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词曲赏析/白朴《〔双调〕驻马听[1]》原文、注释、赏析

白朴《〔双调〕驻马听[1]》原文、注释、赏析

白朴〔双调〕驻马听[1]吹[2]裂石穿云[3],玉管[4]宜横清更洁[5]。霜天[6]沙漠,鹧鸪[7]风里欲偏斜。凤凰台[8]上暮云遮,梅花[9]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10]。弹雪调[11]冰弦[12],十指纤纤温更柔。林莺山溜[13],夜深风雨落弦头。芦花[14]岸上对兰舟[15],哀弦[16]恰似愁人消瘦[17]。泪盈眸,江州司马[18]别...

白朴

〔双调〕驻马听[1]

吹[2]

裂石穿云[3],玉管[4]宜横清更洁[5]。霜天[6]沙漠,鹧鸪[7]风里欲偏斜。凤凰台[8]上暮云遮,梅花[9]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10]。

雪调[11]冰弦[12],十指纤纤温更柔。林莺山溜[13],夜深风雨落弦头。芦花[14]岸上对兰舟[15],哀弦[16]恰似愁人消瘦[17]。泪盈眸,江州司马[18]别离后。

白雪阳春[19],一曲西风[20]几断肠。花朝月夜[21],个中[22]唯有杜韦娘[23]。前声起彻[24]绕危梁,后声并至银河上。韵悠扬,小楼一夜云来往[25]。

凤髻[26]蟠空[27],袅娜[28]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29],汉宫飞燕[30]旧风流。谩[31]催鼍鼓[32]品梁州[33],鹧鸪飞起春罗[34]袖。锦缠头[35],刘郎错认风前柳[36]。

白朴注释

[1]双调:宫调名。驻马听:曲牌名。

[2]吹:曲名。下面还有《弹》《歌》《舞》三曲,四者为组曲。

[3]裂石穿云:声音强劲高亢,撕裂石头,穿透云霄。南宋陆游《黄鹤楼》:“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4]玉管:玉制的管乐器。

[5]清更洁:清澈又纯洁。“更”作“又”讲。唐代王昌龄《别刘谞》:“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6]霜天:深秋的天空。隋代薛道衡《出塞》:“塞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

[7]鹧鸪:南方鸟类,叫声尖亮。叫声拟音为“行不得也哥哥”,喻行路艰难,多表离情。唐时为南方曲名,唐代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因被称“郑鹧鸪”。唐代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

[8]凤凰台:古代有多处凤凰台。唐代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处为南京凤凰台,唐代杜甫作《凤凰台》诗处为甘肃成县凤凰台。陕西省咸阳市凤凰台传为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处,成语“乘龙快婿”出于此处。

[9]梅花:《梅花落》是汉乐府古曲。郭茂倩《乐府诗集》:“《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10]江楼月:唐代白居易曾写给元稹一首赠答诗《江楼月》,抒发离情。

[11]雪调:高雅的曲调。

[12]冰弦:琴弦的美称,传为冰蚕丝所作。苏轼《减字木兰花》:“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13]溜:通“霤”,滴水檐。晋代陆机《招隐诗》:“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

[14]芦花:多象征哀婉愁思。唐代李商隐《蝶》:“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

[15]兰舟:兰木做的船,亦为对小舟的美称。

[16]哀弦:哀怨的弦声。三国魏曹丕《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17]愁人消瘦:化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销愁愁更愁”诗意。

[18]江州司马: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听琵琶女的悲惨境遇产生了共鸣。

[19]白雪阳春:古代高雅不俗的曲子。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20]西风:多指秋风,引人愁思。白居易《西风》:“西风来几日,一叶已先飞。”王安石《西风》:“少年不知秋,喜闻西风生。老大多感伤,畏此蟠蟀鸣。”释文珦《西风》:“西风吹鬓鬓成霜,变异无端那有常。”

[21]花朝月夜:有鲜花的早上,有明月的晚上,喻美好时光。南朝梁元帝《春别应令诗》:“动春心花朝月夜,谁忍相思今不见。”

[22]个中:此中。

[23]杜韦娘:唐代歌女名,后作曲名、词牌名、曲牌名。

[24]彻:完毕。与“并至”之“至”相对,绕梁之音为唱毕的歌声。

[25]云来往:喻自然天成。语出唐代刘长卿《寻龙井杨老》“白云来往未嫌贫”,南宋魏了翁《杨处干挽诗》“彩云来往吾何与”。

[26]凤髻:古代凤状发型,盛行于唐代。

[27]蟠空:盘成像蟠龙一样盘曲环绕的镂空发型。

[28]袅娜:形容女子身材瘦高,体态轻盈柔美。

[29]莲步:喻美女的脚步。《南史·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北宋孔平仲《观舞》:“云鬟应节低,莲步随歌舞。”

