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您的心念如何,命运就如何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您的心念如何,命运就如何

第四十七章:您的心念如何,命运就如何01为人处世的真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我们每天关注的事,大部分都是没用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这句话很有意思,“户”当单扇的门讲,我们看“门”字就知道,正常的门是对开的。老子说,悟道之人,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发生的事是怎么回事,就能了解天下运行的规律。“不窥于牖,以...

第四十七章:您的心念如何,命运就如何


01为人处世的真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

我们每天关注的事,大部分都是没用的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这句话很有意思,“户”当单扇的门讲,我们看“门”字就知道,正常的门是对开的。老子说,悟道之人,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发生的事是怎么回事,就能了解天下运行的规律。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的“牖”当窗户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悟道之人都不用往窗外看,在屋里坐着,就知道天道了。老子用这两句话来说明这个人很高明、见识很广,他不出门,不看窗户外发生了什么,就什么都知道了。

有人问这算不算吹牛,您看现在我们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可不就是什么都知道了?古人没有这么先进的科技,老子讲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了解的事情大致分为几类,其中一类是新闻,就是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鲜事,这种新闻随时都在发生。在古代,因为传播方式的限制,信息传播的范围没有现在这么广,人们活得都相对简单一些,也就只是身边或村子里发生的事,比如谁跟谁打架了,谁家的婆媳关系怎么样了。和现在比,事情不是很多,心也相对静一些。

您看现在,只要打开网络,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美国怎么样了,中东又怎么样了,甚至哪个国家的狗掉到井里了,您都能知道……

每个人天生都有想了解新闻的本性,好奇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品性,我们想了解周围的动态。尤其喜欢了解负面新闻,这叫负面偏好。比如,鹿一旦发现了狮子的斑纹,马上就会警觉,因为这个东西能威胁到它的生命。

人类也一样,曾经有个国外的媒体人讲过,办报纸很简单,只要里面有凶杀、政治丑闻、色情等内容,报纸就会卖得好。他是以盈利为目的讲的这件事,这恰好说明了负面的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是我们关注的这些事对我们真的有那么大用处吗?其实没什么大用,对您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但从开始的好奇,后来就变成习以为常了,很多人的人生都消耗了相当大的精力在这些新闻里。

说实话,您还能记起一年前的新闻吗?全都记不住了,那些您看过的八卦、奇闻逸事,您几乎全都忘记了。可现在大多数人的大脑每天仍在不断地被这些新闻占据,有时本来您在工作,突然弹出一个网页新闻,您的好奇心就上来了,就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无聊新闻上……

我们关注的事大部分都是没有用的,要学会从中取舍。


如果您把方向搞错了,获取的知识越多越害人

如果您了解的是知识,就与了解那些杂闻不同,知识是劳动技能。比如,我去看中医书,我去学习怎么分析人的舌象,怎么判断人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子治等。这些知识不学是不知道的,这是一种术,这种术对人类是有用的。

如果我们能把每天看新闻八卦的劲头拿来去获取知识,我相信这个社会上有一大半人的技能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比如,您想学习怎么用电脑,您天天看电脑书或关于电脑方面的文章,您一定会用得越来越好。

但这些东西是不是知道越多就越好?比如,中医书越看越多,您的医术就一定会提升吗?您当然有可能提升,但如果您把方向搞错了,可能就会越做越糟糕。

比如,您知道乌鸡白凤丸可以治痛风,就把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买来,把包装皮刮掉,印上自己设计的包装,然后和别人说这是从日本进口的痛风特效药,以此赚钱,获取暴利。您要是这样做,认为看书是为了让自己发财,那您看的书越多,可能犯的错误就越大。


做事背离了道,您所学的知识就是犯错的基础

在这些知识之上,还有道。道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也是知识前面的正负号,它代表了方向。

如果您做事有道,您学的知识就是有用的;如果您做事背离了道,就相当于在这件事前加了一个负号,所学的知识就有可能成为您犯错误的基础。

比如,一个研究化学的博士,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有些物质能制成毒品,于是就开始利用学校做科研的实验室来提纯毒品。最后锒铛入狱,害人害己,这就是因为他把方向搞反了。

