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行动加强,欲望降低,才是领导者的真品行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行动加强,欲望降低,才是领导者的真品行

第四十五章:行动加强,欲望降低,才是领导者的真品行01有些东西缺一点儿,才能福运久长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把做事和做事带来的名誉、利益、地位分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弊”当弊病、弊害讲,意思就是有问题;“成”当成就、完成讲。老子在这里说,真正大的成就,看起来像有缺陷,用起来却一点儿问题没有,越用越好。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但我觉得河上公的解...

第四十五章:行动加强,欲望降低,才是领导者的真品行


01有些东西缺一点儿,才能福运久长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把做事和做事带来的名誉、利益、地位分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弊”当弊病、弊害讲,意思就是有问题;“成”当成就、完成讲。老子在这里说,真正大的成就,看起来像有缺陷,用起来却一点儿问题没有,越用越好。

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但我觉得河上公的解释特别好。河上公是一个高人,也叫河上丈人,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他把《道德经》逐句进行了注释,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然后他就隐身而去了,深藏功与名,您根本找不到他。后人传说,说他成道、成仙了,他的徒弟就是著名的仙人——安期生。

另外,文景之治怎么来的?据说跟河上公的指点有关。当时,汉文帝对《道德经》推崇备至,但是却不怎么懂,读不透。于是他就派人四处求访,看哪儿有高人能讲《道德经》。后来有人说,河上有一个老头,叫河上公、河上丈人,他能讲。文帝就派使者去了,结果河上公对文帝的使者说:“《道德经》讲的是大道,如此尊贵的经典,他怎么能够派人来学,而不亲自来学呢?”文帝一听,这看来是高人,于是亲自到河边开始跟河上公学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说的是什么?河上公解释为:有道的君主,通常都有很大成就,他们能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但他们却对名誉、地位、金钱等一点儿都不重视,这种领导者看上去好像缺了点儿心眼,但是他们取得的丰功伟业却不会有任何损坏、穷尽的时候。这叫“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河上公的解释一上来就直指要害,我认为他非常清楚地把一个领导者做事和做事带来的名誉、利益、地位分开了,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做法。

有人认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意思是:事情快做好了,就停下来不做,留一个缺陷。这就好比盖一栋楼,快封顶了,然后您就不盖了,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样的楼能用吗?又比如医生给患者开方子,方子一共五味药,写到第四味药的时候,医生说:“最后一味药不写了,老子说了‘大成若缺’。”这就是胡解《道德经》,我甚至觉得这是在侮辱老子。

如果这样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句话,就曲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的是做事要好好做,但是不要在意做事带来的种种结果。在外人看来,好像您是缺了一块,但是您自己知道,有些东西就如同浮云一样,放下它们,您做事会更加坦然,这是老子讲的道理。


让名誉、地位、利益缺一点儿,可能是福

我认识一些企业家,公司规模很大,很多人都认为他们的孩子肯定生活得很富裕,要什么有什么,长大后可能孩子想创业了,家里就给他拿一笔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曾经见过一些很有钱的商人,他们的孩子白天开着跑车招摇过市,晚上去夜店蹦迪、喝酒,每天变着花样地花钱,甚至有些孩子最后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很多事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好像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有,生活也应该是圆满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再举一个李嘉诚的例子。李嘉诚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商人,他在商业领域的成绩可圈可点。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颇有心得,当年他的孩子去美国留学,他让孩子每天自己骑自行车去打工赚钱,只是定期会给孩子一定的生活费。

李嘉诚当时可是华人首富,他没有给孩子买豪车,就让他骑自行车,让他勤工俭学。看起来他的儿子好像是“缺”的——这么有钱的家庭,却让孩子骑自行车代步,过得连很多普通人都不如。但恰恰是这样,才培养了孩子的品性。

李嘉诚不仅对孩子这样,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之前有新闻报道说他戴的手表是一块价值三千港币的日本牌子的表,一般有钱人戴的都是几万块钱的表。而且他还特别节俭,据说他的鞋带断了都不会轻易扔掉,他的椅子也是用了几十年都没有换过。

您看,这么大的老板,这么有钱的人,生活却如此简朴。这就是老子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种“若缺”的样子,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我们真正意识到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没有大用,我们微笑着看一看就可以了。


