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不轻慢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大事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不轻慢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大事

第六十三章:不轻慢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大事01事来则应,事毕则忘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带着很强的企图心做事,结果很难如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句话读起来虽像绕口令一样,但这里面的道理很深。“为无为”的第一个“为”是动词,“无为”表示的是一种状态,“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状态去做事。所以,第一个“为”是做,以什么状态去做?用“无为”的状态去做。“事无事”...

第六十三章:不轻慢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大事


01事来则应,事毕则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带着很强的企图心做事,结果很难如意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句话读起来虽像绕口令一样,但这里面的道理很深。“为无为”的第一个“为”是动词,“无为”表示的是一种状态,“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状态去做事。所以,第一个“为”是做,以什么状态去做?用“无为”的状态去做。“事无事”的意思是做事以“无事”的状态去做。“味无味”指用没有味道的状态去品味味道。

历朝历代,很多人对“为无为”的解释五花八门,最普遍的解释就是您要“无为”地去做事,什么事都不做,才是真正地做事。

我觉得这种解法是不对的,因为老子在后面讲了很多做事的方法。老子说“为大乎其细也”,一个人无论做多大的事都要从小处着眼。

老子整章讲的都是怎么做,并不是说您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了,如果老子真的是这个意思,您上班了什么都不用做,老板不辞退您才怪。

因此,“为无为”是要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我们千万不要小瞧这种状态,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有这种状态的人在做事的时候,不会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因为他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才做事,他就是放轻松,轻装前进。用这种状态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

比如,我在宣传中医的时候,发现大多数人的病都源于情绪不好。所以,现在我宣传中医养生的时候,讲药方的内容会少一些,养心的内容会多一些。但大家都不怎么愿意听养心的内容,更希望我直接给他们治感冒的秘方、治胃疼的秘方等。都想着一吃上药,身体就好了。所以,在我的公众号平台,每次只要发一个方子,转发量和阅读量都特别高。

而那些讲养心的文章,比如讲胃病跟您的情绪不好有关的文章,看的人却很少。我认为,绝大多数成人的病,除了外伤之外,一般都跟情绪密切相关。有的人说:“不对,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东西都是外界变化啊,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

这些的确是外部变化,但您一定是内部先出现了问题,才容易受外界变化影响。如果从根源上仔细去找,您会发现,将近90%的内科疾病都跟不良情绪有关。

因此,养心是十分关键的。可是大家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愿意学习养心的内容。我的公众号平台发布的养心内容基本没有几个人听、没有几个人看,在宣传养心理论的道路上,我一直走得特别艰辛。

那时候我一直抱着强烈的企图心,就想着自己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要让大家接受。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拼命地宣传养心的内容。结果我越天天写养心的文章,大家越不关心,甚至还有的人说:“罗老师,您现在都不讲正经的东西了,中医您都不讲了。”

那段时间说我不务正业的人有很多,大家都说我讲的养心内容没什么用,我听了以后也比较恼火,因为我带着强烈的企图心,行为难免就会矫枉过正——别人越这么说,我就越强调养心的作用。

您看,本来我是在讲养心的内容,结果搞到自己的火都上来了。这种心态是不对的,所以效果也不是很好,因为我的企图心太强烈了。

后来,我自己慢慢想通了,强扭的瓜不甜,我非要让人家怎么样,人家未必接受,而且还会有逆反心理。随缘去做,可能会做得更好,否则给自己搞得头发都白了,急得火冒三丈,还谈什么养心呢?

从那以后,我就放松了,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然后我就开始用语音来讲《道德经》。

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说非要改变什么、影响什么,虽然我总的目标是想让大家养心,但是我也觉得要先把《道德经》讲好再说。所以,我就每天这么一点点地讲,一句句地讲,我也不着急了,我相信只要是好东西,大家慢慢就会接受的。

后来当我放平心态,反而学习这类养心内容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改变也都非常大。

当我没有强求的心,一点点去做事的时候,大家逐渐发现这个内容有点儿意思,反而开始一点点跟着学,不断地去研究。

如果我的企图心特别强,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一定要把这些不听《道德经》的人给扭转过来,这种“为有为”的心态,结果反而不好。

“为无为”的意思就是,您没有那么多企图心,就是把事情认真做好,不是为了什么去做,但这种“为无为”的状态,会让大家轻装前进,让事情变得更纯粹。如果您心中想的是“有为”,用这种状态再去做事,我觉得未必能做得好。


一个良好的做事态度是尽力完成,放下结果

“事无事”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很多人在上班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都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每天晚上回到家想的都是:这件事做不好,领导会怎么说我;那事做不好会怎么样?……您的脑子在不停地飞快旋转,如果您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很累的。

很多人生病都是心理负担太重所致,您做的事是一分,结果您的思维活动搞出了十分,您说得多累?

真正的高人做事,事来则应——事来了我就去处理,处理完了就将这些事清空,将做事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全部忘记,不去在意。不管结果如何,我已经尽力了,无论好坏,我都不管了,拥有这样做事态度的人会活得非常轻松。不像有的人,把工作完成了,报告都交上去了,还要忐忑不安,满脑子想的都是“领导万一看了觉得不好可怎么办”,最后导致自己整夜焦虑。

如果您经常这样是会生病的,一个良好的做事态度应该是,把工作尽力完成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不是由您决定的,要把这些放下。有这种状态的人会特别轻松,这就是老子说的“事无事”。

这些所谓的“有事”基本都是关乎自己的利益才有,而“无事”是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只要您能把自己所在意的事全都放下,这种状态就叫“无事”,如果您能以“无事”的状态去做事,您的境界就高了,这就是“为无为,事无事”。


没有太多调味料,您才能品享到食物的本味

“味无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好像在说您在尝味道的时候,以这种“无味”的基点出发,去品味,您就会尝出更多味道。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您把感官全部打开了,再去感受这个世界,就会感受到更多美好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追求特别“浓”的味道,那么您未必能真正体会到“味”的好。

比如,我们现在在外面吃的食物,里面放的调味料特别多,经常这么吃的话,会导致口味被调得越来越重。

实际上,口味越来越重未必是件好事,现在很多人吃饭时经常会茫然,不知道吃什么,上哪儿去吃。有时吃菜会感觉没味道,因为自己的味觉已经被调到一个很不正常的段位上了。这时候再让您吃水煮白菜,您就吃不下去。所以现在麻辣菜打遍天下,只有这些极端挑战味蕾的菜,我们吃了才觉得好吃……

我们只有把“味”觉放低,才能品享到食物本来的味道。比如,我曾经到寺庙里住过几天,那个时候每餐吃豆腐和白菜,那个香啊——没有太多调味料,您才能吃出菜味儿。这就叫“味无味”,这是味觉上的。

生活上也是这样,如果您把感官的刺激提到极致,您的生活就不会有太多幸福。比如您天天吃鲍鱼海参,没事就坐游艇出海,在海上晒晒太阳……如果您天天过这样的日子,时间长了就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享受得了,还有什么可玩儿的呢?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吸毒,因为他觉得实在没有什么能让他兴奋的了。

很多人都认为活在这种状态里的人最幸福,实际上这种人一直都在茫然四顾,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刺激他,您说这样的人幸福吗?未必。

反而是那些很普通的人,没事儿跟朋友聊聊天,逛逛商场,或者一起坐公共汽车去哪儿参观一下,这样简单的日子,想想都觉得很开心。

以前在北京的日子,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太幸福了。那时候我看到一个新的商场开业,都会觉得开心得不得了。其实跟我也没有太大关系,但我就是发自内心地开心。到商场里吃一顿饭,也会觉得特别香,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说得这么好听,现在让您回到那个时光,接着挤地铁您干不干?”

