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大脑里善恶并存——动念即人生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大脑里善恶并存——动念即人生

第七十九章:大脑里善恶并存——动念即人生01富人不会一直富,穷人不会一直穷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天之道,就像开弓一样“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子说天之道就像拉开弓一样,“高者抑之”,高的地方就把弓弦向下按;“下者举之”,低的地方就把弓箭向上抬。为什么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很多人对古代的弓不了解,所以对这...

第七十九章:大脑里善恶并存——动念即人生


01富人不会一直富,穷人不会一直穷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天之道,就像开弓一样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子说天之道就像拉开弓一样,“高者抑之”,高的地方就把弓弦向下按;“下者举之”,低的地方就把弓箭向上抬。

为什么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很多人对古代的弓不了解,所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是特别透彻。

弓是弧形的,当您在拉弓的时候,弓的两头本来在低的地方,一拉会更低。

真正的弓很复杂,它是半圆形非常坚硬的木头,并不是在半圆的两端拉根线,线一绷紧就可以了。而是要反过来,把两个头向另外一侧扳过去,把整个弧形反过来,在另外一侧拉一根线,这时候弓的张力会非常大,能把弓拉开的人,是不得了的。

因此,用古代的弓射出一支箭,能射得很远很远,甚至把人扎透,这就叫角弓反张,实际上弓上面用手握着的地方是用动物的角来做的。一般真正熟悉兵器的人都知道,角弓反张才是拉弓的状态。

在拉弓的过程中,弧形的最高处变成了最低的地方,弧形两端最低的地方又推上去,变成了最高的地方,这叫“高者抑之”,高的地方给您往下压,“下者举之”指低的地方把弓弦往上推。

在中医里有一种病,叫“角弓反张”。当一个人患比如热性病产生痉挛,有的时候是往前面拘挛,有的时候是往后反着痉挛,就是这个人头、脚朝后,整个人像一张弓,背后突然绷紧的状态,就叫角弓反张。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这个人体内的津液不足,没有办法滋养经络,导致经络紧绷,处于一种痉挛状态。如果在调理的时候,知道这是热证,首先就要疏通经络,同时补充津液。

我父亲曾经有过这种状态,他患有帕金森,有的时候就会往后反,在椅子上绷起来,往后仰,没有办法在椅子上坐着,会往下滑。当时我想,怎么会不断地往后挺呢,脑袋一直往后使劲儿?后来,我知道这是角弓反张,是体内需要补充津液。我给父亲用的是张仲景的方子,先用桂枝汤打底,再加上一些滋阴的药,如天花粉、沙参、麦冬、生地等。给他用药以后,情况立刻得到好转,非常有效。

古人对这种情况总结得非常清楚,老子也利用了角弓反张这个词来形容天道。


人的能量总会回到平均的状态

老子用张开的弓来比喻天之道,到底想说什么呢?

如果您能把时间拉长,提高自己的视角,您看事物的眼界变得更广时,您会发现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跌宕起伏的变化。从整体上来讲,人的能量总是会回到平均的状态。

比如有的人特别富裕,他的家族会一直富裕吗?不会的。只要家里稍微挥霍一点儿,最终又会变成普通的老百姓。

我在前面曾经讲过,明朝末年时,有太多有钱的人家收藏古代的名人字画,收藏量几乎可以跟皇帝比。可是这样的家庭,不用多看,看第二代、第三代,基本上就都败落了。因为家里不断花费大量的钱收这些字画,传到孩子那儿的时候,孩子也没有正经工作,就开始挥霍,没钱了就卖画,结果卖来卖去,这些画又很快回到了民间。

因此,您千万不要以为富人会一直富,穷人会一直穷。都会改变的,富人不努力,只知道挥霍,则会变成穷人;穷人经过努力,一点点蓄积财富,则会变成富人。

如果纵观人类,您会发现人类就像海里的波浪,有时会翻起很大的浪潮,但终会退散归于平静;有的海会有波纹,但可能下一秒这个波纹就会消失。

整体来讲,我们不要因为浪潮翻涌,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比如有的领导刚升上来,会觉得自己的地位这么高,我如此尊贵,大家都要尊重我……

事实上,很多东西转眼就会消失,无论过去您多有地位,退休后您还是会和普通人一样去公园打太极拳。因此,不要觉得这些事是永久的。

老子说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真正的含义是告诉大家,如果领导者处于高位,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如此尊贵,如此聪明,如此有雄才伟略。您别这样想,要懂得把自己放低,您要知道这些都是瞬间出现的,没有那么重要,您为大家多做点儿事才重要。而且作为领导,不要觉得员工低下、员工都是笨蛋、员工怎么不行……不要这样想,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尽量把员工抬高点儿,这叫“下者举之”。

