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词曲赏析/郑光祖《〔双调〕蟾宫曲[1]》原文、注释、赏析

郑光祖《〔双调〕蟾宫曲[1]》原文、注释、赏析

郑光祖〔双调〕蟾宫曲[1]梦中作[2]半窗幽梦[3]微茫[4],歌罢钱塘[5],赋罢高唐[6]。风入罗帏[7],爽入疏棂[8],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9],依稀闻兰麝[10]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郑光祖注释[1]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曲牌名。[2]梦中作:曲名。[3]半窗幽梦:语出北宋张耒《三月二十四日闻莺》“落月半窗幽梦断”。[4]微茫:...

郑光祖

〔双调〕蟾宫曲[1]

梦中作[2]

半窗幽梦[3]微茫[4],歌罢钱塘[5],赋罢高唐[6]。风入罗帏[7],爽入疏棂[8],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9],依稀闻兰麝[10]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郑光祖注释

[1]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曲牌名。

[2]梦中作:曲名。

[3]半窗幽梦:语出北宋张耒《三月二十四日闻莺》“落月半窗幽梦断”。

[4]微茫:迷漫而模糊。语出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

[5]歌罢钱塘:典出南朝齐钱塘(今杭州市)第一名伎苏小小。传说苏小小才貌品格俱佳,有人把她比作“茶花女”,杭州西湖有苏小小墓。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唐代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

[6]赋罢高唐:典出宋玉《高唐赋》。传说楚怀王游云梦泽中高唐,梦遇巫山神女,与之欢会。

[7]罗帏:细柔的纱帐。

[8]疏棂:稀疏的窗格。

[9]梨花淡妆:喻女子高洁淡雅的形象。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0]兰麝:兰与麝香,指名贵的香料。

赏析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早年习儒,为杭州路小吏,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称其“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以曲“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曲中后期文采派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

该曲写梦境和梦后追忆与所思。作者在幽静朦胧的深夜,被梦惊醒。只见窗子半遮,仿佛有人刚刚离去,梦境深邃,微昧而渺茫。梦中的人儿像是苏小小,刚刚唱完杭州美景的曲子;又像是巫山神女,刚刚欢会在高唐。轻风穿过稀疏的窗格,拂起细罗帐,月光洒照纱窗,令人舒爽。隐约看到她,像高洁淡雅的梨花,素白的妆裹,疏淡的形象;隐约能嗅到,她留下的兰麝般的幽香。这一切啊,唤起了怀思,欲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

作者擅长写梦境,梦是愿望在心理上的达成。作者借梦境沟通了现实,抒发了相思之情,构思精巧。首句至“高唐”,追思梦境,梦中歌唱作赋欢会。“风入”至“余香”,半梦半醒,梦与现实交织,是真实的梦的写照呢,还是梦醒后真实的夜景?一切都虚实相生,恍惚缥缈,余韵袅袅。最后三句抒写醒后抑制不住的相思和怅惘,反复咏叹。

作者用典雅的语言营造了幽梦的氛围,“半窗”“罗帏”“疏棂”“纱窗”,这些卧室通透的物件不利于梦中女子入梦,也传达出主人公因相思夜间不踏实、浅睡眠的心理特征。“风”和“月”双关,既是夜景,也指女子来去轻盈如风月,行风月之事。“歌”“赋”“入”“照”“见”“闻”为动态,反衬夜的静谧。“梨花”“兰麝”以物喻人,比喻高洁美好,也是双关和烘托。“钱塘”和“高唐”也指才艺之高。作者语言典雅优美,意境高远,令人不禁反复品读。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九天珠玉”。

〔双调〕蟾宫曲

梦中作

飘飘泊泊船揽定沙汀[1],悄悄冥冥。江树碧荧荧,半明不灭一点渔灯。冷冷清清潇湘景[2]晚风生,淅留淅零[3]暮雨初晴,皎皎洁洁照橹篷[4]剔留团栾[5]月明。正潇潇飒飒[6]和银筝[7]失留疏剌[8]秋声。见希胡都茶客[9]微醒,细寻寻思思:“双生双生,你可闪下苏卿?”[10]

郑光祖注释

[1]沙汀: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

[2]潇湘景:潇水和湘江一带风景。唐代杜甫《去蜀》:“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3]淅留淅零:象声词,形容雨声。

[4]橹篷:代指船。

[5]剔留、团栾:都是圆的意思。

[6]潇潇飒飒:象声词,形容筝声。

[7]银筝:有银饰的筝。唐代戴叔伦《白苎词》:“回鸾转凤意自娇,银筝锦瑟声相调。”

[8]失留疏剌:象声词,形容风声。

[9]希胡都茶客:神思迷迷糊糊的茶客。故事中茶商冯魁设计把苏小卿骗走。

[10]双生、苏卿:北宋书生双渐和名妓苏小卿相爱,几经波折大团圆。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苏小卿,庐州娼也。与书生双渐交昵,情好甚笃。渐出外,久之不还,小卿守志待之,不与他狎,其母私与江右茶商冯魁定计,卖与之。小卿在茶船,月夜弹琵琶甚怨。”“渐后成名,经官论之,还为夫妇。”元代刘庭信《正宫·塞鸿秋·悔悟》:“苏卿写下金山恨,双生得个风流信。”