是这样的,老子讲这段话的意思不是让我们倒退着去活,而是让我们要保持初心。如果您的人生不断进步,不断做事,您还能一直保持初心,用最初那种质朴、本真的状态去为人处世,您的人生就能体味出更多幸福。

老子讲的“味无味”中的“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老子希望您能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前面的“味”是动词,用这种心态去体味人生,一定会焕发出更多精彩。


02万事从小事开始,从细节抓起

大小,多少

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

“大小,多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觉得“大小,多少”就是大的大,小的小,多的多,少的少。其实不是的,“大小,多少”这句话的含义特别深,这句话是本章的灵魂。

“大小”并不是让您比较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多少”也不是让您看这个兜里钱多,那个兜里钱少。这里的“大小,多少”不是比较的意思。

“大”是以什么为大的意思,“多”是以什么为多的意思。“大小”的意思是以小为大,把小的看作大的。这种用法和我们在中学学古文时常用的意动用法差不多——意动用法就是把其他词当作谓语来用,比如“乡(渔)人甚异之”的“异”指惊奇、惊叹,这个“异”是形容词,它当作谓语,是对后边的人表示惊奇、惊叹的意思。

“大小”也一样,“大”本来是形容词,现在有点儿意动用法的意思。就是以小为大,把小大之。“多少”的“多”也是形容词,以少为多,把少的当作多的。所以,“大小,多少”的意思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

您入道以后到底应该怎么做事?老子前面讲应该放下自己,不要有什么“有为”的想法,要以“无为”的心态去“有所为”,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然后以“无味”的做法去品味,这是一种态度。

接着老子讲,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您看着那些东西少,您觉得任务很小,但是您要把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去认真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


所谓成就,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

我们仔细体会就能知道,每一个有成就的人,莫不是把小事做好了,再不断地提升积累,最终才成了高手。

比如舌诊,您要一个舌头一个舌头地看,天天琢磨,把这个小事当作大事去做,一点点积累。等您看过几千个舌头时,您再出去给别人看病,基本上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了。这都是因为您把细节做好了,所以您从整体上才获得了提升。如果您没做好细节,看每个舌头都不认真,那么您是无法提高的。

学习号脉也一样,有的学生号每一个脉都跟着师傅认真号,然后慢慢体会,结果跟着师傅号了几千个人下来,号脉的水平就开始显露出来了,基本上一摸对方的脉,有什么症状都能说出来。而有的人,在最开始号脉的时候不求甚解,师傅让他号脉,他就随便一摸,这样下来没有积累,怎么可能有提升呢?虽然他一样跟着师傅号几千个人的脉,但最后也还是糊里糊涂的。所以,把细节和小事做好的人,才能够真正进步。

当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是梁蓉教授。梁老师早年曾在日本求学,她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就是重视细节。比如,我们说好了哪天几点到,就必须几点到;或者明天开会,会前的细节一定先准备好,如果糊里糊涂地去了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安排,那是不行的。

她说她在日本时曾观察过为什么日本进步那么快,他们是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注重细节。她给我们讲有一次在咖啡厅看书,坐在靠窗的位置,看书的闲暇她就观察窗户外的一个工人,这个工人在修理路边的栏杆,把栏杆修好以后,他去踢了踢这个栏杆,看它晃不晃,结实不结实,最后确认这个栏杆是真的结实了,他才走。等这个工人走了以后,没多久又来了一辆车,下来两个人也开始破坏性地晃这个栏杆,仔细地看它下面有没有全部固定好,最后他们确认这个栏杆没有问题了,在一个本上做了登记,才开车走了。

梁老师看到这段情境之后特别感慨,仅仅是修一个路边的栏杆,都要分为两道工序。其实,这就是老子说的“大小”,以小为大。用这种态度去做事,整个社会的工业实力怎么可能不增强呢?每一个细节都做好,这也是以少为多,您干的活好像工作量很少,但是您依旧当作重要的工作来做,这就叫“大小,多少”,以小为大,以少为多。

认真做好细节,是一种真正修行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老子并不是纸上谈兵,只是让您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具体您要怎么做,老子也讲得很清楚,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您别想着自己是个英雄,能拯救世界,您就是把点点滴滴的事都做好,从小事开始积累,认真地为大家去做,您放心,最终您一定会有所成就。

本章,老子通篇讲的都是怎么去做,而且他把怎么做的路径说得很清楚。因此,您就知道老子讲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在告诉大家要做,要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别好高骛远,逐渐积累,日后必会有大的成就。


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大生意

在公司经营中也是如此。有的人刚开了一家小公司,就表现出自己有很远大的理想,只要跟别人谈事,说的都是“我现在正在引入风险资金,正在拉钱呢,只要这个钱到位了,我的公司就能做大……”说实话,我现在只要遇到这样说话的人,都会绕着走……

您公司的产品有没有做好,您的服务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做到极致?只要您做到极致了,客户会向您蜂拥而来,您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大,那些风险资金也会跟着来的。可是现在您自己还没有做好,就到处去拉钱,急于把公司扩大,我觉得这是有风险的。

相反,有些企业认真地把事做好。比如上海的晨光文具,这家企业的老板是白手起家,认真做笔,没有贷款,就是靠自己经营,结果企业一年收入几十个亿,全国连锁店无数。几乎每一个小学校门口都有一家晨光文具的店。

当年我到他们企业去参观时,发现他们在研发上下的力量特别大,经常开会讨论各种笔的新款式,不断做试验……这就是他们把细节做好了,细节做好以后,企业自然就大了,销量也越来越高。

把小事当大事做,把少的工作当作多的工作去做。您看这个笔虽然小,但是一年能卖出几十亿支笔,这就非常了不得了。所以,虽然看似生意小,但是他们扎扎实实做到了极致,一件小事做到了极致,就是大生意。最后他们成了全国文具第一品牌,有他们的笔在,日本的碳素笔逐渐退出了中国市场,您的笔一支卖十元钱,我们的就卖几元钱,那您要拿什么和我们竞争呢?