只有您能够经常想到员工的利益,为员工多去做事,把自己放低,把大家的利益看得重一点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领导者。


顺境时要时时低调做人

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在讲要把自己放低,多为大家做事的道理。有的人听了之后会觉得困惑:“罗老师,您把如此玄妙的经典,讲得这么通俗,让人觉得老子讲的道理好像都很简单。”其实,《道德经》真的没有那么玄妙,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我讲的道理太容易了解,太容易做了,可是因为大家的私心太重,都不愿意去做。

虽然老子讲出了天之道,讲出了世界本源运行的规律,这些内容看起来很深奥,但他将其都具体落在了简单的日常操作上。我觉得老子的理念,重点就在如何让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好好做事,这是需要好领导带领的,所以老子不断地讲领导者法则,讲作为一个领导怎么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如果您看了《道德经》,会发现老子处处话中有话,每一个地方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都能落到领导者法则上。

那么,如果一个普通人按照天之道做事,要怎么做呢?

“高者抑之”,是说当您的地位处于上升状态时,要尽量把自己的位置放低点儿,认识到自己没那么重要。把自己放普通一点儿,是没有坏处的,一旦您把自己放高,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在言谈举止中难免就会得罪人,长此以往您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大家会逐渐远离您。

人心非常容易膨胀,一旦您产生自满,很多您本应学到的东西就学不到,很多您该做的事您也不屑去做了。

因此,“高者抑之”是一个重要的法则,顺境时要时时保持放低自己的心态。

“下者举之”可以理解为当您处于低处时,尽量放轻松一点儿。另一种含义是您对待周围的人,尤其是地位不如您或某些条件不如您的人,尽量先考虑他们的利益。如果您这样做了,大家一定会来成就您、支持您。


02天之道,从来都是雨露均沾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钱是一个通物,永远是在不断流通的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句话老子在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平均的状态,这期间虽然有起伏,但有余的会慢慢减损,不足的会慢慢补足。

社会也是如此。前两天有一则新闻,在一档电视节目里,一个女明星说:“我们家一个月的伙食费七万块钱。”我当时一看感觉很好玩儿,现在社会上这样的家庭有很多,特别有钱。但是钱也在消耗,比如他们家一个月伙食费七万,您说她吃了什么东西?只不过是花样不同而已。

钱是一个通物,永远是在不断流通的。比如您花一千多万买一辆豪车,这个豪车每天都在减损,终有一天会是一堆废铁。但您的这些钱分出去了,卖车的人、制造车的人得到了提成,厂家、经销商慢慢把这个钱就分掉了。所以,这些钱只是暂时在您的手中,之后会逐渐回到老百姓的手里。

有时候因为某种游戏模式,财富会聚集在一个地方,但是很快又会用另外的游戏模式,将财富慢慢分解掉。

我曾经给大家推荐过《保富法》这本书,这本书讲的就是曾国藩的后代,眼见着当年上海滩的富豪,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基本上家里已经破产了,很少见到有一家能保富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财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是天之道,也是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

这也是老子讲的一个重要法则——公平,公平的法则特别重要,这个法则是我们与生俱来、遗传在大脑里的基因。人的大脑皮层里会遗传很多道德要素,以前我们认为这些道德要素是统治阶级制定出来教化百姓的,其实不是,是遗传来的、淘汰来的。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这些道德要素。国外的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测试,发现婴儿是天生的公平主义者。比如分东西,让没有受过学习的六到九个月的小婴儿分东西,如果涉及自己和别人的时候,婴儿会给自己多分,因为他的大脑里有为自己的那一部分,我们称之为边缘系统,也就是动物性,这是本能;如果让婴儿给别人分,不包括自己,比如说面前站了五个人,给婴儿几个梨让他去分,婴儿会平均分配。

研究显示,比如您给一个婴儿六份礼物,让他分给五个人,婴儿会先平均分掉五份礼物,对于多出来的一份礼物,绝大多数婴儿宁可把这份礼物扔掉、破坏掉,也不会多给谁一份。

这个研究证明,人类是天生的公平主义者,这是与生俱来的。公平、忠诚、关爱,这些道德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人类会有这些道德要素呢?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如果不公平,就没有办法结成团队。比如我拿一块肉,给您多点儿,给他少点儿,或者不给他,就会导致团队解体,少给的或者不给的人会觉得不公平。因为公平,才让大家得以存活,团结在一起,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

那些不公平的团队,最终会散掉,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是遗传下来的基因,所以,公平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要素。


做人做事,要尽量保持一个平静、平均、平衡的状态

致良知,是王阳明理论的重要学说,良知在哪儿?天理在哪儿?

