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只要内心纯净,管他狡猾不狡猾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只要内心纯净,管他狡猾不狡猾

第五十八章:只要内心纯净,管他狡猾不狡猾01领导者施行严政,下面的人就会变得特别狡猾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当政令特别严苛的时候,往往社会都很动荡“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里的“闷闷”在不同版本里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傅本写的是“闵闵”,帛书乙本写的是一个没有见过的字,外面是个“门”,里面是“糸”,代表丝绸的“丝”,这个字现在也...

第五十八章:只要内心纯净,管他狡猾不狡猾


01领导者施行严政,下面的人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当政令特别严苛的时候,往往社会都很动荡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里的“闷闷”在不同版本里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傅本写的是“闵闵”,帛书乙本写的是一个没有见过的字,外面是个“门”,里面是“糸”,代表丝绸的“丝”,这个字现在也没有,所以我们就当“闵闵”来讲。

“闵闵”的意思是混沌、简单的状态。

“其政闷闷”的“政”是管理的意思。

“其政闷闷”的意思是,管理者的管理手段比较简单,没有那么重的心机,其结果就是“其民淳淳”(“淳淳”在其他版本也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帛书乙本写的是“屯屯”,还有的版本写的是“醇醇”。这些字的字音都差不多,讲的都是淳厚的意思,同时这个“淳”也当质朴、简单讲)。管理者变得简单的时候,被管理者也就变得简单了。

“其政察察”指管理者的手段明晰,明察秋毫,政令特别多。当一个领导者的管理特别细致的时候,就会“其民缺缺”(“缺缺”在各个版本里也不一样,帛书甲本只写了右边“夬”,实际上这个字的左边很可能是个“犭”)。如果领导者的管理特别严厉、细致,施行条目繁杂的苛政,被管理者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当政令特别严苛的时候,往往社会都很动荡。比如,秦国崇尚法家,所以用商鞅变法来治国,法令严苛到连商鞅逃亡的时候都没地方逃,最后被抓回来车裂而亡。您看,法家的代表人物最终死在了自己起草的法令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觉得法令很重要,所以他严格依照法令来施政。这时候,缺的是仁德执政。

秦始皇认为,施政不需要仁德,只要用法令管理,下面的人就一定会老实。结果大家群起反抗,秦朝就灭亡了。

相反,汉朝初年,皇帝们开始遵循老子的思想——放下,放低自己的位置,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

我们参观汉代的陵墓就会发现,里面陪葬的陶俑都非常小,因为他们不想浪费钱。

这种不为自己捞取利益的状态就叫“无为而治”,汉朝的领导者不会不断地向社会收税,而是让大家休养生息。结果老百姓都特别淳朴,不断生产,社会的财富不断增加,政府也跟着富裕起来。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而秦始皇时期则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导致大家变着法儿地跟领导者斗。

老子讲的“政”,是道、德、法里“法”这个层面的东西。老子认为,如果您的德行不够,没有建立好的文化,没有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就只靠法来运行,是不行的。您推行的法越严苛,越“察察”,下面的人越会使出各种计谋来跟您斗。如果您放下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建立好的文化,这个时候您推行法反而很简单。

“闷闷”指领导者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让管理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结果被管理者反而非常淳朴。为什么?因为有关爱的文化在里面。


当企业把管理做到极致,员工就会花费大量精力来应对管理系统

这句话应用在现代的管理中也是如此。

为什么很多日本的企业现在衰败了?因为他们最后把管理做到了“极致”,甚至员工上卫生间多少分钟都要打卡,都要记录,导致员工把很大的精力用来应付管理系统,大大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精力也被消耗了很多。所以,日本的企业也在反思,是不是管理系统用得太多了,反而导致了企业的衰败。

其实,这就是老子讲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如果我们单看字面意思,看到的只是结果,其根源是“政”,是道、德、法三个层面里最低的一层,前面有没有做好才是老子讲的潜台词。前面的道德层面做好了,“其政”才能“闷闷”,被领导者才能“淳淳”;前面的道德层面没有做好,“其政”一定会“察察”,一旦“其政察察”,被管理者就会变得“缺缺”,不断用各种心机来应对您。