道是我们最应该获取的内容,因为道是学习知识的统领。而那些杂闻,您了解得越少越好。如果您将圣人的书看明白了,知道什么是天之道,按照天之道的特性,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您的人生就会顺畅,所有的知识都会变成正面、积极的东西。

道是最关键的,而道的学习不需要我们满天下去走,老子已经给您讲了,您学了以后,“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会怎样运转。因为您一看世间的这些事,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按照道的规则来运作的。

您随便翻开新闻一看,就明白了为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为得道了,知道要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自然会被大家成就;如果没按照道做事,只为了自己捞取利益,就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为什么有的公司越来越兴旺、有的公司越来越衰败,原因就在于其领导者的所作所为。

您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还用去研究一百家公司的兴衰史吗?用不着,因为所有公司都是这么运转的,这就是“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您不需要了解太多,圣人已经为您验证过了,您明白了之后去做就行了。


明白了道的规则,您的内心就不再有纠结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的意思是,您不用看窗外发生了什么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如果领导者能做到无我利他,大家就会来支持您,您的组织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是道。

如果明白了道的运行规律,按照道做事后您就会无比坦然。上班时也会觉得扬眉吐气,什么评选没有评上,什么升职没有升上,您都不会过于在意。因为大家推举您上位,也是希望您能更好地做事而已,没给您这个位置,您还是接着做事。别在意这些回报,等时机到了,回报自然就来了。

这种坦然的状态就是明白天道的感觉,您既不需要每天和别人探讨,也无须纠结。老子告诉我们这种状态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向着这种“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的坦然境界一点点迈进。


02知道“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大部分地区的景色都是相似的,因此您无须都走一遍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您往外走,走得越远,希望了解的就越多,但是可能您知道的也就越少。

我们走得越多越远,了解的难道不应该越多吗?古人不是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老子对于这样的问题微微一笑,告诉您:“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了解的事,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杂闻,也就是新闻,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

第二类是知识,这属于生活、劳动技能。这些内容的逐渐累积,使得人类能够不断进化。我们正是因为会钻木取火,能搭建房屋,知道怎么把木材做得更好、把粮食种得更好……才变成了今天的人类。这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有关。

第三类是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如果懂得了道再去做事,知识就变得有用了,您就能明白那些新闻为什么会发生了。

在这三类中,大部分人偏好了解第一类“杂闻”的内容,很多人对于第三类“道”没有多少意识,也不知道这个东西有多重要。

老子为什么要说“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呢?因为对于那些新闻,您看得越多,您的脑袋就越混乱。比如,您每天上网浏览的那些花边新闻,大部分内容都是为您准备好,投您所好的——大数据会检测到您喜欢看什么,网站和软件就按照您的爱好给您提供这些,因为它有流量的需求,这些东西往往都直接将人性的弱点暴露出来。

现代媒体将各种各样的新闻全都呈现在您的眼前了,比如哪个明星又出轨了,哪个村子的狗被打死了等。知道这些东西不会帮您提升生活质量,只会增加您的欲望。

如果没有互联网,生活在消息不发达的地方,您哪知道什么是Prada,哪知道世界名模都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现在您都知道了,您觉得有这些东西才能代表身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有身份,就开始买Burberry、买Prada、买Hermès……

当您的欲望越来越多,离道就会越来越远。所以,老子说的“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中的“知”,不是您知道八卦,而是您知道“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有的朋友讲,那我出去不看那些八卦,看的是美景,难道不行吗?当年我也特别想知道外边的景色是什么样——就像小时候我姥姥家对面有座大山,我总想知道山的那头都有什么。那时候我特别想去看看各地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没有条件。

我说过自己曾经有十年都在家里读书,没有出过门,后来我博士毕业了,就开始宣传中医,这才有机会到各地走走。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每个地方的景色,在本质上都大同小异,而且很多地方并没有传说中的好。很多人去一些地方只是去验证一下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地方,原来这么小,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实际上很多景色都是相似的。

我现在出门,基本都是宅在酒店里写东西,除非到一些很特殊的地方,比如新疆、西藏等。大部分地区的景色是相似的,所以您无须真的全走一遍,即使您真的全走遍了,收获也未必那么大。


不懂得道,知识就会变成“所知障”

为什么我说知识也并非了解得越多就越好呢?

