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词曲赏析/贯云石《〔正宫〕小梁州[1]》原文、注释、赏析

贯云石《〔正宫〕小梁州[1]》原文、注释、赏析

贯云石〔正宫〕小梁州[1]秋[2]芙蓉[3]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4]藏。金风荡[5],飘动桂枝香。〔幺〕[6]雷峰塔[7]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8]。湖水清,江潮漾[9]。天边斜月,新雁[10]两三行[11]。...

贯云石

〔正宫〕小梁州[1]

秋[2]

芙蓉[3]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4]藏。金风荡[5],飘动桂枝香。

〔幺〕[6]雷峰塔[7]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8]。湖水清,江潮漾[9]。天边斜月,新雁[10]两三行[11]。

贯云石注释

[1]正宫:宫调名。小梁州:曲牌名。

[2]秋:曲名,此为组曲中节选的一首。

[3]芙蓉:荷花的别名,高洁的象征。《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鹭鸶:鸬鹚,水鸟名。

[5]金风荡:秋风摇荡。李善注《文选》:“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唐代许浑《秋日行次关西》:“金风荡天地,关西群木凋。”

[6]幺:后篇。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幺篇,后篇也。幺为後之缩写字。北曲之第二曲曰幺,幺篇即后篇,此其例可于词征之。词之分上下两片者,上片称前篇,下片称后篇,後字省之则为幺。”

[7]雷峰塔:杭州西湖夕照山雷峰上的砖塔,五代时吴越王钱俶为得子而建,1924年倒塌,2000年复建。“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

[8]一派长江:一条长长的江面。派,量词。唐人刘威《黄河赋》:“惟天河之一派,独殊类于百川。”

[9]湖水清,江潮漾:西湖水清澈,钱塘江潮涌。二者均为杭州著名景观。

[10]新雁:刚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仁义礼智信。雁守护老弱为仁,从一而终为义,雁阵有序为礼,警戒难擒为智,迁期不爽为信。南宋陆游《闻新雁有感》:“才本无多老更疏,功名已负此心初。镜湖夜半闻新雁,自起吹灯读《汉书》。”

[11]两三行:常用于描写雁阵的行数。唐代杜荀鹤《隽阳道中》:“四五朵山妆雨色,两三行雁帖云秋。”北宋邵雍《秋望吟》:“草色连云色,山光接水光。危楼一百尺,旅雁两三行。”

赏析

贯云石(1286—1324)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维吾尔族贵族,祖父与父均为元朝重臣,袭父职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总辖官),让爵于弟,弃武学文于姚燧,与张可久、赵孟頫等人交游。复以文至翰林学士,谏而不纳,归隐钱塘(今杭州市)。贯云石喜汉文化,改名“易服”,以卖药为生,曾以诗换取渔夫的芦花被,传为美谈,自号“芦花道人”。诗词文书皆成一家,元曲“绮丽清新之派”的开创者之一,“百戏之祖”昆曲的源头“海盐腔”的开创者之一。

本曲用白描手法,描绘秋天钱塘美景,是作者隐居生活的如实写照。荷花倒映在水中,菊花正黄,满目秋色秋香。凋零的枯荷下,鹭鸶掩藏。桂枝随秋风摇荡,馨香四漾。登上雷峰塔观望,看到一条长长的钱塘江。西湖清澈,江水涌荡。天边斜挂的明月下,新雁飞回,细看时,仅仅两三行。

作者观察视角由水面到岸上,又登高遥望,再仰视天空,由低到高。从花、叶、色、味角度描写秋天的植物,把植物的静与鸟类的动对比,把西湖的静与钱塘江的动对比,把月的静与雁的动对比。秋天的鸟类,鹭鸶躲在荷下,大雁数量稀少,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饶有情趣。时间应是白天,否则从雷峰塔上很难看到十里左右的钱塘江,也很难发现藏起的鹭鸶。何以白天见月呢?应是看到了“日月同辉”现象,充满了机趣。

作者位居元蒙统治阶级上层,武官出身,归隐是远离庙堂的主动取舍,而非汉人被排斥在外的无奈,所以其曲子清俊明净、豪迈疏放,是恬淡自适心境的自然流露。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文辞“如天马脱羁”。

〔南吕〕金字经[1]

蛾眉[2]能自惜[3],别离泪似倾,休唱《阳关》第四声[4]。情,夜深愁寤[5]醒。人孤零,萧萧[6]月二更。

泪溅描金袖[7],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8]人未归。期,一春鱼雁[9]稀。人憔悴,愁堆八字眉[10]。

贯云石注释

[1]南吕:宫调名。金字经:曲牌名。此为组曲中节选的第三和第四首。

[2]蛾眉:形容女性细长而弯曲的眉毛。

[3]能自惜:能够珍惜自己。汉代袁康《越绝书》:“伏地而泣者,不能自惜。”

[4]《阳关》第四声:《阳关三叠》是据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曲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三叠”,北宋苏轼《苏轼集》:“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即该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句唱一遍,后三句各唱两遍。“劝君”句为叠后的第四句。该句点明离愁,不忍再唱。此外还有原词整体重复三遍,以及增词改成各式长短句词内重唱的叠法。唐代李商隐《赠歌妓二首》:“断肠声里唱《阳关》。”苏轼《减字木兰花·送别·天台旧路》:“忍听《阳关》第四声。”

[5]寤:睡醒。

[6]萧萧:形容凄清、寒冷。东晋陶潜《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7]描金袖:金丝绣花的衣袖。

[8]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9]鱼雁:代指书信。

[10]八字眉:汉唐宫女眉式。唐代宇文氏《妆台记》:“汉武帝令宫人作八字眉。”

赏析

南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别时容易见时难。”北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最不忍生离,一别经年,未知能否再相见。所以离情与相思之情就成了古代生活和古代文学中永恒的话题。贯云石作品常见的主题除隐逸之外,就是离情和相思。

第一首写离情。开头先抑后扬,或许女子强颜欢笑,或许被嘱克制别情,但离别现场,悲情难抑,有泪如倾,黯然送别的《阳关曲》不要唱到第四声,伤心欲绝,无法持续。送别后,深夜离情牵萦,辗转愁醒,凄冷的月色反衬思妇的孤零,在夜深人静的二更!

第二首写相思。泪水溅落在描金的袖口,不知为离人还是自己。道路上草木已茂盛,很久无人走过,离人一春未归,书信稀少。思妇容貌憔悴惆怅,八字眉紧堆。本曲“泪溅衣袖”为细节描写,“心为谁”为心理描写,“憔悴”“八字眉”为肖像描写。

两首曲子的动词用得好,“倾”如同倾倒,极言泪水多;“溅”极言泪水快,向四处飞射;“堆”强调体积大,并层层叠加。“休唱《阳关》第四声”写时间之短,烘托感伤之快之深;“月二更”“芳草萋萋”借景抒情。芳草茂盛表明季节转换,思念时间之久;也说明离人未归,思妇懒动,道路上的草久未踩踏而旺盛,读来不胜唏嘘,作者的怅惘孤寂但不绝望的心态展露无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