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词曲赏析/蒲松龄《北〔正宫〕九转货郎儿[1]》原文、注释、赏析

蒲松龄《北〔正宫〕九转货郎儿[1]》原文、注释、赏析

蒲松龄北〔正宫〕九转货郎儿[1]雀顶[2]儿分明癖块[3],泮池[4]上公然摇摆,真似古丢丢[5]在望乡台[6]。若听起谈天口[7]阔论来,人人是头名好秀才。蒲松龄注释[1]正宫:宫调名。九转货郎儿:曲牌名。本套曲由九转货郎儿、二转至九转组成。“转”为转调义。[2]雀顶:清代举人和生员的雀形冠顶饰。《清会典·礼部五·官员士庶冠服》:“举人、官生、贡生、监生冠...

蒲松龄

北〔正宫〕九转货郎儿[1]

雀顶[2]儿分明癖块[3],泮池[4]上公然摇摆,真似古丢丢[5]在望乡台[6]。若听起谈天口[7]阔论来,人人是头名好秀才。

蒲松龄注释

[1]正宫:宫调名。九转货郎儿:曲牌名。本套曲由九转货郎儿、二转至九转组成。“转”为转调义。

[2]雀顶:清代举人和生员的雀形冠顶饰。《清会典·礼部五·官员士庶冠服》:“举人、官生、贡生、监生冠,用金雀顶,带用明羊角圆版,银镶边。”

[3]癖块:中医术语,痰、食、血等积块。

[4]泮池:地方官学前的半圆水池,中央太学的叫“辟雍”,是全圆形的水池。元代汪克宽《泮宫赋》:“步前除以徜徉兮,睹泮池之澄碧。”

[5]古丢丢:古板的样子。“丢”为词缀,无义。

[6]望乡台:久居在外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佛、道两教指进入地狱的鬼魂回望故乡的高台。

[7]谈天口:能言善辩。北宋苏轼《洞庭春色》:“须君滟海杯,浇我谈天口。”

〔二转〕远躲开仇雠[1]书架,厌气[2]死酸辛砚瓦[3],论棋酒聪明俺自佳。那文宗[4]呵[5]俺则道圣明裁[6]了他,又只道提学不下山东马[7]。况山东偌大[8],或今遭[9]漏了咱。

蒲松龄注释

[1]仇雠:仇人。

[2]厌气:厌烦。

[3]砚瓦:瓦砚。古时常以古宫殿之瓦作砚,喻穷酸。

[4]文宗:明清时负责学政或科考的官员。

[5]呵:呵斥。

[6]圣明裁:指皇帝裁断选用。

[7]提学不下山东马:提学在山东不下马,喻霸道。提学是学政官员的一类。

[8]偌大:这么大。

[9]今遭:这回。

〔三转〕岑可差[1]吊牌[2]忽到,这一场惊慌不小。一盆冰水向顶门浇,似阎罗王勾牒[3]至,把狂魂儿惊吊[4]了。半晌间心慌跳,相看时犹如木雕。忽然自笑,怕也难逃,恹头搭脑[5],只得向法场挨一刀。

蒲松龄注释

[1]岑可差:喻疾速。“岑”由锐义引申出疾义。可差,又写作“可叉”“可擦”,快速砍劈的声音。元代无名氏《赚蒯通》:“可擦的一刀两段。”

[2]吊牌:古时官府捕人的拘票。

[3]勾牒:拘票。

[4]惊吊:惊掉。

[5]恹头搭脑:喻精神萎靡。恹,困倦;搭,垂头。

〔四转〕粜[1]新谷行囊趋办,先找出少年时熟文半卷,又搜得难题目百千篇装成担。似江西书贩,携来寓店。头不抬,身不起,嘛嘛[2]的从新[3]念。旧的当看,新的宜掀,好工夫急切何能遍?救命的菩萨又唤不转。天!饶俺几天,将一部久别的四书[4]再一展。