把一支小小的笔做成了这么了不起的大事业,就是老子说的“大小,多少”。这才是真正做企业的态度,否则盲目扩大,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风险是很大的。

这种思想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用这种态度去做事,您的生活和工作会扎实很多,这就是“大小,多少”,虽然才四个字,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一点点品味,在工作里一点点体会。


03在有道的领导者眼里,所有的员工都是有用的

报怨以德

究竟要“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报怨”

我们接着看“报怨以德”。老子在前面说以小为大,要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做,把少的当作多的;在这里讲,对待那种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它。

这句“报怨以德”引起了后世之人的一些争论,因为老子认为,对待别人的怨恨,要以恩德去回报,这种境界很高。到了孔子的时期,有人就问孔子,别人怨恨我,我拿恩德来回报,您觉得这样对吗?孔子回答说,您对待怨恨用恩德来回报,那么“何以报德”?如果别人以恩德来对您,那您要拿什么去对待他?

孔子的话说完,引起了后世的讨论,大家不知道老子和孔子到底谁更高明。

首先我们要明白,孔子说的“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直”是正直、公平的意思,也就是说,别人如果以怨恨来对待您,您要公平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然后以正直的态度去回报,就是您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对待别人给您的恩德,您要回报给他恩德,这叫“以德报德”。

如果您不大明白老子和孔子的理论,您可以把它放到办公室里,让大家看看哪个高明。比如在办公室,有一个人整天向领导打小报告,说您的坏话,甚至在业务上给您设陷阱。这时候您要怎么对他呢?老子说“报怨以德”,无论他怎么对您,您还得对他好,用恩德来回报他的怨恨;而孔子的做法是以正直、公平、客观来看待问题,然后按照自己认为正直的方式做事。

如果在办公室里发生这样的事,很多人设身处地地想,都会觉得孔子说得对,对小人不能一味姑息、迁就,“以直报怨”的态度才是对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谁对我好,我才对谁好。

那么,这两位历史上的高人,到底谁比较高明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争论,是因为大家没有搞清楚孔子和老子讲话的对象到底是谁。

您想想,老子的《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写的,老子讲的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您是领导者,您手下的员工性格各异,这些人在相处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一个领导者只喜欢那些给他恩德的人或跟随他的人,面对那些发出批评、攻击的人,就是整他们,您说这个领导能做好吗?

领导者看待公司的员工要一视同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每个人给您展示的面是不同的,他之所以会给您看到这一面,有可能是处于这个位置产生了一些想法所致。您不能因为这个人对您怎么样,就直接对其进行评断。

老子认为,在有道的领导者眼里,所有的员工都是有用的,只不过您是否能找到对方“有用”的一面才是关键,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真正意义上值得抛弃的人。

这个时候,您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考虑,如果这个员工怨恨您,您是应该和员工继续斗还是“报怨以德”?这个时候您应该感化他,继续给对方恩惠,不断启发对方的善念,最后让他成为一个善人。

孔子讲话的对象基本都是一些读书人,是普通人。对于这种普通人,您要求他们“报怨以德”,要求就有点儿高了,因为他没有在领导者的位置上。所以,这个时候以底线为主,这个底线就是“以直报怨”,就是我们以公平、正直来衡量这些事。比如,两个人发生了争执,只要我们做事保持公平就行了。

您会发现,因为老子和孔子讲话的对象不同,所以对“抱怨”的描述会有差异。后世的很多人都不懂,所以才产生了到底“以直报怨”更好还是“以德报怨”更好的争执。虽然老子和孔子讲的是同一件事,但在社会的治理中,领导者和普通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


“报怨以德”有什么好处呢

那么,如果一个普通人能做到“抱怨以德”有没有好处呢?

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报怨以德”,这个社会会发生改变,您的人生也会发生改变。

我认为,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与做人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这个人什么条件都好,就是做什么事都倒霉。其实都不用多问,这样的人一定是做人有问题。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事业能成功,一定是他做人有独到之处。

我有一位朋友建了一个微信朋友圈,他在这个圈里免费为大家服务。后来,因为他也要生活,就开始了自主创业,所以就少花了一点儿精力做这些服务。

本来这些服务都是公益的,但是当您减少服务,大家就有点儿不开心了,稍有微词。当得知他创业以后,也没有一个人说要帮衬一下,都无动于衷。

通常,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很生气,我问朋友怎么看这个事。他说:“虽然大家可能有点儿不开心,但是我该怎么对他们还怎么对他们,这个都不重要。我的事业也不需要额外的帮衬,我给大家做公益,也不是为了大家的帮衬,我努力去做就好了。”我听完之后竖起了大拇指,我觉得他只要有这个态度,做事一定能做好。

结果不出我所料,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时间不长,企业的规模已经蔚然可观了。在经济形势如此不好的情况下,还能够把企业做好,我觉得这一定跟此人的发心有关。

我总结下来,能够“报怨以德”的人,格局一定很大。一个人拥有大的格局,在任何小事上都会体现出来。一个人能“报怨以德”,就能扭转周围的气场和气氛。比如您怨恨我,我“以怨报怨”,这是最底层的;而“以直报怨”是公平的,我们各不相干,这是一个中层的做人的层次;“以德报怨”是您对我不好,我也依然给您恩惠——我不相信您遇到的都是极端的小人,都是那种怎么也感化不了的人。

我们不说极端的人,不谈那些极端范畴的事,就是说生活中的事。人心都是肉长的,每个人之所以有怨恨,都是因为某些原因,可能他正好处在那个位置上,或者从某些角度来看,他产生了怨恨。但您不要觉得你们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了,您要换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要“以德报怨”。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您一直对他好,他慢慢就会感动,从而开始转化。

如果您能阻断恶的循环,面对别人的恶,您以善回报,慢慢就会开始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扭转。如果您不采取这种态度,永远都是“以恶报恶”“以怨报怨”,您就永远也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

人生的改变,一定是从您主动先去改变开始。怎么去主动扭转这种恶恶怨怨的循环?要“报怨以德”,这是人生的一大法宝。如果您能学会“报怨以德”的态度,并且认真力行,您的人生很快就会改变。


有朋友管您借钱,到底要不要借

除了工作中,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很多。

比如,家里有兄弟姐妹几个人,家里最小的是弟弟,大的都是姐姐,大人让姐姐无休止为弟弟付出:“你在城里打工赚的钱,全都拿回来,你弟弟要娶媳妇了。”姐姐在外面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而弟弟在家基本上不干什么活。家里的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因为弟弟能为家里传宗接代,姐姐早晚都是嫁出去的人,就该从外面往家里汇钱。

因此,姐姐在家里无休止地付出,而且一遇到事,父母还会责怪姐姐,“你不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父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认为姐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但凡姐姐少付出一点儿,就是对不起父母。