当您特别在意得失的时候,您做人就会复杂

作为一个普通人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当您的境界提升了,能看清世界的本质了,不在意自己必须追求到什么的时候,您就会变得简单,这就叫“其政闷闷”。当您变得简单,您会发现慢慢地周围的环境也变得单纯起来。

有的人说,我们办公室里都是狡猾的人,就我一个人清醒。

您别在意他人是否狡猾,您保持纯净心态,您放心,只要您足够坚定,大家都会跟着您改变。别人变不变自有机缘,但是您像太阳一样,散发自己的光芒,当环境适合了,小草就会长出来。

您尽管对大家好,别人改不改无所谓,机缘到了,他就改了,他改了就自然会获得幸福。如果他没改,您也不用着急,只是机缘没到而已。

如果您的境界没上来,您就会特别在意得失,做人就会变得复杂。因为您想要得到,得到了还要防止失去,这时候您做人就开始“察察”了。

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每天患得患失,在办公室里盯着别人,想方设法给别人捣乱、说别人坏话,从而自己才心理平衡。这就叫作“其人察察”。

当您“察察”的时候,您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您,您周围的人也会变得“缺缺”。

如果您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您的生活能幸福吗?

因此,只有我们做人“闷闷”,混沌一些,周围的环境才会越来越美好。

这些思想,可以用来治理公司,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做人。


02福和祸,都当不得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每一个灾祸,其实都是得福的机会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这是帛书本的写法,其他版本在后面都加了一个“兮”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觉得,加“兮”字和不加“兮”字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加了“兮”字读起来比较上口,所以这句话我们就不按照帛书版本来讲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您看到有灾祸了,觉得很倒霉,但是您要认识到,灾祸里很可能蕴含着幸福。

当您觉得非常幸福时,不要太高兴,因为您看不到幸福的短暂,所谓的幸福就是灾祸的源头。

老子的这句话流传千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福祸相伴的事。所以一定要保持心态平和,幸福来临时不要太高兴,碰到灾难的时候也无须太沮丧。要知道,万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果您能看清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不断转化的,我觉得您就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些道理只有经过人生的历练才能明白。

一般人讨厌灾祸,一碰到灾祸就觉得不舒服、痛苦。但是您也别小瞧灾祸,灾祸有可能激发人的动力,让人静下来好好思考、认真做事,一旦人静下来,可能幸福就在这时候产生了。

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事。比如,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史记》?就是因为当时他直言得罪了皇帝,被处以宫刑,这对一个男人来讲是奇耻大辱,但司马迁在痛苦中最终写出了《史记》。

试想一下,如果他在人生中没有受过如此奇耻大辱,也未必有这个决心能静下来每天研究历史。

这样的事在古代比比皆是,比如古代著名的医生黄元御。黄元御是山东学子,本来他要考科举,但因为他的眼睛有病,找医生治的时候被庸医治瞎了一只眼睛。当时清朝规定但凡五官不完整者,都不能考科举。黄元御因此断送了所有的前途,这是倒霉事。但是从此以后他开始认真研读医书。他的医术越来越高,最后成了皇帝的御医,写出了很多名方,而且创立了特别完整的医学思路——中土回环论。黄元御调病就是调脾胃之气,调整升降之气。用这样的思路治病,效果非常好。

为什么黄元御最后能成为名医?眼睛瞎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如果他能通过科举当官,也未必能当大官或有非常好的前途。所以,如果没有这些挫折,他的一生很可能就没有什么成就。

很多古代的名医都有这样的背景,本来是一个要考科举的读书人,结果家里父母生病了,找医生也没有治好,最后父母去世了,他受了很大刺激,从此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名医。比如,李东垣就是因为母亲生病去世,才发愿学医的;朱丹溪也是因为母亲生病去世,从此开始学医;吴鞠通是因为父亲生病去世,发奋学医的。

古代人把孝顺是排在第一位的。吴鞠通的父亲生病了,请了很多医生看,都不知道什么病,最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离世。当时吴鞠通说:“我尚有何脸面立于天地之间?”连自己的亲人生病,都压根儿不知道是什么病,更对此无能为力,这还叫孝顺吗?于是吴鞠通在守孝期间买了《黄帝内经》,从头学,硬是靠自学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吴鞠通写的《温病条辨》,被誉为中医四大名著之一。

