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能做到双赢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能做到双赢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第六十八章:能做到双赢的人,才是人生赢家01真话往往说出来就不好听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人最怕表里不一我们接着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的内容,帛书本第六十八章和通行本第八十一章的内容是一样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信”指真实、真诚。真诚的话,不会特别悦耳动听。那种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信”,让人听了觉得不信服。“信”可以理解成特别真实的话,我在...

第六十八章:能做到双赢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01真话往往说出来就不好听吗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人最怕表里不一

我们接着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的内容,帛书本第六十八章和通行本第八十一章的内容是一样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信”指真实、真诚。真诚的话,不会特别悦耳动听。那种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信”,让人听了觉得不信服。

“信”可以理解成特别真实的话,我在前面讲过“信”,这个字的左边是人字旁,右边是“言”字。在古代,“信”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他人。人传的口信,要求特别准确,传信的人也要记得特别清楚,后来“信”引申为真诚,也表示确实的、确切的、可靠的内容。

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真实、可靠的话其辞藻不一定有多美,而辞藻美好的话不一定有多可信。

老子说的这句话对不对?是不是所有真实的话讲出来都不美好?这不一定。老子在这儿讲的是,真实的情况和您描述的情况要表里如一。我们最怕表里不一,外表比内里夸大很多,就叫名不符实、言过其实。

老子认为,言过其实的事往往不靠谱。

生活中这样的事有很多,比如我们去楼盘买房子时会发现,广告上把这个小区描述得天花乱坠,蓝天、绿树、碧草,小区的名字也很动听——“巴黎左岸”“加州花园”等,开发商也承诺得非常好:“我们这儿有绿化、湿地,我们即将在这儿建一个大型购物超市……”等到卖房子时还会搞出特别热销的假象,据说很多开发商都会雇一帮人去交钱,然后营业员在一边不断点钞。这种画面我亲眼见过,点完钞把钱收走之后拿出来再点一遍。等您到了售楼处,看到的就是人头攒动、点钞机飞快点钱的景象。

说实话,现在人们买房都刷卡,谁会提着一堆现金去现场支付?这都是为了制造气氛,营造的一种假象。

记得当年我在海南买房子时,有几天正好赶上我出差,我母亲跟着售房班车去跑、去看,看完之后就给我打电话:“儿子,这房子特别热销,一开盘就没了,就剩一套了,怎么办?要不然你先交点儿钱,给它先定下来?”我说:“怎么可能就剩一套了,别着急,等我回去看看再说。”结果过了几天,她又给我打电话:“儿子,这个楼盘真的特别好,又只剩下一套了,要不要先交点儿定金啊?”

接了几次电话以后我发现,我母亲每次都说“只剩一套了”,为什么?这是售楼员制造的紧张气氛。您说怎么可能每个楼盘都只剩下一套,还都恰好被我母亲赶上了,这怎么可能呢?后来我告诉母亲:“妈,您别着急,我一定让您在海南安心养老,房子要买,但是您别这么急,否则很容易上当。”

其实很多人都会被房地产商的营销策略吸引,如果没有细细考量,买完房以后发现对方的宣传言过其实,这样一来您买完房后的幸福感会下降,觉得完全不满意。这也是很多小区争端不断的原因之一。

如果开发商能认真把小区做好,做到了名副其实,这样大家住进去才会有幸福感。


世上没有一方治百病的神医,自我调整才是一剂妙药

一个医生给人看病也一样。其实病症的成因有很多,比如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整天吃美食,吃得血脂高了,脂肪肝出来了;长期熬夜、情绪不好、遇到事想不通或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停地在得失之间纠结。长期下来,您说能不生病吗?

负责任的医生给患者调理的时候,不单单根据患者的症状开方子,还要告诉患者这个病是怎么来的:“第一要调理情绪,第二要饮食清淡,第三要锻炼身体。只要您保持作息规律,每一天都这样做,您的身体就会慢慢好起来。”

有的人有慧根,听了之后觉得医生说得对,就会去做。有的人听到这些,会觉得怎么找您开个方子还跟我讲这么多事,是不是方子不灵、医术有限啊?您讲了这么多生活中要怎么调整,我要是会调整我找您干什么?还用得着您开方吗?……他觉得这些事特别艰巨,这就叫“信言不美”。他只需要有一位“神医”,开一个方子把他的身体问题,比如脂肪肝、血脂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解决了,他觉得这样才是好医生,花多少钱他都认。

