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昔之得一者(立足于“道”)》

《昔之得一者(立足于“道”)》

39.昔之得一者(立足于“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贞​‍‌‍​‍‌‍‌‍​‍​‍‌‍​‍‌‍​‍​‍‌‍​‍‌​‍​‍​‍‌‍​‍​‍​‍‌‍‌‍‌‍‌‍​‍‌‍​‍​​‍​‍​‍​‍​‍​‍​‍‌‍​‍‌‍​‍‌‍‌‍‌‍​。其致之一也*​‍‌‍​‍‌‍‌‍​‍​‍‌‍​‍‌‍​‍...

39.昔之得一者(立足于“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地得一以;神得一以;谷得一以,万物得一以;侯王得一以为天一​‍‌‍​‍‌‍‌‍​‍​‍‌‍​‍‌‍​‍​‍‌‍​‍‌​‍​‍​‍‌‍​‍​‍​‍‌‍‌‍‌‍‌‍​‍‌‍​‍​​‍​‍​‍​‍​‍​‍​‍‌‍​‍‌‍​‍‌‍‌‍‌‍​。其致之一也*​‍‌‍​‍‌‍‌‍​‍​‍‌‍​‍‌‍​‍​‍‌‍​‍‌​‍​‍​‍‌‍​‍​‍​‍‌‍‌‍‌‍‌‍​‍‌‍​‍​​‍​‍​‍​‍​‍​‍​‍‌‍​‍‌‍​‍‌‍‌‍‌‍​。

谓天无以清,将恐;地无以宁,将恐;神无以灵,将恐;谷无以盈,将恐;万物无以生,将恐;侯王无以贞*,将恐​‍‌‍​‍‌‍‌‍​‍​‍‌‍​‍‌‍​‍​‍‌‍​‍‌​‍​‍​‍‌‍​‍​‍​‍‌‍‌‍‌‍‌‍​‍‌‍​‍​​‍​‍​‍​‍​‍​‍​‍‌‍​‍‌‍​‍‌‍‌‍‌‍​。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非?故致数誉无。不欲琭琭如,珞

【译文】

从一开始“道”便是世间唯一的根源,若要说明从古至今得到了这“一”会怎么样,则天得到“一”便得以清澄;大地得到“一”则得以宁静安泰;神(人)得到“一”则得以变得灵妙;河谷得到“一”则得以充盈;万物得到“一”则得以生长;诸侯或王者得到“一”则得以成为世界的主宰。能够让世间万物得以如此的,便是等同于“道”的“一”了。

天空若是不再清明,则恐怕要崩裂;大地若是不再宁静安泰,则恐怕要四裂震溃;神(人)若是无法保持灵妙,则恐怕要面临灭绝;河谷若是不能保持水量充盈,则恐怕有干涸之势;万物若是不能保持生长,则恐怕要面临灭亡之灾;诸侯或王者若是无法保证自己天下首领的地位,则他的时代怕是要被倾覆。正是因为有了“一”,才能使上述事物得以持续维持各自的存在。

所以说,实际上世间一切贵皆以贱为根本,一切高皆以低为基础,这便是王与诸侯们为何称自己为“孤”“寡”“不谷”,难道这不就是以贱为本的表现吗?不是吗?所以说最高的荣誉是无须赞美和称誉的,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失去这份荣誉;不要去追求像晶莹的宝玉一般气派,也不用去羡慕无趣、坚硬的山石,要去争取获得世界根源的“一”,并将此身此心托付于“一”,坚定于“一”。

【解说】

天地间存在着的万事万物皆遵从于世间唯一的根源——“道”,各自得以安定,并持续实现着各自的存在。世间的支配者们也是如此,皆是在体得了“道”并一直以此作为行政治理的基础与规则,才得以长久地守住自己的地位。“一”即“道”的别名,在第十章与第二十三章(旧第二十二章)中所提到的“抱一”,与此章的“得一”概念相近。此章着重说明了通晓世间之“道”并与其合为一体的重要性。但是,在临近结尾的“故贵以贱为本”之后的一段,与前文之间的连贯性显得不是非常好;不将“故”字读作“正因如此”,而是将其译解为与“夫”相同的词语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但也有说法认为,这一段内容原本是从另一章之中分离出来的。虽说有人认为这样才是比较直率的解读方法,但此处还是选择了保持其连续性。不要拘泥于世间的“贵贱高下”,更不要被此等世俗之象束缚住,重点在于要取得世间唯一的“道”,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二章中写到过“有无相生”“高下相倾”,又写到“圣人处无为之事”,想法算是碰到了一块儿。不论方向的左右,不要被面前的那点利与害迷住了双眼,最需要注重的是要像已经体悟了“一”的人们一样保持住安静、平稳的状态。

“其致之一也”一句,在底本的记录中是没有“一也”二字的,此处依据古本将其补上了。

“发”与“废”字可以互相通用,在此处是荒废、毁灭之意;“歇”代表消失、休止;“竭”指的是用尽、枯涸;“蹶”指的是跌倒、失败与挫折。

“侯王无以贞”的“贞”字在底本中是记作“贵高”二字的,与前文的内容并不是很合拍。此处是依据古本修改而成。“贞”代表着首长、首领的意思。

“孤”是指孤儿,“寡”是指独身一人的人,也是“寡德”(德行不足)之意,合起来称作“寡人”。“不谷”则是不善之意,在当时被作为诸侯们的谦辞(对自己的谦称)而广泛使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