人生经历了一定灾祸以后,痛定思痛,开始提升自己,这就叫“祸兮,福之所倚”。因此,当我们遇到灾祸的时候不要太悲伤,这有可能是上天给您的一个机会,您要珍惜这个机会。

另外,当灾祸出现,您要想想为什么会出现灾祸,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您只要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您的人生就开始改变了。

每一个灾祸,其实都是提升自己的一次机会,也都是我们反思自己有没有什么问题的一次机会。如果您能这么看问题,就会觉得不同。


如果事事都能想到祸福不分家,您的人生一定会非常了不起

老子接着讲“福兮,祸之所伏”。我觉得老子讲的这句话太老辣了,只有有了一定人生历练的人,才能说出来。

什么意思呢?您遇到好事别太高兴,因为事物都是有两面的,是在变化的,一件好事,如果您处理不好,它就会包藏祸端。

其实,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本身都是阴阳合体,有阴有阳,有好有坏,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一件事,不太可能纯然是好的,或者纯然是坏的。

因此,我们看到事物的一面,就一定要想到另外一面。比如,厨师的水平高,把红烧肉烧得绵软,入口即化,您说吃这个红烧肉好不好?有的人说当然好。可是您看到吃红烧肉好的一面,嘴里觉得香,您也要想到吃红烧肉有坏的一面。您天天吃红烧肉,您的血脂情况就会改变,脂肪肝也会随之出现。您的脾胃就会开始运化失当,然后导致痰湿堆积,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很多东西表面看起来好,但是您要知道它有另外一面。我们如何利用,决定了它到底是好还是坏。

同时,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您站在高峰,幸福得不得了的时候,您要知道事情有可能已经向着不好的一面转化了。如果您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我们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身体正处于顶峰,这个时候我们身体强健,跑起来也轻快,每天精神抖擞。

但是,您要注意了,因为您的身体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如果您在此时恣意地放纵,觉得自己的身体是铁打的,天天熬夜、胡吃海塞等各种消耗,结果您会发现自己刚过了四十岁,头发也白了、眼睛也花了、腰也酸了……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好和不好的事情是在一直转化的。我们站到好的位置时,一定要想到长远之处,否则好事很快就会转化为灾祸。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的朋友家里有一些存款,就买了大房子,配套设施很好,不仅送您大露台,还送您一个大的地下室。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开心的事,但是房子要装修,大家都认为,人生就买这一次房子,必须一步到位,买房子这么多钱都花了,装修的钱还能吝啬吗?于是还会再花好多钱装修,结果等装修完搬进去,却发现家里的人都开始生病了。这真不是开玩笑的,我见过很多小朋友得白血病,都是在家里刚装修完一年左右的时间内。

装修材料里含有太多有毒、有害的成分,这些成分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未必了解得完全清楚。我曾经见过一个小孩儿,因为家里刷了油漆,导致他得了白血病。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的时候,我问他:“家里装修了吗?”他说:“没怎么装修,就是把墙漆刷了一遍,孩子就得病了。”还有的人家里刚把水泥地做好,卫生间的防水还没做完,打的家具还没放进去,家人就得了慢性肾炎……

因此,装修的污染到底有多少,是说不清楚的,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备。很多人买了一套大房子特别开心,但如果您没有及时处理好、控制好,家人因为装修污染得病了,您说这是不是“福兮,祸之所伏”?

在幸福的时候,我们要懂得节制,否则您很快就会发现,灾祸接踵而来。老子讲的“福兮,祸之所伏”太对了,所谓的福和祸是互相依存的。就好像中国八卦的阴阳鱼一样,阴和阳是抱在一起互相转化的。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在幸福的时候保持一分冷静,知道事情会变化;在低谷的时候,也别太消沉,知道此时生机才刚刚出现。只要您能处理好,就会越来越幸福。

如果一个人能有这种智慧,那么他一定是个睿智的人。

大部分人是不容易想到这一点的,他们会在好的时候得意忘形,不好的时候失望透顶,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毁了。如果您能经常想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您的人生一定会非常了不起。


03知道福祸相依是智慧,能看清福和祸的转折点在哪里才是大福之人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復为奇,善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福和祸的转折点,就在“道”上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復为奇,善復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前面,老子讲福祸之间会来回变化,然后接着说,“孰知其极”?“极”是一头的意思,“孰知其极”就是谁知道它到底是哪个方向,到底哪一端是对的?