结果这个时候不法商贩出现了,有些推销保健品的人,各种宣传自己的保健品好——我们这个药是经过了多少代老中医传承的,或者是我们这个药经过八百多位科学家共同研究,从几十味名贵中药里提取的,您吃了这个药,第一清理血管,第二降血糖,第三精力充沛……

我觉得这就是在忽悠,可是很多人都觉得这样宣传才是好东西,因此很多老人对购买保健品乐此不疲。这就是一种“美言”,实际上很难使人信服。


最美的人生路,恰恰是看起来最笨拙的路

我的生活圈也有这样的朋友,当年传销盛行的时候,他就在传销的队伍里,后来国家取缔传销,他又跑到了P2P(点对点网络借款)里。每一次新浪潮里都有他的身影,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您发现他一事无成。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这是他的人生悲剧,每次都被别人描绘的绚丽蓝图吸引,觉得做好上线、下线,在家里一坐,就有奔驰开了,每年净赚几百万……他觉得做这些事很容易,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美言”蛊惑,最终一事无成。

我从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得到的启发是,可能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恰恰是看起来最笨拙、朴实无华的道路。

这种道路,只要您认真地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而那些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的路,里面处处是陷阱。

比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我很尊敬她。她和她的团队研究出了青蒿素,拿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类诺贝尔奖,这是了不起的事。可是您知道她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吗?

她到了八十多岁拿了诺贝尔奖,大家才知道她,以前她就是一个默默无闻地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果她以前就很有名,今天开个研讨会,明天出国考察一下,各种光环围绕在她身上,您觉得她还能研究出青蒿素吗?还能拿诺贝尔奖吗?我觉得是非常难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经常感慨,在生活中,我们都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但往往并不是如此。

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它的目的可能并不是那么纯粹。所以有一句话讲:在集市上喊得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的关系,学会透过外表看实质,这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以及定力。同时,这种能力也是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02有时候念头一转,事就成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解释是,了解道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知识,不会博学。“博”当博学讲,那种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很可能不知道道。

老子的这句话讲的是一般规律,我们从两个层面分析。第一,学问是不是掌握了关键就不用再博求了?博求者是不是往往没有掌握道?

我觉得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揭示了做学问的一个阶段。比如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很多人会有一种“中医好像挺简单”的感觉——这是不清楚、迷蒙的状态。然后学着学着,他会觉得中医太复杂了,怎么有这么多方剂,不同药的味道您要记住,不同药治什么您要记住,怎么运用君臣佐使去配伍您也要记得,还有穴位和经络走向等,需要学的东西特别多。

有人统计,从古到今的方子大约有五十万个。很多人一看,这谁能把这五十万个方子都记住啊!这时候,很多人往往视学中医为畏途。也有一些人开始不断地学,越学越多,好像进入了知识的海洋。有时觉得自己有点儿心得了,看另外一本书时,又发现这个药还有这种用途,赶快记下来,再一看别的医生的方子,觉得人家用得真巧妙。

您看,学习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有时您会觉得自己很难,但是学着学着,您会发现有迹可寻。

有些知识您可以给它归到同类,比如凉的和热的,分别是阴和阳,当您能分出寒、热时,您就能找到一个大方向。这样一点点地学,您会发现知识架构变得逐渐清晰、简单。

有的老中医一辈子就在一个方子上进行加减,比如有一位叫麻瑞亭的老先生,他是黄元御的传人。麻瑞亭给人治病基本用的都是黄元御的下气汤,就用这一个方子进行加减,因为他知道了人体气机运行的规律,反而不需要很多方子,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用一个方子进行加减,才见功夫。

正是由于博学,最后才被自己归纳总结成了简单,当您真正登堂入室以后,您会发现中医越学越简单、越学越清晰。

在《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您真正掌握了要点,一句话就能说清;如果您不知道要点,会觉得毫无头绪。

“越学越多”是学知识的一个过程,当您掌握规律以后,会觉得越来越简单,这就是老子说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您掌握了规律,就不用再盲目地浪费精力。

正常的情况下,“博”很可能是到达“知”的一个过程,因为您在“博”的基础上掌握了规律,才能提升。老子的意思是,如果您满足于“博”的状态,觉得“博”了不起,就会处于一种“博者不知”的状态,您永远不知道真理到底是什么。


没有日照和水,再怎么撒种子都不会发芽

除了做学问,我们的生活也一样。

“知”和“博”之间是一念之差就可以转换的,但是您没有这个转换过程,可能就无法提升。比如,我讲过我在三十七岁之前完全不懂道的原则,做事都是为了自己,我抄了秘方就偷偷放在枕头底下,不告诉大家,一心想着把这个方子卖给哪个药厂,万一能赚笔钱呢?

