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星期二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原文】绝圣[1]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2]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3],不足,故令有所属[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文】拒绝善于博得百姓拥戴的圣人,抛弃奸伪之智,民众可得利百倍,拒绝做作的、不发自本性的仁,抛弃虚假的义,百姓发自本性的孝心和慈爱就再现了,不偷巧,不逐利,盗贼不再有,仅仅这三条...

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原文】

绝圣[1]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2]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3],不足,故令有所属[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拒绝善于博得百姓拥戴的圣人,抛弃奸伪之智,民众可得利百倍,拒绝做作的、不发自本性的仁,抛弃虚假的义,百姓发自本性的孝心和慈爱就再现了,不偷巧,不逐利,盗贼不再有,仅仅这三条还不够,所以,应该还有类似的:保持朴素,减少私心,减少欲望,拒学历史。这样,天下才能做到无忧。

【注释】

[1]圣:甲骨文字形左耳,右口。既善耳,又会口。本义:善听善言,通达事理。

[2]《说文》解释:“巧,技也。”《墨子·贵义》解释:“利于人,谓之巧。”综合来说,巧就是省工省力的办法。

[3]文:(历史)文献;成文;文饰,辩解,找理由。

[4]《说文》解释:“属,连也。连者,负车也。”走路拉扶着车以省力的人跟车组成一串,一类人的意思。

【翻译说明】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为什么“绝圣民利百倍”呢?因为民间多了那些善于博得百姓拥戴的圣人,民众就会攀附他们模仿他们,从而变得精明,偷巧之风就会盛行,没有这些人,做实事的人就多,因而“民利百倍”。为什么“弃智民利百倍”呢?知人者智(见第33章),什么叫知人?知道人性。通晓人性者往往善于利用人性弱点,因而奸伪,没这些人“民利百倍”。见第90章。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为什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因为仁义是对他人的善意,这种善意不是出自人的本性,需要修为,需要克制自己,有时甚至需要某种程度的做作,而孝慈是上下两辈人之间的真情,提倡仁义只会使得民众变得做作,变得不纯朴,甚至变得虚伪、刁滑(对比第38章)。

孔孟提倡仁义,倡导以(仁)德治国,这种治国理念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正因老子在这章所指出的原因,受孔孟之道影响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的民从普遍比较虚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花去大量精力应付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身心疲惫,在民间提倡仁义的后果是每个人都成为了政治家。见第90章。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为什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既能偷巧,又能得利,莫过于当盗贼了。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以上三句作这样的翻译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问题是:“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怎么翻译。很多人把“文”翻译为“文饰”,这样“不足”就成了“文饰”的宾语,这样一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就来得很突然,所以,“不足”是引语,引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可见,“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应该断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而“文”应该是不及物动词,“成文”的意思。

【中心思想】

拒绝圣、智、仁、义、巧、利、私、欲、学,提倡朴素。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