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做人之道——“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做人之道——“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第七十四章:做人之道——“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01世界离开谁都不会有什么不同民之不畏威,则大畏将至矣 领导好一家公司,离不开“道、德、法”“民之不畏威,则大畏将至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民之不畏威”的意思是老百姓不怕威胁,“威”指威严、压力等。“则大畏将至矣。”这里的“大畏”,指大的恐惧(这句话在其他版本写的是“大威将至矣”,只有帛书乙本写的是“畏...

第七十四章:做人之道——“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01世界离开谁都不会有什么不同

民之不畏威,则大畏将至矣

领导好一家公司,离不开“道、德、法”

“民之不畏威,则大畏将至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民之不畏威”的意思是老百姓不怕威胁,“威”指威严、压力等。

“则大畏将至矣。”这里的“大畏”,指大的恐惧(这句话在其他版本写的是“大威将至矣”,只有帛书乙本写的是“畏”,我们还是按照帛书乙本写的讲)。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下面的人不怕领导者的威胁,真正恐惧的事就要来了。

现在很多人将“大畏”解成威胁将至,大的威胁来了,这种解法与帛书乙本写的“大畏”隔了一层,这句话应该是,当被领导者不怕领导者给的威胁、压力时,真正让领导者恐惧的事就要发生了。

领导一个组织或一家公司时,一定要道、德、法三个层面一齐运行。

道是领导者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实行“利他”的文化;德是大家遵守的行为规则,用好的规则来规范大家;法是最后一个强制性措施,属于威胁、压力。法是强制性的,必须有前面两个层面的铺垫,才能保证组织里的法正常执行。

如果您不懂这些道理,公司里道和德的层面都没有,老板天天为自己捞钱,员工之间没有关爱的文化,互相不谦让、不关爱,整天钩心斗角,最后就靠法来维持公司运行,往往会出现问题。

法是一种强制的措施和规章制度,比如让您必须怎么样,出现什么差错罚钱等。一家公司如果单靠法来运行,一般是可以运行的,如果您把法变得特别严苛,道、德的层面都不要,这家公司很可能就要崩溃了。这就是老子讲的“则大畏将至矣”,真正的恐惧马上就要来了。

历史上这样的事特别多,比如秦始皇的管理就非常典型。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特别了不起的人物,统一中国。但秦始皇有一个特点,他特别相信权力,统一六国以后,他开始焚书坑儒,把百家的书都烧掉,就留了点儿治病的、种树的、种地的书等,他觉得这些书对他有用,其他书用不着,下令让人全都给烧掉,尤其是把好多儒生给活埋了,他认为不需要儒家思想。

他相信秦军是最强大的,法令是强大的。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就依靠法的威严、威力管理国家。开始的时候,老百姓是怕秦始皇的,因为他有威严,可是后来百姓被剥削得太厉害了,秦始皇修阿房宫、修长城,全国的劳动力几乎都被调来干活,没有人种地,这时候老百姓实在没有活路,就开始不怕他了,当老百姓无所畏惧的时候,真正让秦始皇害怕的事就来了。

陈胜揭竿而起,一下就掀起了全国反抗的大潮。陈胜也不是六国贵族的后代,如果他是贵族的后代,还能有点儿影响力,聚起人来还情有可原,可陈胜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所以一旦老百姓不怕权势的威胁,真正让领导者害怕的事就来了——秦国分崩离析、瞬间倒塌。

其实,这就是道、德、法三个层面没有一齐运转的缘故。

我们在看历史的同时要学管理,在一个组织里、公司里,只有将道、德、法三个层面都做到,才能让您管理的组织正常运作。如果没有道和德,您就靠法来管理大家,您实行的法越严苛,最后出现的问题可能越大。很可能经济不景气了,您少给员工两百块钱工资,员工都会走一大批,去别的地方干活了,这都是因为您没有任何道和德方面滋润的缘故。