02要想成就持久,就要对成就持“若”的状态

大盈若,其用不穷

尊贵而不骄傲,富裕而不奢侈

接下来的一句话是“大盈若,其用不穷”。“盈”是满的意思,“若”的通盅。酒盅的中间是空的,老子认为这种中空的状态是一种丰盈的、满的状态,这种状态“其用不穷”,怎么用都不穷尽,因为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

河上公将“大盈”解释为功德圆满的君主、领导者,“若”指尊贵而不骄傲,富裕而不奢侈。这些有德行的君主,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一直保持一种虚空、谦卑的状态,正因为他们有这种德行,才会“其用不穷”,一直很好地领导下去。

老子在这里是借万物来讲领导者。

据我观察,但凡做事有成就的人,基本上都在“若”这方面颇有心得。

比如京剧名角梅兰芳,当年他的地位特别高,深受众人喜欢,只要他一唱戏,全场爆满,很多票友都跟着他走,他去哪儿演出,大家就跟到哪儿。但他虽然地位高,还是一心想着学习,想着提升自己。

有些功夫不在戏里,而在戏外。这些角儿在演戏的时候一举手、一抬足,这些修养都是戏外的,比如文学、书画等,都要了解、学习。那时梅兰芳拜了齐白石为老师学画画。一般像这种名角拜个老师私下里都比较低调,但梅兰芳特别高调,为人非常谦虚,有什么不懂的就向齐白石请教,对齐白石特别尊敬。

有一次两人同时被邀参加某达官贵人的堂会,齐白石先到,由于齐白石本身是木匠出身,不太讲究穿着,所以他穿得很寒酸。而聚会里的达官贵人都衣衫光鲜,互相寒暄,齐白石慢慢就被挤到角落里去了,于是他就自己默默地坐着。这个时候梅兰芳来了,他一来,众人都纷纷过来跟他握手、寒暄。梅兰芳知道齐白石已经来了,就一直找齐白石在哪儿,终于看见齐白石一个人在角落里坐着,跟大家没过多应酬,就直奔齐白石老人,过去了就鞠躬:“老师您来了。”

其实很多人都听过齐白石的大名,只是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一看齐白石是这种状态,再看梅兰芳看到老师后,不理别的达官贵人,先过来给自己的老师鞠躬,嘘寒问暖,在边上给老师倒茶……这件事被众人传为美谈,因为大家都觉得梅兰芳真的很谦虚,一个京城名角还能把自己放得这么低,如此尊敬教他画画的老师。

通过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的“大盈若”。第一是齐白石,这么大的名气,不讲究穿着,去参加聚会也没有趾高气扬,自己就在一个角落里安静地坐着;第二是梅兰芳,这么高的地位,那么多达官贵人跟他寒暄,他要先找到自己的老师,以礼相待。

其实,很多人获得成就绝非偶然。


先把事情本身做好了再说

我学习中医,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读古书,有时也能获得老师的指导。

当年我在沈阳的时候,有位老先生给了我很多指导,这位老先生叫张道宽,是辽宁中医研究院的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老先生除了在中医研究院出诊之外,也在外出门诊。

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正好在那儿学习,老先生很喜欢我,经常把我叫到他的诊室跟我聊天,他在出诊的时候,也会特意把我叫到身边,他摸到什么脉,就会让我也来摸一下,体会这是什么脉,简直是手把手地教我。

其实诊脉是最难学的,我就是跟着老先生这么一点点地摸脉才学会的,而且每次差不多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

沈阳当地的老百姓有一个风俗——看病不说自己的病症,来了先伸手号脉,让医生号脉判断症状,说好了竖大拇指,说不好宁可白挂号,也会不开方就走——很多人有这样的习惯。当时,张老号脉特别神,一摸脉就能把患者的症状说出来,让人心服口服,所以只要他出诊,来看病的患者都得站成排等着。

我记得有一次,他说:“中医院校请了西医大夫来给我们讲怎么看CT片,晚上我们吃完饭以后一起去。”

吃完饭,我们就到了阶梯教室听西医大夫的讲座——为什么一个中医要学看CT片呢?因为经常有患者拿CT片让他看,虽然老先生号脉很厉害,但是他绝对不保守,他觉得这些东西自己也要学,学会之后可以与号脉结果相对照。

老先生都是一个快八十岁的人了,坐在那儿和大家一起上课,很认真地记了笔记。下课后,老先生还去找上课的老师请教问题:“我问您几个问题,我刚才有三点没听懂……”

老先生的这种精神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他在中医界已经有一些成就了,但是他依旧保持着一种虚空的状态,只要是对患者有好处的,他就要学习,哪有什么门派之争呢?