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在您的心里。实际上天理是人遗传来的道德要素,当年没有心理学实验,大家不知道这个道理。王阳明说天理就在您的心里,不要外求。比如您该不该孝敬父母?您的心理是有答案的,一清二楚。

研究显示,其实三到九个月的婴儿已经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这些道德要素是与生俱来的。公平是这些道德要素的其中一种,它在一个团队里、社会里特别重要,如果破坏公平,人类社会就不能称为人类社会。

比如说公司里分奖金的时候,大家干的活都是一样的,但有的领导就会出现这种问题——这个人是我表弟,我给他五千元奖金;那个人我不大熟悉,反正他平时也不跟我说话,给他五百元奖金……如果像您这样分配奖金,您的公司会越来越团结吗?绝对不会的。

拿五百元那个人会说,凭什么?这些人会心生不满,团队就没办法建立凝聚力,逐渐就会散掉。公平是一个团队的基石,它和关爱、忠诚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如果您把公平的原则破坏了,您的团队会逐渐解散。

很多人以前没有注意到公平的重要性,实际上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类运行原则,老子讲的“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就是在讲公平。“有余者”指领导者,已经到了高位,“损之”,就是要懂得尽量减损自己的欲望,比如追求名誉、地位、利益等,不要抬高自己的欲望。“不足者补之”的意思是对于团队其他成员,要尽量给予优惠和好处,给他们福利,让他们“补之”。

这样做是符合天之道的,您明白了这个道理,按照这个原则去做事,您的组织就会越来越有凝聚力。

天之道在哪儿?王阳明说,天理自在人心。天之道与我们的心里、大脑里遗传的道德要素是吻合的。明白这个道理,您就知道,人世间就是按照这个法则运行的,您想生活得好,就按照这个法则去运转,这是老子在《道德经》讲的核心内容之一。

如果把《道德经》的核心拿出来,您会发现,这些内容跟王阳明讲的天理是一样的,跟现代心理学家讲的大脑遗传的道德要素也是一样的,因为道是贯通的。只有按照天之道运行,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如果在做事时,能按照这个法则去做,您会做得更好。因此。老子说“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讲求公平,我们要尽量保持一个平静、平均、平衡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身体跟天之道也是相呼应的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句话,应用在大家身体的调理也一样。比如您天天吃大鱼大肉,这是“有余”的状态,您应该“损之”,就是要少吃一点儿,多消耗一点儿,尽量多吃萝卜、白菜,帮助身体做清理。

“不足者补之”的意思是,有的人很虚,比如说肾精不足,会出现上边有热——突然口腔溃疡、突然牙疼、突然嗓子疼、突然眼睛红等症状,下边有凉——腿脚冰凉等症状,这类人的舌头颜色通常是红的。

在我的公众号“罗大伦频道”里,我讲了很多肾精不足的病例,非常有趣。这时候如果您单纯地治口腔溃疡、牙疼,则效果不佳,但您只要滋补肾精,火立刻就下来了,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这就是老子说的“不足者补之”。

因此您就知道,我们身体跟天之道也是相呼应的。


03“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公平的原则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前边讲了“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意思是“天之道”一定会慢慢趋向于平静,您如果什么地方多了,它会慢慢让您恢复正常,您不足了,会慢慢给您补上。

事实上,天之道就是在讲我们心中公平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就是因为懂得互相协调、公平交换,因为这些因素我们才能一起生活,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比如风来了我有房子住,这个房子是建筑工人给我盖的,我把自己通过劳动换来的钱,给建筑工人、给开发商等,这是一种等价交换。

大脑有三重结构:脑干和小脑负责基本的运动;往上一级是边缘系统,下丘脑、丘脑、海马体、杏仁体等,这块边缘系统里有很多动物性的东西,如掠夺、获取等;更高一层是大脑皮层,这块区域的分布特别大,绝大部分内容负责沟通与协调,这里面包含了很多遗传的天性,如善、公平、关爱等,专门用来抑制很多自私、暴力的想法。

我现在给大家讲的理论内核,是由大量国外学者研究出来的,我们之前一直认为道德要素是统治阶级制定出来教育百姓的,现在通过大量对婴儿的研究发现,只要大脑开始发育,您的心里就有道德要素,就知道要公平、要关爱。在这部分内容里,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公平,如果有公平,大家的干劲儿就多,不公平则会出现问题。

