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做事的常青之道:不要在意名相,将利益让给他人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做事的常青之道:不要在意名相,将利益让给他人

第四十四章:做事的常青之道:不要在意名相,将利益让给他人01都知道身体比名誉重要,但很多人依然汲汲于声名名与身孰亲当一个人突然名气增大,怎么面对值得深思“名与身孰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名”指名誉、名位、名气,但这些与您的身体相比,哪一个对您来说更重要呢?每个人都知道身体很重要,但是跟其他因素比起来,比如名誉与名位,有些人就会放下身体。生活中,名声重要吗?...

第四十四章:做事的常青之道:不要在意名相,将利益让给他人


01都知道身体比名誉重要,但很多人依然汲汲于声名

名与身孰亲

当一个人突然名气增大,怎么面对值得深思

“名与身孰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名”指名誉、名位、名气,但这些与您的身体相比,哪一个对您来说更重要呢?

每个人都知道身体很重要,但是跟其他因素比起来,比如名誉与名位,有些人就会放下身体。

生活中,名声重要吗?其实名声也是重要的,一个人要与他人交往,积累的名誉、名气,往往就是他生活的基础。

为什么别人都找您合作?因为您的名誉好,值得信赖。为什么有的人去世的时候,国内外的人都去参加他的葬礼?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人在世时,积累了很好的名誉,所以众人去送他最后一程,给他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古代要是有名医去世,大家都会来祭拜。比如傅青主去世时,送葬的有几千人之多,这在当年是非常了不得的事——众人都是靠口口相传赶来的。这是他在大家心中名望很高,帮助过很多人的缘故。

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名气突然增大,这个时候您要保持警惕,因为您的名气和您做的事不一定是相符的。

比如我有多大本事自己是清楚的,我擅长调理一些小病,一些功能性疾病,但有些大病我调理起来也非常吃力,还有一些病我根本调理不了。坦诚地讲,我绝对没有大家讲的那么神,我连古代大医的皮毛都赶不上,他们的很多书我都没有看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医工作者,但因为有了互联网的存在,把我讲的中医故事传播开了,后来我又上了《百家讲坛》,名气就大了起来。

当一个人名气突然增大,怎么面对名气,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好事,比如传播知识时更容易了。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悟出来一个道理——身体长疮,不能用药膏把那一块全部敷上,一定要在长疮部位的周围敷药,让毒气从中间出来,这样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让疮收回去,这叫“箍围法”。

我上大学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帮过很多同学调治他们身体的疮。后来有一次我在看古书的时候,发现古人就是这样治病,那时候我就很想宣传这个方法,可是我认识的人非常有限,想把这个好方法传播出去都没有途径——名气不够大,所以没有什么人能听到我的声音。

有了名气以后,传播知识就容易多了。比如我在互联网的平台写一篇文章,就会有将近一两万人看,这样一传播开,就会越传越广。

名气还能为我们带来做事的便利,外界会对您有一种认知和信任,做事的机遇就会不请自来,您也更容易施展自己。

此外,名气还能给您带来生活的改善。我以前天天在家读中医书,有时候真的入不敷出,经常跟家里要钱。后来有了名气以后,生活得到了改善,比如有些活动的主题和我讲的内容比较吻合,就会请我过去参加,然后给我一点儿费用。我不是个贪婪的人,但是这个费用真的能改善我的生活,能支撑事业的运行。比如我们运营工作室,给粉丝送点儿书,或搞点儿慈善捐款,要是我没有收入,就真的没办法实施。


名不副实,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个人有了名气以后,必须冷静,因为一旦名气大到和自身做的事不相符,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说我,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但是大家都认为我和古代的中医是一个水平,结果全国各地的人都想来找我看病——我每天都能收到几百条求诊信息。但很多人我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很多身体问题需要见面分析,如果我轻易地给人开方子,就可能误诊。