在佛教里有一个词,叫“所知障”,就是知识引起的障碍。佛教认为,如果您太执着于您学到的知识,反而会使您不能接近真理。是不是这样呢?在很大程度上真的如此。比如,您和知识分子讲佛法或者讲道的法则,他会很难接受,因为他已经形成了特别强大、坚固的知识系统。

比如,很多理科生不接受中医,因为他们事先建立了一套体系,就是所谓的科学体系,他们会想:什么阴阳五行,在哪儿呢?什么肝木,肝里有木吗?您解剖一下我们看看?他们认为这个不科学。这种“所知障”,使得这种人学的知识越多,反而越不能接受新的东西,越不能接近道。

有的朋友问,那看新闻、去各地看看就一点儿用也没有吗?

不是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道的指引。一旦您懂得了道,再看一些新闻或者知识,就能融会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您不用再去哪儿,就能达到您预想的结果,因为人世间总在反复发生着同样的故事。

比如,大部分的婆媳关系不和,其原因都是相似的,如果彼此都能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对方想想,就不会再吵架了。

生活中的关系,如果都能按照道的指引来处理,您会发现很多事都可以豁然开朗。但如果您不懂道,就会觉得什么事都很新鲜。

老子讲的“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并不是说不让您不往外走了,而是说如果您不懂道,您去的地方越多,您接受的新闻和知识越多,您和真理之间的障碍就越大。

老子的这句话其实在讲道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如果您不懂道,就好像蒙着眼睛走路一样;您若懂得了道,再走在大街小巷上时,就会走得非常顺畅。


0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只要您能做到“弗为”,最后就一定能成事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子接着前面的话解释说,所以这些圣人,不出门就可以知道万物的规律,不亲自去看也能明白事物的来由,不刻意作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老子讲的圣人,不是做学问的人,而是指有道的领导者。这些境界比较高的领导者,不是说多少里以外的一只狗掉进井里了他都知道,他知道的不是这种内容,他知道的是道的规律——世间运转的规律他已经了然于心。

道的规律是什么呢?世界是一个整体,您发出什么念头,世界就向您回馈什么,而且会回馈得很多。

老子的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不用出门,想出门旅游或想获得知识是没问题的,但是对于道的法则,我们明白以后就知道了其实内容就这么多,这就是“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指您没有到处去看,心里就非常明了。“明”字在各个版本中写得不一样,帛书乙本、王本、傅本、河上公本写的都是“名”,帛书甲本写的是“明”。我认为“明”是对的,而“名”应该是借音。

这就是说圣人没有到处去看,也没有过分探求,但是他的心里已经明了。他明了的不是那些杂闻,明了的是道的法则。

“圣人不行而知”,知道的是什么?知道的是无我利他的道的法则。“不见而明”,明的是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私欲,为大家做事的这种道的法则。最后“弗为而成”,成的是您的事业,因为您按照道的法则,放下自己的私欲,为周围的人做事。“弗为”就是放下自己私欲的意思,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去捞取、作为。

因此,前面的话都是铺垫,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才是核心。“弗为”就是无为,“无为”是指领导者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去捞取名誉、地位、利益等。只要您“弗为”,最后就一定会成事。


永远不要过度外求,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本章的内容其实是在描述悟道之后的领导者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知道了道的法则后,您就会心中坦然,不用再去外求。

这种外求的状态,在当代人身上非常明显。比如,身心是连在一起的,身体健康则心态好,心态好则身体会更健康。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清楚,我们身体的问题是由情绪不好所致,这时您再外求——天天上网求名医帮您调理,也于事无补。您应该先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否则您就会陷进一种误区,这也是一种知识障碍。

当您知道自己的身体问题是由情绪不好所致,就应该先把情绪调节好,让自己多放松,比如经常静坐、出去旅游等,这时您再反过来看自己的世界,会发现没有什么好纠结的。您看到那些令您生气的人,要想他也是人,他一定有什么原因才会这样。想明白这个之后,学会放下。不纠结了,您就不生气了。您一旦不生气了,身体的气血就会逐渐通畅,身体就有了恢复的机会。