在这段时间里我做了很多事,结果都失败了。刚开始我以为这肯定是上天不保佑我,我就去寺庙、道观参拜,听说哪有“大仙”,我也去。我觉得广泛撒网,万一哪路神仙保佑我,我不就发财了吗?

最终,我祈愿了至少有几百次,但没有一次灵验过,所以后来我就觉得这都是封建迷信。其实,这就是我“博”得一塌糊涂,结果没有什么提升。

博士毕业以后,我在学校里不断地被同学影响,开始学习经典,明白了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这样我们都会越来越幸福。明白这个以后,我发愿为了众生的健康努力传播中医和国学知识,很多时候念头一变,事就成了。

这就是因为您接近道了,发愿为大家做事了,这个时候您再想做什么事会非常简单,只要您能带着这种发心坚持把事做下去,您会发现事会做得非常精彩。

老子的话讲得非常精到。“知者”,知道道、按照道做事的人不需要做太多,把一件事做好就足够了,您对社会有价值,大家会给您回馈,最终您和大家都会幸福。可如果您不懂道,做事都是为了自己,就相当于没有日照和水,您再怎么广博地撒种子,都不会发芽,这就叫“博者不知”。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您绝对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曾经有位朋友和我说,他觉得人生特别困苦,不知道该干什么,让我帮他分析一下,做什么事能赚钱。

卖A产品,他觉得市场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了;卖B产品,他又怕大家不接受,太前沿了;过几天,他觉得搞一个C组织,让大家交会费,可能会火,但还是担心赚不到钱;思前想后他又想办一个D产品……他迸发了无数的想法,每一个都在算计自己能不能赚到钱,不断地衡量。

最后我给他传递一个理念,我说:“您讲的这些东西都是外在形式,核心才是最重要的,您一定要想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您做的事是不是有利众生的?这个原则就是判断您做事是否符合道,一定要把这个原则理顺了再想其他。

第二,这事是不是您擅长、感兴趣的?如果您特别讨厌做这件事,还非逼着自己做,那恐怕不会幸福。

第三,坚持十年以上。很多人兴趣广泛,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但最后每一个都归零,您的人生总是从零开始,还怎么继续发展呢?所以选好了一件事就要坚持下去。只要您按照道的原则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十年以上,您绝对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最终我的这位朋友听明白了,他现在果然事业有成。因为他把方向理顺了,跟道接近了,结果就不需要那么多想法——今天做这个产品,明天做那个产品,而是您把自己做好了,产品就都来找您了。

如果您停留在“博”的层面去探讨问题,对道的层面没有搞清楚,那您就是“博者不知”。老子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对我们人生有非常大的启发。


03“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上善的境界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句话在通行本写的是“辩者不善,善者不辩”,如果按照通行本的写法,这句话的含义和前面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应该很接近。

那么,“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善”不是单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相当于悟道的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人不会为自己多求。也就是说,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所以,这里的“多”是有指向的。

如果按照字面来解释“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应该是善良的人不多做事,多做事的人不善良——实际上这句话的含义比这要深。

“多”是对自己的,达到了上善的境界的人,不会为自己多求。老子在这里指领导者,那种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的领导者,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而那些达到上善境界的领导,绝对不会为自己多求。

只要我们能弄清楚“不多”和“多”的对象是自己,找到这句话的核心,就很好理解了。


只要把“我”字摆在前面,与他人的合作就会变得很难

在生活中,什么事都为了自己多求的人,是非常自私、贪婪的。一个人如果有这种品性,我觉得他在社会里,绝对不会生存得很好。

我不知道您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不怎么出现,但只要他出现,就一定有事求您。他只有在需要您的时候才出现。在不需要您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他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很享受,可是他绝对不会想到您。

如果您需要求助他,他会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事不行,这事我可办不了,我这两天特别忙,你问问别人吧。”一旦他需要您了,就好言好语地求您帮忙……

如果您的身边有这种人,您可以观察他的生活和工作,他一定发展得非常有限,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大器。为什么?