有时候一些朋友把舌象图拍过来,可能当时我分析了他是什么问题,等见面了再看他的舌象,发现怎么和之前看的舌象不一样?他说之前是开着日光灯拍的,所以舌头发蓝、发紫。所以,很多因素会影响实际的判断。

名气会给人带来太多虚幻的东西,让大家误认为我是了不起的人,其实我也需要看古书,再一点点继续学习。

人要随时保持冷静,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一旦名不副实,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里一再强调,要把事情扎扎实实做好,至于做事带来的结果,不要太在意。如果您把重点放在结果上,您做事的根基就会动摇。

现在很多人为了名气炒作自己,尤其是一些演艺圈里的明星,今天和某某疑似恋爱,明天疑似在国外已经结婚了……有时就为了热度,拿一生中的大事开玩笑。

再比如现在很多人讲经济学,如果他客观地讲就无法吸引眼球,所以他要危言耸听:“我告诉你们,所有中产阶级在十年之内全部会破产!”大家一听,这可了不得,自己在十年内要破产,这要怎么办啊……

这种危言耸听和您做事本身是不相符的,一旦您的名气衰退,您的信誉就破产了,您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根基。

总之,为了名气而做事,其实是舍本逐末。


名气带来的便利和烦恼,几乎是等价的

我们常常会为了名誉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人不明白,这两者冲突吗?

出名是要付出的,比如有的人为了写些耸人听闻、博人眼球的文章,要成宿地熬夜来拼命写;有的人下了班后还要出去应酬,周旋于同事、客户之间。

现在每天喝酒到凌晨两三点的人有很多,有些可能是因为和自己的好朋友许久未见,但大部分都是应酬,为了能认识彼此,能够在这个圈子里站住脚……您说身体每天这么熬,能健康吗?

这些人都觉得自己的身体绝对没有问题,是可以支撑的。但是您想不到,您的健康就在这种汲汲于名利、企踵豪门的过程中,逐渐地被您消耗了。

因此,老子在这儿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名与身孰亲?”

答案到底是什么,各位应该很清楚。您的健康没了,您哪儿来的名誉、名声呢?如果您能根据身体的状况,随缘、扎实地做事,名气自然就来了。

如果您把着眼点放到名誉上,就会损害做事本身和您的身体,这是老子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乎人生的通理。

对于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我觉得名气带来的便利和烦恼几乎是等价的,但我们要尽量忘记这个东西。所以我也在努力地改变,现在尽量不出镜,好多电视台找我,我都委婉回绝了,只有这样,我才能认真地讲好国学经典,自我提升。

通过老子的这句“名与身孰亲”,希望大家都能思考一下其中的关系。如果您能把这个关系摆正,您的人生才能真正顺畅。


02钱真的很重要,处理好钱与身体的关系更重要

身与货孰多

身体要是不在了,所有的钱就都跟您没关系了

“身与货孰多”的“身”是身体的意思,“货”是财物的意思,老子说您的身体与财富到底哪个更重要?

如果您问大家身体和钱哪个更重要,大家肯定会一致回答“身体重要”。因为身体要是不在了,所有的钱就都跟您没关系了。

2016年,“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去世了,这位老板年仅四十四岁,在凌晨三点时因心梗去世。据说他曾经在两个月里见了一百多位投资人,每天睡觉前他就想:资金链要是断了该怎么办?所以他经常失眠,然后早晨起来又要去做路演,跟大家讲企业的前景,来争取众人的投资。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最后企业终于要上市了,他却突然去世了。

这样的事我见过太多了,为了公司的经营,为了赚钱,结果失去了生命。

这个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我们要从中看到这个故事的警示意义。它警示我们什么呢?身体是“一”,后面的一切都是“零”,“一”没了,一切都将归零。


钱的本质是您付出劳动的等价物

尽管我们一再说,身体比赚钱重要,但坦诚地讲,很少有人会听这些话。大部分人都是看完新闻,感慨一番,接着第二天就开始加班了。

身体和金钱的关系,是人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很多人都说钱不重要,可实在地讲,钱是重要的,因为钱可以改善生活。当家人生病的时候,是需要钱来支撑的,这不是开玩笑的。

