?皮肤过敏只是其中的一个结果,因为“树根”阴虚,液体少,我就给她滋阴,滋阴后小朋友的过敏源很快就消失了。

治病要寻根溯源,找到根源,任何症状都能很快解决。


把自己的心调好,周围的人和事就会跟着变好

看问题寻根溯源的思路在管理中也一样管用。比如,有的领导在管理员工的时候觉得很难管,人心复杂,这个时候怎么办?

领导者要先想想自己的心正没正,自己做得有没有纰漏——如果您每天认真上班,给大家带来正能量,为客户认真服务,员工的态度会逐渐调正;可如果您每天不认真工作,想的都是怎么给自己赚钱,员工的心一定会乱。

因此,根源在哪儿?在领导者的心。您把自己的心调好,周围的人和事就会跟着变好。

比如宁波方太厨具的老总在公司推行儒家文化,他经常在公司内部的期刊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每天带头背诵经典。他从不强迫大家学习,但是因为他每天都在认真学习、落实,所以员工就都逐渐开始学习了,整个企业的风气也随之越来越好。

一旦领导者把问题的根源解决了,员工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为人处世,要懂得追根溯源

看问题要追根溯源,在生活中也一样。

有时候您可能会感觉最近身边的事特别乱,您不要想其他的,只要追根溯源,把自己的内心调正,外边的事尽量淡化它,爱怎么样怎么样。只要您心里知道自己的发心是正的,您就会发现外面的事都会慢慢平息。可如果您的心不是正的,您的周围只会越来越乱。

为人处世一定要懂得追根溯源,这是每个人必须领悟和学会的。

因此,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这个“反”通“返”,指返回事物的最初状态,保持一种安静、居下、守柔的状态,这是老子讲这句话的本意。


02学会“用弱”,一切才顺

弱也者,道之用也

踏踏实实做事,对做事带来的结果“用弱”

什么叫“弱也者,道之用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运用起来以后,表现的方式是“用弱”。

“用”是使用的意思,“弱”在这里指什么呢?老子为什么让我们用弱呢?

用弱,就是让我们尽量保持一种弱的状态。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曾经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说明用弱的好处。

其实,“弱”指的并不是做事要弱,老子是想让我们把做事带来的结果弱化。

对很多领导者来说,一旦处于某种高位以后,他们容易为了自身的荣誉、金钱、地位而做事,目的是位置越高越好,权力越大越好。

在《道德经》里,老子讲为人处世要做到有虚、有实。比如“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说的是您要扎扎实实地做事,但通过做事带来的名利等东西,您要尽量地弱化它。所以,“弱也者,道之用也”的意思并不是让您自己本身弱,而是让我们把那些做事之后的“华”的东西尽量弱化掉。


开车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上开,才能开得又快又安全

生活中,如果您能学会用弱,会有很多好处。

我每次开车回老家沈阳,都会受到特别大的刺激。因为每个人开车都很急躁,但凡车与车之间有点儿距离,就一定有人加塞儿。被人加塞儿之后,火就上来了:“你敢插队,我要超你!”马上去超车,很多人都因为这样的事打起来。

基本上,我每次开车出去,都会看到交通事故,而在肇事的车里,出租车的比例很高。有些出租车司机开车的速度就像“飞”一样。

按常理说,出租车司机的车技应该高,但他们撞车的概率都很高。有一次我和出租车司机聊天:“您一天能看到多少起交通肇事?”他说:“我每天看到二十起都不止。”

您看,这就是用强带来的后果,大家的心态都是“你强我更强”,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冲突。

但我在上海开车的时候发现,大家的车也都开得很快,几乎没有人轻易变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那条道上开,非常守规矩。结果不仅车开得速度快,肇事的车辆也很少。

每个人都守规矩,看起来好像是弱的,但实际上反而效率更高,也更安全了。

因此,我在开车的时候,绝对不会开快车,通常都是保持正常速度——谁爱超我就超我,此时的不争可以保证安全。


处处争强的结果,只能是自己的日子不好过

和家人相处也是如此。都是一家人,您在家里争强有什么用?有的人不懂这个道理,自己的女儿每次回娘家,都会问:“你过得怎么样?婆婆对你怎么样?”