在社会上,人与人是互动的,我们发出什么,别人回馈什么,如果您把这种循环给中断了,只索取不付出,那您如何在社会里跟大家互动呢?

比如说做生意,很少有人能单独做起来,现在很多事都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如果碰到那种什么都先考虑自己的人,合作起来会很难。如果几个合伙人都自私自利,那就不如不合作了。为什么?精力、财力都投入了,事做起来了,矛盾就该出现了——几个人都想着自己,都不断为自己的自私和贪婪攫取。

在公司里,有的人会想:为什么员工都叫他董事长、总经理?我也一样努力了,凭什么地位没有他高?或者会想:为什么他总出差,和别人打交道,风光全他一个人占了,我就得在这儿低头干活?……这时候矛盾就出来了。

只要把“我”字摆在前面,考虑“我”的利益有没有受侵害,“我”的利益有没有回报,大家一起合作起来就很难了,会逐渐产生冲突。

我收到过一些反馈,很多家长在学习《道德经》时,都带着孩子一起学——这样做特别好,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自私的品性。

有人说,在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的个人领地的意识,但我觉得个人领地意识是一种动物本性,不需要培养,到了一定时候,大脑里自然就会生成。应该培养的反而是那些人类优良的特质,因为这些东西不够强大,稍微搞不好就会被动物的本性给带走。

因此,家长要教小朋友不要自私、要有共情能力等,如果学会了这些,将来他们长大了自然会容易与他人合作,做事业自然也顺畅。

可能有人会想:上善的人,不为自己多求,可我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善呢?那不都是空的吗?

老子讲的是您要先放下为自己获取的念头,为大家去做事,当大家感受到温暖后,也会来帮助您,最终大家都会幸福,这是道。并不是您不多求,最终就什么都没有,而是您放下为自己多求的念头,跟大家一起合作,您会发现最终获得更多。

这句话里的核心要点,就是我们要提高层次。互相协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您做事要尽量先放下为自己多求的念头,看到大家的需求,在帮助大家的同时,彼此能够更好地在一起工作,最终所有人都获得幸福。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见到了神仙,他很好奇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问神仙:“您能带我看看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吗?”

神仙答应了,就先带他到了地狱。他们到的时候正好赶上地狱开饭,所有人都围着一口特别大的锅坐着,手里拿着一双两米长的筷子,纷纷去夹锅里的食物,想往自己的嘴里放,但因为筷子太长了,大家都吃不到食物。

您想想,这得多难受?饿着肚子,食物就在眼前,但就是吃不着……这人一看地狱也太惨了,他就和神仙说想去看看天堂。

随后神仙带他来到了天堂,天堂的人也在吃饭,同样是很多人围着一口大锅,每个人也拿着一双两米长的筷子。不同的是,这些人都在用手里的筷子夹起锅里的食物喂给对面坐着的人,大家都互相喂,吃得津津有味,看起来幸福无比。

这个人看完了这个情景恍然大悟,原来“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当时,我看完这个故事后深受触动,它点出了人生一个重要的法则——在人世间生活,如果您事事抱着利己之心,您的事业和生活会很不幸福;如果您事事抱着利他之心,您的事业和生活就会越来越顺畅。

幸福与不幸之间就是一念之差,这一念之差绝对不是我们碰到每件事的时候凭灵感来做,而是在平时就要加以训练、培养自己,加强大脑皮层印象的深化,这样的人才能生活得越来越好;这样的领导才能真正团结大家的力量,一起创造更大的价值。


04如何实现双赢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越给别人,自己拥有的越来越多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圣人无积”,“积”是积蓄的意思,圣人指有道的领导者。老子说,有道的领导者不为自己处心积虑地谋划、捞取,他们从来不这样想。

“既以为人,己愈有”,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增加福利,结果他们最终拥有的也越来越多。

“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圣人总是在为大家付出,这叫“予人”,越给别人,自己拥有的越来越多。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心里不禁会有一个问号:“圣人无积”,有道的领导者不积累,为大家付出,就拥有的越来越多?老子这是在教我们如何增加财富、如何获取更多的资源?是告诉我们只要摆出姿态,对大家好,就能“己愈有”“己愈多”?