曾经有位患了尿毒症的作家说,尿毒症这个病特别残酷,有钱就可以做透析,没钱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恶化,最后去世。他说这是一个有钱人与没钱人的分水岭,生死两重天。

虽然这位患者的说法有些绝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钱很重要,有钱不仅可以给父母很好的养老条件,还能在培养孩子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没钱,孩子放假了就只能在家里看电视。其实带孩子出国走一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他的成长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而钱的本质是什么?钱的本质是您付出的劳动的等价物。

现在的人往往都过于追逐外在的结果,忘记了做事的本身。我认为赚钱的本质是舍与得的关系,先有舍后有得,先舍的是您付出的劳动,您一旦把事情本身给锤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又怎么可能不得呢?

比如有些生意一开始是不赚钱的,您做不做?如果您只想着赚钱,那这个生意您肯定不会做。但好多生意都是慢慢积累起人脉,然后在某一天才开始赚钱的。

我们最开始做一件事,一定是因为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才做,您在做的过程中机会就来了,人就向您靠拢了。

如果您为了追求钱而做事,就会汲汲于名利,最终损害自己的身体。其实现在有相当比例的疾病,是因为赚钱而过度劳累所致。因为大家把赚钱看得太重了,欲望也太多了,您又想出国旅游,又想买别墅,又想开好车……整天想的就是早点儿过有钱人的日子,您的身体能不被损伤吗?


不要上半辈子用健康换钱,下半辈子用钱换健康

我们常说:“上半辈子用健康换钱,下半辈子用钱换健康。”说实话,健康与钱的关系不好处理。但我的建议是先踏实做事,才能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至于让自己失常,甚至因为想要的太多而损害自己的健康。

有一次我在长江商学院讲课,这里的学员很多都是企业家,其中有一位叫陈湖雄,是上海晨光文具的老总。这个人的经历非常了不得,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带着仅有的五百块钱,从老家潮州到上海创业,现在晨光文具在全国的文具业里也算得上是第一品牌了。

他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他跟我讲,在一次经销商大会上,有一个经销商问他:“陈老板,我问您一个问题,您到底为什么这么会赚钱,您的秘诀是什么?”陈湖雄回答道:“这件事我得好好想一想再回答你。”他当天晚上回到酒店想了一晚,等到第二天他是这么回答的:“我赚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敢想钱。我当时一共就五百块钱,花没了,吃方便面都成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是我不敢想钱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没有时间想钱。我的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想钱。第三个阶段是不用想钱。在能保障生活后,财富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了。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能让员工活得更幸福,怎么把产品做得更好。现在赚钱的多少对我的生活影响已经不是那么大了,我还是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

他在这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把钱放到前面,所以最终成功了。我觉得他的感悟特别好,这是成功者的感悟,通常这种一直合理地按照自己节奏走的人,是不会把身体累垮的。他会不断地总结自己哪儿做得好与不好,然后进行调整,所以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收入也越来越多,这就叫舍得,先舍后得。

如果您不按照这个节奏走,一开始就想着“我要赚一个亿”,然后玩儿命去干,结果身体一定会被损害。

我们可以有理想,有使命感,但是不要超出现实的目标,这种目标会害人。您每天只要努力工作,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该来的回报不会缺席。

老子说的这个“身与货孰多”的关系,实际是您要先想好“舍与得”的关系,如果“舍与得”的关系想不清楚,“身与货”的关系您一定摆不正,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智慧。


03得到后,如果不付出,则注定会失去

得与亡孰病

人的内伤是由患得患失所致

老子说:“得与亡孰病?”什么意思呢?“亡”就是失去,“病”当糟糕的、痛苦的讲。也就是说,“得与失”到底哪个好?哪个会令您痛苦呢?

其实,人世间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来自“得与失”之间,得到了则开心,失去了则痛苦。得失之间,很容易就使我们的心态不平衡,大部分人常常陷入得失之间,得到点儿利益就欣喜若狂,失去点儿钱就觉得不开心,凭什么这个钱让我花呀?