深圳当年有个著名的慈善家叫丛飞,他是一个歌手,他把自己赚的钱几乎全部都捐赠给山区的贫困孩子。但是后来,他得了胃癌。我估计他是因为工作繁忙,导致吃饭饱一顿饥一顿,才患上此病。他患了胃癌后,接到了贫困山区孩子父母的电话:“这个月的钱你怎么没汇过来啊?”丛飞就解释说自己得胃癌了,结果山区孩子的父母说:“你得胃癌了就不汇钱了吗?你这不是坑人吗?我们家孩子这个月的钱马上就没有了。你的胃癌什么时候能好?好了赶快去挣钱啊……”

这种行为就叫“以怨报德”,就是您给他恩惠,一直帮助他,但是您稍有一点儿没做好,怨恨立刻就生出来了。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那么,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

首先我们不要怨恨,千万不要因为别人“以怨报德”,您就“以怨报怨”,这样下去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时候您一定要先告诉自己,不要怨恨,我们做好事不是为了回报去做的,千万不要因为做了好事,别人没有“以德报德”,您就把好事终止了。

因此,处理这种问题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该做好事,还要继续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您就不做了。

其次,我们也要反思这里的问题。当您帮助大家,去发出善的信息时,如果他们回馈的是恶,那您一定要反思是不是您帮助别人的方式有问题,如果是方式有问题,您要调整方式,好事该做还是要做。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讲究方法,不是说我做的事是好事,就傻乎乎一直往下做。

我认为,给家里的弟弟无休止拿钱,只要不拿钱,他就发火的这种事,如果您还继续给他拿钱,有可能会培养他的懒惰习性,他会越来越无法自食其力,这样反而会害了他。在这种时候,如果您能暂时不支援他,给他一些善的接引,让他接触一些善良的思想,反而是在帮他。

过去有一句话叫“大善是小恶”,意思是大的善良您看着好像有点儿冷酷无情,其实是真的对您好。

稻盛和夫先生曾经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比如他有了钱以后,很多人跟他借钱,他会分析这个人借钱是想干什么,如果他觉得这个人借钱不是用于正道,或者拿着钱做事一定会失败,他就会选择不借。与此同时,他也会和对方谈,帮着对方分析方向。直接不借钱看似冷酷,实际上他改变了对方的思想,最终引导别人走上了正路,过了若干年,人家反而会来感谢他:“多亏您当时没有借我钱,他们别人拿着钱去投资,都失败了,赔得很惨,真的很感谢您!”

稻盛和夫先生强调“大善是小恶”,有时他对员工特别严酷,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出一点儿质量问题都会受到惩罚。看起来好像很残酷,其实这是在对大家好,也是一种德的体现。

讲了这么多,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生命中遇到的很多人都是“以怨报德”的,但我们遇到这种情形,不要再继续“以怨报怨”了,无论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都要“报怨以德”,以恩德来回报对方。同时我们要想为什么他会以怨来报德,要讲究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路径是否正确,反思自己做事的措施是否有问题,反思自己给别人的德是不是真的恩德。有了这层反思,我们的“报怨以德”,才能真正做好。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爱和感受爱的能力

如果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人的品性就是如此——别人给我恩德,我也依旧以怨恨来回报他。这样的人,如果没有什么思想去启发他,他没有觉悟,没有什么转变的话,他的人生会过得比较凄凉,因为他缺乏感受爱的能力。

我甚至觉得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爱和感受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别人的爱,并且对所有人都怨恨,他在社会里很难与大家和谐、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人的境遇如何,其实完全取决于自己做人如何。

我觉得这样的人实在可怜,因为他没有接触到善的知识和善的思想,没有提升自己,所以他的人生往往比较惨,可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惨。大多数人是“以怨报怨”“以德报德”,这是一般人的做人准则——您骂我,我也骂您;您夸我,我也夸您,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反应。在人类刚从动物变成人的时候,因为要维持部落和平,让大家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大家都是这种“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的状态。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了很多人做事的方式。但这种做事的方式只能维持一个相对低的平衡状态,因为它是强制性的——我怕别人骂我,我才不骂别人;我怕别人伤害我,我才不伤害别人。所以,这种强制的做法,只能是维持一个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还有一种更美好的状态,就是我们要启发自己的“善”,我们见到大家都很开心,您对我好,我也对您好,用这种善的互动模式生活。

如果在我们的小环境里,每个人的生活没有那么累,不用靠戒备来维持平衡,将会是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生活,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老子说的“报怨以德”,它可以终止所有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一定要靠善来终止恶。

有一个十分有名的关于“报怨以德”的例子——负荆请罪。当年廉颇和蔺相如是对头,蔺相如是文官,经常处理一些外交的事务,帮国家化解了很多次外交危机,深得国君重用,所以后来国君把他的位置放到了武将廉颇之上。廉颇就很不开心:我打仗都是拼死拼活的,他就搞搞外交,怎么能在我之上?等我找到机会了要好好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了以后,处处避着廉颇,就连上朝的时候,都避免和廉颇进行争论。有一次,他们两个在外边,两个车队碰到一起了,蔺相如听闻是廉颇在对面,马上让手下把车让到一边,让廉颇先过。蔺相如的手下一看,心想:我们凭什么让啊,您是不是怕廉颇啊?他就问蔺相如:“您的官比他大,在路上两个车队迎面碰上了,您为什么要躲着他,您是不是怕他?”蔺相如的回答非常得体:“你说秦王跟廉颇比起来谁厉害?”“当然秦王厉害了。”“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您看,蔺相如就是凡事以大局为重,不论别人怎么怨恨、欺负他,他都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对方,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

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他听完后一下子就明白了,蔺相如的境界比自己高多了,他却因为自己的嫉妒之心差点儿酿成大祸。于是,廉颇将荆条背在后背上,赤裸着上身,到蔺相如的府里负荆请罪,请求他的原谅。

历史上的成语都不是随便来的,这里面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个负荆请罪的故事蕴含的道理就是“以德报怨”。如果“以恶报恶”“以怨报怨”,是不会有好结局的。

但在“以德报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讲清楚,绝对不是一味忍让。一味忍让未必能够使得“怨”最终转化,把道理传递给对方以后,对方明白了,就不会再继续“怨”下去了,这样就会进入“以德报德”的良性循环中。

因此,我们在“以德报怨”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方法,如果不讲方法就一味地对别人“好”,是不好的。


04无论多么艰难的事,都要从最简单、最容易的时候做起

图难乎其易也

治病要从“未病”时开始治

“图难乎其易也”的“图”是图谋的意思,指要去做的事,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特别艰难、巨大的任务,一定要从最简单、最容易的时候去做。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从简单的开始做,您扎扎实实地做,慢慢就能把高难的事给做下来。如果您想刚开始就做一件特别难的事,几乎是没什么可能的。比如学习,我才刚接触数学,就想把一个数学家都没解决的问题给解决了,您说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需要先学习基础,然后再一点点地学,掌握一些复杂的运算技巧,这时候您再看难题,就有了往上攀登的资本。从基础开始做起,才能一点点做起来,这叫“图难乎其易也”。