蒲松龄注释

[1]粜:卖出谷物。

[2]嘛嘛:读书声,有不耐烦义。

[3]从新:重新。

[4]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五转〕闻昨夕考牌已送,狠命的咕哝[1],恨不能一口咽胸中。更既定[2],头始蒙,覆去翻来意怔忡[3]。不觉的一炮扑咚,二炮崩烘[4],一刹时三炮似雷轰,这比那午时三刻[5]还堪痛。只得提篮攒动[6],道门[7]外火烛笼[8],万头攒聚不通风,汗蒸人气,腥臊万种,便合那听热审[9]的囚徒一样同。

蒲松龄注释

[1]咕哝:喻读书声。

[2]更既定:已经更定。有晚上八点初更以后、凌晨时分等说法。

[3]怔忡:惊恐不安。

[4]崩烘:又作“崩渹”,水奔涌声。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猝遇雨,匿身废圹中。已而雨益倾盆,潦水奔穴,崩渹灌注,遂溺以死。”

[5]午时三刻:约11点45分,阳气最盛时,斩杀重罪犯人的时刻。

[6]攒动:拥挤移动。

[7]道门:入道的门。

[8]笼:当为“珑璁”,迷蒙。唐代李贺《十二月乐词·九月》:“鸡人罢唱晓珑璁,鸦啼金井下疏桐。”

[9]热审:明清时规定每年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因天气炎热,流放、笞杖等刑罚减等处理。

〔六转〕吁吁喘喘塞登门内,战战咯咯[1]开怀脱履。俺则见歪歪鳖鳖[2],三三五五的鬼烂奚[3],吆吆喝喝搜仔细。一个家低[4]秀笃速[5],拍拍打打,得得塞塞[6]。那黯黯惨惨影影绰绰,灯光深处,坐着个巍巍峨峨的阎魔大帝[7]。俺蹲在挨挨挤挤稠稠密密里,只听得悠悠扬扬弯弯曲曲门子[8]声低,见一群纷纷藉藉[9]叱叱闹闹归房皂隶[10],嘻嘻哈哈号声一片吹。

蒲松龄注释

[1]咯咯:笑声。

[2]歪歪鳖鳖:形容不正。

[3]鬼烂奚:差役。鬼烂,鬼被火烧烂,喻火势大,用作詈语。奚,奴仆。

[4]一个家低:一个劲地。

[5]秀笃速:展示马蹄声。笃速,马蹄声。

[6]得得塞塞:嘚瑟。

[7]阎魔大帝:阎王。

[8]门子:官府中亲侍左右的仆役。

[9]藉藉:杂乱的声音。

[10]皂隶:差役。

〔七转〕似阎君在歇魂台[1]畔,他频频将生死簿翻。一会写了两三言,黑溜溜传与合场看,见了的打罕[2],乍寻思并没个缝儿钻。心惊战,回头漫把良朋唤,就是那最关切的父兄,也只在密匝匝人缝里看一眼。

蒲松龄注释

[1]歇魂台:魂魄停驻受审的地方。

[2]打罕:惊奇。“打”是词头,无义。

[1],只得趁闲墨儿频磨。想不起甚题文那句儿相合,怎奈何也呵,有一首较可较可,转思量全不在心窝。漫把头颅摸,甚腾那[2]也呵,经半日脱稿才哦。那捷笔邻兄已收拾朱络[3],瞒[4]肩头说我过我过。那短命太阳疾似流梭,渐向西方错。了高[5]的恁偻[6]也呵!恰便似活挑着肝肠在滚油锅。

蒲松龄注释

[1]承破:承题和破题,八股文的部分结构。

[2]腾那:拳术中穿跳躲闪的动作,喻挖空心思答题。

[3]朱络:本指红色格子,代称上文“提篮”。

[4]瞒:从,顺着。《西游记》第二五回:“你一变个什么虫蛭儿,瞒格子眼里就飞将出去。”

[5]了高:高处了望监考。

[6]偻:机灵。

〔九转〕忙促促写成两块,丢将去凭他怎布摆,出得场门鸟喜画笼开。丢笔砚才赴阳台[1],那块癖[2]早上心来。这一篇似差讹未曾改,那一篇真真可坏,湿淋浸冷汗常揩,悔从前做的是何来?忽传昨宵已把卷箱抬,相顾也失色。陡[3]听的老宗师[4]丢将个川字[5]来,又渐把雄心丢放在九霄外。脱离了鼎镬[6]适刚才,那歪鳖[7]的头巾依旧摔。