得失之间,会出现一喜一悲,七情也因此而生。

中医认为人的内伤是由七情所致,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就是您获得了什么东西,比如多赚了一笔钱。

“怒”是别人要侵犯您的利益,您可能要失去什么东西,您不想让他人侵犯您。

“忧”和“思”是您为了获得什么去忧思,比如您想获得什么位置,想着要怎么搞手段争取上位,或者每天思考怎么赚钱、怎么扩大业务等。

“悲”是什么意思?“悲”字的上面像两片会飞的羽毛,下面是一个“心”,向两侧飞,代表失去、分离,所以失去就会悲伤。

“恐”和“惊”是什么东西突然要侵犯您的利益,您既怕自己受到伤害,又怕自己失去什么。

您看,七情都与得失相关。得失就像一个大的坐标,如果您把这两个坐标对立,就会出现七情,从而导致生病。所以老子问我们:“得与亡孰病?”得与失哪一个会令您痛苦?

我们要看清楚得与失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转化的,您千万不要认为得就喜,失就悲,有时您觉得得到了,实际您未必真的得到了。这个世界的能量是守恒的,您得到什么的同时,一定要知道您会相应失去什么。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平衡的,您得到的同时,一定会付出。


有时,失去未必是真的失去

很多企业家的事业都做得非常好,常常引来众人的羡慕,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要是能这么有钱该多好。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一个好的结果——有钱,可是从来没有想过人家当年创业的时候,有多少个节假日没有休息过,整天不是在厂子里干活,就是在外面跑业务。而您可能在这个时间里陪着家人,您说哪多哪少?

您要是真的像他一样努力赚钱,就失去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多企业家对家人都充满了愧疚,因为奋斗时压根儿没时间陪伴家人。

比如我在前文提到的晨光文具的总裁陈湖雄先生,他的企业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您知道他付出了多少辛苦吗?当年全国的加盟店,他都亲自去跑,每一家学校门口的小加盟店,他都会细致地告诉他们要怎么摆放这些文具,去下一个店里也讲一模一样的话……当时他的副总都崩溃了,说:“这些话您已经讲了好几千遍了,您烦不烦啊?”他说:“不烦,这些人跟我们加盟,万一赚不到钱那是我的罪过,所以我一定要讲到位。”

据说他跑这些小加盟店跑坏了好多双鞋,所以他的鞋没多久就得换一双——有付出才有所得。而这个时候,您在享受周末时光,可能正在咖啡厅里坐着喝一杯咖啡或者上网玩儿着游戏……他是靠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才换来了如今的所得。

我们在得到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有相应的东西付出;在失去的时候也要想到,其实未必是真的失去。


任何失去,都是在给您腾空,然后让新的机会到来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比如有些人婆媳关系十分紧张,搞得家里乱七八糟。婆婆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的时候,发现儿子给儿媳妇夹菜,不给自己夹菜,就觉得我白把儿子养这么大了,儿媳妇一来就把我儿子抢走了。您觉得自己失去了,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儿媳妇到您的家里来了,其实您是有了一个更大的家庭,所以您真的失去了吗?这难道不是得吗?您要学会看清其中的得与失。

再比如有的女孩和男孩在一起,一旦男孩说分手,她就感觉天塌下来了,自己的这辈子毁了,活不下去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女孩来找我看病,她们的舌象几乎都是肝气不舒的表现。通常我会问她们是什么导致的肝气不舒,是不是压力大?情绪不好?为什么情绪不好呢?很多女孩都和我说,因为男朋友跟她分手了,她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毁了,觉得离开他根本活不了。

这其实就是不懂得与失的关系,您觉得真的失去这个人了吗?您会不会由此获得一个更好的人呢?也可能您们继续在一起,最后您会发现他的毛病很多。

其实,任何失去,都是在给您腾空,然后让新的机会到来。


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得与失让老天来定

经营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日本被称为“经营之神”的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年轻时身体不是很好,得过肺结核,所以他创办了企业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或疗养院度过。