记得有一次我们开了一个关于“治未病”的研讨会,来了一位当地的领导,他也不太知道这是什么,就听秘书汇报这大概是一个什么会,然后他上台就讲:“现在胃疼的人很多……”他以为是“治胃病”呢。

什么叫治未病?就是别等到疾病形成了,您再去治,应该在疾病还是小火苗或者刚要有火苗的状态去治。这个未病也包括未雨绸缪。这种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意思就是等您渴了再挖井,已经来不及了,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所以,我经常讲,大家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舌诊知识,比如有的人看自己父母的舌象,舌头下面有瘀血,两条舌下静脉又黑又粗,这就说明老人体内有瘀血,很可能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此时,您可以买点儿三七粉、西洋参粉、丹参粉,各用一克,让家里的老人兑水服用。这样一来瘀血就会被逐渐清除,就算瘀血没有完全化掉,也不会继续发展。

但是很多人压根儿不知道这种舌象代表什么,从来都没有看过舌头,结果老人体内的瘀血越来越严重,长期下去就容易患脑溢血或是脑梗死,这时候再送到医院,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未必真的能完全治好。有的人可能一次脑溢血就走了,也有的人救过来之后就偏瘫了,走路一瘸一拐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等大病暴发出来之后,再医治调理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像这样的事,我们遇见得太多了。

有一次我去讲课,当地一个银行行长和我说,他父亲的心脏已经做了很多次手术,现在都没地方下支架了,医生都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就问我能不能帮着看看。正好我那天有时间,就让他带老人过来了。

老人被架着一步一步地蹭来了,我看了一下老人的舌象,发现他的舌下静脉一片瘀黑,这说明他体内的瘀血非常严重。如果他的孩子懂得医学知识,在他体内刚有瘀血的时候就帮助他活血化瘀,是不至于病到这个程度的。可是因为这位朋友不懂得医学知识,每天忙工作,就错过了所有前期调理的机会,让一个疾病从小火苗慢慢变成了熊熊大火,这个时候再治疗就要花很大力气了。

一定要在疾病是小火苗状态的时候,就把它扑灭,让它不至于最后发展成熊熊大火,这叫“图难乎其易也”。


很低调的人,往往最后发展得特别好

这句话在工作中也有很大的用处。比如说我们要开公司,您千万不要听王健林讲,先设个小目标,一年挣一个亿……这种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讲,是特别巨大的,我们做事先不要想结果,如果您能把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从小开始做起,最后您再说赚一个亿,可能就不是梦想,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但是您在最开始千万别奔着一个亿去,想着自己要做大生意。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朋友,整天就想做大生意,天天谈项目。您说您连基础工作都没有做好,大家没看到您有什么成绩,谁能相信您呢?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中,如果您看到那种特别浮夸的,眼睛盯的都是特别大目标的人要警惕;对于那种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做好,非常稳健的人,我们要保持尊敬。

我在商学院讲了五六年的课,我观察很多开公司的老板后发现,那些您看起来稳稳当当、很低调的人,最后发展得都特别好;而那种到处搞关系、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很高的人,往往最后发展得并不好。比如,李嘉诚每天都看一个小时的书,每天吃完晚饭都要跟着英语新闻念二十分钟英文——他到了八十几岁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像他这么有钱的人,找个翻译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学英语?因为他做事认真、坚持。李嘉诚发家确实也和他外语好有关,他年轻时看英文原版的化学期刊,发现了制作塑料花的工艺,知道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才去学习,最终成了塑料花大王。这都归功于他对生活的严谨和坚持。

老子讲的“图难乎其易也”,也给后世很多启发。但老子的这句话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如果想清空思想里的欲望,是特别难的事。面对如此艰难的事情,我们要从小事上一点点去做,去锻炼,试着放下自己,多为大家着想。因此,“图难乎其易也”这句话,也是老子给我们讲的一种锻炼自己、修炼自己的方法。


05无论是好的回报还是祸患,都是从点滴积累起来的

为大乎其细也

把工作做好的诀窍就是一点点认真地做

“为大乎其细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希望做大事,建立一些丰功伟绩,或者工作出成绩、生活特别好。那么,如何才能做成那些大事呢?无论做什么,都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最终才能累计成大事。只要您从细节上把工作一点点做好,最终您一定会成就非常大的业绩。

这样的道理,老子在本章中来来回回地讲。为什么我讲得这么细?因为本章的内容是老子告诉大家要怎么修行。在其他章里,老子都在讲道理,不断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放下自己,为什么要为大家做事,怎么才能放下自己的欲望,等等。但在本章,老子讲得特别清楚,凡事要一点点去做,别想一口吃成胖子。

“为大”就是完成大的工作,做出大的成绩,如果您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应该从细节开始做。我们既然认为老子说的“为大”是目标,就应该理解这是老子所期望的,希望大家“为大”,而且告诉大家怎么去“为大”。因此,我们在这里就能看出老子是希望我们“为”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的“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要放下,要无为。而对待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在《道德经》里,有很多语句都是在告诉大家,怎么把工作做好,怎么“为”。如果不看这些字句,您就想着“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那您就歪解《道德经》了。老子是在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


大福或大祸,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如此,比如教育孩子也是“为大乎其细也”。当一个人长大了以后,他工作的成绩、做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都与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

我们不否认有顿悟之人,但是太少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小时候怎么被教育的,长大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的中国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人的心思都放到了一个孩子身上,一切都为了孩子,所以现在很多家庭都出现了孩子在家里说了算的情况。比如,吃饭的时候,先问孩子:“你想吃点儿什么啊?”孩子要是说想吃排骨、大虾,家长马上就去买。基本上家里的食谱都由孩子来定,孩子想吃什么,家长立刻就去做,完全按照孩子的喜好来做。您觉得这样做对吗?

