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首页/庄子解读/庄子《胠箧(节选)》智慧解读

庄子《胠箧(节选)》智慧解读

胠箧【胠箧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1],固扃[2],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3],唯恐缄縢扃...

胠箧

【胠箧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1],固扃[2],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3],唯恐缄縢扃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4],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胠箧译文】

为了防备那些开箱、掏布袋、打破柜子的小贼,一般人都捆紧绳索、关紧锁钮,这是世俗所谓的聪明。但是一旦大盗来临,他会背起柜子,举起箱箧,挑起囊袋而走,唯恐绳索关钮不够牢固。那么以前所说的聪明举措,不就是在实际为大盗储聚的吗?

【胠箧注释】

[1] 摄(shè):绑紧。缄(jiān)、滕(téng):都是绑东西的绳子。

[2] 固:作动词用,使之坚固。扃(jiōng):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jué):箱子上安锁的环状物。相当于后代的锁钥。

[3] 负:用背背。揭:用手提。担:用担抬。

[4] 乡(xiàng):通“向”。早先。

【胠箧原文】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1],鸡狗之音相闻[2],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3],所以立宗庙社稷[4],治邑屋州闾乡曲者[5],曷尝不法圣人哉[6]?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7]。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胠箧译文】

让我尝试着引申:世俗上所谓的聪明,能有不为大盗守聚的吗?所谓的圣人,能有不为大盗做看守的吗?我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呢?从前,齐国的邻里相望,鸡鸣狗吠之声相闻,网罟所散布的范围、犁锄所耕的地方,纵横各两千多里。统括四境之内,凡是建立宗庙社稷以及治理大小不等的行政区域,何尝不是效法圣人的呢?但一旦田成子杀死齐君,盗有齐国,所盗取的岂止是一个齐国吗?他连齐国的圣智礼法也一并盗了去!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身处尧舜一样的安稳,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诛伐他,他占据着齐国。这岂不是不仅窃有了齐国,并且把圣智礼法也窃了去以保护他那盗贼之身吗?

【胠箧注释】

[1] 昔者:从前。

[2] 鸡狗句:表现一种宁静太平的景象。

[3] 阖(hé):总合。

[4] 宗庙:同宗之庙。

[5] 治:统治。

[6] 曷:何。法:效法。

[7] 而身处句:当时田成子当了齐相,立齐平公为傀儡。他的食邑比齐平公的还大。故说他安乐如帝王。

【胠箧原文】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1],比干剖,苌弘胣[2],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3]。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4]?夫妄意室中之藏[5],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6]。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7],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8],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9]。掊击圣人[10],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胠箧译文】

让我再来引申论述一下:世俗上所谓最聪明的,有不为大盗储聚的吗?所谓的至圣,有不为大盗守备的吗?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因为忠心关龙逢被杀头,比干被剖心,苌弘被刳肠,伍子胥尸体糜烂于江中,像这四个贤人,也不免杀身之祸。因而盗跖的门人问他说:“强盗也有道存在吗?”盗跖说:“无论在哪里也不会没有道的呀!在我们盗贼行中,能正确猜中屋中财物的多少,就是‘圣’;领头冲进屋的,就是‘勇’;最后一个出屋以保护大家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下手,就是‘智’;分赃平均,就是‘仁’。这五样不具备而能成大盗,天下可绝没有这样的事!”这样看来,善人如不得到圣人之道就不能立身,盗跖如果不得圣人之道便不能横行。天下的好人少、坏人多,那么圣人利天下的就少而害天下的就多。所以说嘴唇反张,牙齿便觉得寒冷;鲁国诸侯的酒味淡,赵国首都邯郸便遭围困;圣人一出现,大盗便横行。打倒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会太平。

【胠箧注释】

[1] 斩:被杀。

[2] 苌弘(chánghóng):是周敬王时的大夫,与晋国范中行氏有联系,后晋赵鞅因与范中行氏的矛盾而讨伐周,周人因此杀苌弘。胣(chǐ):裂。

[3] 戮(lù):杀。以上几句说明暴君利用了圣智之法来杀害贤臣,可见圣智之法被盗窃了。

[4] 何适:到哪里。

[5] 妄意:猜想,推测。藏:指室中所藏的东西。

[6] 分均二句:分赃时分得平均,就称得上仁惠。

[7] 圣人之道:即圣智之法。

[8] 唇竭句:嘴唇没有了,牙齿就受冻。竭:亡。

[9] 生、起:都是出现的意思。

[10] 掊(pǒu)击:抨击,犹说打倒。

【胠箧原文】

夫川竭而谷虚[1],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2]。为之斗斛以量之[3],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4],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5],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6],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7],揭诸侯[8],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9]。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胠箧译文】

溪谷空虚,河川便会干涸;丘陵变平,深渊便会填满。圣人一死,大盗自然不会兴起,天下于是才能太平。如果圣人不死,大盗便不会停止。虽然是借重圣人以治理天下,但却大大增益了盗跖的利益。制造斗斛来量,他便连斗斛也偷了去;制成秤来称,他却连秤也偷了去;刻造印章来取信,他却连印章也偷了去;提倡仁义来矫正,他却连仁义也一块儿偷了去!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偷窃衣带的钩子的人会遭刑法处罚,但那些偷窃国家的人反而成为诸侯,一旦成为诸侯,仁义就都跑到他家里去了,这难道不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因而那些追随大盗、拥立诸侯、盗窃仁义与斗斛、秤、符印利益的人,即便是用高车冠冕为赏赐,也不能劝阻他们不为非,即便是用斧钺的威刑也吓不退他们。这样,大大地利于盗跖却又无法禁止的,都是圣人的过错呀。

【胠箧注释】

[1] 夫川句:两山间的流水叫川,两山间的流水道叫谷。川水干涸则谷道空虚。

[2] 虽重二句:前句重字念chóng。后句重字念zhòng。

[3] 斛(hú):十斗的量器。

[4] 权:秤锤。衡:秤杆。称(chēng):衡量轻重。

[5] 符:符契。分则为两片,合则成一体,双方各执一片作证据来保证信用。

[6] 钩:铸金作钩形,像后世银锞之类。一解为衣带钩,指代不值钱的东西。

[7] 逐:追随。

[8] 揭:拔取,攻打。

[9] 钺(yuè):形状像斧头而稍为大一点的一种武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