有的人会觉得,这也太倒霉了,在松下幸之助看来,这属于一种失去,因为他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去经营企业。

其实,我们看问题,要看全面,松下幸之助离开企业以后,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更好地经营,他把自己的管理心得都写了下来,传递给中层领导。这些领导学习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工作,结果就算他本人不经常在公司,企业里的员工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越办越好。这种经营方法比领导天天在企业里指挥要高明得多。

您看,得与失之间,是不是在来回转化?那么是得好还是失好呢?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是失去好,因为失去可以转化为得到,而得到会转化为失去。

只要您看清了得与失之间的转化以后,就会明白,并不是失去比得到好,而是得失都不重要。

我们学了《道德经》以后,要看清这个世界的事情永远都是在变化的,没有真正的得与失,这就是《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有的得到,都是暂时的得到,它终将会随着时间失去。不要太过在意,失去了也不要悲伤、怨怼,因为“本来无一物”。

老子告诉我们,不要得到就喜悦,失去就悲伤,得与失只是一种结果而已。只要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些所谓的结果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

我们每天踏实做事,得与失由老天来决定,人家多给您点儿别高兴,少给您点儿也别生气。平淡去做,“但行善事,莫问吉凶”。


04不要把什么事都做到“甚”“泰”“奢”的程度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您喜欢什么东西,就会为了它多花钱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是什么意思?其中,“甚”是过分的意思,“爱”是爱惜、爱护的意思,“费”指更多的花费。“甚爱必大费”指过分喜欢什么东西,一定有更多的花费。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这样,喜欢什么东西,就会为它多花钱。比如一个知识分子,要是在古旧市场看到一本古书,一问价格,二百块钱,觉得有点儿贵,心里就会一直考虑到底要不要买。当天要是没买,晚上回家后可能一直都在想这本书,越想越喜欢,越觉得这本书应该买回来。可能第二天古旧市场一开行,您就跑去摊前和卖书的老板说:“我想了一晚上,还是觉得我应该买下这本书。”老板想了一下,说:“小伙子,我昨天回家找了一下,这本书是孤本,所以二百块钱可能不行了,六百吧?”

老板把价格一下增加了两倍。为什么?人家知道您是真喜欢,喜欢就要多花钱,所以老子讲“甚爱必大费”。但其实买本书还是小事,这都不算什么大损失。如果人生中的一些大事,因为您的甚爱,导致损失惨重,就得不偿失了,甚至有时会把您的人生都搭进去。

为什么贪官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他们太爱钱了,当别人送钱、送别墅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都是亮的,问题就出在了“甚”字上。

老子特别反对把什么事做到“甚”“泰”“奢”的程度,他说“圣人去甚、去泰、去奢”,老子的意思是您把极端都去掉,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需要您极端地追求的,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一味地追求极端的结果,会毁掉一个人的人生。

“甚爱”,是一个特别想得到外物的过程,比如名誉、地位、金钱等。老子在前面讲“得与亡孰病”,“得”的极致就是“甚爱”,老子这句话是接着前边的话讲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太想得到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好的状态。

太想得到,一定会大大地失去。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甚爱必大费”这句话对普通人有用吗?当然有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里曾讲过,为了追求超出自己生活本身需要的名利,导致身体受伤的状态,就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华其外而悴其内,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您追求荣耀、势力,踮着脚去“够”那些权豪的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名利的事业中去,您崇尚的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最后身体搞得一团糟。一旦您身体的皮都不在了,毛要长在什么位置呢?