孩子不懂得营养搭配,也不懂得科学饮食,他觉得红烧排骨好吃,就使劲儿吃,他不想吃青菜,就不吃青菜……这样下去他会把身体吃坏的。

还有的家庭是孩子什么时候想吃饭了,就什么时候开始吃饭。比如,到饭点了,但是孩子还在玩儿,全家人就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吃,他们就也不吃,都等着孩子。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在吃饭时,老人什么都不敢吃,就让孩子先吃,有时候等得菜都凉了,老人还在那继续饿着肚子等。

而且有的家里的保姆不好意思吃,等最后全家都吃完了,她才跟着吃一点儿。就感觉谁要多吃一口好吃的东西,谁就会受歧视似的。老人经常说:“你那么大的人了,吃那么多排骨干什么?你给孩子留着,你多吃一根,孩子就少吃一根。”结果,家里的人不按时吃饭,营养也跟不上,人的胃液每天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分泌,如果不按时吃饭,您的胃液就会腐蚀胃黏膜,从而导致脾胃失常,这是非常不健康的。但凡节律紊乱,就会导致身体不健康。

大部分得胃癌的人,都是由于吃饭时间紊乱,胃酸腐蚀胃黏膜,胃黏膜重新修复,然后再腐蚀,再修复……在这种修复过程中,产生了变异,从而导致了胃癌。究其根源,都是小时候没培养出好习惯所致,这都是受到了点滴细节的影响。

这种点滴细节会影响孩子,让孩子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他会觉得所有人都是在为自己活着,我想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我想去哪玩儿就应该去哪玩儿。

小朋友一旦形成这样的性格,长大以后他的日子会很不好过,您说到了单位里还可能所有人都围着您转吗?您还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

在社会中,大家是协调工作,没有谁以谁为中心。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人,大家肯定不会以您为中心的,这时候您会有强大的挫折感。因此,这样对待孩子的家长,现在看起来好像孩子很“幸福”,但从长远来看,他的幸福是虚幻的,一旦进入社会,他会感觉崩溃的。

我见过这样的孩子,曾经有位家长找我,和我说他们家亲戚的孩子是个挺优秀的小伙子,大高个儿,长得也很帅,大学毕业以后家里给他安排到了银行工作,可是他每天只要一到了工作岗位就头晕,最后导致无法工作。他们的家人来找我咨询这是什么病。

当时我就很好奇,还有一工作就头晕的病?我就问这个小伙子回家怎么样?他们家人就说:“回家没事,回家一玩儿游戏什么事都没有了。”我就很奇怪了,说那过来看看吧。结果他来了之后,和我一聊天,我就发现了这都是因为家里从小宠爱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所以孩子形成的思维定式就是“世界以我为中心”。

结果等他进了单位,没人以他为中心了,他就特别不开心,领导每天都命令他去干这个干那个,一会儿让他去复印,一会儿让他去扫地,什么活都让他干,他觉得太委屈了。

大家记住,身体和心理是呼应的,如果您的心里不开心,身体为了呼应您的不开心,会产生各种问题,比如眩晕、难受、身体发紧、恶心等,中医管这种情况叫作肝气不舒。但是这个小伙子肝气不舒的情况比一般人要严重得多,他的情况类似于过去讲的癔病,身体已经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所以他一上班就几乎无法站立、眩晕得不行,一回家心情好了,什么事都没有了。最终家里把他调出来,让他在银行看大门,看大门他也不开心,觉得也没有人围着他转,后来连看大门也看不了了。后来他就在家里玩儿电子游戏,只有在玩儿的时候开心、在家里待着的时候开心,一出门就不开心。像这样的病很难调,这都是由家里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意思是无论是好的回报还是祸患,都是从点滴做起来的。这个小伙子的生活基本上被毁掉了,而毁掉他的,正是他亲人点点滴滴的宠爱和溺爱。

现在很多孩子都被家里溺爱着,这些孩子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未来,这样的孩子未来会很可悲,一定要做大的调整才行。否则到了社会上没有人围着他转,那他不得处处生气吗?这个冲击全会冲到孩子的身上。现在的家长因为短视,看不到孩子未来的悲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您真的爱孩子,就应该从现在起为他积累善的因素,比如家里的老人病了,您可以让孩子去服侍一下老人,这是在培养孝顺、培养关爱。

有的人说,老人病了,万一给孩子传染了呢?

如果您的孩子将来做一名医生,对方感冒了他要不要接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退一步说,即使传染感冒了也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教育,就算因为帮助别人而被传染感冒,也是一种爱的教育。

在吃饭的时候,您也要培养孩子和大家一起吃饭时不吃独食的好习惯,不要所有的好吃的都给孩子吃。孩子少吃一根排骨,看起来好像他受委屈了,实际上少吃的这根排骨,对他的影响非常大,第一他不会积食,第二他知道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个世界上,好吃的不是都要给他一个人吃,好东西是需要分享的,这种教育非常关键。

这种点点滴滴的善的教育,会帮孩子形成很好的性格,将来他进入社会,做人也是可圈可点的。一个懂得跟大家协调,懂得关爱、公平、忠诚的人,内心的自私就会少很多。

老子一直在说,欲望要怎么清空,但清空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私心藏在那儿,如果我们从小接受这种教育,这种关爱、忠诚、公平、爱大家的教育,私心就会变得小一些,将来孩子长大了,做事就比较容易,您让他为大家做事,他比较容易做。

而那种心里完全为了自己,认为大家就应该为我服务的孩子,您给他讲清空欲望,讲为大家做事,我觉得是比较难的。这些孩子会觉得:什么清空欲望,世界不是为我存在的吗?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带着孩子一起学习《道德经》,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让孩子从小接受这些理念教育,在生活的点滴中塑造他的性格,将来就会有特别宽广的心胸,也更容易养成温暖、关爱他人的性格。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做事,大家都会来支持他,人生也会幸福得多。

为什么很多人会有那么好的成绩,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支持他?这都是点滴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成长期间家长对他的教育。这就是老子讲的“为大乎其细也”的含义之一。


06做什么事都“差不多就行了”的人,一生终将碌碌无为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能一直把眼睛盯在做大上,应该盯在细节上

“天下之难作于易”的意思是,那些看起来特别艰难的事,都是从简易时一点点做起来的。

“天下之大作于细”是老子在告诉大家,为什么要从小事开始一点点做,因为天下的大事没有一个不是从点滴做起的。最后再由量变促成了质变,变成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大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是有道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没有整天定一些宏远的目标。但是人家都是从细节开始做起,把细节做好了,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做大是目标,但是我们不能一直把眼睛盯在做大上,应该盯在细节上。只有您把细节一点点做好,才能成就大的事业,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做事必由之路。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事都是这样,越简单的道理,越是核心的真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差不多就行了的品性,做什么事都不精益求精。如果我们能够精益求精,把小事做好,您的工作会完全不同。

我曾提到过,苏州有家企业叫德胜洋楼,是做那种木头板制的美式别墅的,做得很漂亮。这家企业做木制别墅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的订单非常多。

这家企业的工人有一千多人,但管理人员只有十五人,销售部就一个人,但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客户谢绝部。客户谢绝部是做什么的呢?因为他们的客户多到做不过来,所以专门安排了一个部门负责和大家沟通安排合作事宜,比如安排客户什么时间我们才能给您做,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的效益有多好。

这家企业的老板叫聂圣哲,是位留美人员,以前是位大学老师,留美回来后,他创办了这家企业。他的企业理念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君子文化,凡是来公司的员工都要进行道德修养培训。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您讲求诚信,您在这儿就能活得很好,可以享受到高工资、高福利。一旦您撒谎或干活偷懒,就会受到惩罚。而且他们的培训除了诚信之外,也包括礼仪、仪容等。您看有的建筑工人来装修,身上会有味道,衣服穿得也都比较随意,但他们不是,他们仪容整洁、礼仪得体。