威胁只会让您身边的人越来越远

大家要记住,在我们跟亲戚、朋友、单位同事接触的过程中,道和德方面是特别关键的,如果您以善来对大家,大家回馈给您的也是善,最终您会建立起一个爱的循环,您周围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可是有的人偏偏相信“威”,我威胁您、要挟您,您要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您觉得这种威胁能够持久吗?开始的时候,大家照顾您的心态,觉得自己妥协一下没什么。可是您一再发出威胁,当对方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一定会开始反抗,他回馈给您的也一定是恶的。尤其当对方不怕您的威胁时,您真正的危机就要到了,您的人际关系会变得非常糟糕。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关爱,尽管对方偶尔有些负面,但您以正面的东西回应他,很快就会建立起良性循环。可是如果您靠“威”来运行,很快就会变成以“威”治“威”,最终建立起恶性循环,你们之间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糟糕。

记得我小的时候,街坊、邻里经常吵架。有一家邻居的吵架属于两口子互动模式,只要家里的这位女士感觉丈夫不对了,就会开始哭闹,“你再这样我就死给你看”“你敢跟我提出离婚,我就死给你看”,当时他们俩的关系已经不太好了,只要一吵架,这位女士就会这么喊,喊得我们满院子的人都知道。

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他们的关系怎么可能会好下去?没有任何好转的可能,只能越来越恶化。

她的丈夫可能会越爱她吗?不可能的,只会离她越来越远——离得越远她就越恐惧,从而变本加厉地威胁她丈夫,最终这对夫妻离婚了。

后来这位男士再次结婚、生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世界离开谁都不会有什么不同,在一个本应互相关爱的环境里,威胁只会起到破坏的作用。

老子的这段话,原意讲的是国家治理,但我们学完之后要知道,发出什么念头是非常关键的。在我们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您发出的都是温暖的念头,就会形成善的循环、良性循环,将来回馈给您的会越来越温暖;如果您忘记了道和德,不断以“威”和大家相处,可能开始时会起作用,比如在办公室里,大家照顾到您的面子会忍一忍,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强势之人的人际关系危机就来到了。这是老子这句话的引申含义。

教育孩子时也一样,我们过去的教育特别强调家长的威严,比如我小时候经常挨打。同样打孩子,很多孩子被打之后会越打越皮,当他不怕爸爸棍棒的时候,就能拿起锹来跟爸爸对着干,当他有这个能力的时候,还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小流氓”,这时候家长就控制不了他了,威严已经不起作用了。

虽然我也经常挨打,但我爸爸很喜欢看书,我是跟着学的。所以家长的引导很关键,“威”不要轻易用,“威”就像道、德、法层面的法似的,不能缺,但要有度。

如果您在道、德的方面做得不好,您单靠威严去压制孩子,当孩子不怕您的威严或孩子长大的时候,您教育的危机就来了。因为您没有其他手段了,这时候孩子再淘气,您也管不了他了,我经常看到街坊家的孩子被他爸爸胖揍,揍的时候孩子像杀猪一样喊,结果过两天,家里四处找孩子,孩子又逃学好几天,在街上混呢,说明家长已经没有任何手段能控制孩子了。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大家要知道,老子的这句“民之不畏威,则大畏将至矣”是有它的深刻含义的。


02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别人留空间

毋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老子说,要让大家都生活得富裕,而非安贫守道

“毋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毋狭其所居”,在古代有这样一种解法,不要嫌您居住的地方窄。

“毋厌其所生”是不要厌恶您生活的环境的意思,虽然清贫但是您要安心,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的领导者。这么解是可以的,这种说法也能说得通。

如果您将前后文连起来,您会发现老子讲的是,如果您单靠威胁来管理下面的人,管理者的威胁就要到了。

“毋狭其所居”,不要让大家居住的地方越来越小、居住的条件越来越差。

“毋厌其所生”的“厌”当压制、堵塞讲,不要压制大家生存的条件,不要堵塞大家生活的生机,“其”可以解释成民,一开始老子就说“民之不畏威”。“毋狭其所居”是跟领导者讲的,指别让下面的人没房子可住,“毋厌其所生”,不要压制他的生机,比如他本来想做生意,好好赚钱,可是您不断地收税,压制他,这就是“厌其所生”,所以千万不要压制大家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不要破坏他们生存的条件。