但凡女儿说了一点儿家里的烦心事或者婆婆的不好,当母亲的听完立刻就急:“你婆婆怎么这么说话?你老公怎么这样?我告诉你这样不行,不然你以后总被他欺负……”

您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回去之后一旦她和老公、婆婆争强好胜,搞得家里一团糟,您觉得家里还能和谐吗?

家里哪有什么胜负,过日子讲的是和谐。和谐不是靠暴力或者谁压制谁换取的,而是靠彼此谦让、体谅、关爱换取的。您爱他,他才爱您。您对他暴力相向,他更爱您了——这可能吗?

我们要搞懂家庭关系的本质,处处争强的结果,只能是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没有员工会因为领导的威严而选择好好干活

在公司管理中,用弱的道理也适用。比如很多爱摆谱的领导,只要他一进办公室,大家必须保持静默,每个人都得很尊敬地等待他发号施令。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家大集团分公司的老总,他说:“我们所有分公司的老总都是‘后宫嫔妃’,董事长就是‘皇上’,我们整天围着他,想尽办法讨好他……”

他看《甄嬛传》的时候说:“我太有感触了,这讲的就是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后来他实在受不了,就提出了辞职。

作为一个领导,如果把自己的名誉、地位抬得很高,虽然看似很有威严、很强,但整个公司的凝聚力会减弱,因为员工不会因为领导的威严而干活。一旦失去了向心力,大家就不会追随您了,但凡有一家待遇好的公司,他就会跳槽。

真正好的领导什么样?比如顺丰的王卫、老干妈的陶华碧,他们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建立好规则以后,给员工好的福利,大家努力去做,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

这也是一种用弱。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光环搞弱了,但是做事一点儿没弱。

老子的本意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持弱,做事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做,他只是让我们对光环、欲望用弱。

用弱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一大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把用弱的思路参透,人生一定从此不同。

其实,很多人人生不顺遂的原因就在于事情的本身没有做好,还过分在意名利。

我们学完这句“弱也者,道之用也”,可以在生活中的小事里体会一下用弱的智慧。如果您踏实地做事,对结果用弱,您会发现,生活顺利了。如果没做好事情,还要对结果用强,您会发现这时的强是暂时的,最终一定会栽跟头。


03这一世生而为人,就要把这一世修行好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只有两手空空,我们才能拿得起碗吃饭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是“天下之物”?所谓“天下之物”,就是肉眼能看到的世界,“生于有”指从有形的东西里生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都是从“有”生出来的,而“有生于无”,“有”是从无名无形的道中生出来的。这里的“无”并不是空虚,而是无名无形之道。

老子说“有生于无”,实际讲的是宇宙的根源,我们的世界是从无名无形的道中生出来的,是从“空”里来的,但是“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的里面有道。

有朋友留言问我:“罗老师,您讲的《道德经》总跟佛教的经典对应,老子讲了很多‘有’‘空’,难道老子讲的就是空性吗?这不是和佛教一样嘛。”

我认为所有的大道,溯其根源一定是相通的,最终讲的都是同一件事。

佛教里讲的空性,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难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吗?不是的,它介于“空”和“有”之间,“空”里有经、有信,所以既“空”,又“有”。

《道德经》也是如此,您说“有生于无”,“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吗?不是的,这是无名无形的,是有道的。所以佛教和道教的根源有点儿相近,讲的都是“有”和“无”之间的事。

老子讲的是宇宙的生成观,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形的世界,这个有形世界是从“有”这儿来,而“有”是从“无”而来。

老子的这句话对人生也很有指导作用。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有”和“无”之间来回切换,我们要切实、灵活、透彻地把握“有”和“无”的关系,有无相生。

当您做一件事,做好了“无”、坚持了“无”的状态才能真正“有”。比如您把自己的心态放空,才能学到东西,如果您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了不起,压根儿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就不可能达到“有”的状态。

只有我们两手空空,才能拿起碗吃饭。您不放下手里的“苹果”和“鸭梨”,是吃不到碗里的“饭”的。


即使看似没有一点儿价值的人,也可以发出巨大能量帮助人

有一年我和朋友们聚餐,我发现大家都在聊天,但其中有个朋友一直不怎么说话,眼睛也不知道在看哪儿,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呆呆的,没有表情。吃完饭后他开车送我,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最近经济形势不好,经营压力很大,所以整个人状态都不大对。

因为我经常在商学院讲课,他就问我:“你说公司经营有没有什么好的法则?”