比如过去的很多老人,不管家里有几个孩子,都会偏心儿子,感觉女儿好像不是那么重要。我见过好几个老人都是这样,处处照顾自己的儿子,对儿女分房子不公平、分钱不公平等。

一共四个孩子,一个孩子多一套房子,一个孩子没房子,这种不公平就会导致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有的孩子境界高一些,不在意这些,自己奋斗也可以,但是不公平会让人的心里不舒服。

这个不舒服从何而来呢?是遗传来的,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渴望公平的基因,如果您对他人不公平,对方会觉得不舒服,除非他的境界特别高,不在意别人怎么对待自己。

我见过的几个这样的家庭,都是孩子之间各种闹矛盾,和老人之间的矛盾也很多。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老人没有做到公平,一个家庭里,儿媳妇和女儿都是家里的两个女性晚辈,可是老太太就觉得我的女儿不能干活,儿媳妇到我们家来就是干活的。

这种婆婆对女儿和儿媳妇会有两套说辞,对女儿会说“你身子太弱了,别干活,男人就应该干活”,对儿媳妇会说“女人就是干活的命”。她对待这两个人是不公平的,所以儿媳妇就会感觉不开心,“为什么好吃的你都给自己女儿吃,干活的时候却想到我了,我们都管你叫妈,凭什么这么对我”,这种不公平会导致家里出现各种问题。儿媳妇是很贤惠的,但是婆婆的不公平做法会引起她的反感,这是人的本性。


善和恶,每个人都有,尽量把善的留下,把恶的去掉

王阳明有四句非常著名的教言,他说这是他修炼心学的核心内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您的心里本来是没有善恶的,一个刚生下来的小孩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吃、哭、睡而已,他没有别的念头。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您的念头一动时,就有善有恶了。这里的善和恶指什么?

这个善和恶每个人心里都有,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大师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究竟谁对谁错?

我们生下来,只要大脑发育,就有了善和恶,既有边缘系统为自己捞取私欲的部分,也有协调、关爱、公平的这部分,所以每一个人的心里、大脑里,善和恶是共同具备的,孟子和荀子分别讲了人心的两面。

王阳明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讲的是大脑的两层结构,您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关爱、公平的一面。大脑里,善恶是并存的,意念一动就有了善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自在人心,您要辨别哪个是好的,找到自己本初的善良状态,就叫致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尽量把善的留下,把恶的抑制、去掉,这种修炼的过程就叫格物。格物致知,格除的是恶念,致的是良知,大家一定要致良知。

只要您能将内心的善恶区分清楚,就很容易过得幸福,与大家协调得更好,做事更有成绩。

老子一直在讲这种原理,“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您悟道以后就知道,天之道是公平的,没必要把自己提得那么高,把名声搞得那么大,要懂得放低自己,为大家做事,才符合天道,叫“益不足”,这种状态也是在鼓励我们大脑中善的部分,这就是老子说的“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性的弱点:总想把不足部分捞足,把有余的部分越堆越高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之道不是真正的道,而是普通人的运行思路,人之道是减损不足,奉献有余——总想把不足那部分捞足,把有余的部分越堆越高,这讲的就是人心里私心的部分。

当一个人私心膨胀时,就想把大家的资源都捞到自己这儿来。所以您看报道贪官的时候,贪官家里钱确实特别多,动辄上亿。有的贪官当官的地方,都是贫困地区,老百姓本来就穷得不得了,结果他还在不断贪污,上级拨款赈灾的钱、救济百姓的钱他都敢贪,这就是“损不足而奉有余”。

其实,捞取那么多有什么用?“天之道”是公平的,一切最终都将恢复平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您处于这个位置,应该利用自己的位置,为大家多做事,这样您得到的才是幸福。而不是自己有钱还要拼命捞取,最后锒铛入狱。

这句话应用在企业经营里也一样,有的企业领导者自己捞取了很多钱,但员工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达不到,您说员工在这儿工作能安心吗,他起早贪黑地工作,结果您又买豪宅又坐游艇的,整天各种享受,他一无所有……这也是一种“损不足而奉有余”。一旦您到了一家企业,看到基层的员工都面有菜色、整天抱怨的时候,您就知道这家企业基本没有什么希望了。

这样的企业我见过,员工牢骚满腹,领导把各种福利都克扣掉,想着法儿扣员工工资,但凡有别的公司能多给点儿工资,这些员工就走了。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企业没有什么关爱和公平在。