“其无正也”的“正”是正常、正规的意思。“正”字的甲骨文为“”,“正”字上面的一横在古代的写法是一个方块,代表方向;下面的“止”代表脚指头,引申为脚对着的方向,只有脚趾的方向对正了,才是正常、正规的状态。

“其无正也”的意思是,它好像没有一定的常规。

“正復为奇”的意思是,今天您看着好像是正规的,但转眼就变成不是正规的了。“正”和“奇”之间会来回转变。

“善復为妖”的“善”指善良、正常,“妖”指邪恶的,意思是本来它是正常的、善良的,但它一转眼也有可能变成“妖”。

生活中这样的事有很多,有的人原来是英雄、是劳模,但您让他做官以后,他反而成贪污犯了,这就是“善”变成了“妖”。

为什么会来回变呢?老子说,“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大家知道了这两者会来回变化以后,一直很困惑。

难道我们只能任其变化吗?只能被动地在这儿接受吗?这里面的秘密在哪儿呢?

在本章,老子讲了一个特别大的秘密。大部分人能了解到福祸相依就已经是拥有人生智慧了,但这只是被动适应的一种智慧。真正高明的智慧,能看清楚福和祸的转化都是表面现象,都是一个结果而已。

因此,福和祸转化的终极秘密就在“道”上。如果凡事在做的时候有一颗利他之心,您就能从祸慢慢走向福;如果您忘记了这点,开始为自己捞取利益,您就会从福走向祸。


福祸就在于您是否有利他之心

福和祸的转折点就在道上,这在任何小事上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一个人做生意,或者推销一个产品,如果他的产品能给大家带来健康、便利等,并且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他的生意会越做越大,因为他在做事时,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来是在为大家着想。当别人感受到这是在为我着想,他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口碑也会越来越好。

如果一个人做事只有利己之心,只想着要多赚点儿钱,最终就会失去人心,生意也会越做越小。

因此,福祸就在您的一念之间,怎么对待周围的人之间。也就是说,福祸就在于您是否有利他之心。如果把利己摆在前面,即使您现在还处于高位,最后一定会摔得很惨。

一般来说,能当上领导的人智商都是很高的,可是很多人上位以后,马上就想我怎么做能多捞点儿,帮孩子多搞点儿,要多赚点儿钱,至少搞几个亿在家里放着……您说这钱您能花得了吗?这就是利己,最后由福到祸,一念之间就转化。

很多人都是这样,看着谁正风光,心里就想着他迟早倒霉,别看他现在在高位上,福祸相依,不一定哪天就跌倒了。有时候也会跟别的同事讲:“我告诉你,别看他得意,没准儿哪天他就栽一个跟头。”

说这些话的人,看似很有智慧,实际上他只学到了表面的意思。确实福祸会转化,但他不知道这其中到底是如何转化的,“孰知其极?”——哪知道这两者是怎么变化的呢?“其无正也”,没有正的,“正復为奇,善復为妖”,一会儿正转变为奇,一会儿善良变为妖邪,“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人们都很困惑。

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福祸变化的道理是有奥秘的,这奥秘就在道的法则里。如果您能够尽量心存利他之心,幸福的大门就会向您打开;如果您天天把利己放到前面,灾祸的大门也会就此打开。


04只要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如果您一味地束缚大家,就会产生冲突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这里的第一句话在不同的版本里写法不同,有的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帛书乙本写的是“是以方而不割”。这里,我们选用帛书乙本的写法。

“是以方而不割”的“割”是拿刀割的意思,在此引申为去伤害别人。“方而不割”是说一个人做人方正、有原则,但是他不会因为有原则去伤害别人。“廉而不刺”是说一个人廉洁、品格端正,但是他不会因为品行高洁去刺伤别人。