我所碰到的身体有问题的人,一旦他明白了道理,开始调整自己的内心,病很容易就会好,甚至很多人都不药而愈。我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到全国各地访求名医,通常他来找我以后,会把一堆名医开给他的方子都拿出来,告诉我这些都没有效。我问:“您这个方子吃了多久?”他回答说:“我吃了一个星期。”

他吃了一个星期就想见效,只要一个星期没见效,就马上换别的名医,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全中国的名医都治不好我的病,那我得的一定是绝症……您说哪儿能什么病都一个星期就快速见效的?这个时候,他的心是慌的,他不断地向外求,找到好医生成了他的一个信仰,而他自己却没有注意“调心”。

通常这样的人,都有很严重的肝气不舒。我每次都会先劝他们赶快把心安顿下来,好好去调节情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只要您为大家做事,大家一定让您活得更好

老子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就是您悟道以后,不用到处去看您就能明白。

心中知才可以“不行”,心中明才可以“不见”。如果您不明白道的法则,您会活得很累。

我的人生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我在不明白道时,一切为自己,每天想的就是赚钱、发财。我二十多岁时,在街头买过好多富豪传,那个时候书都是从香港影印来的,都是模糊的繁体字,里边的插图也是黑乎乎一片。

我每天在家里一本本地看,就研究怎么样能成为富豪,为什么他成为富豪了?

可能是富豪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比如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用手电筒照着打高尔夫球,打完以后看报纸、吃早饭、上班。于是,我觉得四点钟起床有好处,就也四点钟起床,每天搞得自己困倦不堪。我还研究富豪每天吃什么,然后也跟着吃……我每天就研究这些东西。

这是我想要了解、想要看见的东西,但这些其实都是皮毛,是事情的外在体现,我不知道这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跟着人家学这些皮毛是没有用的,这就是到处想“见”。

我当时也做到了到处“行”,只要听说谁在什么地方有个什么生意特别好,那个东西我们做了就能发财,就马上跑过去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机会。所以,我当时处于一种不断游走的状态,只要我知道了什么消息,要是当天没有大客车和火车了(那个时期交通不便利,没有高铁),我就去高速口附近拦大货车,上车之后跟司机说我给您点儿钱,您给我带到哪儿去,到了我下去自己走……那时候我就这么跑,仗着自己年轻,在家里也待不住,一在家里就觉得不行,在家赚不到钱,然后一听说哪儿有消息,又赶快跑过去。

我为什么会四处“行”?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心里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行”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您的心中没有“道”作为指南针,那么您的“行”和“见”很快就会乱,您就不知道做什么去了。

当时我的人生一团糟,一事无成,觉得自己很聪明,总想做点儿事,但是做着做着结果就很糟糕,慢慢地各种挫折就迎面而来,最后事就做不下去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所以我的人生困窘不堪。

我也提到过,我是因为后来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被同学们影响着学了国学,才改变了人生。

如果说一个人真的能改变人生,那一定是通过学习真知、学习道。

我学习了国学后,突然就明白道理了——人要先放下自己的私欲,先为大家做事,只要您为了大家做事,大家一定会让您活得更好。

从这以后,我就尽自己所能去为大家传播中医知识、国学知识。我告诉自己尽量放下回报,因为回报一定会有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好的。

后来,我创办了《养生堂》栏目,录制了《百家讲坛》,写了很多本书……我做事的发心都是希望大家能身心健康,我发现自己特别幸福,这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好。这就是老子在本章讲的最后一句话——“弗为而成”——您没为自己做什么,尽量为了大家做,可是大家来成就您,您的事业反而做成了。

因此,一个人的人生是能够改变的,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

您的心念如何,人生命运就会如何。

老子在这一章讲的道理非常深,“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您的心里有了道以后,不用到处去找机会,也不用到处去增加见闻,把自己的事,扎扎实实地做好,您最终就可以进入“弗为而成”的状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