[30]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汉书·孝成赵皇后》:“(赵皇后)学歌舞,号曰飞燕。”“环肥燕瘦”指杨玉环体态丰腴,赵飞燕轻盈瘦削如飞燕。

[31]谩:不要。

[32]鼍鼓:用扬子鳄皮蒙的鼓。《诗经·灵台》:“鼍鼓逢逢。”

[33]梁州:梁州曲。《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

[34]春罗:丝织品中的一种。唐代李贺《神仙曲》:“春罗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金史·百官志》:“春罗、秋绫各二十五匹。”

[35]锦缠头:古代观众赠给歌舞艺人的罗锦,置之头上。唐代杜甫《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36]刘郎错认风前柳:刘郎有多个,此以东汉刘晨为贴切。刘晨和阮肇入山采药,遇二仙女,分别结为夫妻,典出南北朝刘义庆《幽明录》。清代无名氏《后会仙记》:“刘郎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柳”喻女子,与“留”谐音,指爱慕女子,希望结为夫妻。

赏析

白朴(1226—约1306),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出生于金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文化世家出身,父白华和仲父白贲为金朝进士,以诗文名世。《金史》有《白华传》。子白镛官至三品。白朴七岁时蒙古克汴,母为蒙古军劫掠,下落不明,父降南宋,再降蒙古。其间由元好问收养,十二岁时归父,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三十六岁以后游历江南,行踪不定。出于对蒙元的痛恨,终身不仕。早慧,获得良好家教和元好问的调教。善曲能词,语言沉详古朴,雅俗兼得,元曲文采派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其为“诗中刘梦得,词中苏东坡,婉约豪放,两美盖兼有之矣”。

《吹》描绘了吹笛人惊世骇俗的技艺和不同凡响的演奏效果。首句以视觉写声音,打通了感官,是为通感修辞。“裂”写力道,“穿”写高亢,撕裂石头、穿透云霄,先声夺人,玉笛横持,再细听声音清澈纯正。像看到深秋深邃的天空,又像看到广袤无垠的沙漠,用通感写音域的宽广深厚。鹧鸪听曲感伤,摇摇欲坠,此为拟人;“鹧鸪曲”凄怆悲凉,闻者感伤,是为双关。凤凰台黯然失色,如暮云遮盖,是为烘托。梅花闻笛惊落,纷纷如雪,密不透光如黄昏,是为拟人;“梅花落曲”顿挫激扬凌厉标举,是为双关。听笛人深受震撼,安静下来,众声静谧,忽地一声,笛声扬起,打破了寂静,吹落了江边楼上的月亮!是为夸张,并以静态对比烘托动态,动静结合,想象瑰丽奇特。全曲侧重侧面烘托,大有白居易《琵琶行》风致。本曲最后一词“江楼月”,语涉双关,暗指白居易所作《江楼月》。双关的使用使语义有了多重性和层次感,具有复调特征。也表明作者借鉴了白居易写声的手法,在向先贤致敬。此曲所涉时间,从白天、日暮、月上到月落,是写意而非写实。“暮”和“黄昏”有特指吹笛时间和泛指一般傍晚两重意义。

《吹》写笛声激越苍凉,充满阳刚美;《弹》写琴音哀婉清丽,展现阴柔情。像冰雪一样晶莹通透的弦音,温润柔和,让人联想到弄琴的纤纤玉手。像密林中的莺鸣,像山泉的叮咚,像深夜的风拂过琴弦,像深夜的雨轻轻敲打琴头。像端坐芦花盛开的岸边,面对精美的兰木小舟,像哀婉的愁思人一样消瘦。像泪水盈盈的明眸,像听曲泪湿青衫的白居易的哀愁。全曲用比喻贯穿,多处双关、通感、拟人。“冰雪”“纤手指”双关,并由视觉通听觉,“温柔”由触觉通听觉,此为通感。“哀弦似愁人”“泪盈眸”为拟人。“芦花”“兰舟”又可理解为听琴环境,为烘托;“泪盈眸”又可理解为听琴者表情,两句主客为一。

《吹》和《弹》多侧面烘托,《歌》正面描写。唱的是阳春白雪那样高难高雅的曲子,像西风一样感人至深,听者几近断肠。朝阳下明净的鲜花和夜空中的皓皓明月都浑然不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她是名歌手杜韦娘吧!前声余韵悠长,绕梁不绝,后声激越高昂,上达银河。前声后声一并发出,既绵长又高扬。回味悠悠,像那小楼上空的云,自然天成,彻夜回响。本曲“白雪阳春”“西风”“云来往”为比喻,“花朝月夜”“杜韦娘”“云来往”为烘托,“绕梁”为用典和夸张,“至银河上”为夸张。

