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希言自然(旧第二十三章)(于“沉默”之劝诫)》

《希言自然(旧第二十三章)(于“沉默”之劝诫)》

24.希言自然(旧第二十三章)(于“沉默”之劝诫)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希言自然(旧第二十三章)(于“沉默”之劝诫)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

【译文】

听不见的语言——“不言”——正是自然应有的理想状态。

因此,喧嚣的风暴刮不了半日便会停止,令人心生厌烦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若要问是谁在驱使狂风暴雨,答案就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使某物长存,更何况一介渺小的人类呢?喧哗张扬、喋喋不休,这等不自然之事还是早日停止为好。

所以,举止遵从于“道”之人即可视为与“道”合一,遵从于“德”之人即可视为与“德”合一。礼仪之人与其相距甚远,遵守仁义与礼却失“德”,无须多加解释。与“道”合一的人,“道”也很乐于接受他;与“德”合一的人,“德”亦很乐于接受他;与“失德”合一的人,“失德”也很愿意接纳他。

若是废话连篇、诚信不足,便无法得到对方的信赖,更不会被人民所接受。

【解说】

作为对“道”的说明,早在第十四章就有文称“听之不闻,名曰希”,“希言”指的便是“无言之言”。即便什么都不说,也能够在无言之中将一切娓娓道来;这无声的语言与凡人的生活、行为皆大不相同,被称为真实之“道”,令人们以此为楷模是非常有必要的。与其将“希(稀)言”注为少言寡语,不如说它其实是“不言”之意。在所谓的“不言”之章中也提到过“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等(第二章、第四十三章)。

普遍来说,人们的辞令间均洋溢着自以为是,所以保持沉默反而是勇气的体现。越是多话就越会远离自己本应有的自然存在状态,而远离了真实的人很快便会被众人所抛弃。语言是什么呢?第一章中写道“名可名,非常名”,若它是可以用言辞来形容的,则说明它不是真实不变的常名,由此可见,老子对词语、辞令怀有极强的怀疑与不信任感。

“故从事于道者”之下的这一段话是比较难理解的。行为举止所遵从的规则以“道”或“德”作为对象,但不需要使用语言作为媒介,有人出于文章整体的连续性而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但也有可能是文章本身便存在着些许错误。在底本中,“从事于道者”之后还另有“道者”二字,与下文的“德者”“失者”对应很工整,这一说法似乎到现在也不显落伍,但《淮南子·道应篇》与帛书甲乙本都没有记录“道者”二字。也有人认为“德者”与“失者”之句中都各自省略了“从事于”三字(俞樾之说)。将“失”解作“失德”的说法是从第三十八章中“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以及义与礼等为源头这一理论中衍生出来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这两句在之前的第十七章中已经出现过,当时笔者便觉得与前文的衔接不是非常好,在这里更感觉非常突兀。帛书甲乙本中就都没有记录这句话。虽然笔者也觉得在此应该将它们除去,但姑且还是如此继续进行解释。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