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是懂得鼓励团队成员心中道德要素的人,这种行为就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您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然后尽量抑制自己的恶,鼓励自己的善。这就是老子讲的天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放下自己,尽量不要考虑自己,为大家做事,这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04人生幸福的终极之道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您的好处太多了,拿出来分给大家吧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先来看这句,“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这句话有很多个版本,河上公本写的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傅本写的是“孰能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我们这句话还是按照帛书甲本的写法来讲)。“孰能”,是谁能够的意思,领导者“有余”,却能“取奉于天者乎”。“取奉于天”是按照天之道做事,“奉”是成天之道的意思。

在领导者的位置,资源会比普通人多一些,这时候有道的领导者,不会把好处占为己有,而是会帮助大家。

老子说“唯有道者乎”。只有明白了道的人才能这样做。

老子接着讲“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意思是圣人为大家作为,不把好处占为己有。

“成功而弗居也”,有了功劳也不自居。

把事做好了,但是不居功自傲,我不居在成就很大、我是领导、这都是我的功劳的位置上,这样才是按照“天之道”做事。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这个“见”,可以读“ji3n”,当不展现自己的贤德讲;也可以读“xi3n”,当展露出来的意思。圣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想展露出自己有多么贤德。他觉得大家的评价和结果没有那么重要,他为大家做事才重要。

老子讲只有懂了“天之道”的人,才会放下自己的私利,不遗余力地为大家做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这是一种“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的境界。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学习了这么久《道德经》,我深感《道德经》的内容非常简单。有人曾问我,难道《道德经》就这点儿内容吗?这本书是因为什么被称为“万经之王”的?

说实话,您要是能把这点儿内容做到了,就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件事;如果每个领导都能这么做,公司发展会越来越稳固,员工会越来越有向心力;如果人人都能这么做,社会就会变得和谐。有的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其实不容易。很多朋友学完《道德经》给我留言说,自己真的改变了很多,遇到很多事也不纠结了。之所以真的不纠结,是因为您看清楚了,世界就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您说您为了捞几套房子,跟父母、兄弟亲人反目,您走的那天,这些都能带走吗?您也带不走啊。宇宙茫茫,每个人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和亲人朋友之间就这点儿缘分,结果您为了带不走的几套房子,和他们吵得天翻地覆,实际这么多房子,您也就能住一套而已,其他房子都是多余的,您得到了一些钢筋水泥,却失去了人世间的温情,您觉得您的生活幸福吗?

在办公室里,人与人之间为了上位互相整,在领导面前说对方的坏话,有什么用?您上位了到最后也要退休,所以很多朋友们学完了我讲的《道德经》以后,这些事就想通了,“但行善事,莫问吉凶”,我们就踏踏实实地做好事,长养自己和他人心中的善念,不要计较回报。有的时候您做好事,周围可能也有人讽刺、挖苦您,我们不要在意他,就秉持心中的善念,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大家做事,只要内心坦然,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感觉幸福满满。

那些骂我们的人,绝对是个别的,无须计较,等有一天他明白了,就会感受到您发出的温暖,他也会逐渐被您感化,与此同时他也会把善念传给别人。所以,不要着急,慢慢去做就行了,此后您会发现人生没那么多纠结了,哪有时间纠结啊,人生如此短暂。

老子在本章提到的“是以圣人”讲的就是领导者,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去为大家做事,不考虑自己,这样的人“为而弗有”,作为,但是我不拥有它;“成功而弗居”,为大家做了很多事,却不居功自傲。这样的人,一定会获得众人的支持,您领导的组织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向心力,您说您能不幸福吗?

老子给我们讲的是人生幸福的终极之道,一般人读古籍,就是读文字的含义,我看古籍的时候,内心会有感动。我就想,老子一定知道我们会纠结,所以他反反复复用了这么多文字给我们把道理讲得这么透彻。当年刻竹简是不容易的,老子也没有什么别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放下纠结,领导者能放下私利,这样就能有更多的人获得幸福,整个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老子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多么有智慧的人,他的这份用心,我在讲《道德经》的过程中,时常被感动。这么了不起的人,居然被后人讲成了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我觉得是非常可惜的。

在历史上,老子把自己的行迹隐藏得特别好,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明显的行迹,大家都在考证老子到底是哪年的人、哪国的人,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我们作为后世之人,确实要心存感激,老子可能不在意这些回报,但我们仍要心怀感恩。

美国有位博士威尔·杜兰特说:“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书都可以烧掉,留一部《道德经》就够了。”我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读懂了《道德经》的含义,但是他说的这句话切中要害。如果所有人都能按照《道德经》里道的法则做事,就会生活得特别幸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