这跟老子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一旦这些人“卒然遭邪风之气”,被风邪吹到了,“婴非常之疾”,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这个时候着急了,最后治不好,一旦丧失生命,他的名誉、地位、金钱还有吗?没有了。

老子在这儿讲,您不断地追求超出生活本身的附加值,就糟糕了。

我认为老子是我们的榜样,他写完《道德经》以后,隐去功与名。现如今,没有人知道老子做过什么官,家乡在哪儿,最终是在哪儿消失的,留给我们一个个谜团。有的人说,老子最后出了函谷关,骑着牛走了。这都是传说而已,在学术界的文献证据是不足的。

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说明人家不在意这件事,但是我们反而因此更加尊敬老子。


您想要赚大钱,就要接受没有时间休息

老子接着讲“多藏必厚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藏”字最早是把打来的粮食储存起来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把东西藏起来或躲避起来,不让别人看。在这句话里,“藏”是储存、积聚的意思,“厚”是多的意思,“亡”指失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您越想为自己多积累财物,反而失去得越多。真的会这样吗?

“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解释。第一个层面是,“多藏”的过程会让您“厚亡”,您会失去很多,为什么呢?

比如您一个月的工资是五千块,每天工作的时间是早九点至晚六点,下班后您可以在家里享受生活,比如看电视、陪家人、锻炼身体等。如果您想赚五千万,您想“多藏”,您就要付出更多,比如您要开个厂子,您可能要把家里的房产抵押出钱来用于买设备、包地、租场地、雇工人、开工资、研发产品、研究市场、销售等。总之,您需要付出很多精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其中一些环节出现了差错,导致生意赔了,房子也搭进去了,这就属于“厚亡”。即使您真的借此发财了,赚到了五千万,在其他方面也一定会有所损失。

举个例子,我在商学院的一个学员,自己办了一个非常大的工业园,他有四个同学的公司都在他的工业园里上市成功。他住在一栋大别墅里,里面布置得非常漂亮,我在一楼参观都快转晕了,他们家的餐厅跟一个教室差不多大,家里面游泳池、网球场都有。

但他每天几乎快到凌晨三点才下班回家,早上八点半又要上班,他的应酬特别多,每天有各方面关系需要打理,到了晚上常常累得筋疲力尽,整个人也瘦得一塌糊涂。他一见到我就说:“罗博士,您帮我看看舌象,帮我号号脉吧,我的身体太虚弱了,您给我开点儿滋补的药方吧?”

我说:“不用开补药,睡觉就好了。”

他压根儿没有时间睡觉,当老板付出太多,失去也太多,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时间休息,整天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旋涡中周转,非常辛苦。

这些人在“多藏”的过程中,同时也失去很多,这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家往往富不过三代

第二个层面是,“多藏”的东西有可能都会失去。

比如有的人说,我准备了一地窖的黄金,用来传家。历史上有很多富可敌国的家庭,却未必能把财富传到第三代,古人讲“富不过三代”,这都是无数人观察了不知多少世事变迁总结出来的。

比如在明末时期,江南的一些大收藏家的家族都特别富有,当时论国内哪里收藏的文物最多,皇帝是第一,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是第二。剩下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的收藏家,全部在江南。这些家族通过经商收获了巨大的财富,有钱以后就想多收藏一些宝贝,他们没什么文化,就委托一些懂文物收藏的人,只要见到文物就不计代价地收到自己家里来。

如果您了解过历史就会发现,这样的家庭几乎没有谁能够把家产传到两三代以后的,大部分家族到了第二代等家里的老爷子死了,好多个儿子就开始分家,每个人分一大堆字画、好几间房子、店铺回去,平时挥霍无度,没钱了就低价卖字画,可能没到十年或二十年,把家里分的遗产卖光了,家族也没落了。

这些古玩字画在不同的巨富人家,如一艘小船、一片树叶般来回漂泊,它们见证了这些巨富人家财富的散去。

为什么会散去?因为他们的眼里只盯着钱,没有教孩子们该如何做事、做人等,所以孩子们的挥霍和败家是必然的,这就是老子说的“多藏必厚亡”。

我在前文中讲过,在晚清时期,曾国藩的外孙写了本书叫《保富法》,书中详细记述了如果家里没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只给孩子钱的下场。

