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小国寡民(乌托邦)》

《小国寡民(乌托邦)》

80.小国寡民(乌托邦)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80.小国寡民(乌托邦)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的数量变得稀少,即便有各式各样的便利器具却不会去使用它们,使人民重视自己的生命,不向远方的土地移动、迁徙,即便有船只、车辆却不会去乘坐它们,虽然拥有铠甲和武器却不会有卖弄、夸示的时候。

在非常早的时候,人们还是靠着结绳来代替文字,用以记事,认为自己所食之物很美味、所穿之衣很漂亮、所住之处很令自己安心、很享受于自己的生活与习惯,邻国之间能够互相望见,连鸡犬之声也都可以听得见,在如此的自然状态下,人民则是从生到死都不互相往来。

【解说】

此章描述了小国寡民的理想之乡,可以说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世界,因其对老子理想社会的直截了当的描述,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当然,这份理想与现实是表里相反的。在战国时代,“富国强兵”才是主流的标语、口号,为此需要增加可以参与耕种或战争的人民数量,同时追求扩大国家的领土,这样的行为被认为包含了使国家更加强大的志向。老子却反对这样的现实,“小国寡民”就是完全与“大国众民”反着来的。若能做到“使国家变小,人民稀少”,在不与他国往来的情况下保持自给自足的势态,如此一来便自然而然地不会发生竞争等事了,与老子所说的“不争”之德(第八章等)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想必这样一来,人民就能继续过着悠哉游哉、丰富又安心的生活了吧。此章还包含了对文明的进步的强烈批判。即便有着各式各样的便利道具也不会去使用它们,这与“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第五十七章)说的是同一回事儿。富有文明的利器能够使物质变得丰富、使世间变得更为充裕不假,但同时也会使人民变得更为怠惰、充满狡猾的智巧,招致精神方面的贫乏。对于原来朴素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那份健康的活力与朴素的人情味,将它们再度取回是非常有必要的。当被所谓的聪慧智巧与欲望反复指责着,因而企图向外跑出去的时候,人们就会变得不幸。回首看看自身、好好斟酌下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那么就能够发现,其实自己已经拥有了能令自己十分满足的事物了。要使得人民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各自满足于各自的朴素生活、不追求身外之物,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中珍重自身地生活下去,这就是理想了。

若将此章的“小国寡民”视作理想的话,则看上去似乎与至今所讲的“治大国”“取天下”等言论是互相矛盾的,实则并非如此。句中所谈论的大国与天下等,皆可以视作如此作为的小国的集合体。就如同“治大国如烹小鲜”(第六十章),所谓无为的政治就是将各个地方集合而成的聚落保持原样,并使各自都互相认可。从“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二句来看,这个小国就是理想社会的模型,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可以将其视作古时存在着的村落共同体的悠闲风景。不久之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即被视作是继承此章思想的文学作品。“什伯之器”就是各种各样的、极多的器具,其中的“器”在这里普遍被解释为器具(奚侗之说),但也有人将其解释为几十、几百的优秀人才(苏辙之说),还有说它是十人小队、百人小队使用的武器(俞樾之说)这样的解释存在。《庄子·天地篇》中写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虽说是描述不使用便利的器械来汲水的老人之言,但与此处所表达的是相同的主旨。“重死”的“重”是重难之意,与第七十五章的“轻死”相反,说的是对死亡抱有忌惮,即重视生命的意思。“无所陈之”是将其罗列、陈列出来予以展示之意,也就是在战争中使用武器之说。

“结绳”在《易经·系辞传》中有着相关内容,写作“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胠箧篇》中亦是将从头至尾的句子写作“至德之世”,以基本相同的文句将其记录了下来。

另外,现如今在帛书甲乙本的记录当中,此处的第八十章与第八十一章是插入于第六十六章和第六十七章之间的。由于并不清楚其理由,并且也不认为这样的顺序要更为合理、通顺,故此处没有遵循这样的做法。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