“直而不绁”是说一个人正直,但是他不会因为正直去束缚别人,让别人感觉到难受。这里的“绁”字当拴绳子讲(通行本写的是“直而不肆”,我认为应该是“直而不绁”才对)。

“光而不耀”,是说一个人发出光来,但是这个光不会让别人觉得耀眼。

一般对这四句话合起来的解释就是,有道的领导者,不仅品行高洁,非常正直,而且为人低调,不会因为自己品行高洁而去伤害别人,也不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样有道的领导者是非常高明的。

这么解释行不行?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有点儿没点透。

如果照这样来解释,会让人觉得这种领导者就是一个老好人,就是自己很端正,也不去伤害别人,别人有错误也不说,只是管好自己而已。

有的人说,这样的人才高明,他懂得无名无形,放低自己的位置,无为而治。

那么,为什么圣人能够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实际上,老子是在讲道、德、法三个层面的管理方法,包括本章开始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了,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而法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这种“割”、“刺”、“绁”、“耀”的伤害。如果您没有道和德,单运行法,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跟大家产生冲突,因为您必须束缚大家,大家又不愿意被束缚,他们心里没想通,不愿意,这时候会有冲突,会有“割”、“刺”、“绁”、“耀”的感觉。

老子讲的这种管理境界,需要领导者先把道和德的层面做好。您把道和德的层面做好了,靠您的行为影响民众,民众心里想通了,法用的就很少了,因为他们已经守法了,这才是里面的原理。只有这样做,最后结果才能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家长没有做到“方”、“廉”、“直”、“光”,孩子就会出现“割”、“刺”、“绁”、“耀”的情况

在我小的时候,我父亲他们那一代流行打孩子。现在可能家长打孩子打得少了,我小时候挨揍是经常的事。当时流传一句话叫“棍棒出孝子”,所以家长打孩子是家常便饭。

现在,我发现家长打孩子能打出两种结果,不知道各位体会过没有?

第一种,有的孩子越打越淘气,打他的时候像“杀猪”一样,“啪啪”使劲儿打屁股,打完了之后他出去接着淘气,该干坏事还干坏事。时间长了,您再怎么打都不好使了,最后这个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特别顽劣、几乎没法教育的孩子,好像没有任何办法能够管得住他了。

第二种,有的家长很少打孩子,但是这些孩子最终成才了。

现在我回过头来想,我父亲他们单位同事的孩子都跟我差不多大,其中有些人成才了,成了国家栋梁,有当科学家的,有在海外大有成就的,这些人基本都发展得非常好。也有一些人,小时候顽劣不堪,长大了一事无成,居无定所,甚至连固定的工作都没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仔细体会后发现,这跟家长的作为有关。有的家长经常在外面喝酒,回到家醉醺醺地一看,孩子没做作业在那儿玩,然后借着酒劲儿暴怒不已,“啪啪”地把孩子打得鬼哭狼嚎……

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打完算是白打了,因为家长没有给他做榜样,家长没有做到“方”、“廉”、“直”、“光”,所以当要求对方做的时候,就会有“割”、“刺”、“绁”、“耀”的感觉,给对方带来伤害。

但有的家长做得好,每天很认真地读书,孩子自然就跟着学,结果当家长做到“方”、“廉”、“直”、“光”的时候,他再提倡这些,孩子很容易就能做到。虽然有时候他也打孩子,但是他做到了,孩子也会跟着做,就不至于在他提倡这些的时候,给孩子带来伤害。


领导者道德层面做得好,大家在法的层面就很容易做到

在公司里也是如此,当一个公司的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层面做好了,可能法就不用那么多了。

只要领导把道德层面做得好,法就很容易做到,根本用不着考虑上班时间的问题。员工心里就想多为企业做一些事,很多人都是早早就来了。

为什么有的企业天天要按指纹?因为刷卡都不管用,刷卡可以让别人代刷。您看这些员工多么狡猾,所以老板更狡猾,刷指纹、刷虹膜、刷面孔……各种技巧层出不穷,这都是法的层面用得多了。

您将道和德的层面做好了,就算您不用法去强行束缚大家,大家也会自觉在法的范围内做事,这就是老子讲的“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的真正含义。

这四句话绝对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领导者或悟道的人是老好人,保持自己的方正就行了,不去干扰别人,举世都混浊,自己独清高。如果您这样理解就是歪解了老子。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