“藏”的是钱,孩子们就只会挥霍,反而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好好读书的家庭,不仅越来越兴盛,对社会也做了很多贡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老子讲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所谓“多藏”,“藏”的全都是名、利、地位等,一旦您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就很难有好的结果。

什么样的人生才好呢?只有不计较结果,坚持做好事,为了大家而做事的人,人生才会幸福。您一旦这样做,言传身教,您的孩子也一定能带着这种人生态度生活。


05如果您知足,就不会被侮辱,不会遭受损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是不进步的借口

“故知足不辱”是什么意思?“知足不辱”的“辱”是耻辱、损失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您知道满足,就不会被侮辱,不会遭受损失。

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知足”什么呢?很多人通常解释为知足以后就什么都不做了,人生要知足——我现在一个月赚两千多块钱挺好,我能吃上一顿红烧肉,就知足了。很多人往往把“知足”当作一个不进步的借口,意思是我知道满足就可以了。

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种说法没有错,知道满足,就不至于太费力去做事,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且有时知足也是一种智慧。但老子在这儿讲的“知足”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从前面的铺垫推理下来,就能知道老子讲的“知足”不是指做事本身,而是做事带来的结果。

知足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的借口,您该做事还是要做事,但是对于做事带来的结果,您知足就可以了。就像您把竹竿立起来,有太阳的时候,它的影子自然会来,但如果您要追影子,这事就没戏了。


没有任何必要去讨好任何人,也没有必要用礼物来达到让别人帮助的目的

“故知足不辱”这句话应用在生活中也一样,比如很多人都给领导送过礼,为什么要给领导送礼呢?因为我们想从领导那儿获取一些资源。所以,有时我们的耻辱是自己有所祈求带来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以前家庭住宿条件都很差,大家都等着国家分房子,当时我奶奶、妈妈、爸爸、我和我妹妹,五口人住在一间十二平方米的房间里。

十二平方米是多大,就相当于现在的两室一厅中的一间小屋,另一个房间别人家住,我们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空间非常紧张。我们家一直盼望能改善一下住宅条件。

当时,楼不断地盖,每次盖楼我妈妈心里都充满了憧憬,都会去工地看一下这个房子的房型,但是每次分房的时候,都没有我们家的份儿。

我妈妈难免着急:“怎么还没有分到我们家?”有的人对她说:“你要跟领导沟通一下,讲讲你们家的困难情况。”

有一次我妈妈就买了两盒糕点准备去给领导送礼,因为跟领导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平时也很熟。结果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领导吃饭,连门都没让她进,就把她轰出来了……我妈妈现在讲起这件事还会流眼泪,当时她是含着眼泪回家的,内心感到特别耻辱。因为平时她和领导很熟,这次以为没什么问题呢,没想到不但话没说上,礼也没送出去,从此我妈就把这事记住了,以后再也不提分房子的事了——我们就住这房子,认命,爱怎么分怎么分吧。

后来,到我爸分房的时候,改成集资共建,要拿钱来买。接着就改革开放,我妈开始“下海”自己开诊所,她每天认真做事,来找她看病的人特别多,都站成排等着,所以诊所的效益是不错的。从这以后,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就逐渐改善了,后来买了一个两百平方米的房子,很宽敞,有大阳台,我妈就觉得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孩子往往受父母的影响,我记得我妈经常告诫我和妹妹:“千万不要送礼,送礼没用,如果领导偏袒你,那是他违反原则了;领导不偏袒你,送礼有什么用呢?做好工作就行了。”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给领导送过礼,而我受到她的影响,也从来不给领导送礼。我真觉得没有任何必要去讨好任何人,也没有必要用礼物来达到让别人帮助我的目的,所以我从来不给领导送礼。

公平地说,我妈妈当年送礼的事情,那位领导做得很对,但她为了改善家里环境,那种迫切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因为此事让我妈妈一辈子不送礼,反倒是件好事,由此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不是让您不进步,而是告诉您不要太在意结果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尽力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如果事情没做到位,您却想要一个距离您很远的结果,这种“上赶着”的行为,往往会让您遭受到耻辱和损失。