后来,老先生在我读博士的时候去世了,我现在还会经常想起老先生的样子,想起他跟我们聊天的情景,他教我们如何诊脉、如何思考患者的状态等。在我的人生中,张道宽老先生是一位非常让我感动的导师,在和他相处的时光里,我受益良多。

张老先生的精神是一种做人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只要我们把事做到了,就算您什么都不说,大家也能看到。


03朝着善的方向走,才是真正的捷径

大直如誳

“抄近道”的人,大部分都在半路上翻到沟里去了

“大直如誳”是什么意思?“直”是直接、比直的意思,“誳”同“屈”,指屈服、弯曲的状态。老子说,真正笔直的道路,反而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的。

为什么真正的直反而看上去像弯曲的一样?如果从字面来理解,会解不清楚,我们可以放远点儿看,看道路。老子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这句话与“大直如誳”有点儿类似,老子的意思是:大道很平坦,但是很多人就喜欢走小道、喜欢抄近路。可是我们要知道,您抄近路时,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偏离方向,最后导致找不到方向。所以您还不如沿着大道一直笨笨地往前走,最后一定会抵达目的地。

“大直如誳”也是一样的,那些正直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点儿笨笨的,不知道取巧,但是人家走的方向是对的。

比如有些人当官了,非常正直,从来不走捷径,您看着感觉他很傻——明明有这种权力,可以早点儿致富,“抄个近道”多好,但是人家没有,就是一直往前走。反观那些“抄近道”的人,大部分都在半路就翻到沟里去了。

“大直如誳”是一种人生准则,只有这样做事,人生才能真正顺利。


很多事吉凶难测,找准做事的方向尤为重要

您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是行善,那所谓的吉凶指的就是您在行善时的水平高低和快慢。吉的时候,就是您的时运到了,借这个运会让您做得更好。但若是时运不成熟,就说明此时力量不足,需要您慢慢积蓄力量。因为您的方向已经定了,您迟早会把这件事做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可如果您的方向偏了,就算您技巧再多,再有本事,可能最后结果都不会太尽如人意。

做事的方向尤其重要,只要您定好了大目标,比如为众生做事,您朝着这个善的方向走,人生才不会出现偏差。可如果您事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走捷径,就会逐渐失去判断。

有时,所谓的“捷径”会带您走入“死胡同”。

“大直如誳”,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秉持的信念。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碰到很多挫折和诱惑,或者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您要坚信,只要您朝着向善的方向迈进,并让您周围的人都受益——为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坚持一直做下去,您的人生定会进入一种从容的境界。


04一个人的境界高到一定程度,看起来会有点儿笨拙

大巧如拙

真正的高手,看上去都特别普通

“大巧如拙”的“拙”是笨拙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境界真正高到一定程度时,看起来会有点儿笨拙。

比如看武侠电影时您会发现,电影里有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自己打得漂亮,各种炫技,结果对手过来一拳把他打倒了——这种人通常都不是高手,只是学了一身花架子。第二种角色是真正的高手,可能看上去呆若木鸡,却能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然后瞬间制敌。

很多高手看起来都特别普通,等到真正该出手的时候,您拿多好的兵器都没用,他可能拿一根树枝,点了一下您的穴位,您就定住了。这也是“大巧如拙”的一种。

在《淮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秦穆公问伯乐(发现千里马的那位):“您这么大岁数了,我再让您到处风餐露宿帮我找马,有点儿于心不忍,您家中还有没有会找良马的人?”

伯乐回答说:“对于一般的良马,可以从其外表、筋骨上观察出来。而天下难得的千里马,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这样的马奔跑起来,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儿子水平不够,他可以说出好马的特征,可是千里马的特征,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秦穆公着急了,问:“那您帮我想想办法,我要找好马。”

伯乐说:“我知道一个人,是打柴的,名叫九方堙,他相马的境界很高,应该不在我之下。”

秦穆公一听,赶快命人把九方堙找来了,并让他去帮忙找马。

九方堙找了三个多月以后回来了,秦穆公问:“你找了什么样的马?”

