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有一种人,老子认为他们会有灾殃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有一种人,老子认为他们会有灾殃

第七十三章:有一种人,老子认为他们会有灾殃01道不是用来夸耀的,道是用来做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高级的人,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足之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知不知,尚矣”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您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这就很高明了,“尚”是高明的意思,知道自...

第七十三章:有一种人,老子认为他们会有灾殃


01道不是用来夸耀的,道是用来做的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高级的人,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足之处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知不知,尚矣”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您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这就很高明了,“尚”是高明的意思,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我的学问还有没学到的地方,还有很多东西我是不知道的,所以我清醒地意识到,我处于“不知”的状态,这种人是高明的。

另外一种含义,实际我已经知道“道”了、了解“道”了,但是我做出一种很普通的样子,展现出“不知”的状态,因为我不把知道“道”当作炫耀的凭借,天天讲“道”太玄妙了,我是悟道之人,一旦显示自己是“知”的状态,就已经背离道了。所以悟道以后表现得和普通人一样,但在行为上按照道做事就行了。

您以知道的状态,展现出来却像不知道一样,这是一种没有任何行迹去行善的状态,这种状态叫“知不知”。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以“不知”的状态去“知”,去了解道,或者翻译为我知道“道”以后,表现的却是一种“不知”的状态,实际上我在行道。

这两种解法我认为都是可以的,但我觉得第一种解法比较切中实际,第二种解法比较高妙。


老子认为哪种人会有灾殃

“不知知,病矣”的意思比较清楚,您不知道“道”,却以为自己知道了,表现出了一种知道、了解道的状态。对这种状态,老子说得很有意思,他说这是“有病”,实际上这个“病”当忧患、灾殃讲,指不是好事。

老子认为,您不知道非说自己知道,这是不对的。正如孔子在《论语》里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您不知道就说自己不知道,不要还没有掌握全部,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已经悟道了,这是不对的。

道不是用来夸耀的,道是用来做的。在行道的时候,才能体现出道;如果您只是讲道,老子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恒道也”,您要是太能讲道,就有可能偏离道了。

记得很久以前,我在北京参加了一次文化圈朋友的聚会。我观察到有两位朋友很特别,其中一位朋友做了很多善事,帮了很多人,是位慈善家,但是他总表现出一种小孩的状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什么事都仔细听,都想学习。

另外一位朋友,是一位美丽的女士。这位女士在席间侃侃而谈,知识面特别丰富,她好像信佛,知道佛教各种的说道,比如香什么时候供,应该用什么香来供佛,那种香怎么做,供香的时候手势一定要用什么手势,“不同的手势代表的含义不同,您千万不要搞错了,搞错就坏了”,“拜佛的次序也不要搞错了,搞错了您就倒霉了”……讲得我真是长见识,各种各样的讲究。

我估计她是经过了长期历练,总结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女士是个阔太太,她几乎用了自己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东西。

当时在聚会上,听她讲到最后,大家都有点儿听烦了,因为席间她都在讲同一个的话题……

其实我心想,您如果真的有供佛之心,拿一支最普通的香都可以供佛。

因为这两个人都坐在我面前,我观察他们,之后就发现那个真正经常行善助人的人,在那儿饶有兴致地听,“有意思,真的,这我不知道,好玩儿”,他呈现出的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状态。我觉得这就是“知不知”,他真正明白道,而且他在做,表面上看起来他跟大家一样,他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没有侃侃而谈,反而是放低自己,我觉得这种人才是真正有功德的人。

而这位女士,对社会的贡献和这位男士是有差别的,但她总是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对佛多么恭敬,对佛法了解得无比透彻,讲得无比精妙,但在实际生活中,她几乎不做任何帮助别人的事……

因此,我觉得她没有真正走在道上,其实她不了解道,只是表现出了一种知道“道”的状态,老子说这种“知不知”的人,是“病矣”。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见到这两种人:一种人会在语言上讲得特别玄妙;另外一种人则是不会多说什么,就是低头做事。

因此,我们要时常警惕自己,学了《道德经》后要去力行,而不是讲得很高妙,自己不去做,这是不行的。


尽量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才不会“有病”

“是以圣人之不病”,悟道之人不会进入这种令人担忧的状态,“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以其”是因为的意思,“病病”这两个字是以病为病,悟道之人知道这种不知道非说自己知道的状态,是一种病态和弊害,所以悟道之人时时警惕自己,赶快去做事,尽量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才不会进入“有病”的状态。

其实老子在本章讲了两个要点:

第一,我们明白道以后要去做,不要在外在形式,比如不要在言语上显示出太多不同,我们要通过做事来行道。千万要警惕这种我按照道做事,却整天显得自己悟道了一样,用高妙的语言来蛊惑大家,这是不对的。

第二,我们随时要自省,因为人容易自高自大,抬高自己的位置,明白某种理论以后,会突然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跟以前不同了,这时您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种“病”的状态,是不正常的状态,所以您要赶快放低自己,尽量去做事,逐渐在做中体会道,这是老子所提倡的。

老子说的“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是一种随时有清醒意识的状态,这句话对我们起到警醒的作用。

很多人悟道以后,容易出现自高自大的问题,觉得自己超然于众生之上,比大家都高一层,一旦您陷入这种状态您就着相了,这就是老子讲的“病矣”。忘记名相,尽量低头去做事,才是“尚”的状态,才是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这儿给我们打了一个警醒的针,每个人都容易出现这种状态。有时候我讲《道德经》也会觉得,这么高妙的理论,别的学者不会——如果我一直这样想,我也“有病”了,因为我只是简单地讲。到底有没有认真地做,是我对自己要衡量、考核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