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关于《老子》本书

关于《老子》本书

四、关于《老子》本书《老子》是一本仅有五千余字的短篇作品,由上篇的《道经》与下篇的《德经》组成​‍‌‍​‍‌‍‌‍​‍​‍‌‍​‍‌‍​‍​‍‌‍​‍‌​‍​‍​‍‌‍​‍​‍​‍‌‍‌‍‌‍‌‍​‍‌‍​‍​​‍​‍​‍​‍​‍​‍​‍‌‍​‍‌‍​‍‌‍‌‍‌‍​。正因如此,它也被称为《老子道德经》​‍‌‍​‍‌‍‌‍​‍​‍‌‍​‍‌‍​‍​‍‌‍...

四、关于《老子》本书

《老子》是一本仅有五千余字的短篇作品,由上篇的《道经》与下篇的《德经》组成​‍‌‍​‍‌‍‌‍​‍​‍‌‍​‍‌‍​‍​‍‌‍​‍‌​‍​‍​‍‌‍​‍​‍​‍‌‍‌‍‌‍‌‍​‍‌‍​‍​​‍​‍​‍​‍​‍​‍​‍‌‍​‍‌‍​‍‌‍‌‍‌‍​。正因如此,它也被称为《老子道德经》​‍‌‍​‍‌‍‌‍​‍​‍‌‍​‍‌‍​‍​‍‌‍​‍‌​‍​‍​‍‌‍​‍​‍​‍‌‍‌‍‌‍‌‍​‍‌‍​‍​​‍​‍​‍​‍​‍​‍​‍‌‍​‍‌‍​‍‌‍‌‍‌‍​。虽然在《史记》中也有着表述“道”与“德”之意义的内容,但没有特意地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来解说,只是分别取各篇章的第一个字,以方便地予以命名而已​‍‌‍​‍‌‍‌‍​‍​‍‌‍​‍‌‍​‍​‍‌‍​‍‌​‍​‍​‍‌‍​‍​‍​‍‌‍‌‍‌‍‌‍​‍‌‍​‍​​‍​‍​‍​‍​‍​‍​‍‌‍​‍‌‍​‍‌‍‌‍‌‍​。现今的版本是分为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四章,合起来一共八十一章;如今本书依照目录给每一章都拟了题名,但在古时似乎是连分章这一说都是没有的。

虽说文章全部内容就不长,篇章却是由更为简短的语句集结而成,这就是本书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色。不仅如此,各篇章中简短的语句要么是格言、谚语一类,要么则是以押韵或者对句的形式出现,有着不少朗朗上口的名言,而文章全部内容却连一个固有名词也没有,这是极大的特色。

诚然,《论语》也确实是短文的集结之物。然而《论语》是以明确且特定的个人言论为主,《老子》中的言论则大体是将说话之人隐于背景之中。凭借这一点,比起将这部书说成是个人的著作,不如说它是由古时名言集结编撰而成并被后人广泛传承下来的色彩更为强烈。并且假设真是如此,因为有了将此书编撰出来的人的存在,则能够明白《老子》的内容确实是在将一位富有个性的思想家写成故事。

纵观《老子》全书的内容,的确是统一且连贯的。虽说有着或重复或矛盾的地方,也有着或无条理或不连贯的混乱之处,但其思想的特色可以说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当时,这是强烈顶撞被人们当作普通性常识的想法,是一部非常格格不入的作品。

为了打破当时的常识,想必凭借拥有丰富新奇反论的表现来使读者出乎意料是很有必要的吧。这便是文章中多处出现谚语与警句等的原因。文中所使用的对句与韵脚等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用以弥补其逻辑的不完备之处,或者说是为了人们更加方便地口诵而特意使用的方法。

在本书中,有一些章节中所使用的“我”这个词可以视作作者对自身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章节数量并不多,比如第二十章等便是如此。此章通过讲述世俗与自己之间的严峻对立,对于卖弄聪明的浅薄世俗的批判,还有远离这样的世俗来展现自身引以为傲的孤高,同时包含着深深的忧愁之情,赞颂、宣扬着“道”。可以说这是《老子》的作者为表达自身与读者坦诚相见的珍贵的一章。实际上,说它是谚语也好,说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言论等也没有错,但更应当将它视作是为了积极地投入而被使用的方法。

那么,那个时代究竟是什么时候呢?

首先,第一章中所说的“能够清楚地示于他人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便是在对抗包含以孔子为始的儒家以及诸派的主张。证据就是“大道废,仁义有”(第十八章)等批判儒家的仁义之说的言论,这实在无法想象是身处于春秋时代的孔子的前辈所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将仁与义视作同等重要的不光只有孔子,还有孟子;配合这一点来考虑的话,这应当是产生在比孟子还要往后的时间段,也就是说是在公元前4世纪末之后的言论。那便是战国时代,也就是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全盛时期。

而且,《老子》当中还记有“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所以有人认为此言论是基于在孟子之后崛起的强调礼的荀子思想。不仅如此,墨家的尚贤(第三章)、法家的法术(第五十七章),还有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权谋术数等,文中有好几处均可视作是以它们为根据而发的言论。因此,将这一切综合起来考虑的话,果然将其视作是战国后期、在活跃的思想界的动荡中创作出来的著作最为妥当。但是,这里讨论的是《老子》的最初版本,现今的《老子》则是或多或少地有后人的添加与修改。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