很多人对《道德经》有误解,认为老子讲的是安贫乐道,比如您穷,吃的是糠,还要您“甘其食”,觉得糠很好吃。其实不是的,老子一方面告诉大家把欲望降低,不要追求奢华的东西;另一方面告诉领导者,您要尽量让下面的人生活富裕。

在《道德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话,“我无事,而民自富”,领导者把欲望降低了,不去捞取利益,下面的人“自富”。

老子这句话的最后落在“民自富”上,其目的是让下面的人富裕。老子还曾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前面所做的是为了“民利百倍”,让下面的人获利。

让大家都生活得富裕,是《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核心。如果您不理解这个,认为老子是让大家安贫乐道,让大家接受穷,那您就理解错了。老子一直在讲要让大家富裕,因为在古代,贵族特别讲究享受,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搜刮民脂民膏,所以下面的人生活得很困苦。老子是一个特别爱民的人,所以才会告诉领导者,一定让大家有房子住,不要让他们居无定所,不要让他们没有工作做。

“夫唯弗厌”的“厌”是压制的意思,您不压制大家的生机,“是以不厌”(这个“厌”是讨厌的意思),大家就不会讨厌您,愿意来支持您。

这句话在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一定要考虑到员工的住房问题,现在房子的问题非常严峻,一个年轻人到大城市里来,房价上涨得这么快,他有没有希望买房子?有的企业领导者考虑得比较早,买一块地,自己建房子,再低价卖给员工,确保员工能买得起房子,帮员工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员工工作起来也会非常安心。

我为什么很推崇新加坡的管理?因为新加坡的管理就是建祖屋,然后很便宜地卖给大家,让大家都有房子住。一旦您有房子住,工作就会安心,生活也会安心,焦躁的情绪自然就会降低,国民也会生活得比较快乐。

有一次我在新加坡的地铁口,看着大家下班后脸上的状态,就特别感慨,但凡两个人一起走的、聊天的,脸上全都挂着微笑,这给我的冲击很大,这说明大家的幸福感比较强。

老子讲“毋狭其所居”,如果住房问题能解决好,公司员工工作起来会特别安心。“毋厌其所生”,公司领导还应该考虑一下员工的升迁问题,他将来怎么发展,有的老板希望员工在同一个位置上一直干下去,我觉得这种角度不大好,因为一项工作如果总是重复,做工作的人没有任何提升的话,对他是不好的,您应该给他提升和成长的机会。比如培训,或让他去做别的部门,慢慢提升他的各方面能力。

海底捞就是这样,只要您工作干得好,就给您提升的机会,他们不断地开店,让员工知道只要自己做得好就有提升的机会,大家觉得未来有希望,干活就特别地用心,这叫“毋厌其所生”。

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告诉您,永远没有升迁的机会,您过了十年、二十年还是干这个活,这家公司绝对没有生机,因为大家都会觉得没有希望。作为一个领导,如果您能理解老子的这个思想,您会做得很好。


大家觉得有希望,才愿意跟着您干

在我们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别人留空间,不要处处都是自己占先,否则别人就会讨厌您——您压制别人,别人就会讨厌您。

老子说应该要“夫唯弗厌”,您不压制别人,“是以不厌”,别人也不讨厌您,这样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大家才会一齐往前走。

有的人不给别人留空间,我要获取,一旦有一个机会我上,一旦有成果了都是我的——这种人就是“狭”别人所居,压制了别人生存的机会,这是不应该的,应该“毋厌其所生”,您给别人留空间,大家才愿意跟您合作,这样生活才会和谐。

比如,李嘉诚做生意,从来都是有钱大家一起赚,他曾说,我赚十块钱是可以的,努努力,拿十一块也是能拿到的,但是我一定只拿九块钱,退一步只拿九块钱。这是很重要的法则。

留余地给别人,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则。大家觉得有希望,才愿意跟着您干。如果每次生意正常赚的钱是十块钱,您要拿十一块钱,从表面上看,您是占便宜了,对方没办法,但人家以后还会愿意跟您合作吗?还会有下次吗?

