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七十章:别生气,生气您就输了

道德经·第七十章:别生气,生气您就输了

第七十章:别生气,生气您就输了01有制怒能力的人,才能永远处于优势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弗与 能够把事做好的人,一般不会动用武力从本章开始,就涉及一些军事内容了。老子的《道德经》对军事、法律等内容都有所涵盖,我们继续学习下一句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弗与。”这三句话,是老子为了下面的“善用人者,为之下”做铺垫,这个铺垫得非常好,我们...

第七十章:别生气,生气您就输了


01有制怒能力的人,才能永远处于优势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弗与

能够把事做好的人,一般不会动用武力

从本章开始,就涉及一些军事内容了。老子的《道德经》对军事、法律等内容都有所涵盖,我们继续学习下一句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弗与。”这三句话,是老子为了下面的“善用人者,为之下”做铺垫,这个铺垫得非常好,我们先一句一句地看。

“善为士者不武”的“士”在过去当有学问、能做事的人讲,我将其理解成文官。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做将帅的人,不使用武力等。我觉得老子在这儿讲的不是武将,“士”在古代是有所指的,专指做事的文职官员,只有学问好、修为高的人才被称为“士”。《说文解字》里说:“士,事也。”孔子说:“推十合一为士”,就是能从众多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根本道理,把事做好、管理好的人叫“士”。段玉裁说:“凡能事其事者称士”,就是能把事做得非常好的人叫“士”。

因此,老子说的“善为士者不武”,指能够把事做好的人,一般不会动用武力。比如文官能通过处理外交方式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会用武力的方式去解决。


在愤怒的情况下不能打仗

“善战者不怒”的意思是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在怒气冲冲的情况下做出打仗的决定。“善胜敌者弗与”的“与”当争讲,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敌人争斗。他能用其他方式征服敌人,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一个国家的统领不能因为生气而动用军队去打仗。人会愤怒是因为觉得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尊严和名誉,这时候一旦统领把自己的名誉、地位放得很高,在一怒之下做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

可能本来您有机会打胜,但因为您采取了一个最直接、最愚蠢的方法,结果往往会打败仗。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您的愤怒过两天就没了,您又高兴起来了,可是国家亡了,士兵都死了,这件事是没办法挽救的。

《孙子兵法》特别忌讳人在愤怒的情况下打仗,很多古人都很清楚这一点,当时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诸葛亮因为自己这方粮草不足,就想速战,不断地用激将法激司马懿。但司马懿老奸巨猾,知道诸葛亮是因为后方粮草不足,才故意激他出战,他就不生气,也不出战,一直拖着诸葛亮。

最后诸葛亮搞了一套女人衣服派人给司马懿送了过去,侮辱说:“你这女人啊,胆子这么小,不敢跟我打”。司马懿明白激将法的道理,一笑了之,这有什么?但这件衣服把别的将领都气得不得了,“这是侮辱您啊”,“没事没事,不打”。最终诸葛亮拖不下去了,此战高下胜负立判。

司马懿的定力确实让我们佩服,因为他懂得“善战者不怒”的道理,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因为愤怒去打仗的,如果您因为愤怒而决定打仗,就容易失去自己的优势,导致出现问题。


人在盛怒情绪下做出的决定,代价无法估量

杨家将的故事千古流传、威名远扬,很多人说杨家是忠义满门,那么真实的历史是怎么回事呢?