老子这句话的含义很深,首先,老子说“圣人无积”,这是在讲圣人的态度——不为自己积累,把自己放下,为大家做事,这是在利益方面做到无我。

“既以为人”和“既以予人”的意思是,为大家付出,首先您的态度是放下自己,只有您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您管理的人才会真正受益。

大家感受到您的发心,才会愿意团结在您的周围,和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老子说“己愈有”“己愈多”,就是您为大家服务、付出,最终大家自然会回馈给您,让您的收获也特别多。

老子的这句话讲的是如何实现双赢,我一直在和大家强调,您在利他的同时,自身也会受益。但这种双赢法的前提是您要先放下自己,不多为自己想,凡事先为大家考虑,大家再来成就您,从而获得双赢。

如果您一开始就只为自己考虑,“己愈有”“己愈多”,您做事的心就不纯粹,容易把道引入权谋里去,使道变成权谋之术。

我建议您千万不要向这个方向走——我为了自己多获得,然后故意装作怎么怎么样。不是这样的,一旦您这样做,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漏洞,被人发现的同时您就丧失了自己的诚信,这会导致您前面做的一切都前功尽弃。

用奸诈之法示人,可能会有一些收益,但最终很难坚持到底。

如果您真正相信道,按照道的原则行事,您一定会活得很好。


做好事的人,就应该完全牺牲自己吗

为什么老子一直在讲双赢,这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存在一种想法——如果我为了大家好,为了大家而努力,我是不是就得牺牲自己?这是一种极端的想法,只有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比如只有牺牲某个人才能保全整体时,有些圣人会选择牺牲自己。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您这样做,就是违反了圣人之道。

为大家牺牲自己,看起来激动人心,令人感动,但是这个事不可持续。如果都打着为大家好的旗号,今天牺牲一个人,明天又牺牲一个人……事情就没人做了,这违反了道的原则。道是可持续的、能够让大家越来越好的法则,而不是通过毁掉一个人才能把利益带给大家。

老子在此特别指出要共赢,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偏见,您为大家做好事,就应该彻底放下自己,什么都不能拥有才行。比如您为了大家做了很多事,赚了点儿钱,这就不行了:“你凭什么靠这个赚钱?你的人品有问题!”就会有人发出这种声音。

如果您非得要求一个人为大家做好事,他却连饭都吃不上,无法做到养家糊口,那他做的事是无法持续的。

可能很多想做好事的人,后来都不敢做了,因为做下去估计会饿死。老子非常不鼓励这种行为,老子提倡的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您为大家付出,最终您越来越幸福,拥有的也会越来越多。


顺应自然之道不是听天由命

有的人问:“罗博士,您给我们讲《道德经》,坚持了这么久,您收获什么了?”

事实上,我在为大家做事的过程中,收获特别多,比如幸福感——我看到这么多朋友留言,他们心里的郁结打开了,觉得开心了,有的人觉得自己肝气不舒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缓解,甚至有的人的肝气不舒彻底消失。

看到这些,我特别高兴,对于一个医学工作者来说,治好患者疾病的幸福感远远高于金钱带来的幸福感。有时都过了两三年了,患者可能早就忘了找我调理的事,但我心里还记得呢。还有个情况是某个医案思路精彩,我当时一下切中要害,把患者调理好了……总之,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幸福。

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我拥有了很多幸福的感觉,这就是道的原则——您真心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感受到您的温暖,就会反过来回馈您、帮助您,最终和您一起进步。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您都会拥有更多。

这种正能量的循环,就是道。这种能量没有形态,但是自在人心。只要您是血肉之躯,只要您拥有情感,这种能量就在循环,这就是圣人之道,也是人间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讲顺应自然之道,很多人都以为顺应自然之道就是冬天多穿衣服,夏天少穿衣服——这不是什么自然之道,而是顺应大自然之道、顺应天地之间节气的变化;还有人讲顺应自然之道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天自有安排,您听天由命就好了。这也是一种曲解。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顺应自然之道,是顺应向能量的流动。您明白了这种循环以后,顺应它的变化,您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幸福,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这个自然之道是向天之道观察模仿而来。天之道具有无我利他的特性——生成万物,却隐身于背后,不索取名利,这种善的能量,我们看不见它,但是它一直存在。