他回答说:“一匹黄色的公马。”

秦穆公问了马的所在地之后,就派人赶了过去,牵回来一看,这匹马怎么和九方堙说的不一样,他说是黄色的公马,可面前的这匹是黑色的母马。

秦穆公非常不开心,就命人把伯乐找来了,说:“你这个朋友太不靠谱了,他对我说他找的是黄色的公马,结果我让人把马牵来一看,是黑色母马,这差得也太远了!”

没想到,伯乐听完后长叹一声,说:“原来他的境界已经这么高了,现在我远远不及他了。”

秦穆公一听都晕了:“他连公母都不分,颜色都不辨,怎么超过你了?”

伯乐说:“九方堙看到的是马的天赋和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于是,秦穆公就试骑了一下这匹马,果然是千里马中的佼佼者。

《淮南子》最后说:真正高明的人,看上去好像做事很笨拙,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就是老子讲的“大巧如拙”。


肯下笨功夫,才会有大出息

我们做很多事都需要重复、扎扎实实地一点点去做,否则很难达到高境界。比如齐白石画画,自从他学画以后,除非生病,否则他没有一天不画画,这就是在下笨功夫。

您看他画的虾,出神入化,因为他每天都拿着养的虾观察。您说他天天画虾烦不烦?一般人肯定觉得,这谁不烦啊,天天画,画了几十年了有意思吗?可是人家越画越传神,看似下的是笨功夫,最后却达到了“大巧”的境界,这就是匠人精神。

真正的匠人,做出的作品巧夺天工,有些大家雕刻的植物,叶子上的水滴好像是刚滴上去的。这些作品都是他们一点一点,通过无数个简单的重复堆叠而成的。如果讨巧地做,最后的作品肯定不会是精品。

现在为什么推崇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扎扎实实地做工作,这跟老子讲的道的精髓是完全吻合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工作,您才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中医界有一位面诊大师——王鸿谟老先生,我非常敬佩他,记得当年我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做主编的时候,我把老先生请来,希望他给我们讲望诊。

老先生刚到办公室,同事们就都围过来,说:“您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您的色诊,据说一看脸色就能分出病来?”我印象特别深,王老师用眼睛从左到右扫了一圈,大约有六七个人,用了不到二十秒的时间,就开始说:“这个男编导以后少喝酒了,小肠有热;这个女孩月经不调,要注意月经问题……”

王先生把每个人都分析了一遍,所有编导都惊呆了,那个小伙子说:“您怎么知道我喝酒?我在办公室从来没有说我喝酒,和同事之间也没有喝过酒,但我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来一瓶啤酒。”

由此可见王先生医术的高超。但他是怎么练出来的呢?王先生告诉我,他是中医世家,从六七岁开始,他爸爸就带着他站在街上,看路过的行人,挨个告诉他,这个人应该有什么问题,他的脸上有什么特点……每天就这么一个人一个人地看。

有的人说这个方法也太笨了,家传的望诊就没有什么秘诀吗?没有那种背下来一个口诀以后,就全会的吗?

您觉得有那种巧功夫吗?真正的“大巧”一定是笨功夫打下的基础,我们现在看起来是笨,但是最后会出神入化。所以您看王鸿谟先生,天天这么看,看了几年之后,到了什么程度?基本上一看这个人脸的颜色,就知道他身体的问题了。

现在很少有人下这种笨功夫了。现在的人每天要看微信、看朋友圈,年轻人要玩儿游戏、看电影、谈恋爱,时间就这样流逝了。

其实,真正把心静下来能一点点下笨功夫的人,未来都会有大出息。


“大巧若拙”,真的是人生的指南针

很多事都是如此,您在低水平时要不断地重复,重复多了就会达到高水平。

为什么我现在经常给大家分享舌象?因为我看一个人的舌象,基本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体质如何,这是我读博士时需要做的课题。