杨家将的老太爷名叫杨业,是一员名将,他年轻时就特别能打仗,后来做了宋朝的一员大将,宋太宗非常爱惜他。当时宋跟辽在打仗,宋太宗想出兵收复北方的失地,于是他派兵分三路去打,杨业和潘美(潘仁美)是最西边的一路,杨业是骑兵,他绕到了敌人背后,潘美则是正面进攻,在两个人合围之下大破辽军。后来有传说在辽军的部队里,听到杨业的名字都会吓得浑身发抖,看到他的旗帜就望风而逃。

杨业的威名是和潘美合作而获得的,并不是他们二人斗得不可开交。他们两个是西路军,中路军打得也还可以,东路军则没有攻打成功。

宋太宗收到东路军失败的消息,觉得整个战局受到了影响,就下旨让大家都回撤,保全实力,顺便带着当地老百姓一起撤到宋国里。

可是辽国因为打赢了宋东路军,所以辽国萧太后立刻带领大队人马就奔着西边来了,西路辽军的力量一下增强了,而且来的都是著名的战将。此时,准备撤退的宋朝统帅就赶紧开会,有主帅潘美、副手杨业,以及两个宋太宗派来的监军(主要负责监视将领的行为)。开会的时候杨业说,他设计的路线是走一条小路,大家走回去就行了,他们一点点撤,从这条路走回去应该万无一失。

虽然监军不打仗,但因为他们是代表皇上而来,所以说的话也很有分量,一番话就把杨业给激怒了,其中一个监军说:“杨将军不是号称天下无敌吗?这次怎么窝囊了?难道有二心不成?”这句话太要命了,让杨业的心里特别难受。

当年杨业是北汉政权的名将,是宋朝的敌人,后来宋把北汉灭了,他归降了宋,但是因为皇上特别重视他,所以他的待遇很高。而监军的一句话,怀疑他的忠心,把他气坏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为了表忠心,没有撤退,只好迎着敌人去打,但是他也留了后手,告诉潘美他撤退时会经过陈家谷,让潘美在那儿布好弓箭手。

杨业知道这仗一定会败,因为敌人太过强盛,他和潘美说:“我们退到这儿的时候,你就下令万箭齐发,若能把敌人压制住,我们就都能退出去,否则可能就够呛了。”

随后杨业就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迎敌而上,敌人这方很狡猾,一看不对啊,他们不是该撤退吗?怎么打上来了,这绝对是莽撞之师。辽国的战将很冷静,随即下令对于这种部队要先派小股部队诱敌深入,于是派了一队人马跟杨业打,败了就跑。他们笃定了杨业是带着怒火来战的,一定要证明自己能打、忠于大宋,所以敌方就提前做好了埋伏,等到杨业追着敌人一路打的时候,就进了敌人的埋伏圈——狼牙村。

杨业进了狼牙村之后一问名字,就觉得不好,我姓杨,这是狼牙村,狼吃羊啊,他就想往外撤。可是此时已经撤不出来了,敌人已经把他们层层围在里边了,杨业只好奋力厮杀……而潘美在陈家谷这儿等着,眼看着撤退的时间到了,怎么杨业还没来呢?而监军想着杨业打赢了,自己好去抢功,结果这时候报信的人来了,说杨业已经被敌军包围了。

这时候已经没有办法了,潘美一想敌军那么多人,这肯定凶多吉少了,于是他下令开始撤退。而杨业杀了无数敌人,最后一路撤退,来到了陈家谷,没想到空无一人……所以,历史上有人说是潘美在陷害他,故意撤退,不是的,因为潘美还要护送老百姓离开。

结果杨业到了这儿一看,潘美已经撤退,于是他立刻转身跟敌人继续打……杨业是一员勇将,据文献记载,杨业一人杀敌百人。这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确实英勇无比。但无奈敌军人数太多,最后宋兵的精锐部队无一生还,只剩下杨业一人。

当他浑身是伤地躲在一个小树林里时,不慎被辽军的一个将领发现了,一箭射过去,正中杨业,把他射伤,然后将其俘虏了。

杨业被俘后说,我是大宋的子民,是一员战将,不能投降于你。最后他绝食三日,以身殉国。

辽军很敬佩杨业,所以,射伤他的将领也没有受任何战功。而宋朝的皇上知道杨业的死讯后特别悲痛,下诏将潘美降职三级,王侁削职为民,发配流放。此外,宋太宗还特地为杨业举行了隆重的典礼,以示表彰纪念,且追赠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还为杨业专门写了祭文,他评价杨业是千古难见的名将,气节豪迈,忠义刚烈,“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古人之中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希望杨业在天有灵,能知道我的这番心意啊。