另一方面的培训是每个人都会收到一个员工手册,里面的内容涉及生活、交通、财务等,应有尽有,您只要按照规则做就行了。此外,他们还培训您按照工业程序来做事的严谨态度。比如说工艺要求是六英寸钉一个钉子,您必须严谨地在六英寸的位置钉一个钉子,偏差度要非常低。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修游泳池的时候要先刷什么漆、后刷什么漆,他们分不同的层,一切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做。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做,即使您弄完了,也得全部返工。

像德胜洋楼这样的企业,把每个工人都变成了君子,变成了特别严谨的匠人,您只要严谨地做产品,您在这儿就能活得特别好。如果您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严谨,事事马虎,您就得接受惩罚。

据说他们的员工宿舍都没有锁头,因为大家不会偷东西,彼此都坦诚相待,在这家企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轻松,大家不用搞关系,只要好好做事,公司就有很多奖金和福利。所以,基本上来到这里的员工都不愿意走,因为去别的地方都不适应。

当这种企业文化形成一种模式时,工作的环境就会非常轻松。

只要大家做到了,就有高福利;如果您做不到,就会受罚;如果总是做不到,就得离开公司。

正是因为这种企业文化,才让他们企业的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很多国外人来考察都说:“你们制造的别墅比我们的别墅做得好。”所以,他们的订单多到做不过来,是有原因的,在不给回扣的情况下还能拿到这么多订单,这在建筑业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是老子讲的“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要想把别墅做好了真的很难,但只要您能从简单的细节开始做,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成功三要素:对众生有益,感兴趣,坚持

老子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您要做一件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不要先想它,把方向确定以后,要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如果您做每一件事都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再回头看,会发现之前您期望的目标早已完成。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人为什么会成功、怎么能成功。后来,通过我这么多年的体会,得出了至关重要的三点结论,当您在选择一个事业的时候,这三点也是值得参考的:

第一,这件事是对众生有益的。您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一定不要选一件坏事去做,要选择能够帮助社会、帮助他人的事业。

第二,这件事我有点儿兴趣。您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要想想是不是这件事您做到老也不后悔,也不会觉得它枯燥,您一定要对这件事有点儿兴趣,才能感觉到快乐。

第三,如果您认定了前面两点以后,要坚持下去,坚持十年。当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十年,不断地改进自己,十年之后,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员。

有一个定律叫一万小时定律,就是您不断重复地坚持做同一件事,把细节做好,做一万个小时以上,您就是该领域的专家。

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如果您能坚持把细节做好,认真完成每个细节,坚持几年以后,您绝对会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

一般人都是做什么差不多就行了,比如每天上班就是看看报纸、打打电话……这样日复一日,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而您再看那些能把每一件小事认真做好的人,他们的人生会大有改观。


07轻易地承诺,最后容易失信

夫轻诺必寡信

信用无大小

“夫轻诺必寡信”的意思是,您轻易地承诺,最后会比较容易失信。“寡”当少讲,指特别少有信用。“诺”是承诺的意思,在古代指上对下的承诺和平辈之间的承诺。

过去有一个词叫唯唯诺诺,比如说这个人一见人就唯唯诺诺、点头哈腰。“唯”和“诺”的意思都是答应,但也稍微有点儿区别。

古人说:“缓应曰诺,疾应曰唯。”缓缓地承诺叫“诺”,马上、立刻地答应叫“唯”。唯唯诺诺这两个字合起来,指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点头哈腰的状态。

“轻诺”是忽略小事情的重要性,很随意地做出承诺。“夫轻诺必寡信”是因为不看重细节,结果答应的很多小事都超出了自己所能够承受、承担的范围,导致最终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诺”是口头上的,“信”是行动上的。老子教育大家,一定要在行动上把小事做好,才有信用。如果您无论什么事都随便地夸下海口,答应别人各种条件,最后会变得寡信。


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托付终身

很多年轻人,尤其很多年轻姑娘,在谈恋爱的时候都会很困惑: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才可以托付终身呢?

老子在这里讲的“夫轻诺必寡信”,其实是为大家提出了一个标准。比如,有的人把事都放到嘴上:“以后你要是嫁给了我,我每天早上肯定比你起得早,变着花样给你做早餐,每天送你上班,衣服你随便买,包也随便买。”“别人都是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我却爱慕你的灵魂,所以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我依旧对你像对初恋一般。”

说这种话的人都把劲儿使在嘴上了,他也没有老过,他怎么知道等到他老的时候人生会经历什么挫折,又会是什么心态呢?

其实,很多人都活在憧憬、设想的状态中,他把这些想象的美好状态都说了出来。女人是很感性的,一听到这种甜言蜜语,一下子被感动了,结果就容易被这些东西迷惑。

实际上,这些都属于“轻诺”,因为您无法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做到,这就好比您答应了一百分,最后您完成了三十分。您做到的跟您说的相差甚远,所以“夫轻诺必寡信”。

老子讲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凡承诺特别多的人,都很容易“寡信”。这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凡是容易轻诺的人,也说明他看轻承诺,他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这种人容易有性格缺失,更容易“寡信”。

在我上大学时,和我们班的一对恋人是好朋友,他们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后来发展得也特别好。老公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从事的是环保行业。

记得有一次我们老朋友之间聚会,我就问了他的太太:“当年那么多男孩,你是怎么选中他的,他的什么条件吸引了你?”

我为什么要问她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有很多朋友都会向我咨询,自己的孩子要谈恋爱了,让我帮忙给提提意见,标准是什么。我对此也很困惑,于是我就请教了她。结果她认真地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问过我,在上学的时候我就感觉我老公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他不善言辞,不像大家那么能说,也不整天玩儿。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但凡他答应我一件什么事,他都能做到。而且他对未来好像也有明确的规划,他会想到未来几步的问题,但凡他认准了什么事,就会一点点去做,就是他的这个品质吸引了我。”

当时,她的这个回答让我特别赞赏,因为我们这些朋友里不乏那种特别有才华的男性,讲起什么事来会让人神往,但是她选择配偶有自己的标准,她觉得这个人踏实,但凡答应什么事就一定做到,而且他做事还有规划。这位朋友毕业以后真的凭借着自己稳扎稳打,把公司一点点做大,最终成功上市。

这符合老子讲的“夫轻诺必寡信”,像这种认真遵守每一个承诺,把每件小事做好的人,一定会讲信用,跟他在一起会觉得靠谱,合作起来也会觉得放心。


“轻诺”,是让您不要小瞧诺言

领导者也一定要重视这件事,您许的诺有没有实现?不要给您的下属开空头支票,您一定要扎扎实实把事做好,给大家切实的利益。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有的公司在创办之初,创始人跟几个合伙人说:“你们跟着我干,等公司发展起来,给你们股份。”或者就是:“来,你来跟着我干,以后这个公司也有你的一份儿。”这就叫“轻诺”,这种承诺是最简单、最节省成本的,而且您动一动嘴皮子就能吸引大家的信任,纷纷把精力、时间、青春投入进来,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可是您说的您要做到。