在人生中,如果您能学会给别人留空间,说明您是有智慧的,您周围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如果您处处占先,什么都要获得,不给别人留机会,您看似比较强势,比较能争取资源,但是从长远来看,您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再跟您合作了。

我觉得《道德经》的每句话拿出来仔细品味,都能在生活中、工作里起到指导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03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自知”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对于有点成就的人来说,要时常问自己有几斤几两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前面告诉领导者应该让下面的人活得好,生活富裕,不要靠武力来压制他们,否则您的威胁就来了。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的“是以”就是所以的意思,“圣人”指有道的领导者,“自知”指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道”的原则,知道应该这么做事。“不自见也”的“见”字通“现”,就是自己不表现自己,古代的“现”和“见”经常在一起用,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实际是“现”字,露出了牛羊。所以,这里的“不自见”指不抬高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在讲,领导者千万不要抬高自己、展现自己,不要把自己放到聚光灯下,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下面人的位置放高。如果您把大家的位置放低了,您就会喜欢用威力、威严去压制、遏制大家的生机,让他们没有活路。

真正悟道的领导者应该清楚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放低,把下面人的位置抬高,这叫“自知”,“自知”就是知道,指明白了道的原则。

“自知”是不容易做到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自知。

人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喜欢把自己的位置看得高一点儿、重要一点儿。对于有成就的人来说,尤其需要“自知”,我们要时常问自己是不是“自知”,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比如,我给大家分享《道德经》,很多人都说:“罗博士,跟您学《道德经》简直太受益了,您真是功德无量啊!”如果我真的觉得自己功德无量,就糟糕了。

我们学习《道德经》,越学到后边越要知道,我们都是学习者。其实很多方面,我也没有做到,我也需要一点点去做,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更加努力地去践行。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世界上有太多的修行者,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应该向这些大德学习,而不是觉得自己讲的多么好、见解多么独到。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段话特别好:如果您看到我做了什么错事,千万不要怀疑佛法,我不代表佛法,我和大家一样只是一个正在学习佛法的普通人,凡夫之躯会不断地滋生出各种欲望,但佛法是清静的、光明的,各位照着佛法去学就行了……他说的大致是这样的内容,原话我记的不是特别清楚。

我觉得这就叫“自知”,特别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是说我讲佛法,我就代表佛法了,大家都来恭敬我吧!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学习者,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抬高自己,如果您真的做到了“自知”,明白了自己的位置,知道了道运行的原则,您就会放低自己,不会再主动抬高自己,把自己放到聚光灯下。


您会自爱吗

“自爱而不自贵也。”《道德经》里强调,我们不是要放弃自己,老子讲的“无我”不是真的没有自己,相反道家特别强调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是修行的载体。

为什么历史上中医跟道家的关系特别密切?因为道家在修炼的过程中,往往会想怎么修炼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修道。

道家总结了很多对身体有益的修炼方法,甚至在道家的典籍里记载了很多中医内容,比如我经常讲的熟地和怀山药的用法,道家特别主张把这两种药材熬成汤来食用,以滋补身体,让自己更好地修道。这是道家的特点,这是老子说的第一种“自爱”,对身体的爱。

另外一种“自爱”是对众生好,放下自己的欲望为大家做事,这是一种更好的爱惜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说,您越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反而对自己越好,对自己的身体也越好。这种看重身体、看重人格、看重品格修养的“自爱”,是老子强调的。这种“自爱”是为了大家做事,然后跟大家一起幸福地生活——通过利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叫“自爱”,而不是把自己抬高。

老子在这里讲了“不自贵”,那么应该贵谁?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贵民”,领导者“不自贵”而贵民。

老子在前面讲“自知而不自见”,隐藏的话是“无威”,放下自己的威严,以各种关爱去对待下属,这是老子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法则,也是领导者的法则。

老子最后说“故去彼取此”,“去彼”去的是自见和自贵,“取此”取的是自知和自爱。

在人生中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道的原则,做到“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那您的境界就很高了,您做人也一定会很圆融、坦然,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老子说这就是有道之人。

老子在本章讲的几句话,每一句都很有分量,我们能不能做到“自知”?能不能“自知”而不抬高自己?能不能“自爱”?如果这些您都能做到,我相信您的人生一定会有所改变。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