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词曲赏析/高明《《琵琶记》(选段)》原文、注释、赏析

高明《《琵琶记》(选段)》原文、注释、赏析

高明《琵琶记》(选段)〔雁渔锦〕[1]思量,那日离故乡。记临歧送别多惆怅,携手共那人[2]不厮放[3]。教他好看承我爹娘,料他每应不会遗忘。闻知饥与荒,只怕捱不过岁月难存养。若望不见我信音,却把谁倚仗?〔二犯渔家傲〕思量,幼读文章,论事亲为子也须要成模样。真情未讲,怎知道吃尽多魔障?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强效鸾凰。三被强,我衷肠事说与谁行?埋怨...

高明

《琵琶记》(选段)

〔雁渔锦〕[1]思量,那日离故乡。记临歧送别多惆怅,携手共那人[2]不厮放[3]。教他好看承我爹娘,料他每应不会遗忘。闻知饥与荒,只怕捱不过岁月难存养。若望不见我信音,却把谁倚仗?

〔二犯渔家傲〕思量,幼读文章,论事亲为子也须要成模样。真情未讲,怎知道吃尽多魔障?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强效鸾凰。三被强,我衷肠事说与谁行?埋怨难禁这两厢:这壁厢道咱是个不撑达[4]害羞的乔相识[5],那壁厢道咱是个不睹事[6]负心的薄幸郎。

〔雁渔序〕悲伤,鹭序鸳行,怎如乌鸟返哺[7]能终养?谩把金章,绾着紫绶[8],试问斑衣[9],今在何方?斑衣罢想,纵然归去,又恐怕带麻执杖[10]。天那,只为那云梯月殿[11]多劳攘[12],落得泪雨如珠两鬓霜。

〔渔家喜雁灯〕几回梦里,忽闻鸡唱。忙惊觉错呼旧妇,同问寝堂上。待朦胧觉来,依然新人鸳帏凤衾和象床[13]。怎不怨香愁玉无心绪?更思想被他拦当。教我怎不悲伤?俺这里欢娱夜宿芙蓉帐,他那里寂寞偏嫌更漏长。

高明注释

[1]雁渔锦以及二犯渔家傲、雁渔序、渔家喜雁灯:曲牌名。

[2]那人:指妻子。

[3]厮放:相放,相互放下。

[4]撑达:出色。元末明初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尽奢华。”

[5]乔相识:不诚实的怪伙伴。

[6]不睹事:不懂事,妄为。

[7]乌鸟返哺:鸦有反哺之义,喻孝道。

[8]金章、紫绶:金印和紫色印绶,喻显爵。

[9]斑衣:喻孝道。

[10]带麻执杖:披麻戴孝拿丧杖,指父母已亡。

[11]云梯月殿:喻做高官。唐代鲍溶《送王损之秀才赴举》:“名在乡书贡,心期月殿游。”

[12]劳攘:劳碌烦躁。

[13]鸳帏凤衾和象床:绣着鸳鸯和凤鸟的帐、被,象牙的床,喻奢侈。

赏析

高明(约1305—约1371),温州瑞安人。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省掾吏、庆元路推官等下层官职。族中多诗人,深受儒学影响。其字则诚,取义《中庸》“明则诚矣”。为官清廉有方,人称神明。

《琵琶记》取材于蔡伯喈背亲弃妇被暴雷轰死的故事,以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宣扬全忠全孝的封建道德观念,展现了当时文人无法回避的深刻的内在思想矛盾。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婚后被父逼迫应考,中状元后被牛丞相强招为婿,欲辞官事亲朝廷不许。辞试、辞婚、辞官“三不从”是蔡伯喈人生悲剧的根源,反映了其意志的软弱和思想的不清醒。孝妇贤妻赵五娘妥善奉养、安葬公婆,竭尽孝道后,身背琵琶千里卖唱,进京寻夫,终以团圆、获皇帝旌表收场。剧本以蔡、赵两条线索交互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蔡伯喈曲辞清丽,赵五娘曲辞本色,符合人物身份。《糟糠自餍》一节曲辞“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以“糠米”分飞喻夫妇关系,尖新拔俗。该剧虽非南戏第一曲,也非成就最高的戏曲,却被称为“曲祖”“传奇之祖”。《南词叙录》载,明太祖朱元璋盛赞该剧为“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该剧与佚名《荆钗记》、永嘉书会才人《白兔记》、施惠《拜月亭》、徐仲由《杀狗记》合称五大传奇、五大南戏。

蔡伯喈,原型汉代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以孝著称。“喈”“邕”,其义均为和谐,可见作者高明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平衡状态。但儒家理想与世俗权威的平衡点并不易找到,蔡伯喈便陷入了两难之中。例如蔡伯喈在状元及第、洞房花烛、他乡遇妻等极致的遭遇后,并未感受到丝毫喜悦,而是深深自责“比似我做了亏心台馆客,到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高明本人晚年辞去了官职,但他笔下的蔡伯喈却知行分裂,动摇于合作与慎独之间。这应是当时文人普遍的生存困境,意味着儒家理想的崩塌。朱元璋称赞的应是该剧对儒家理想的坚持,而非出于对世俗威权和成功的激赏。蔡伯喈身属于世俗,心属于理想,是当时社会处于过渡状态的典型形象。当文人身、心都属于世俗,完全放弃儒家理想时,儒家传统社会就终结了。

本选段是蔡伯喈思想矛盾的高潮部分。《雁渔锦》写与妻子告别,父母生死未明。《二犯渔家傲》写强考、强婚、强官“三被强”,反映作者矛盾的根源。《雁渔序》写子欲养而恐亲不待的痛苦。《渔家喜雁灯》写身在新妇床,心在思念原配的矛盾。总体上,蔡伯喈身、心,知、行都是严重分裂的,这是社会世俗化的悲剧,也是个体软弱个性的悲剧。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