赏析

本曲以元明人熟惯的苏双恋“泛茶船”为题,取景于秋江夜泊图,抒发了苏小卿孤苦难诉的悲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漂泊的茶船停靠在水边沙地上,夜色降临,悄然寂静。江边的树映出碧绿的荧光,影影绰绰的渔灯忽明忽暗。潇湘晚景生风,冷冷清清,淅沥沥的暮雨刚刚放晴,圆溜溜的明月月光皎晶,照见了船橹和船篷。苏小卿奏起潇潇飒飒的银筝乐曲,唱和着忽拉拉的秋风声。看到迷迷糊糊、微微醒来的茶商,不禁细细寻思,双生啊双生,你是不是抛弃了苏卿!

“漂泊”双关,象征苏小卿的身世。“船”是动荡不居的形象。江树、渔灯、橹篷、暮雨、秋风、明月勾画出一幅冷清孤寂的秋江夜景,视觉和听觉结合。渔灯闪烁、江树荧荧,雨过风起,皎月行空,静谧而扰动,动态和静态结合。茶商迷迷糊糊,不懂得欣赏苏小卿的才华,不能感受到苏小卿的内心,反衬了苏小卿对双生的爱恋。“寻思”为仔细考虑,语气不重,衬托出苏小卿对双生不是被抛弃的恨意,而是轻微的责备和不舍的眷恋。作者立意行文,深得婉约词的精华。

作者用词考究,善于描写和长句捕排。“飘飘泊泊”“悄悄冥冥”“碧荧荧”“冷冷清清”“淅留淅零”“皎皎洁洁”“剔留团栾”“潇潇飒飒”“失留疏剌”“希胡都”“寻寻思思”等叠音词或象声词的使用,是本曲的一大特色,增强了韵律感和生动性。这些词接近于口语,便于说唱使用。

〔双调〕蟾宫曲

弊裘[1]尘土压征鞍[2]鞭倦袅芦花[3]。弓剑萧萧[4],一竟[5]入烟霞。动羁怀[6]西风禾黍[7]秋水蒹葭[8]。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9]呀呀雁落平沙[10]。曲岸西边近水涡[11]鱼网纶竿[12]钓艖[13],断桥[14]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15]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16]。正是凄凉时候,离人[17]又在天涯!

郑光祖注释

[1]弊裘:破旧的衣服。

[2]征鞍:远征的马。

[3]鞭倦袅芦花:离人倦怠,马鞭像芦花一样柔弱摇动。袅,柔弱,缭绕。

[4]萧萧:凄清冷落。

[5]一竟:径直。

[6]羁怀:羁旅的情怀。羁,寄居在外。亦指旅居的人。

[7]禾黍:喻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诗经·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唐代许浑《金陵怀古》:“楸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8]蒹葭:喻思念异地友人。《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写高寒:雁在高空列队,像在写字。高寒,天空。

[10]雁落平沙:语出北宋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烟笼寒水”。也是我国古琴曲名。

[11]水涡:水中漩涡。

[12]纶竿:钓线与钓竿。

[13]艖:小船。

[14]断桥:毁坏的桥梁。唐代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15]疏篱茅舍:语出南宋扬无咎《柳梢青》“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

[16]红叶黄花:语出北宋苏轼《代书答梁先》“别来红叶黄花秋,夜梦见之起坐愁”。

[17]离人:离开家园、亲人的人。东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敬哉离人,临路凄然。”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赏析

本曲抒写游子飘零思乡之情。衣裘破敝,厚厚的尘土压在远征的马上,游子倦怠,马鞭柔弱晃动如芦花。游子佩带弓剑,凄清冷落,径直走向烟霞的深处。起了离情别绪,秋风吹动庄稼,秋水掩映蒹葭。庄稼下,是故乡吗?秋水边,有故人吗?千万只瑟缩的乌鸦,散布在老树上,远望星星点点。三两行大雁在秋天高空中列队,像在书写,又呀呀叫着落向广阔的沙原。曲折河岸的西边靠近水涡处,安放着渔网、钓竿和钓船。断桥东边,挨着小溪的沙滩,是稀疏的篱笆,茅草屋舍和农家。看那满山满谷,遍地红叶黄花。反衬之下,顿感凄凉,自己成了游子,浪迹在天涯!

本曲开头至“烟霞”,描写离人颓惫赶路的形象,“压”字极言灰土之大,征程之远。“动羁怀”至“平沙”,描写萧瑟落寞的秋景,“禾黍”用典思乡,“蒹葭”用典怀旧,同为双关,与“动怀”呼应。“千点万点”与“三行两行”是数量对,疏密相间。“曲岸”至“黄花”,描写羁旅途中农家惬意隐逸的生活,反衬离人愁思。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思念故乡故人的心情。本曲语言清新流丽,婉转妩媚。立意、结构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在语言绵密、意境细腻丰满方面胜出不少。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