其实,我也不知道公司经营的具体实操是怎么回事,我说:“小的法则我不懂,但是大的法则我倒是知道,人生最好要有信仰。”

很多有信仰的人,情绪会多些平和与正能量,因此,我对他说:“我建议你心中找一个信仰,内心坚毅的人,人生会有所不同。”说完这句话我们就分开了。

一年之后,我正好碰到他,再看他的状态已经和之前完全不同了,神情完全“活”了过来,而且在经济情况如此不好的情况下,他的公司逆势而上,现在做得非常好。

他问我:“你还记不记得去年我们见面的时候?”

我回答记得,他说:“你知道我后来怎么样了吗?我当时得抑郁症了,每天晚上严重失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想自杀,你记得你跟我说过什么话吗?”

我说:“我记得,我让你心中有一个信仰。”

他说:“你的这句话把我救了,那时儒家的书我几乎都看了,但佛家的书没有看过,于是我就买了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有一天我看着书,突然就开始痛哭流涕,我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佛菩萨为众生奉献的慈悲,然后我就觉得心里的乌云散了,当天晚上我就睡得着觉了。从那以后,抑郁的症状就逐渐消失了,我再也没有想过自杀,不仅情绪开朗了,公司的经营也越来越好了。现在我每天早晨都念佛经,我发现这也是在提升经营的境界。”

他和我说完后,我也觉得很神奇。其实他找我开药也未必这么有效,他这种情况属于不药而愈。

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首先,《金刚经》告诉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事万物都是“空”的,您说再过一百年我们在哪儿?没了,归于黄土。那这个世界会永远存在吗?凡事因缘而聚、因缘而散,无论您的自我评价有多高,我们的价值最终都会归零。

得抑郁症的人就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作用。《金刚经》告诉我们,您说得是对的,不光您没有价值,所有人的价值终将归零,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您依然要好好度过此生,这叫修行。

为什么《金刚经》开篇要讲佛祖沿街乞食要饭,把要来的饭吃了之后,把脚也洗了,然后开始坐下讲法?这是佛祖的日常修行,尽管他讲的佛法如此高明,也要正常生活、修行,这一世生而为人,就要把这一世修行好。

《金刚经》讲的两个道理,一个是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劝我们放下;另一个是慈悲,告诉我们在学会放下的同时,还要发出无边的愿力去帮助众生,这是真正的大慈悲。不要想回报,也不要想着您修行之后境界就高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如果着相了就不是菩萨了。

您把自己归零,放低自己,对他人发出善念,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因此,您不要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是正常的。但即使看似没有一点儿价值的人,也可以发出巨大能量帮助他人。而且您越这么做,境界越高,您的福德越不可思议。


当您一无所有时,还能为众生发出善念,才是真正的大慈悲

从零和无出发,每个人都是一般无二的,您只有把自己归零,再去帮助众生,才是真正该做的。

很多患抑郁症的人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儿,内心才被深深打动,为什么?

不是当您有了什么价值之后,才可以为众生发出善念,当您一无所有时,还能为众生发出善念,这才是真正的大慈悲。很多患抑郁症的人觉得,原来像我这种没什么价值的人也可以做到,他心中的生机会由此被打开。

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高明的心理调适方式,很多人去看心理医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读完《金刚经》以后,会流眼泪,觉得原来自己还有点儿作用,结果病就逐渐好了。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一试。

您看完这个例子一定要知道,这不仅仅符合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它其实也符合大部分当代人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心中都太“有”了,人生有了一定阅历后,心中充满了偏执、成见,以及各种各样对自己的期望、欲望等,这些都是我们做事的障碍。

如果您能学会“无中生有”的思维模式,把自己放空、归零,然后再整装前行,为大家发出善念,您放心,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将是温暖的,您的人生也一定会真正获得幸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