《舞》描写舞者曼妙的舞姿和观众热烈的反映,渲染了舞蹈艺术强烈的感染力量。首句从发型入手,发髻像蟠龙一样高耸,盘曲镂空,丰盈优雅而灵动。身姿像嫩枝条一样细长柔美,摇曳多姿,仪态万方。轻轻移动脚步,宛如步步生莲,妙不可言,仿佛汉宫皇后赵飞燕的流风余韵。不要催促鼓点和节奏,配合《梁州曲》曲调细细品鉴,歌舞谐和,华贵典雅,大气雍容,悠扬抒情。不经意间,乐曲由教坊大曲转换为民间小调《鹧鸪曲》,活泼流丽,轻盈婆娑,音符越发密集,节奏越发明快,舞者春罗袍袖像鹧鸪鸟展翅疾飞,令人目不暇接。演出达到了高潮,戛然而止。舞罢,观众如痴如醉,错把舞者当情人,纷纷献上赠送歌舞艺人的罗锦。

全曲由发型、身姿、舞步到袍袖为直接描写,由凤、蟠、莲、飞燕、鹧鸪到刘郎为比喻烘托,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多角度展示舞者优美的体态和舞姿。谩催、梁州到鹧鸪,表现了曲调节奏由慢到快的变化,舞者舞姿与曲调变化协调一致,起侧面烘托舞艺精湛的作用。鹧鸪既指疾飞的小鸟,又指节奏明快的民间小调,为双关。飞燕、刘郎为用典,舞者成功地制造出逼真的剧场幻觉,观众的反映也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这也在侧面烘托演出效果。

〔双调〕沉醉东风[1]

渔夫[2]

黄芦岸白苹[3]渡口,绿杨堤红蓼[4]滩头。虽无刎颈交[5],却有忘机友[6]。点[7]秋江白鹭沙鸥[8],傲杀[9]人间万户侯[10],不识字[11]烟波钓叟[12]。

白朴注释

[1]双调:宫调名。沉醉东风:曲牌名。

[2]渔夫:曲名。

[3]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4]红蓼: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

[5]刎颈交:生死交。刎,抹脖子。颈,脖子的正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忘机友:忘掉心机、真诚相待的朋友。

[7]点:选取,犹“点菜”“点将”之“点”。

[8]白鹭沙鸥:与鹭鸥为友,喻纵情自然。《荀子·赋》:“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南宋周必大《寄题新居罗长卿观澜阁兰堂二首》:“我本烟波徒,临流尝濯缨。他年理渔艇,往寻鸥鹭盟。倘绘新居图,载我一叶轻。”

[9]傲杀:傲视,鄙视。“杀”用在谓语“傲”后作补语,表示程度深。

[10]万户侯:食邑万户的爵位,泛指达官显贵。

[11]不识字:从唐代到宋,人们对不识字的态度有很大变化。唐代白居易《狂言示诸侄》:“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北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南宋陆游《予读元次山与瀼溪邻里诗意甚爱之取其间四句各作一首亦以示予幽居邻里》:“儿童不识字,未必非汝福。”

[12]烟波钓叟:出自姜尚传说。传其72岁时仍寒微,直钩垂钓于渭水之滨,意不在钓鱼,故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习语,被访贤的周文王聘用,辅佐周室伐纣灭商。姜尚为“百家宗师”,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都奉其为先师。北宋有《烟波钓叟歌》,是奇门遁甲方面的奇书。

赏析

本曲是白朴绝意仕进,寄情山水的生活写照。首两句白描,描写隐逸环境。金黄色芦荻依偎在岸边,白萍漂荡在渡口。棕绿色的杨树伫立在江堤上,蓼草开着淡红色的花朵。后五句述志,表明其志趣所在。他还认为不需要生死之交,只要有忘掉心机、真诚相待的朋友就足够了。作者选取秋天江面上的鹭鸥和在烟波浩渺的江面垂钓的老叟做朋友,傲视人间权贵,表达隐逸的情怀。

前两句“黄芦”点明了季节为秋天,与“秋江”之“秋”呼应,秋天是引发秋思的季节,智者乐水,在秋天旷远寂寥江面的激发下,作者不由产生理性思考。平民百姓,无须生死之交,也无生死之事,平淡生活中,真诚的朋友才是令人愉悦和向往的。不识字的渔夫比识字的“智者”少遭精神磨难,成了作者羡慕的对象。大自然“黄”“白”“绿”“红”色彩相映,情趣盎然,这是作者经历战火摧残、丧母之痛、寄养创伤、父亲多次变节等一系列变故后,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唯一慰藉吧。“渔夫”也可理解为作者自况,寄寓了作者隐遁持节的理想。元代人把“钓叟”坐实为春秋时期的范蠡。例如作为仿写曲的元代卢挚的《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