之前有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和骨干说:“以后有你的股份,跟着我好好干。”结果那个人把自己的所有技术都拿出来,不断地为公司付出,等到最后公司快要上市了,董事长也没再提这个事,最后他硬着头皮去确认。结果人家告诉他:“哪有股份啊?我们当时也没有签合同,你怎么记得我说了?我不记得我说过。”结果把这个人气得不行,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公司里,结果现在公司发展起来要上市了,董事长把他给赶出来了。

这位董事长的“轻诺”占没占便宜?他占便宜了,他用这种口头许诺的形式,让一个骨干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公司,结果公司快上市了,他就不承认当初说的话了。老子在这讲得很清楚,“夫轻诺必寡信”,这种人失去的是自己的信用。

您说其余留在这家公司的人会怎么想?我可不能像前面被赶走的人一样。因此,别人都会开始斤斤计较,把您所有的事都写下来,无论做什么都提防您,您说这还能全心投入工作吗?

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信用,以后他在工作中会非常不好做。在商场里,信誉是根本,如果没有信誉了谁敢跟您合作?别人一直提防着您,您说这合作能开心吗?

您看着他好像是占了便宜,实际上是吃了大亏,这就叫作“轻诺必寡信”。

还有的人会以为,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我不能轻易地许诺言了,我永远不跟人家说诺言,我什么都做不到。这也是不对的,“轻诺”的意思并不是让您不轻易地许诺言,而是让您不要小瞧诺言,“轻”是看轻的意思,不要小瞧它,不要觉得它小我就随便给人,而是要把每一个诺言,即使很小的诺言都当作确实要履行的。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只有在条件成熟时,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他才发出诺言。而且这个诺言即使再小,他也会认真地履行,这是老子所提倡的。只要您这样认真地做下去,您的信用就会逐渐地建立起来。


08小事干不了的人,大事也干不成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您贪图容易,最终一定会困难很多

“多易必多难”的“难”在这里读二声,“易”和“难”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您贪图容易,最终一定会困难很多。因为您轻视容易的事,结果就会贪多,最后您做的事情都不精,从而导致很多的困难。

老子在这句话里隐藏的观点是,容易的事我们也要重视起来,当作大事来做。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您把简单的事做好了,才能量变促成质变,最终向上提升。如果您连简单的事都没有做好,就想直接去做一件特别大的事,我觉得这是比较难的。

之前有一位朋友和我说,他的孩子因为大学毕业,要到一个单位去实习,实习完之后需要实习单位帮忙写实习鉴定,这是毕业条件的一部分。结果他进入单位,才干了一个星期就不干了,为什么?那个孩子说:“我去了之后,就是帮他们复印、打印、整理纸张,就干这么点儿事,我在这儿待着没有任何收获。”

其实,这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刚到一个地方去,就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大学毕业了,应该有一个什么位置,您怎么能让我去打杂呢?

其实您不要小瞧打杂,这个活儿里的含义有很多,您能不能把它做到精益求精、能不能节省纸张、能不能快速地给人家完成,或者材料怎么分类等,都需要技巧。其实很多毕业生到单位去,开始是不会用复印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有技巧可言的,在打杂过程中,您也可以掌握到公司的文化特点,其实这是接触工作最有效的途径。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方面是需要我学习、需要我提升的等等。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这种技巧、训练是很必要的,有很多年轻人都抱着这种态度:我坚决不干小事,小事干起来没有用——结果大事也干不成。

我们都是通过点点滴滴做事,才能有所历练和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只有通过做小事,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最终成事。

我还有一位朋友,他在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里当大区经理。有一次闲聊的时候他说:“很多人都说应聘很难,这有什么难的?外企有那么难应聘吗?现在我重新去应聘,在任何一家大企业里都能应聘成功,而且我相信,做一段时间就能做到经理的位置。”大家就说:“凭什么?为什么别的企业就一定聘用你?”

他说:“你别觉得我来了就能当经理,以我研究生毕业的资历,我去应聘清扫工你总得要吧,我在干清扫工时,会把清扫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我会给它管理提升。比如我清扫办公室,每天清扫完毕打个卡,然后做出一个标准。在我清洗每一个办公桌以后,就给他们都留个纸条,上面写一句鼓励的话,我这样不断地提升我的服务水准,你以为老板看不到吗?老板看到之后就会觉得,这个人干清洁工干得不错,跟我一聊,发现小伙子有管理才能,可能就会让我转岗去当职员吧。然后我在职员的岗位上,再出色地把细节做到极致,就会逐渐地升职,最终我还会是大区经理。”

和这位朋友聊完之后,我十分赞赏,因为他跟我的想法特别吻合。我觉得他说出了职场生涯的规则,虽然职场里有各种关系,但这都是背景,我觉得都没有那么重要。主旋律一定是把基础的工作做好,最终才能提升到上一级做事。如果您基础的事没做好,就算您靠关系升了职,最后等您的领导一换,您也就会被换掉了。

也就是说,如果您把每一件容易的事都当作难事去做,认真地做好,最终就没有困难了。如果您轻视每一件容易的小事,遇到什么都不在意,最终您一定会困难多多。


无论多小的承诺都认真地兑现

老子在“多易必多难”这句话里,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接着老子说“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这句话是说,就连一个小小的承诺,圣人都认真对待,圣人不会轻易做出承诺,这不是说他在推托事,而是他做出了承诺就要去实践,就要做好。就算对待特别容易的事,“圣人犹难之”,圣人都把它当作困难的事去做。

我在前面讲过,老子形容的悟道之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站在山顶上、周身白云飘飘的人。在老子眼中的圣人像做事的匠人一样,做事的态度谨慎得像在冬天刚刚结冰的河上行走一样,做人就像害怕四周邻居一样小心,“若畏四邻”。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悟道之人吗?怎么这么不潇洒呢?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悟道之人,把点滴的小事都认真、谨慎地去做。

我们不能凭空地说,道是无我利他,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怎么做是很关键的。

如果您为了大家做事,做得马马虎虎,您可能会害了大家,您应该严谨、认真地把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做,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路。

本章的内容特别重要,前面的章节讲的都是思想和方向,可是在这一章,老子给我们讲的是那些思想和方向要怎么落地,怎么去做才能一点点践行。

老子说“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就是指有道的领导者,他会把这些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做,“故终于无难”,因为有这样的做事态度,到最后对他来说就没有什么事是困难的,他们能够坦然地修行。而且他们的修行之路会变得特别宽阔、平坦。

我们学了这一章以后,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好,有没有把容易的事当作困难的事去认真、扎实地做。是不是无论多小的承诺,您都能够做到?如果您都能做到,我相信您的工作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