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在文艺作品里,潘美变成了潘仁美,故事情节改为了他们二人作对,杨家将则变成了威名远扬,但文艺作品里的内容有很多是虚构的。

在我刚才讲的这段历史里,如果杨业当时能够委曲求全、放低自己,我相信宋朝的那些士兵未必会战死沙场。

宋太宗的意思就是要让他们保存实力,但是因为监军的几句话,杨业受到了刺激,他在盛怒的情况下,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在沙场。

老子讲的“善战者不怒”,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人都因为过于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等,导致自己在遭受别人侵犯时,会有怒气,人在盛怒情绪下做的决定,多数情况是有偏差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保持冷静很重要,但要想做到保持冷静,您就要先把自己的名誉、地位放下,不那么在意这些虚幻的东西,这样再遇到什么事,您就不会特别容易生气了,您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02善于将众人之力团结起来的领导者,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比较低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不要跟自己管理的人去争:领导者贵有不争之德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在这儿用了一串排比,核心内容说的是“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善于借用大家力气,将众人之力团结起来一起做事。“善用人者”指的是有道的领导者,善于动员大家的力量,“为之下”,这种领导者通常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比较低。

“是谓不争之德。”老子说这就是不争之德,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讲的“不争之德”是不跟您管理的群众争,您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不考虑自己的名利、地位等,把好处分给大家,这样大家就会团结在您的周围,这样的人才是有“不争之德”的人。

很多人讲“不争之德”,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与世无争,处于一种不做什么事,很逍遥、很清闲的状态,这是一种误解。

“是谓用人之力”,这是懂得善用众人的力量做事的道理。

老子接着说“是谓配天”,这跟“天之道”的法则是吻合的。“古之极”,这是从古至今人们的行为准则。

为什么老子对这件事如此重视,并且给予的评价这么高呢?因为老子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社会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事都需要众人协作完成。只有众人团结、劲儿往一处使,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状态,人类也由此进化。


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类和大猩猩的区别在哪儿?

大猩猩会几十只、几百只在一起互相打、互相抢,它们永远为了自己。人类则不同,荀子说“人能群”,能够在一起生活,因为我们进化出了关爱、公平。我们刚生下来,这些道德要素就在我们的身体里了,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比如恻隐之心生而有之,这是“性善论”。荀子讲的是“性恶论”,他认为我们的大脑里也有恶的东西,其实这就是我们讲的动物本性。

因此,孟子和荀子分别讲了人的大脑里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动物性,一个是协调关系抑制动物性的。人和人之间通过互相关爱彼此,开始群居,后来逐渐结成大的群落,比如有的村子几百人,有的城市几万人,有的国家十亿人口,等等。

能在一起生活是因为彼此协调得好,力量往一处使。一个地方遭水灾了,颗粒无收,别的地方的人赶快运粮食过去,让受灾地方的人活下来,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表现。

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而且越活越好,和我们学会了如何在一起生活有关——大家合起来做一件事。

很多时候,如果您说我不靠别人,就自己完成什么事,是不可能的。比如您想盖一座城邦,这就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把这个城墙给立起来。

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大家在一起需要协调生活、共同协作,这个人的品质和素养会有所提高,他的认知境界也会相对高一些。


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独自成事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一个内科医生给人看病需要开化验单,要您做影像与检查,要有CT、彩超等,同时还需要化验科室的人配合化验。有人说,中医用三根手指就行了,不需要用那些设备,所以中医不需要协作。其实不是的,中医也需要协作,比如我用三根手指号脉,再看患者的舌头,就会和患者说,您有哪些问题,应该吃点儿什么中药。我给她开了一个方子后,她会把这个方子送到药房,请药房里的人帮忙称药、抓药。而这个药是怎么来的呢?需要有药农去种。