老子说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讲的就是道的循环,这里没有任何功利色彩。老子讲得很清楚,只要您先让大家幸福,您也会幸福,这是双赢的幸福之道。

能学习《道德经》的人,都是有特殊缘分的人,一旦您接近《道德经》,您就接近道了。如果您学完能认真践行,我相信您的人生会发生改变。


05老子讲的道不是消极避世之道,而是幸福之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当您回首过往的人和事,会发现道的规则一直在起作用

老子接着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现在很多人一讲《道德经》,就说道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没有完全理解老子讲的是哪个道。

老子讲了两个道:一个是天之道,天之道的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二个道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领导者法则,这个是可意会可言传的,而且特别清晰。

“天之道”是玄妙的,老子说,在人世间之上有种力量,先于整个世界形成之前存在,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大脑,无法猜测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世间所有的事都是按照天之道运转的,您顺应它的规律,人生就会顺畅;违背它的规律,人生就会有很多磨难。

“天之道”隐形于背后,无名无形,所以我们不大容易去猜测它。就好比科幻小说讲跨维、降维,我们不太好猜测,因为想象力不够丰富,也有可能是智慧没那么高。

老子告诉我们,要通过分析世界运转的规律,来猜测天之道的游戏规则(也有可能有大智慧的人有其他方式和天之道沟通,这个我们就不了解了),但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天之道,利而不害”,意思就是,“天之道”的原则是“利而不害”。“利”是尽量利益大家,给大家带来好处,“不害”是不去伤害。

“利而不害”就是“天之道”设定了世界的游戏规则,顺应这个规则就昌盛,如果逆着规则行事,就容易遭受各种打击。

在生活中您会发现,别人帮助我们,给我们笑脸、温暖,我们就欢迎他;别人没事打您一下、扇您一个耳光,或者害您,您就会躲着他。如果对方传递的信息是正向的,我们就欢迎;信息是负面的,我们就拒绝。

因此,世间的事都一样,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其实在别人身上也会发生,所以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只有“利”才能不断发展,“害”则会得到更多伤害,“天之道”的原则,就是这个世界的游戏密码。

有时候世界纷乱,您可能看不出这个密码和规则。过一段时间您回头再看过往的人和事,会发现这个规则一直在起作用,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之道,利而不害”。

您别觉得这句话看着简单,最终您会发现,世界一定会按照这个规则运行。我们知道这个密码以后,人生的方向会更加明晰。


“无为”是对自己的,“有为”是对众生的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在帛书乙本里写的是“人之道,为而弗争”,帛书本虽然写的是“人之道”,实际上讲的也是“圣人之道”。所以这句话我们按照通行本写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讲。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过很多“无为”的概念,我一直在讲“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您要做利益大家的事,不为个人的利益捞取。

“无为”是对自己的,“有为”是对众生的。

老子讲的这句“为而不争”,“不争”就是“无为”的意思,不为自己去争。其实,《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人世间运行的法则就是为大家作为,对自己不要争私利。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为”和“无为”两个概念,“为”是对大家的;“无为”是对自己的。这个概念您明白了,才算真正明白《道德经》了。

如果您不清楚这一点,觉得“无为”就是对外“无为”,对内也“无为”,什么都不做,就算您学了一遍《道德经》,肯定也是糊里糊涂的,因为您没有搞清楚对象。一旦您将老子思想理解为虚无、倒退、消极避世的,您就是在误解老子。非常遗憾的是,这种讲法是现在的主流,我觉得这样理解老子,就把他对大家的用心泯灭了。


只要“为而不争”,您的人生就会一点点改变

我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讲《道德经》,只是把我个人的观点讲出来了。我讲《道德经》是为了给大家做普及,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受《道德经》的启发,在讲的过程中,我把老子的思想,以及我的观点和盘托出,我真的认为老子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

老子真正的责任是,他知道这个社会应该怎样运转才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更加幸福。

老子讲的是一个原则,人都是有感情的,都喜欢关爱、帮助,讨厌伤害、背叛,要想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能够更好地团结在一起,一定要发出善念,去帮助、关爱大家。您帮助大家,大家感受到温暖,就会团结在您周围,回馈给您温暖,这样您就会更加温暖、幸福。

老子讲的道不是无用的,他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能达到这种状态,人间即天堂。

我相信只有我们真正去做,老子才会感觉欣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