那时我每天都要拍摄各种舌头的照片,拿着不同的舌头照片跟临床资料去对照,来来回回看了有几千个舌头。那时候真的很枯燥,可是在看了几千个舌头以后,就会逐渐熟能生巧,一开始舌头对应的症状我说得不准,后来就说得准了,现在我再看谁的舌头,基本上就能准确地说出这个人的体质了。

中医号脉也是一样。脉多么微妙,每个人的脉搏都在跳,为什么能号出病来?您要跟着老师一点点摸,天天摸,静下心来抄方,三年后您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您再摸脉就知道这个人的身体大概有什么问题了。这些都是下的笨功夫,最后能达到“大巧”状态的例子。

现代人往往把这种笨功夫视为笨拙,总想用仪器来替代人的专业,觉得扫描一下就完事了。可CT片拍出来,还需要医生来看,不同的医生看片子的水平都不一样,这里面有境界的问题。

我经常讲,想要做好工作有几个要素:第一是这件事必须是您喜欢的,您觉得这件事我做到老也不后悔;第二是这件事一定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千万不能害人;第三是这件事您一定要坚持十年以上。

我认为无论什么事,都要坚持精益求精,一点点往下做,要下笨功夫,不断地反思如何能让自己提高,如何做得更好。如果一件事您能坚持做十年以上,您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是我的感悟。

我们大学毕业多年以后,眼看着都四十几岁,奔五十岁去了,当年那些下笨功夫的人,如今的成就都很大了。而那些当年觉得自己很聪明,不断地跳槽,在各处都显摆自己聪明的人,到现在依旧一事无成——这些都要经过一段人生阅历以后,您才会看到。

因此,老子讲的“大巧如拙”真的是人生的指南针。


05有些事看似吃亏,最终却是大赢

大赢如绌

真正成功的人,都会把光鲜、高大的形象隐藏起来

“大赢如绌”的“绌”当不足、不够讲,这个字在《郭店楚简》里写成“诎”,这两个字是通用的。相形见绌的“绌”也通“诎”字,当屈服讲。

我认为,《郭店楚简》写的是对的,但帛书乙本里写的这个“绌”也没错,两个字的意思差不多,一个是不足,一个是屈服。

“大赢如绌”的意思是,往往人生成功的人,看上去感觉好像是不足的、屈服的,没有成功的光环。一般人认为的成功人士都应该是光鲜、高大的形象,但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把这些都隐藏起来了。

记得有一位朋友和我说过,他们家有一个亲戚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他这个亲戚很有钱,但是穿的衣服常常是一件简单的夹克;他手下的部门经理个个开大奔驰,职业经理人也都穿得笔挺,而他开的就是一辆很普通的车。有时候和员工一起出去谈事,人家都以为他是司机,把他手下的经理当成老板,安排吃饭的时候都差点儿让他和其他司机一起吃。但他从未觉得自己委屈,也没有觉得别人把我当司机,下次我得穿好点儿。

我的朋友就说他非常不理解,这样一点儿都没有当富翁的成就感,我说就是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好事业。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成功带来的光环去掉,才能真正做好事业。

在成功的企业家里,这样性格的人比比皆是。您可以观察一下,会发现特别张扬、把自己位置抬得很高的领导,慢慢企业就衰败了;可是那些为人低调、认真做事、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的人,往往事业都做得很持久。


越不在意自己做事的结果,反而结果越来越好

唐代的郭子仪是一位善战的战将,当时天下大乱,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相继反叛,郭子仪以天下为重,只要国家需要,立刻就带兵出来打仗。郭子仪打仗很有一套,安禄山反叛的时候,他率领主力部队平叛,等到叛乱基本平息时,就收复了京师。

但朝廷派了一名叫鱼朝恩的太监来做监军,目的就是监视、控制郭子仪,因为他手握兵权。

这种时候,一般人都会觉得难受,我这么高的地位、这么大的功劳,您居然派人来监视我?但郭子仪一点儿也不计较。后来,因为部队没有统帅,开始变得乱七八糟,朝廷才又任命郭子仪为帅,让他来统领众军,因为他有威仪、经验,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听他的指挥。