您看开一个方子很简单,但方子需要的中药源是不易获得的。比如我给您开了一味怀山药,这个怀山药吃起来容易,可种起来非常艰难——一块地种完怀山药,要休八年的时间,意思是在这八年期间您要种辣椒、小麦等其他东西来养这块地,等到八年以后才能再用这块地种怀山药,这样山药才能长大。否则您在第二年又种怀山药,它长出来就只有短短的一点儿,还有的就直接烂死在地里。

我们都不用说八年才能种的事,就单说种怀山药的一年里,您要在春天开始种,先拔草,现在有的人为了方便会使用除草剂,但除草剂是致癌的。那些不用除草剂的农民,要开始人工拔草,在三伏天拔草真的非常累。等到霜降以后,开始挖山药,通常这时候已经下雪了,土地干得像砖头一样,要先把地浇湿了,让土地变成像黏土一样时,再穿着大雨靴子在里边挖山药,此时土都是湿的,阴冷阴冷的,

农民要坐在沟里一点点往外挖山药,挖出来之后再切片儿晒。真正地道的农民,不会往山药上喷药,所以他为了保持山药白色的状态,天没亮他就要把切好的山药拿出来,风干,接着晒……

最后到我们手里这点儿山药,实际上做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您觉得医生能够自己独立去完成吗?不可能的。

我再和大家说说三七。三七每种一次要间隔三年,它在地里要长三年才能收,两年以下的三七没有什么药性,三年的三七药性才最好,现如今五年的三七基本没有了。

而且种三七的这三年要走两块地,种了一年以后,您要把三七从地里起出来,换块地再种进去。您说把一大片地里的三七都挖出来辛苦不辛苦?然后还要换块地种下去,再让它长两年,经过三年后才能出来药性好的三七。

有些人偷工减料,拿着一年的三七出来打粉卖,这种三七没有什么药性。我跟那些三七农聊天的时候,都觉得很感动,他们就像看小孩一样,不断地“伺候”这些三七,整整三年才长出来,您说容易不容易?

您要是说让中医都自己去种药材,是不大可能的。而且现在人的脑袋都聪明,想出各种方法来偷工减料,所以我看到这些认真的老实人种三七,心里真的很感动。作为一个医生,开的方子无论是否有效,您都别觉得自己医术高,也别吹牛,因为现在偷工减料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将一年的三七就直接打粉卖给您了,一样是三七味,但您闻不出来,也尝不出来,只是没有药效,患者吃了不好不坏。导致您也不知道患者这样吃是否对症,您就让患者接着买,让人家每天吃,说对心脏有好处,结果人家在某天心脏出现问题住院了,说:“我天天吃三七粉,怎么没效果啊?”您哪知道是前面给您提供货的人偷工减料了呢?您不知道。

真正给您提供好料的人,选的都是头儿比较好的、长得好的,给您打粉送过来,您开的方子用了这种三七或山药给患者吃下去才有效,患者吃完自己也会觉得见效。

这是您一个人的功劳吗?中医只是一个大的环节里的一个小环节,您开的方子见效了,要感谢前面每一个环节的人。

我用中医的例子讲了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是多么不容易,因为有了众人提供的优质服务,最终才成就了您。但凡前面的环节里有一个人偷工减料,您的方子开出去都没效。

我们仔细想想,生活中吃的每一顿饭,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大家帮我们提供高质的服务,如果人人都松懈一点儿,这个社会就没戏了;如果人人都学会感恩,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光您自己的事能做好,别人和您一起合作的事也能做成。

如果您能够意识到在社会里,我们都是来协调他人工作的,那您是了不起的、有境界的。如果一个领导者能清楚地意识到大家的力量都很重要,绝对不是自己了不起,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团结大家的力量去做事,就会把事做得更好。

这就是老子讲的“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这种行为是符合天之道的准则的,我们一定要好好揣摩一下这个道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