蒲松龄注释

[1]赴阳台:喻玩乐。

[2]块癖:同上文“癖块”。

[3]陡:突然。

[4]宗师:同上文“文宗”。

[5]川字:古时阅卷,好的画圈,差的打竖,最差的三竖。

[6]鼎镬: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

[7]歪鳖:同上文“歪歪鳖鳖”。

赏析

蒲松龄(1640—1715),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聊斋志异》作者。一生热衷于科考,七十二岁始补贡生,主要以私塾授徒为业。郭沫若在其故居题写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本套曲描写考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见闻感受。《九转货郎儿》写秀才在初级学校中的学习生活。把雀顶比喻为病症癖块,“公然摇摆”写得意忘形的身形,“古丢丢”写古板的神态,去学校如登入鬼门关“望乡台”,刻画了呆板而自命不凡的秀才群像。“谈天口”,“天”字夸张,喻名不副实。“好秀才”反讽。《二转》写秀才落榜原因。一是与书架有仇,烦瓦砚穷酸,工夫都用在下棋饮酒和耍小聪明上。二是嫌学政官员霸道,山东地面大,人口多。《三转》写收到考试通知的感受。像收到了拘票勾牒,心理上惊慌失措。“恹头搭脑”写神态。“向法场”比喻参加考试如同走向法场挨刀。《四转》写考前复习。卖新谷,办行李,说明经济紧张。“百千篇”“似书贩”自嘲携带书多。“头不抬”以下为如何复习。《五转》写赴考场前的感受。“咽胸中”喻把书吃到肚里。“扑咚”“崩烘”“雷轰”写随着时间推移心中越发躁动,如同重犯受刑。“只得”表示不情愿,以下写赴考场途中的拥挤和烦躁,如同大热天审讯罪犯。《六转》写考场上仆役和考官的表现。“吁喘”以下两句写考生好不容易入场,解衣受检。“俺则见”以下六句写仆役搜身。“歪鳖”“烂鬼奚”诅咒仆役。“笃速”形容搜身动作如马蹄疾迅。“那黯”以下三句写考官,“阎魔大帝”为詈语。“俺蹲”以下四句写了三句听觉,只听到门子皂隶的喧哗声和号声。“蹲”是很不雅的挑衅性体态,表明考生的愤恨。《七转》写考官批示与考生反应。“生死簿”“黑溜溜”“没个缝儿钻”喻考生惊惧心理。“唤良朋”“看父兄”反映惊惧中无助的心态。《八转》写答题中的焦灼。“思久”至“才哦”喻无才,只得“频磨闲墨”“漫把头颅摸”。“那捷笔”以下两句用快手离场反衬自己的无才。“短命太阳”诅咒太阳运行太快。“了高的”很机灵,暗示考生无从作弊。“活挑着”夸张,考场煎熬如同活着把自己的肝肠抛下滚开的油锅。《九转》写离场后的感受。“忙促促”是考场“思久”之后的剩余时间内的慌忙,答题仓促。“丢”写出了任性和解脱。“鸟喜画笼开”比喻,如同脱笼之鸟。“赴阳台”喻考后各种欢乐,“才”“早”组合,表明欢乐短暂,痛苦马上袭来。“这一篇”以下四句写对答卷的疑虑,冷汗常出。“卷箱台”为阅卷程序,仅听说阅卷就相顾失色,表明紧张之甚。“陡听”以下两句写听到传言的失落。“脱离”以下两句写气急失态。

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考,本曲是作者有感而发,以辛辣讽刺科举考试的弊端为主,同时也直接批评了某些考生。例如《二转》讽刺落榜秀才不在自身找差距,不踏实学习。“久别的《四书》”指明该考生不是好学生,明清科考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四书相对简单却“久别”,自然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再如该考生满腹牢骚,诅咒仆役、考官乃至太阳,实在匪夷所思。对科考前途的幻想、屡试不第的挫折和创作《聊斋志异》的热望,使蒲松龄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纠结之中,该曲是这种矛盾与纠结心情很好的反映。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