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别受限于俗世间的价值)》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别受限于俗世间的价值)》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别受限于俗世间的价值)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别受限于俗世间的价值)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难易相,长短相,高下相,音声相,前后相​‍‌‍​‍‌‍‌‍​‍​‍‌‍​‍‌‍​‍​‍‌‍​‍‌​‍​‍​‍‌‍​‍​‍​‍‌‍‌‍‌‍‌‍​‍‌‍​‍​​‍​‍​‍​‍​‍​‍​‍‌‍​‍‌‍​‍‌‍‌‍‌‍​。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生而不,为而不。功成而弗。夫唯弗,是以不

【译文】

世间的人们之所以明白什么是美,是由于有丑陋之物的存在;之所以能判别什么是善,是由于有恶的存在。世界上的美好与善并非是真实永恒的,所以说,拘泥或受限于此等事物,这显然是错误的行为。真相是,“有”与“无”成就对方并互相依存,难与易相互形成,长与短互相凸显,高与低互相显示其水平,乐器之音与人声互相谐和,前与后紧紧相随以显顺序。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当中。

因此,与“道”合为一体的圣人不受限于俗世间的价值观,杜绝恶癖与不良行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言传身教;卖弄言语知识会导致自身离真相越来越远,为避免如此,他选择了用“不言”的方式身体力行地实行教化。

换言之,圣人听任万物的自然生长与兴起,不多加说明也不据为己有,建造伟业也可保持自身的清醒独立,功成业就而不自居。且正因为圣人不拘泥于居功,也便无所谓失去。

【解说】

先把“道”放在一边不谈,此章记述了现实世界中的真相,以及圣人的对应之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到的价值与概念全部都是相对相成的。若坚持认为万物是绝对而非相对的,如此固执的见解只会招致手足无措等悲剧。到底何为真正的美,何为真正的善呢?说到底,真善、真美这样极致的境界是否真实存在,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深入了解、洞察了世界真相的圣人,其自身的一举一动皆是自然而然地遵循着“无为”与“不言”的标准。实际上,这便是“道”真实、真正的存在方式了。

“懂得美的事物(了解了美之所在)”,其中强调了“理解”这一层意思,也有人将其译成“认知到美的同时,也想到了什么是丑陋”。这之后的“善”也是相同的情况,被译为“认知到善的同时,随之衍生的便是对于不善的认知”。正如金兰斋的《老子经国字解》所说,“无心才能成真”。若将这句话视作释义也是说得通的,只是考虑到下文的“故有无相生”到末尾处的“前后相随”一段,再将此处解释为“有心”“无心”便显得不是那么恰当了。在帛书甲乙本中,在文段尾处“先后之相随”一句之后均有“恒也”二字。这在甲乙本的译本中被称为“常事、常态”,在对永恒真理的释译上与上文所述的相对性有互相抵牾的嫌疑;再加上这个用法只在帛书中有所记载,故没有将其认可为可通用的译法。

“圣人”是《老子》中最为理想的人格。在《庄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尊”“真人”等词语,但与此相关的概念在《老子》中并没有被提到。与儒家著名的尧、舜等具有特定人物形象的圣人不同,老子所说的圣人是指与永恒的真实之道合为一体、身心皆处于最高境界的理想人物。

“无为”的字面意思是“无作为”,但这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刻意去做某事,应当自然而然地行动,舍弃人类的自作聪明与自以为是等做法,在自然界中自发遵循自然的行动模式。正如“无为而为”所包含的语义,相近的内容于第三章中也有记载,可见“无为”正是《老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行动方式。

对于前文所提到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圣人之姿,“听任万物的自然生长与兴起”之后的内容可以视作是更深一步的具体解说。对照第三十四章和第五十一章,它们用同样的言语记述了“道”的真实作用,由此可以得知圣人的行为与永恒之道是高度一致的。“万物作焉而不辞”一句在帛书乙本中记作“万物昔而弗始”,因发音相似,“昔”视作“作”的通字,“始”视为“辞”的通字。也有其他版本不同的文献记载,其中或没有“焉”字,或换成“始”字,诸如此类。关于“不居功于万物滋生之始源”这一句,有人认为应该就照“始”字本身的意思来理解,也有人认为“辞”是辞退的意思,从而将其解读为“不应对俗世间的劳琐之事感到厌烦”,但考虑到与前文所提“不言”之间的关系,还是应当将此处的“辞”理解为言辞的意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