但鱼朝恩又开始密告郭子仪很多罪名,皇帝一听,觉得太监肯定是自己的亲信,就决定让郭子仪交出兵权。郭子仪二话不说就把兵权又交了出来,回家休息,毫无怨言。

后来,史思明又攻陷河洛,吐蕃的兵开始逼近京师,放眼望去也没有人能带兵,于是朝廷就又派人去请郭子仪。这个时候一般人会怎么样?您几次用我,又把我给废掉,到底是用还是不用?用我的时候就把我请出来,用完了马上就把兵权释去,这事换了谁不生气?但郭子仪依旧毫无怨言,率军讨伐史思明和吐蕃,最终把这两股叛军都平定了。

这个时候又开始有人说郭子仪坏话了,而皇帝再次听信谗言,又一次罢免了他的兵权。郭子仪这次依旧什么都没说,马上把兵权上交了。结果没多久又有叛乱了,朝廷又派人请他出来,任命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郭子仪又再次率兵收复“两京”……

他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后方就不断地有人向皇帝告发,说郭子仪要趁此机会谋反。皇帝耳根软,就下令让郭子仪速速回来,郭子仪连夜跑回来,不洗澡、不刮胡子就跑去见皇帝。皇帝一看,这么忠心的人怎么可能谋反呢,肯定没问题。

郭子仪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出力,至于那些不公正的待遇,一概视若浮云。郭子仪在生活中也没有什么架子,他的宅邸从来不像其他大官的宅邸一样戒备森严,无论是卖豆腐还是卖水果的人,都可以随便进出,有时他碰上卖东西的小贩,还会和这些人聊天,所以他跟老百姓的关系都特别好。

郭子仪活到了八十四岁,一生位极人臣,富甲天下,子孙满堂。他一共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廷的高官,他的重外孙是皇帝唐穆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他“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就是整个天下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有了大约三十年的安宁;“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功劳,但因为郭子仪态度端正,皇帝最终也保全了他的地位;“位极人臣而众不嫉”,位置已经这么高了,还能和大家和平相处,除了个别小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之外,基本没有什么人嫉妒他,因此他最后才能够“得以善终”。

在唐朝能活到八十四岁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郭子仪家业兴旺,能够在乱世之中保天下太平几十年,后代子孙都能够对社会有贡献,这是非常难得的。郭子仪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都是由他的处世态度所致——越是不在意自己做事的结果,反而结果越来越好。

看似吃亏,好像每次都低头、屈服,但因为他能够看淡这些,所以他的屈服不是真的屈服。真正悟道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委屈,自然而然就是这样,这就是老子讲的“大赢如绌”。

“如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认为这些东西没那么重要,因为不重要,所以无从屈服。这样的人就是一心集中在做事上,最终才获得了“大赢”。


06清静难得,难得清静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要想摆脱“寒”的生活状态,就要快速动起来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这句话什么意思?

“躁”是躁动的意思,“躁胜寒”指躁会战胜寒冷;“静胜热”指安静能战胜炎热的状态。“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的“正”是规范的意思,这句话指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正道。

这里所说的“寒”和“热”,都不是人们生活的正常状态。

比如寒的状态,我们要想摆脱它,就要快速动起来。当人行动以后,就能战胜寒的、没有生命力的状态,这叫“躁胜寒”。比如您处于赤贫的状态,当您开始行动,不断地努力工作,就会产生“热”。当“热”越来越多时,往往会产生虚热,这时候您保持内心清静,把虚热清除掉,您就保持了脱离“寒”的状态与清掉虚热的状态,这种取中的状态叫“天下正”,这是一种中正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是什么都不动,一点儿都不动就是“寒”,要动起来,再通过清静的方式,慢慢让这种状态回到中正、平和的状态。


一个人想真正做到清静非常难,但再难也要去做

当您用清静的状态将欲望清空时,才可以成为带领大家往前走的领导者,这叫“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躁胜寒”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为了摆脱寒,动物都会主动地去找草吃、找猎物吃,但一个人想真正做到清静是非常难的。

作为领导者,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躁胜寒”,但“静胜热”是一个领导者在提升境界时必须要思考的。

有的人将“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的“正”解释为做天下的领导,其实不是,“正”字的上面是一横,下面是一个“止”字,“止”是足、脚的样子,引申为大家追随的方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欲望清空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家追随的人。

也就是说,行动有所加强,欲望有所降低,才是领导者真正的品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