忘记结果,踏实做事,事情做到位以后,结果自然会来,这才是“知足不辱”的真实含义。

如果您认为知足就是不做事,满足现状,那您永远都不会进步。老子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不会让您永远不进步,而是告诉您不要太在意结果。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是让您“为”,不是“不为”。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话,都有所指,那时很多国君都将国家治理得一团糟,老百姓穷得没饭吃,这些国君欲壑难填,不断地强占邻国的土地,最后生灵涂炭,甚至亡国。

作为一个国君,自己国家老百姓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还继续贪得无厌,这种情况是不知足,所以最后这些人都遭受了“耻辱”。

因此,老子讲的“知足不辱”指领导者要把该做的事做好,把百姓管理好,让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不要过多考虑自己的权力、地位等,否则一定会举措失当。


好好做事,不在意结果,基业才能长青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中“殆”是死亡的意思,也就是说您知道停止就不会死亡,“可以长久”是可以长久地存在。

很多人将“知止不殆”解释为您知道停止就不会有什么事了。您可以问问自己,您的生活可以随时停止吗?正在做的事停止了不会遭受损失吗?解释成知道停止就不会有事,看似很有智慧,实则似是而非。

“知止不殆”是一种人生通用法则,老子特别强调我们要把事做好,但是对做事带来的名利、地位等结果,不要太在意,这叫“知止”。“知止”才能“不殆”,这是老子讲的道理。

老子认为人生有两件事情,一件是虚,一件是实——“虚其心,实其腹”。虚的是“心”,指自己的欲望;实的是“腹”,是做事本身。

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中,有一家叫中行寅,当时他们这一家很有地位,但因为后来的分裂,六卿之间互相侵占,导致了他的败亡,他的国家快要被灭的时候,他非常气愤地把他的家族里负责祭祀的太祝给找来了。中行寅说:“你祭祀的时候肯定没有尽心,你向上天祭祀的肉一定不肥、不新鲜,你在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没有怀着尊敬的心,所以老天愤怒了,让我亡国,你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于是“祝简对曰”,“祝”就是太祝,指官名,他的名字叫简。他回答:“昔日先君在的时候,就只有十辆车,但是他一点儿不觉得自己的车少,只怕自己的德行不够,怕自己做的好事不多,令老百姓有损失。现在您当了国君以后,您的车有百辆之多,而且还都是镶着皮革的好车,‘不忧义之薄也,惟患车之不足也’,您从来不担心自己的德行不够,只怕自己的车不够。您不断地收赋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您觉得我一个人为了您向老天祈求降福,能挡过万民的诅咒吗?”中行寅听完后感觉非常惭愧。

作为领导,一旦贪得无度,下面的员工就没有了利益,员工没有了利益,公司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一个好领导,一定知道把利益让给公司的员工,这就是稻盛和夫讲的“无我利他”,让全体员工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经常有人问我,“无我”是什么概念?我都没了,这不讲空吗?空了有什么意思?

其实,“无我”不是我没了,“无”的是那些光环、名誉、地位和利益。一旦您这样做了,并且让您身边的人得到利益,大家都会来成就您。

只要您好好做事,一心向善,对那些名相“知止”,无论您做什么都会越做越好,这叫“可以长久”。

老子在本章给我们指出了做事的常青之道,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智慧和人生态度。

在生活中,可能您的孩子学习好,排名就会靠前。但您要知道,排名靠前只是他人生中的某一项衡量的指标,所以您别太把这个当回事。如果您把孩子的名次看得比什么都重——孩子考第一就高兴,不考第一就找孩子谈话,质问他为什么不考第一,或者给他报很多补习班,孩子在这种压力下,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

如果您能引导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他的名次自然就会上去,这就是“知止不殆”的道理,做好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老子讲的这些道理都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里,您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做事就不再焦虑、不再焦急,人生也会更加从容,只有这样,您的人生才能幸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